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專家斯科特·亞倫森(Scott Aaronson)說:基本上來說,一旦有了基於採樣的量子優越性,就可以立即將其原理投入應用。雖然短期內可能比較生硬而沒有市場,但數學家或物理學家會慢慢將其變得簡單而靈活。亞倫森樂觀的認為,在未來十年內人類將看到小型化的實用量子計算機首次應用。雖然現在大家還不清楚量子模擬輸出具體的方法,但是原子核的能級一定是量子模擬最佳途徑——這是量子計算機應該做的事。量子計算機專家,肯定不屑於做經典計算機的事情。
亞倫森認為,目前來看,經典計算機的算法還在不斷發展,沒有人知道它的極限在哪裡。而量子至上主義者,試圖通過改變傳統計算機的模擬方式,達到改朝換代的目標。這件事情目前谷歌正在做,中國也在做。但亞倫森認為,至少目前看來,中國「九章」玻色子採樣有些缺點——它不是通用的,並且不可編程。因此玻色子採樣可能不會對模擬原子核有更多的好處,因為原子核中相互作用亂如麻,因此將來做成通用的量子計算機可能會遇到麻煩。但是,與Google實驗相比,中國「九章」有個優勢,因為控制了更多的76個光子,就具有更大的狀態空間。另外,Google實驗還受到質疑的地方是:如果擁有足夠大的超級計算機並用足夠長的時間,也可以獲取同樣所需的任意數量的樣本。如果中國的實驗完全達到了量子至上的地位,那將超出任何傳統計算機的那個極限。
亞倫森認為,目前量子計算機還處於萌芽狀態。總體來看,Google實驗是量子計算與傳統計算相容融合的方式,用的是超導材料,在絕對零下200多度的環境中才能運行,用的還是傳統方法編程。而中國的九章似乎跨越比較大,用光子作為介質,而且可以在常溫下運行。從雙方控制光子的數量來看,目前九章無疑大大領先。下一個節點,量子計算機專家們可能會更加傾心於將原型機做成實用的量子計算機,如果一切順利很快實現。當然,就像經典計算機一樣,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迭代和進化,才能讓普通大眾用起來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