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電影《無間道》上映,這部電影講述了兩個身份混亂的男人分別為警方和黑社會的臥底,經過一場激烈的角鬥,他們決心要尋回自己的故事。梁朝偉和劉德華在天台上的對話成了經典畫面,該片更是榮獲香港金像獎 和 臺灣金馬獎的年度最佳影片。
而在電影中,黃秋生送給好人梁朝偉的那枚手錶也頗受關注,其品牌乃「Chronoswiss」。
上世紀70-80年代,是瑞士傳統機械制表最黯淡的時期。日本精工發明的石英表,憑藉精準的走時衝擊了瑞士制表業,而中東戰爭導致的瑞郎升值,更是火上澆油。
彼時,無數的傳統鐘錶品牌都破產、倒閉、兼併。制表師Gerd-R. Lang親歷這一切,他工作15年的公司「豪雅」也被賣掉了。不過Gerd-R. Lang堅信機械鐘錶的價值,於是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德國」,並在慕尼黑創建了制表工坊。
1982年,Gerd-R. Lang以「Chronoswiss」為名推出首批帶有月相顯示的機械計時腕錶,標誌品牌的誕生。「Chronoswiss」取自於英文「Chrono時計」+「Swiss瑞士」,中文譯為「瑞寶」。
因為創始人自幼就開始從事機械鐘錶相關行業,所以品牌的風格也非常古典,極具辨識度。電影《無間道》中亮相的表款就是這枚「規範針」。
時針、分針、秒針共用一個軸心,每一天,時針和分針會重疊22次,分針和秒針重疊的次數就更多了。對於日常的使用,指針的重疊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對於航海、基準時校對等特殊領域,還是存在不便。於是鐘錶師們設計了一種特殊的指針布局,將時針、分針、秒針分別置於三個不同的軸心,並稱其為「Regulator」,中文譯作「規範針」。
除了規範針以外,瑞寶在常規的款式上還常常帶有一些標誌性元素。比如表圈上面的螺紋,其次是洋蔥頭造型的表把(上圖不是),然後錶帶和表殼的固定並不是採用常見的「彈簧生耳」,而是採用螺紋金屬杆,更加地牢固。這些獨特元素早在1987年的時候就開始在瑞寶表款上應用。
在其他的表款,我們也還能見到其他的古典鐘錶元素。
比如這枚瑞寶Orea就採用了白色琺瑯錶盤,而不是現代常見的金屬漆盤。其上繪製有羅馬時標、軌道刻度。指針的造型乃經典的寶璣針和教堂針的結合,採用傳統的烤藍工藝製作。將提前經過鏡面拋光的錶針置於火上烤制,均勻受熱,當溫度達到590°F時就可以呈現非常漂亮的矢車菊藍色。
最引人矚目的還是錶盤正上方用紅色標記的「Ⅻ」,在鐘錶圈,我們常常將其稱為「紅12」。
紅12是怎麼來的?懷表時代,錶盤的布局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表把和12點位置在一條線上(上圖左),一種是表把和12點鐘位置呈90°垂直(上圖右)。為了方便使用不同布局懷表後還能快速找準位置,增加易讀取性,所以使用醒目的紅色標註12點刻度。
特別是懷表跨越到手錶的過渡時期,採用的做法常常是在懷表表殼上焊接上表耳,這樣演變出來的位置就更多,紅12的需求也就更大。隨著手錶的發展,表把和12點鐘位置呈90°垂直這種布局成為主流以後,紅12這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零星有產品使用。
雖然叫做「Chronoswiss」瑞寶,但其實品牌創始者Gerd-R. Lang乃德國人。不過雖然是德國人創立了於德國,但Chronoswiss多使用瑞士供應商提供的元件來製造。
Chronoswiss收購了不少石英危機後遺留下來的機械機芯,比如這枚摩紋Marvin Cal.700,將其重新修改、打磨、調校,最終搭載使用。
「Marvin摩紋」這個品牌好幾個人都問過,好奇是不是國人山寨的,還真不是。摩紋Marvin是創立於1850年的正宗瑞士制表品牌,一直是做中低端腕錶的。這款瑞寶搭載的Marvin Cal.700機芯,甚至還被浪琴採購使用過,型號名稱改為Cal.490。
不過在2014年,因為市場環境不好,摩紋陷入了困難。這個時候,中國的代理商吳RY先生反過去收購了品牌。於是乎,摩紋變成了中國人控制的瑞士鐘錶品牌。
同樣的故事也早先於瑞寶發生。2012年,瑞士家族企業Ebstein收購Chronoswiss品牌,公司遷至瑞士琉森 ,這下Chronoswiss真成「瑞寶」了。
想了解更多有關瑞寶手錶的故事,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