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鄉
此問題的的確確是一個問題,但如果順著此問的方向去作出回答,所得到的答案,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為何要如此說呢?
因為《紅樓夢》的寫作手法,與其它小說是截然不同的,所謂一筆兩寫,一喉二歌,使她形成了正面與背面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故事。正面寫的是釵寶黛的愛情與四大家族的沒落;反面寫的是白骨如山的末世和明清易代的歷史。
而這個問題就是以假語村言的正面故事為基礎,作出的提問,順著這個方向去回答,那答案也必然屬於假語村言,毫無意義。如果要使回答出來的東西有意義、有價售,那就必須徹底忘掉和拋棄表面的故事,透過假語村言,去探究和發現背面的」真事隱去」。
那麼該怎麼去做呢?我們不妨就以這個問題為例,來談一談。
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
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
這是巧姐的判詞。從表面文字上看,以及書中它處隱約透出的信息,再加上主流紅學專家的解讀,使我們相信,賈家敗亡後,巧姐為劉姥姥搭救,並最後嫁給了板兒,變成了一個持家的農婦,過上了安穩的日子。這種結局的確看上去是合情合理的,但是,這畢竟是建立在假語村言之上的表面故事上的結局,在背面被隱去的真事,就應該是另一種景象了
首先,巧姐的判詞,是用讖緯隱語的形式寫出來的,絕不能簡單地只去理解表面字義,必須以讖語的方法去解讀。而解讀巧姐這個判詞的關鍵之處是名字。
相信大家都知道,書中人物的名字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起出來的,而是經過仔細斟酌,給每個名字都賦予了一定含義的。
那麼,我們就來談談「巧姐」與「劉姥姥」所隱藏的含義:
巧姐為什麼會叫「巧姐」
第四二十二回寫道:
鳳姐兒道:「這也有理。我想起來。他還沒個名字,你就給他起個名字,一則借借你的壽,二則你們是莊稼人。不怕你惱,到底貧苦些,你貧苦人起個名字,只怕壓的住他。」劉姥姥聽說,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幾時生的?」鳳姐兒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劉姥姥忙笑道:「這個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兒。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以我這名字,他必上命百歲。日後大了,各人成家立業,或一時有不逐心的事,必然是遇難成祥,逢兇化吉,卻從這『巧』字上來。」
農曆七月初七,原本是「乞巧」節。而書中:「大姐兒」一直未起名字,在鳳姐兒的請求下,劉姥姥給起了名字後,又強調卻從這「巧」字上來。這一過程,描述的不正是一個「乞巧」的故事嗎?換言之,如果要將鳳姐兒請求劉姥姥為「大姐兒」起名字的這段描述,給命上一個名字的話,那麼這個名字就應該是「乞巧」。
關於「乞巧」節,許多朋友很容易地想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於七夕之夜的海誓山盟。其實,唐朝詩人林傑有一首流傳很廣泛的七絕《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首詩通過唐代過七夕節的盛況,描述了少女們在牛郎織女相會之夜,利用穿一條條紅線,向織女「乞巧」,而渴望能夠得「巧」。這與鳳姐兒請求劉姥姥為「大姐兒」起名字而得「巧」的描述,可謂殊途同歸。
然而,二者同樣「乞巧」得「巧」的這個描述,實際並沒有特別的意義。那麼書中如此寫來的目的是什麼呢?
《全唐詩》中收錄了林傑兩首詩,一首就是《乞巧》,另一首叫《王仙壇》:
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爐草木盡凋殘。
不知千載歸何日,空使時人打舊壇。
我們來稍稍品味一下這首詩,就會發現其特別契合《紅樓夢》的語境:朱姓的圖騰為赤心木,因而書中以「草木」來隱指朱明。那麼「草木盡凋殘」,不正好可以象徵明朝的滅亡嗎?而首句「羽客已登仙路去」,又似是在指崇禎帝自縊,再結合後兩句,這首詩仿佛就是對大明王朝滅亡進行的憑弔。更「巧」的是,作者林傑生於831年,於847年卒時虛歲17歲;崇禎這個年號實為1628年至1644年三月十九日,亦虛為17年。這也就是說,「巧姐」這個名字,實際隱藏著對大明王朝滅亡於崇禎十七年的憑弔。
也就是說,因為林傑的這首《王仙壇》,恰巧能夠表現出「悼明」之意,為了引出這首詩,也為了能夠更好地「真事隱去」,作者就用「乞巧」節、給巧姐取名的曲筆,拐著彎地來將其引出。好在林傑只存有這兩首詩,從而使作者利用了這種特殊性,來方便讀者能以此探知其真實用意所在。
劉姥姥之「劉」
關於「劉」字,當然是指劉姥姥。小說中有數關於劉姥姥的描寫,其狡黠、質樸、粗鄙、世故等形象,給人印象太深刻了,以致專家與讀者都認為劉姥姥在《紅樓夢》中,代表的就是低層勞動人民的形象。
而吳氏紅學的吳雪松老師則指出,劉的繁體「劉」拆開,就是「卯金刀」,而「金」代表著後金與滿清。
在我國歷史上,自西漢末年就開始有了關於劉姓的「金刀之讖」,此後歷經千年,對歷史進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金刀之讖」的背後,意味著反叛殺戮、天下天亂和改朝換代。
(王杲)
小說第六回,介紹劉姥姥的女婿為什麼叫「王狗兒」這個名字呢?這是因為努爾哈赤的外祖父名王杲,「狗」就是從「杲」的諧音而來。王杲作為明朝的建州右指揮使,於1562年之前開始反叛明朝,1574年被李成梁抓捕後送往京城,次年被凌遲處死。
王狗兒的兒女分別名板兒和青兒,「板」字拆開即「反木」,意為反叛朱明;青兒,則是隱指皇太極於1636年稱帝,將女真族改為滿族,後金改為「大清」。而劉姥姥、王狗兒、青兒、板兒即是從王杲、努爾哈赤、皇太板、福臨的關係中演化而來。劉姥姥一進榮國府,隱指皇太極帶領後金軍於1629十月進犯北京的「己巳之變」;二進榮國府,則是隱指1644年多爾袞與降將吳三桂一起戰敗李自成後,於五月初三進入北京,開始逐漸鯨吞蠶食明朝的所有土地。
而巧姐判詞的那幅圖中「一座荒村野店,有一個美人在那裡紡績」,這個「紡績」當然不是指巧姐嫁給板兒,成了一位操持家務的農婦。從「乞巧」節牛郎織女相會,可以從這幅圖中聯想到織女的形象,而這幅圖的重點就在「紡績」二字上。
南梁江淹的《雜體詩.效陶潛》云: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
宋朝梅堯臣的《和孫端叟具紡車》云:蠶月必紡績,絲車方挑擲。
蠶月即農曆三月,可見圖中之景象,其實也是隱指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大明王朝滅亡,山河破碎。
這樣,巧姐的判詞就容易理解了:
所謂「事敗」「家亡」,與秦可卿判詞中的「畫梁春盡落香塵」,李紈判詞中的「桃李春風結子完」一樣,皆指三月十九日大明王朝的滅亡。「偶因濟劉氏」的「劉」,則是隱指滿清,「濟」也並非接濟救助之意,而是隱喻送給了滿清滅明的機會。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隱1629的「己巳之變」,文中提到「賈璉的女兒大姐兒睡覺之所」,隱指的是太子朱慈烺生於這一年的二月初四(也有說2月26日)。而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的1644年甲申之變之後,朱慈烺虛十六歲。
那麼最後一句「巧得遇恩人」的恩人,就不能真當「恩人」理解了,須知「恩」的前題首先是遭難,而「恩人」當然是劉姥姥影射的滿清,此處則特指多爾袞。即滿清進入北京後,抓到了朱慈烺,隨後多爾袞藉口將其殺害。
其實關於朱慈烺的結局撲朔迷離,有「南北太子案」和「逃走」及「被救」多種傳說,而判詞中隱寫的應該是「北太子案」。
在「被救」說中,講的是朱慈烺被送到了劉宗敏的軍營中,巧遇其老師、東宮講讀之一李士淳。後因李自成兵敗,李士淳趁亂將太子救出,順海路去到了其老家廣東梅州。此說與「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也很貼近。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也都不會是表面故事中的被劉姥姥所救,然後嫁給了板兒,變成了一位農婦
歡迎關注!
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