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京報和公眾號:荷樂網GoGoDutch,推薦關注
在荷蘭的第一大港口鹿特丹,每天有數百艘海輪和數千艘內河船在這裡停泊出發,讓整個港口充滿了忙碌的氣氛。在靠近斯希丹港口的一處空地,建築師彼得·范·溫格登正在實踐一個新創意——漂浮農場。說到建設漂浮農場的初衷,彼得說想讓城市的孩子們親近農場,知道他們喝的奶牛是哪裡來的。而作為沿海國家,荷蘭土地的不斷減少及海平面的上升,讓彼得把目光轉向水上。彼得·范·溫格登一直從事建築行業。幾年前,他賣掉了自己的公司,然後開始環遊世界。現在,他決定繼續創業,但這一次,他希望創辦一個和以往不同的建築公司,專注做「漂浮的建築」。這個想法最初來自於一次火花的碰撞。在一次與朋友的聊天中,他們忽然想到,現在的牧場都在遠離城市的鄉村地區,孩子們距離農場越來越遠,那為何不在城市裡也建造一個農場?這個理念最終由三家公司共同實施——勇氣公司、彼得所在的beladon公司和一家都市農業公司。「許多在城市長大的孩子都不知道我們喝的牛奶是哪裡來的。在城市裡,我們沒有足夠的空間養奶牛,至少,在陸地上沒有。但你可以在水上實現這個設想。」彼得表示。所以,在這個
流動的牧場裡,城市居民既
能看到現實中的奶牛,也能看到
如何擠奶,以及
如何製造奶製品。「你們可能覺得,一頭牛就是一頭牛,但是牛其實很特別。牛本身就是一個生物循環的機器。」他解釋說,牛隻需要水和草,但能產出高品質的食物,比如牛奶,而牛的排洩物,也可以轉化為能源。之所以要把農場設計到海上,則
源於荷蘭多年來與水鬥爭的歷史:幾乎每個荷蘭人,掛在嘴上的口頭禪都是,「我們是一個小國家,我們土地很少。」荷蘭人的這種憂患意識根植於這個國家獨特的地勢。荷蘭又叫「尼德蘭」,「尼德」是「低」的意思,「蘭」是土地,合起來稱為「低洼之國」。荷蘭的面積只比中國海南省大一些,但三分之一的領土只高於北海海面1米,四分之一的領土低於海平面。這使得荷蘭隨時都有可能遭受海潮、洪水、海水倒灌等問題。可以說,荷蘭建國的歷史,就是荷蘭人與水鬥爭,向水借地的歷史。上個世紀50年代,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洪災曾襲擊荷蘭。67道防洪堤被摧毀,400個地方發生決口,海水席捲了全國。這場災難共導致1835人死亡,7.2萬人被疏散,數千人無家可歸,20多萬頭牲畜被淹死。巨大的災難讓荷蘭人更加意識到,土地是稀缺資源,要想辦法往海洋擴張,儘量節約陸地。但對於第一版設計,彼得不是很滿意。在這個設計裡,牛的生活空間十分狹窄,整個建築看起來像一個大方塊。「我跟我的工程師說,我希望你們設計一個非常特殊的東西,這個東西必須完全能實現自我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在他的理念裡,
他們要建造的,是一個食品界的iPhone,而第一版的設計「不夠酷」,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設計師幾易其稿,終於設計出了一個讓彼得滿意的版本。在這個最終確定的版本裡,農場看上去像一個方形的鳥巢,總面積約1200平方米,長約40米,寬30米,分為上下兩層。除了頂部,
農場四面牆全部安裝透明玻璃,這樣,人們從外面就可以看到裡面的整個場景。這個建築漂浮在海上,由3道走廊與陸地連接。這樣,建築能與陸地接觸。兩道走廊分別通往上層與下層空間。上層用來養牛,是牛生活的空間,裝飾得像一個小公園,有綠樹成蔭。根據設計,這裡可以容納60頭牛,每天能生產5000升牛奶。下層設計比較多元,包括牧草區域、牛奶生產區域、牛的排洩物收集、海水淡化和能源生產等功能。在彼得的設計理念中,
漂浮農場是一個閉環,可以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就像所有正常的奶牛農場一樣,這裡的每一個細節也考慮到更新、再利用或者回收的需要。比如,在下層空間,大多數牧草的生產是利用一個黑暗的溫室和LED照明燈生產。通過溫室實現無土栽培,通過LED照明,提高植物的生長速度。
這樣的技術在荷蘭大多數蔬菜農場都已經實現。據瓦格尼根大學一位農業學教授的介紹,利用LED照明燈,植物每天的光照時間可以長達20小時。以番茄生產為例,一株番茄苗在種下4個星期後就可以開始結果。農場的屋頂鋪上太陽能電池板,為農場提供能源供給。而牛的排洩物則會通過上層地面的特殊設計,收集到下層的一個小隔間裡,用來生產沼氣能和肥料製作。生產的能源、製作的肥料都可以對外出售。每天產出的牛奶、奶酪等加工製品,也將通過下層的機器生產加工出來,對外出售。根據彼得的預算,這個漂浮農場
總投資300萬歐元,每年出售牛奶、能源和奶製品的收入約為80萬歐元,加上人工和維護費用,
預計7年可以收回成本。漂浮農場不僅可以建在海上,還可以建在河流、湖泊等一切有水的地方。彼得說,「只要有兩米深的水,就可以建漂浮農場。」這是因為,要想實現農場的漂浮,對水深和建築的吃水浮力會有一定的要求。彼得介紹說,這個漂浮的農場已經開始建設,預計將在2016年5月1日建好。選擇這個時間也是為了迎接16年5月在荷蘭舉行的世界奶業大會。在此之前,荷蘭人已經不斷嘗試「向海借地」,他們在海面上建設了漂浮的房屋、漂浮的酒店等設施。在荷蘭代爾夫特市郊區,設計師建造了六棟現代化設計的房屋,被稱為「漂浮屋」——全都「漂浮」在水上。這些屋子像船一樣,沒有深插水底的根基,建設者會先在地面上搭起主要的房屋構架,然後整體擺到水上,房屋沉在水裡的部分大約有1.5米多,而身處房內,完全沒有搖擺的感覺,就和陸地上的建築一樣穩定。「漂浮屋」和普通房子的價格差不多,雖然建築材料費用略高,但買水域的錢卻比買土地的錢便宜,最終算下來,兩者相差無幾。接下來,彼得還打算將漂浮農場的理念運用到更多的領域。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漂浮的養雞場,預計可以養8000隻雞。此外,他們還打算將蔬菜溫室也搬到海上,真正實現在城市進行農業生產的夢想。在他的設想裡,在未來,所有的居住、生產,都可以在海洋上而不是陸地上完成。「雖然我們也在不斷探索在太空生活、在海底生活,但一個漂浮的農場,這至少是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就能看到的東西。」彼得表示。「許多在城市長大的孩子都不知道我們喝的牛奶是哪裡來的。在城市裡,我們沒有足夠的空間養奶牛,至少,在陸地上沒有。但你可以在水上實現這個設想。」——對於建造漂浮農場的初衷,荷蘭人彼得·范·溫格登如此表示。
本文轉自新京報和公眾號:荷樂網GoGoDutch,推薦關注
知學休閒農業遊學全新升級版之[德國荷蘭休閒農業花季之旅第二季](>>>>戳此查看詳細行程),2016年4月即將啟程!
【這是一次深度專業之旅】
PART.1 與不同類型的休閒農莊負責人交流,經典德荷項目考察體驗
項目一:卡爾斯農莊—德國最成功的兒童體驗農莊模式
項目二:夏特柯爾假日農莊—最早是家庭的經營形式,綜合性農場運營方法
項目三:拉斯尤斯雷司令酒莊—以葡萄酒文化產業為主線開展多功能複合型休閒農業體驗
項目四:丹尼森農莊—通過各環節的旅遊化開發,實現產業鏈的縱橫延伸
項目五:贊斯安斯風車村—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構建「美麗鄉村」
項目六:荷蘭蘭斯塔德多功能有機農場—荷蘭皇室喜愛的農莊, 實現休閒、教育、社會、環保一體化
項目七:阿爾特斯園區—歐洲最大的蘋果生產基地,德國多功能複合型休閒農業的典範
PART.2 重磅專業講座-誠邀德國休閒農業界資深專家,全面了解
課題一:德國休閒農業的產業體系與產業效益--以黑森州為例
特邀講師:哈特裡特先生 南萊茵蘭 - 普法爾茨州農民和葡萄種植協會總裁
課題二:傳統農作的現代化經營與多元農場文化的成功模式
特邀講師:德爾雪爾女士 阿爾特斯區旅遊協會會長
PART.3 德荷休閒農業產業鏈考察交流
五星級的海濱式露營地 / 中世紀節 / 庫肯霍夫鬱金香公園 / 荷蘭愛士曼花卉拍賣市場
PART.4 原汁原味的德荷
多個世遺見證了德國的歷史、親手嘗試正宗德國燒烤、原東德民宿體驗、舌尖上的德國慢慢品嘗……
我們希望此行的每一站都是對休閒農業更深入的探索與體驗, 馬上加入我們的行程吧!
【團員招募中,快來報名吧!】
出發時間:2016年4月18日-4月27日(共計10天)
考察城市:法蘭克福 科隆 阿姆斯特丹 奧登堡 什未林 羅斯託克 漢堡
報名聯繫人:(手機&微信)
劉 巍 13810074185/zhixue815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精彩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