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數學家Peter Shor:量子計算機威脅到網絡加密只是時間問題

2020-12-19 騰訊網

圖源:BBVA FOUNDATION

25年前,Peter Shor證明了如何讓量子計算變得可行,同時也表明了量子計算會如何威脅到數據;以下是《自然》(Nature)對他的採訪。

原文作者:Davide Castelvecchi

上世紀80年代,當物理學家首次提出量子計算機的想法時,它們聽起來就像是理論上很精彩、但可能註定只能停留在論文裡的概念。

到了1995年,也就是25年前的10月,數學家Peter Shor發表的一篇論文[1]改變了人們的看法。Shor在論文中證明了如何克服量子計算機的一個關鍵問題。

量子計算機以量子比特為單位處理信息——量子比特對應經典比特,但能同時表示0和1。已知量子態對噪聲非常敏感,這會造成信息丟失。

Shor提出的誤差修正技術能檢測到噪聲導致的錯誤,帶來了一種讓量子信息更抗噪的方法。

Shor目前就職於麻省理工學院,同時也是一位出版過作品的詩人。

1994年,他第一次發現了[2]使用理論量子計算機的方法,震驚了物理學界和計算機科學界——這種方法可能有用但也令人擔憂。他寫了一種算法,可以讓量子計算機以閃電般的速度將整數分解質因數。

今天的大部分網絡流量的安全性都是由基於大質數的加密技術來保證的。破解這些密碼很難,因為經典計算機分解大整數質因數的速度很慢。

如今,量子計算機已經成為現實,但它們分解超過兩位數數字的能力依然處於初級水平。但是,量子計算機威脅到網絡加密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自然》(Nature)採訪了Shor,詢問他如何看待自己研究的影響力,以及網絡安全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Nature:在你的分解質因數算法出現前,量子計算機是否只停留在理論層面?

Shor:我的論文確實給了大家一種印象,就是這些計算機能做些有用的事。

計算機科學家Daniel Simon在我的結果出來前,解決了他遇到的一個問題,證明了量子計算機[比普通計算機]快了好幾個指數級。但即使有了Simon的算法,人們依然不清楚量子計算機能有什麼用。

Nature:你公布這個分解質因數算法時,人們有何反應?

Shor:剛開始,我只得到了中間結果。1994年4月,我在[當時我就職的新澤西州]貝爾實驗室(Bell Labs)做了一次關於它的演講。

消息傳得很快,那個周末,計算機科學家Umesh Vazirani給我打了個電話。他說:「我聽說你能用量子計算機分解質因數,請告訴我是如何做到的。」那時候,我其實還沒有解決分解質因數的問題。

我不知道你聽說過兒童遊戲「打電話」沒有,但不知怎的,五天時間裡,我的研究結果就變成了分解質因數,因為人們都在這樣傳。在那五天裡,我正好也解決了那個問題,所以我能告訴Umesh如何做。

我的論文還沒寫完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人來問我要論文,所以我只能把還不完整的草稿先寄給他們。

Nature:但是許多專家還是認為量子計算機會在完成計算前丟失信息?

Shor:有一個反對意見是說在量子力學中,如果你測量一個系統,你就會不可避免地幹擾它。我證明了如何在測量錯誤的同時不測量計算,這樣你就能糾正錯誤,而不會破壞整個計算。

在我那篇1995的糾錯論文發表後,一些懷疑人士也開始相信量子計算或許是可行的。

Nature:糾錯依賴「物理」和「邏輯」量子比特,這兩者有什麼差別?

Shor:量子計算機寫算法時,假設的是量子比特是無噪的,算法中描述的這些無噪量子比特就是邏輯量子比特。

實際上量子計算機中沒有無噪量子比特,事實是,如果我們在不進行任何降噪的情況下運行算法,幾乎必定會出現錯誤。

物理量子比特是量子計算機的其中一種噪聲量子比特。如果要在不出錯的情況下運行算法,我們就要利用物理量子比特編碼邏輯量子比特,使用一種量子糾錯碼。

據我們所知,實現這一步的最好做法要求相當高——每個邏輯量子比特都需要許多物理量子比特。

要計算出這項技術需要多少量子比特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如果你想用表面碼(目前最好的候選對象)構建一個量子計算機,每個邏輯量子比特大約需要100個物理量子比特或更多。

Nature:2019年,谷歌用54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解決了一個經典計算機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也是對「量子優越性」的首次演示。您對此有何評價?

Shor:它肯定是一個裡程碑。它表明了量子計算機可以比經典計算機做得更好——至少是在一些人為設計的問題上。谷歌確實進行了一些宣傳。但他們也有一臺非常值得稱道的量子計算機。

但這個計算機依然需要改進,才能做出有意思的事來。還有初創公司IonQ,他們看起來好像能構建一個在某種程度上超過谷歌或IBM的量子計算機。

Nature:如果量子計算機能做大數質因數分解,它們就能破解「RSA」——無處不在的網絡加密系統。

Shor:是的,但是最先破解RSA的人不是來自NSA[美國國家安全局],就是來自其他大型機構。這些計算機一開始會很慢。

比如,如果你有一臺只能一小時破解一個RSA密鑰的計算機,那麼任何不屬於優先事項或國家安全風險的東西都不會被破解。相比看你的郵件,NSA的量子計算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Nature:有沒有能取代RSA的密碼系統,即使在量子計算機時代(「後量子密碼」)也是安全的?

Shor:我認為已經有能取代RSA的後量子密碼系統了。RSA不是現在的大問題,現在的大問題是還有其他方法可以破壞網絡安全,比如惡意編程的軟體、病毒、向並非絕對誠實的一方發送信息等。

我認為用安全的後量子密碼系統取代RSA的唯一阻礙是意志和編程時間。我認為我們已經知道要如何做到這一點,只是不清楚是否能及時做到。

Nature:我們是否有被突然襲擊的風險?

Shor:是的,人們已經為解決千年蟲問題(Year 2000)投入了大量精力。你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才能過渡到後量子時代。如果我們等得太久,就太遲了。

參考文獻:

1. Shor, P. W.Phys. Rev. A52, R2493(R) (1995).

2. Shor, P. W.Proc. 35th Annual Symp. Found. Comp. Sci.124–134 (1994).

原文以Quantum-computing pioneer warns of complacency over Internet security為標題發表在 2020年10月30日的《自然》的News Q&A版塊上

相關焦點

  • 貓鼠遊戲:加密技術如何對付量子計算機?|深度
    編者註:你可能認為量子計算機還屬於科幻範疇,但近幾十年它就有可能變成現實,而其超強的計算機能力也會對現有的加密技術構成威脅。那有沒有加密方法能抵禦量子計算機攻擊呢?如果要嚴密保護國家系統的安全的話,那麼他們需要在這一方向取得顯著發展。量子計算機對於過去的人而言聽起來就像是遙遠的神話,但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在5到30年內它就將成為現實。通過不斷探索量子物理的法則,不管是NSA的絕密檔案、銀行記錄還是郵箱密碼,這種機器能夠解密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機密」的數據。
  • 美媒:美軍擬發力推進抗量子加密技術 以防對手量子計算機攻擊
    參考消息網12月6日報導 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12月4日發表題為《美國國防信息系統局開始密切關注抗量子加密能力》的報導稱,一名高級技術官員當地時間周四說,美國國防信息系統局(DISA)開始密切關注能夠保護國防通信不受強大的量子計算機攻擊的加密能力。
  • 多位美教授撰文:量子科技只有美國才行
    近日據媒體報導,由中國科學院研製的量子計算機原型機於12月4日面世,計算機由76個光子和100個模型組成,該款計算機取名為「九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表示,之所以將這臺量子計算機命名為「九章」,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最早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
  • 為什麼說量子計算機不會破壞比特幣和區塊鏈網絡,答案淺顯易懂
    加密貨幣社區對量子計算存在著種種隱憂。它會破壞加密貨幣和保護它們的區塊鏈嗎?圍繞「量子霸權」的頭條新聞是否意味著比特幣錢包的私鑰正處於危險之中?答案很簡單:不會。量子系統捕獲或生成的信息得益於量子位在同一時間處於多個物理狀態(疊加)的能力,但是在捕獲系統狀態時會出現信息衰減。與討論直接相關的一點是,量子計算機並不是普遍優於經典計算機。
  • 人工智慧進入了網絡戰——量子技術成為關鍵
    這相當於網絡上的戰爭遊戲:一旦核心的機器學習軟體被開發並部署到一個模擬的防禦計算機網絡中,許多計算機工程專業的學生將試圖黑進這個系統,要麼偷偷潛入而不被發現,要麼試圖造成破壞並使網絡癱瘓。簡而言之,他們將試圖模擬敵人可能試圖攻擊的防禦設施或支持戰場上軍事人員的計算機系統。
  • 百年的超越:量子物理學與量子計算機
    【】在今天如果問計算機領域最前沿的是什麼,我個人認為一方面是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的運用讓人工智慧表現出了超越人類的能力,比如明天就要在烏鎮與柯潔下圍棋的AlphaGo,就打破了過去一直認為的、複雜的圍棋計算機還難以超越人類的觀念;另外一個領域,則是屬於量子計算機,可以說我們極有可能是幸運的一代人,有機會親歷量子計算帶來的變革。
  • 從基礎量子位到當下火熱的量子計算機,一文助你入門量子計算
    文章連結:https://quantum.country/qcvc我們都知道,發明計算機的主要思想源自於英國數學家艾倫 · 圖靈(Alan Turing)和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希爾伯特在 1928 年提出了一個問題:是否存在一個數學家可以遵循的通用算法,讓他們知道任何給定的數學陳述是否可證明。
  • 後量子時代的密碼學
    但是本質上已經說明,量子計算機確實在特殊問題上超越了傳統的超級計算機,這無疑會將人類帶去一個從來就沒有探索觸及過的新天地。2020年12月3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的研究成果——「九章」量子計算機。
  • 史上最強量子計算機問世,微軟,摩根大通紛紛拋來橄欖枝
    霍尼韋爾公司在未來三個月內,霍尼韋爾將把全球量子體積(Quantum Volume)最強大的量子計算機推向市場。量子體積是用於度量量子計算機性能的指標,而不是僅僅以量子比特(Quantum Bit)數量作為度量標準。量子體積更準確全面地度量了量子計算機的能力,包括度量可解決問題的複雜程度等。
  • 這就是我們未來的立國重器,「九章」量子計算機原型機
    這確實是真的,它就是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的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這個計算機求解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號稱速度較谷歌量子計算機快百億倍,圖中所示即為光量子幹涉實物圖片。據說,眼下這一成果引發了廣大國際科技界的質疑,大家紛紛表示不敢相信。
  • 量子計算機潛力巨大
    「在量子計算機面前,傳統的計算機就像『算盤』」  近段時間,量子計算機領域頻頻傳來重要進展:美國霍尼韋爾公司表示研發出64量子體積的量子計算機,性能是上一代的兩倍;我國本源量子計算公司與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等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一種控制、讀取量子比特的新思路,為擴展量子比特提供了可能性……  何為量子計算機?
  • 使用IBM Cloud超級保護加密服務保護敏感數據
    (NYSE:IBM)近日發布了一系列幫助客戶獲得最高可用等級密鑰加密保護功能的雲服務和技術,以保護客戶雲中的現有數據[1],並為未來可能隨著量子計算發展而演變出現的威脅做好準備。 擴展 IBM Cloud 超級保護加密服務:新功能增強了雲應用程式中數據的隱私性,數據通過網絡發送到雲應用程式時,類似信用卡號等敏感數據信息將被存在可於應用程式層面加密的資料庫中,由業界最高等級的密鑰加密保護功能「保留自己密鑰」(KYOK,Keep Your Own Key)來提供支持。
  • 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
    在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斯巴達人用加密棒,把一個布帶纏到加密棒上,寫上 「明天發動攻擊」,命令發布完之後,如果別人沒有同樣半徑的加密棒的話,信息是讀不出來的,這是最原始的加密方法。後來到了公元前1世紀左右,凱撒大帝發明了更好用的辦法——把26個字符移動一下,這樣移動完之後,「明天發動攻擊」 就變成DWWD等等,只有預先約定的人才知道這個命令究竟是什麼。
  • 潘建偉:經過十到十五年努力 發展天地一體廣域量子通訊網絡
    潘建偉院士希望未來能夠完整地發展天地一體廣域量子的通訊網絡技術體系,在國防、政務、金融、能源等領域以應用,為形成下一代的國家信息安全生態系統的奠定基礎,也希望在量子計算方面,通過對數百個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能夠對一些現實的問題的求解,研發具備基本功能的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能夠超越目前的超級計算機,並且能夠來解決一些重大的科學問題、初步探索對密碼分析、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相關應用。
  • 從超級計算機到量子計算機的飛躍,或將解開物理學中最神秘概念!
    例如,玻爾茲曼因子被用來在世界上最大的超級計算機上進行計算,以研究原子、分子和夸克「湯」的行為  這些計算是利用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等設施。 雖然要證明玻爾茲曼是對的,需要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計算機科學家現在正處於新一輪計算浪潮的邊緣,他們正在實現從超級計算機到量子計算機的飛躍。這些量子計算機有可能解開物理學中一些最神秘的概念。
  • 「量子加密」現破綻?看「攻擊者」怎麼說
    量子加密驚現破綻》的文章,報導了近期上海交大金賢敏教授團隊關於量子密碼攻防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量子密鑰分發(QKD)通過利用量子力學本質的態疊加和不可克隆原理,結合已被Claude Shannon嚴格證明的一次一密加密算法,理論上可以保證加密通信的絕對安全。然而在實際系統中,由於器件的一些不完美性,系統中仍然有可能存在能夠被攻擊的物理漏洞。實際上,十多年來,針對量子密鑰分發物理漏洞的攻擊方案陸續被提出,而提出漏洞的動機是為了構建更安全的通信系統。
  • 「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原陽的著名數學家也藏不住了~
    我國科學研究團隊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九章」花200秒能完成的工作,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要工作6億年。中國量子計算機原型之所以取名為「九章」,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的一部數學專著《九章算術》。而提到《九章算術》就必然會提到一個名字——張蒼!張蒼是誰?
  • 外國專家:量子計算機「殺手級」應用程式,或將在10年後誕生!
    外國專家斯科特·亞倫森(Scott Aaronson)說:基本上來說,一旦有了基於採樣的量子優越性,就可以立即將其原理投入應用。雖然短期內可能比較生硬而沒有市場,但數學家或物理學家會慢慢將其變得簡單而靈活。亞倫森樂觀的認為,在未來十年內人類將看到小型化的實用量子計算機首次應用。
  • 伏羲書院 | 王健全:以量子之名
    「墨子號」登上《科學》雜誌封面此次實驗中,兩個地面站相距1200公裡,衛星到兩個地面站的總距離平均為2000公裡。衛星上的糾纏源每秒可產生800萬個糾纏光子對,建立光鏈路可以以每秒1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20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使得大量的統計數據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得到。
  • 《科學大家》專欄|「九章」問世:量子計算機究竟有多快
    他們認為一個有效的算法應該滿足以下條件:它的運行時間必須是在多項式時間以內, 比如N,N的平方,N的立方,N的一萬次方等等, 而不是2的N次方這種指數級時間。所以把能在多項式時間內求解的一類問題稱為P。一個需要說明的事實是,大多數的函數屬於P類問題,這說明大部分算法都是有效的。為了使定義更加有意義, P不應該依賴於何種計算機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