納粹集中營審判:服從命令即謀殺

2021-03-05 稻草人視界


導語:近日,德國地方法院以謀殺共犯的罪名,判處前納粹黨衛軍成員、曾於二戰期間在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擔任記帳員的Oscar  Goening四年監禁。雖然作為記帳員,奧斯卡並未直接殺人,但是按照德國刑法,謀殺共犯的罪名並不冤枉。

1947年,波蘭開始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審判,40位被告39人獲刑,一位良心醫生拒絕上級命令,被無罪釋放。以此為代表,德國人開始反思納粹罪行

在納粹德國戰敗後,同盟國組織了紐倫堡審判。因為該審判所針對的主要是納粹德國的軍政首腦,對中下級軍官完全沒有涉及,加之1947年前德國去納粹化流於形式,所以德國人普遍認為,納粹只是國家與軍隊領導人的責任。而這架殺人機器上為數眾多的「零件」,只是在單純地執行命令,無需為罪行負責。

真正促使德國人對納粹反思的,是對集中營慘狀的揭露與對相關人員審判,這又以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相關人員的審判為代表。因為奧斯維辛為波蘭領土,故1947年時,波蘭在克拉科夫展開了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管理人員的審判。審判共涉及40位被告,從集中營負責人到守衛乃至司機均有涉及。這40位被告有39名被判有罪,其中21人被判死刑並立即執行。

審判中唯一被判無罪的是曾在集中營中擔任醫生一職的Hans  Münch,因為其拒絕執行上級指派給他的犯人「甄別」的任務(在犯人下火車後決定哪些人應該被送入毒氣室處死,符合處死標準的大都是不能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以及不願意與孩子分開的母親),所以最終法庭確認他與發生在集中營中的屠殺無關。

據集中營倖存者LouisMicheels在審判中所說,集中營關閉前,Hans Münch所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給了他一把左輪手槍來幫助其逃跑。在美國作家Robert Jay Lifton的《納粹醫生》一書中,稱Hans Münch認為「希波克拉底誓言遠重於黨衛軍的命令」。 

在波蘭後,德國也開始審判奧斯維辛相關人員。主審法官Fritz Bauer一直在戰後致力於清算納粹,曾聯合以色列抓獲納粹劊子手,仿效波蘭審判奧斯維辛人員

在波蘭之後,德國也於1963年開始審判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管理人員,審判地點選在了聯邦德國境內的法蘭克福,主審法官為Fritz Bauer。二戰後,他作為集中營倖存者一直試圖清算納粹,並將納粹分子繩之以法。在1957年,了解到Adolf Eichmann(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負責人)藏身阿根廷的他,因為不信任德國具有審判納粹的能力,將這一情報交給了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正是通過Fritz Bauer的情報,摩薩德成功將Eichmann抓獲,並判處其死刑。

Fritz Bauer於1963主持了法蘭克福審判,審判對象同樣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相關人員。但波蘭審判所根據的是國際法,特別是關於反人類罪的相關規定,以及《國際軍事法庭章程》(Charter of th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at Nuremberg);而法蘭克福審判因為是在德國境內進行,所根據的則是聯邦德國的法律。  

法蘭克福審判針對集中營中下層軍官,審判原則很簡單:服從上級命令即謀殺共犯

法蘭克福審判針對的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22位中下層軍官,多為黨衛軍與蓋世太保成員,其在集中營中的工作為看管犯人,進行甄別與訊問等。審訊全程有359名證人被傳喚到庭,其中包括210位集中營倖存者。

在審判中,所有被告人都辯稱自己「只是服從上級的命令」,而且因為自己僅從事看管或者甄別犯人的工作,並沒有親手殺人,故而不能構成犯罪。法庭則並沒有網開一面。根據德國刑罰第211條關於謀殺罪名的規定,法庭宣布,如果被告人是出於上級命令而殺人,或者雖然沒有殺人,但是因為服從上級的命令,參與了集中營日常的管理運作的,即須承擔謀殺共犯的罪名。

這樣「服從上級命令也是犯罪」的原則,此後被用以指導類似審判。以1967-1968年漢諾瓦地方法院對納粹德國時期瓦斯車隊(瓦斯汽車即Gaswagen,發明於蘇聯,後被納粹德國採用,猶太人被關進卡車後方的密閉空間,排氣管被接進此空間中,使卡車在行進時能夠自然而然地毒死後方的猶太人)領隊的審判為例。法院判決中寫到:「被告人以領隊身份維護瓦斯汽車安全,雖然並沒有獨立策劃對他人的謀殺行為,但仍然構成謀殺共犯。

德國刑法規定,管理人員如果出於自己的想法殺害犯人,即是謀殺。法蘭克福審判22名被告均有罪。

法蘭克福審判中,被告除了服從上級命令的犯罪外,一旦被證明在集中營中有「出於自己的本意而殺人者」,則會一律被判謀殺。假設一名守衛並非因為命令,而是基於自己的想法將犯人打死,就可以認定其犯下謀殺罪行。比如Wilhelm Boger,在集中營發明了人稱「伯格鞦韆」的酷刑道具,主動承擔拷問任務並導致被拷問者折磨致死,法庭即判處其謀殺罪名成立。

依照德國刑法關於謀殺罪名的上述界定,法蘭克福審判的22名被告中有11人被判處謀殺罪成立,其中有6人被判處終身監禁(聯邦德國最高刑罰),另外11人被判為謀殺共犯,入獄時間不等。  

法蘭克福審判引發德國社會對納粹反思,西德總理因自身納粹背景被扇耳光,自此「服從即有罪」原則被普遍接受

法蘭克福審判雖然涉及人數不多,但是影響巨大。媒體在1963年審判前後20個月的連續報導,使得德國大眾尤其是戰後出生的年輕人開始意識到納粹在海外犯下的罪行,尤其是集中營中的罪行,並因此要求政府開展大規模清算。例如在1968年,著名的戰後反納粹人士Beate Klasfeld在基民盟大會上公開扇了西德總理Kurt Georg Kiesinger一個耳光,並要求其下臺,原因是後者曾經在1933年加入納粹黨,而Klasfeld認為讓一個曾經的納粹黨人當國家總理是「不可原諒」的。

此外,這次審判也為德國處理類似案件奠定了法律基礎。「服從命令」與「未親手殺人」不再是洗脫罪責的藉口,「服從即有罪」原則得到普遍接受。日後德國針對此類殺人機器上的「螺絲釘」類被告的審判,均是基於這樣的原則,而且「謀殺」或「謀殺共犯」也成為了此類被告無一例外的罪名。  

1979年德國聯邦法院規定,因種族原因殺人無追溯時效限制,自此德國對於納粹罪行無視時間一追到底

依照聯邦德國法律,刑事案件的追溯時效不應超過20年,因為納粹德國於1945年戰敗, 1945年到1949年戰勝國直接行使司法權又使得追溯時效中斷,所以納粹德國屠殺事件追溯時效本應於20年後的1969年底屆滿。而因為法蘭克福審判,輿論開始就此對聯邦議院施壓。1979年,聯邦議院對法律做出修改,規定「特別手段殺人」無追溯時效,其中包括連環殺人、滿足特殊性癖好以及基於種族原因殺人。由此,德國開始了對納粹罪犯的無限期追責。  

91歲集中營守衛2011年獲刑,成為高齡納粹戰犯審判裡程碑,判決書稱:有28000人死在索比布爾集中營,沒有哪個守衛能置身謀殺之外

2009年,前集中營看守John Demjanjuk受審成為了納粹罪行無限期追責的裡程碑式事件。當年,91歲的Demjanjuk被引渡至德國受審。法庭上Demjanjuk像以往的納粹集中營工作者一樣堅稱自己「從未親手殺人」,而且「連殺雞都要交給妻子來做」,但法庭並不為所動。2011年,Demjanjuk作為謀殺共犯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判決中寫到:「有28000人死在索比布爾集中營,沒有哪個守衛能置身謀殺之外。」

這一案件的審理為更多納粹大屠殺罪犯的審判提供了先例。2013年,德國負責調查納粹罪行的「中央辦公室」(Zentrale Stelle derLandesjustizverwaltungen zur Aufklärung nationalsozialistischer Verbrechen)向檢察機關提交了30名前奧斯維辛集中營人員資料,建議對其提起訴訟。

自Demjanjuk起,大部分集中營人員因為並未參與殺人,罪行較輕,且年事已高,因此獲刑時間較短。如Demjanjuk,雖然法院判處其5年徒刑,但鑑於其年齡,故特準其不須入獄服刑。唯一的例外是2011年獲罪的Heinrich Boere,因其直接參與對反抗軍的屠殺,雖然受審判時已經90歲,他仍被判處終身監禁。

做號不易  打賞隨意  謝謝鼓勵

長按二維碼識別打賞

相關焦點

  • 法蘭克福大審判: 「服從上級命令」不再是洗脫罪責的藉口
    根據德國刑罰第211條關於謀殺罪名的規定,法庭宣布,如果被告人是出於上級命令而殺人,或者雖然沒有殺人,但是因為服從上級的命令,參與了集中營日常的管理運作的,即須承擔謀殺共犯的罪名。   這個「服從上級命令也是犯罪」的原則,此後被用以指導類似審判。
  • 真事改編的《波斯語課》:納粹集中營,一位猶太人的秘密大逃亡!
    於是,男主用兩千多個集中營猶太人的名字,創造了一門新的語言矇混過關,上尉則學習熱情高漲,從每天學四個單詞,到每天學四十個單詞,還自己製作了單詞卡用來背誦,簡直比考四六級的大學生們努力多了,卻沒有意識到他拼命學習的根本是一門不存在的語言。
  • 納粹集中營「美容師」,羅伯特·萊伊
    達豪集中營寬大鐵門上的「勞動帶來自由」納粹德國惡魔在二戰期間大量設立慘絕人寰的集中營及滅絕營、瘋狂實施大屠殺的滔天罪行早已廣為人知
  • 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的集中營!
    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在歐洲多地設立了集中營,對猶太人以及戰犯實行肉體消滅。位於愛沙尼亞的克魯加集中營設立於1943年,關押了包括蘇軍俘虜、愛沙尼亞政治家以及許多猶太人。在納粹黨衛軍和愛沙尼亞警察的殘暴管制下,許多囚徒被強迫進行各種重體力勞動,由於生存條件極其殘酷,許多人在集中營中死去。
  • 跟著建築妹子去德國看納粹集中營,原來它的建築設計是這樣的
    供稿:菲姐(微信號:ArchFeijie)本文已獲得授權 正文開始之前,非哥給各位推薦一個公眾號:菲姐(微信號:ArchFeijie
  • 反納粹美劇上線,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批其「太假」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董銘】亞馬遜推出的劇集《納粹獵人》21日上線,該劇根據現實事件改編,講述上世紀70年代美國「義務獵人」秘密搜捕潛藏在社會中的納粹分子,阻止他們建立「第四帝國」的故事。雖然有阿爾·帕西諾、羅根·勒曼等好萊塢明星聯袂出演,但口碑並不出色,還遭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點名批評」。二戰結束後,仍有一些納粹分子逃過審判前往美洲隱居,許多「獵人」誓將他們找出並使之接受懲罰,《納粹獵人》正是基於這些事實創作。然而,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稱,該劇部分虛構劇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 史達林兒子的悲慘結局:長子慘死在納粹集中營 次子獄中酗酒暴斃
    ▲點擊上方的/藍字/方可關注我們史達林長子雅可夫:慘死納粹集中營
  • 是什麼讓納粹德國完成了對600萬猶太人的大屠殺?
    希特勒宣揚的極端民族主義、反猶主義確實是這場慘劇的幕後推手,但他也沒有籤發屠殺猶太人的命令,他的反猶主義是通過整個納粹的官僚體系逐漸演變成最終的大屠殺,也不能只怪他一個人。整個大屠殺是那些納粹高級官員運作的,那應該由他們來負責嗎?
  • 《紐倫堡大審判》
    「作為世紀經典案例的紐倫堡審判,其所體現出來的正義精神的法的理性始終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在電影《紐倫堡審判》中,導演展現出來的是較量和爭議,原告與被告的較量,正義與非正義的較量,以及個人是否承擔國家責任的爭議,如何定義法律中缺失人性的正義等等,由此而來引發一些法理思考。只要是正義之命令所要求,人就有義務服從俗世統治者。
  • 納粹死亡天使:5個臭名昭著的納粹女兵
    01格雷塔·貝塞爾1944年8月,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護士,博塞爾成為了拉文斯布魯克集中營的一名警衛作為一名阿爾貝塞薩茨費雷林(工作投入的監工),博塞爾是選擇哪些囚犯一到集中營就立即用毒氣毒死的人之一。作為一名狂熱的納粹分子,博塞爾曾說過:「如果他們不能工作,就讓他們腐爛吧。」她和丈夫在紅軍解放拉文斯布魯克集中營時逃跑了。但被英國軍隊抓獲並逮捕。在拉文斯布魯克的第一次審判中,博塞爾受到指控,並於1947年5月3日因其罪行被處決。
  • 漢娜•鄂蘭:誰可以審判艾希曼
    庫特跟一般的猶太人一樣,憎恨納粹德國的一切,因此對於艾希曼的評價就是「令人不寒而慄」。可是,庫特並沒有親眼看到艾希曼的樣貌。漢娜贊同審判艾希曼。可是漢娜認為法院審判的是個人的罪惡,而不是主義或思想。然而第一次開庭時,漢娜就對審判意圖產生疑問,因為這場審判所呈現的是一場戲劇。
  • 漢娜鄂蘭:誰可以審判艾希曼
    庫特跟一般的猶太人一樣,憎恨納粹德國的一切, 因此對於艾希曼的評價就是「令人不寒而慄」。可是,庫特並沒有親眼看到艾希曼的樣貌。漢娜贊同審判艾希曼。可是漢娜認為法院審判的是個人的罪惡,而不是主義或思想。然而第一次開庭時,漢娜就對審判意圖產生疑問,因為這場審判所呈現的是一場戲劇。
  • 人物 | 她是看守集中營的納粹女魔頭,把人皮燈罩放在床邊安然入睡
    在納粹德國為種族屠殺建立的集中營中,從不缺少滅絕人性的劊子手。阿道夫·艾希曼,約瑟夫·門格勒這樣的名字早已為大眾所知。事實上,納粹集中營並不缺少女性看守以及服務人員。而伊爾斯·科赫是這群人中的「佼佼者」。她的殘忍與罪行令人髮指,被集中營受害者們稱為「布痕瓦爾德的娼婦」以及「人皮夫人」。
  • 阿倫特:我為何為納粹辯護
    [摘要]阿倫特通過對艾希曼的觀察,將猶太人在納粹大屠殺時期做「幫兇」的事實客觀地呈現在報告中,不嘲笑猶太人,也不為納粹戰犯辯護,而是描述一種既已發生的社會事實,讓讀者理性思考、正確面對。52年前,以色列法庭對希特勒同鄉、納粹重要戰犯艾希曼進行審判。艾希曼曾是第三帝國黨衛軍中校,負責把整個歐洲的猶太人送進集中營的兵站指揮官,對600萬猶太人被屠殺負有重要責任。1960年,艾希曼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工抓獲,次年在耶路撒冷受審。
  • 年僅22歲就被處死的納粹蛇蠍美人,貌美如花卻殘暴異常
    她的名字叫伊爾瑪·格雷澤(Irma Grese),是一位納粹黨黨衛隊警衛,並擔任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婦女部門的監獄長,斯威辛集中營的囚犯暱稱她為「奧斯威辛的鬣狗」(dieHyänevonAuschwitz),二戰後清算納粹罪行的時候,此人由於暴行累累被判處死刑,年僅22歲,是20世紀英國法律中最年輕女性死刑犯。那麼,她又做了些什麼呢?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錄——世紀大審判
    例如在審判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個頭目時,憤怒的人們衝入法庭把罪犯從法警手中搶出,扔到河中淹死,然後把屍體掛在牆上。 法西斯主義源於義大利,戰爭結束後義大利首都羅馬前警察局長被以法西斯罪行起訴。他架著雙拐被押入法庭,經過法庭審理決定對他執行死刑。在這個盛行天主教的國家,生與死都顯現著某種天意。
  • 發人深省的二戰納粹集中營紀錄片傑作《夜與霧》
    這部揭露納粹集中營恐怖暴行的紀錄片,歷來被公認是紀錄電影傑作。本片時間不長,32分鐘,但其震撼人心的效果則遠遠甚於《辛德勒的名單》。本片是受法國二戰歷史委員會的委託而拍攝的,榮獲1956年讓·維果電影獎。
  • 納粹集中營,遠不止奧斯維辛,納粹殺人方法讓人毛骨悚然
    但是納粹的慘絕人寰讓它用聲名遠揚,在蘇聯紅軍解放它之前的四五年,110萬猶太人在此被屠殺。 1933年,希特勒剛上臺不久,就已經有了一個叫達豪的集中營,不過當初只是為了關押希特勒的反對派,跟屠殺絲毫無關。
  • 奧斯維辛集中營——警示後人了嗎
    對於喜愛歷史的人來說,奧斯維辛集中營並不陌生,他的惡名太過響亮,想不知道都很難。哪怕是那些不太關注歷史的人,也大都不會錯過電影史上的經典《辛德勒名單》,這部獲得1994年奧斯卡18項提名,斬獲7個獎項的影片,講述的就是奧斯卡辛德勒在克拉科夫以及奧斯維辛的幾個集中營挽救了1000多位猶太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