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活了110歲,音樂陪伴了一生,也拯救了一生
豁達、樂觀、包容成就了傳奇老人愛麗絲•赫茨−索默(Alice Herz-Sommer)的美麗一生。
音樂將我拯救
Music Saved My Life
《6號小姐:音樂將我拯救》預告片
The Lady In Number 6: Music Saved My Life
這個短視頻是以愛麗絲一生傳奇經歷為題材的紀錄片的宣傳短片,該紀錄片曾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正如視頻中所見,在愛麗絲的身上,你絲毫感受不到通常歷經苦難之後,留下的長久仇恨或是苦痛;相反,溫和爽朗的笑容始終掛在她臉上,對生活的樂觀和熱愛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而這份力量的來源,拿她自己反覆提到的話來說,音樂陪伴了她一生,也拯救了她一生。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很美好」
這是愛麗絲•赫茨−索默(Alice Herz-Sommer)
在2014年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紀錄短片中
面對鏡頭反覆強調的話
時年107歲(拍攝時)
她曾在倫敦最年長的人中位列第二
她是全世界最長壽的鋼琴家,
獨居在倫敦市中心的一個小小公寓中,
每日都會坐在鋼琴前,
彈奏著她心愛的舒伯特和貝多芬。
儘管由於健康原因,她只能用八個手指彈琴了,但她還是會揮揮手笑著說「我現在移動這兩個手指出了點麻煩,除此之外,敲木頭,一切正常。」
她的外表、
談吐和行為並沒有隱藏她的年齡。
她的思路清晰連貫,
講話幽默風趣,
常常微笑著,
對生活很滿足。
鋼琴是她最好的夥伴。
她每天堅持練琴3個小時,
每天吃一樣的食物,
只喝熱水。
她另外的身份則更富傳奇色彩——
她也是全世界已知的
最年長的二戰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
她說:「只有當你很老的時候,你才能意識到生命的美麗。」
在愛麗絲的身上,
你絲毫感受不到通常歷經苦難之後,
留下的長久仇恨或是苦痛;
相反,溫和爽朗的笑容始終掛在她臉上,
對生活的樂觀和熱愛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而這份力量的來源,
拿她自己反覆提到的話來說:
音樂陪伴了她一生,
也拯救了她一生。
1903年11月,
愛麗絲出生於奧匈帝國時期
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家庭,
父親是一名商人,
母親受過高等教育,
並躋身知名作家圈。
當時的許多大家,比如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奧地利著名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奧地利小說家弗蘭茲•卡夫卡都是索默家的好友。
愛麗絲7歲那年
在姐姐艾爾瑪的影響下開始學習鋼琴,
她感到自己似乎是「為鋼琴而生」,
一開始練習就停不下來,
很快便能熟記每一首學過的曲子。
16歲時,
愛麗絲順利考入布拉格德國音樂學院,
成為當時年齡最小的學生。
21歲便舉辦了首場獨奏音樂會。
很快愛麗絲便聞名於整個歐洲中部,
頻頻受邀舉辦音樂會和錄製唱片。
事業如日中天的同時,
愛麗絲也收穫了美滿的愛情,
1931年她與音樂家利奧波德•索默結婚,
6年後有了兒子拉斐,
生活非常幸福。
20世紀30年代早期,愛麗絲•赫茲•索默已成為布拉格最著名的鋼琴家,並收穫美滿婚姻。
然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徹底改變了愛麗絲的生活。
1939年希特勒的軍隊
攻佔了捷克斯洛伐克。
納粹禁止猶太人在公共場合表演和教學
所以她停止舉辦音樂會和參加音樂比賽
也失去了大部分學生。
更糟糕的是,
因猶太血統,
愛麗絲一家,
於1942至1943年
相繼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我72歲的老母親背著沉沉的行李,步履悽涼,頭也不回,一步步走進納粹集合犯人的大樓,漸行漸遠。我站在人群外,什麼都不能做,什麼都不能,那是我人生中最無助的時刻。那天后,我再也沒見過她。」
愛麗絲的父母在被轉往奧斯維辛
死亡集中營後遇害
丈夫後來也因斑疹傷寒
死於另一個集中營裡
她和6歲的兒子當時則被送進了
特雷辛(Terezin)集中營
特雷辛集中營裡,
猶太名人和知識分子
被允許作曲和開音樂會。
作為納粹政治宣傳的一部分,
他們被納粹拍進電影,
以顯示猶太人的待遇有多好。
有著高超演奏技巧的愛麗絲
得以在音樂會上演奏蕭邦名曲。
在那裡她和其他音樂家為集中營中的囚犯和納粹士兵表演了超過100場音樂會。
愛麗絲演奏了所有記憶中
蕭邦的24首練習曲。
儘管身陷囹圄,
但不管是演奏者還是聽眾,
音樂所在的那一刻,
都暫時忘掉了周遭的苦難和折磨,
仿佛身在天堂。
對於在集中營的表演經歷,愛麗絲後來回憶:「每當我知道我將有一場音樂會時,我還是會很高興。音樂具有魔力,來看我們演出的大廳能容納150名觀眾,這些或年邁、或絕望、或被病痛和飢餓折磨著的人們,此時為音樂而活,音樂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是食物,如果他們沒有來聽我們的音樂會的話,可能他們早就死去了。而我們也是一樣。」
在被壓抑與恐懼籠罩著的集中營裡,
音樂保存了她的理智,
同時也為他人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時常來聽音樂會的一位納粹軍官,
也因為音樂對她的感激,
幫助她免於被送往死亡集中營,
兒子拉斐也在她的保護下活了下來。
音樂使她最終等到了
走出集中營的那一天。
黑暗年代,
音樂完成了對人性的
慰藉和救贖。
因為音樂,兒子拉斐成年之後,記憶裡竟然沒有多少關於特雷辛的黑暗記憶。他後來提到在集中營的那段生活時,曾寫道:「母親在地獄裡給我建了一個伊甸園。」
1945年5月8日
前蘇聯紅軍解放了愛麗絲所在的集中營,
42歲的愛麗絲和兒子重回布拉格。
當時的布拉格已滿目瘡痍,
他們原來的房也已被人佔據。
1949年3月,
在姐姐的幫助下,
愛麗絲終在以色列與倖存的家人團聚。
此後40年
她一直在耶路撒冷音樂學院任教。
作為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及家中獨子,本可免服兵役的兒子拉斐,出於對在他們無家可歸時伸出援助之手的以色列的感激和熱愛,後來也入伍了,並在軍隊演奏音樂。退伍後,拉斐去倫敦進修大提琴,他的音樂才華很快得到了世界認可。
1986年,83歲高齡的愛麗絲
在兒子拉斐的一再請求下,
搬到倫敦和兒子一起生活。
並做了乳腺癌清除手術。
2011年,
在距索愛麗絲98歲生日還有13天的時候,
64歲的兒子拉斐
在完成一場音樂會演奏後
因心臟病發去世。
很多人認定拉斐的離世對她的打擊是致命的,但愛麗絲卻說,「拉斐是我這輩子最傑出的作品,這輩子他只讓我傷心過一次——就是他走的那天。不過,我還是很感激,他走得很平靜,沒受什麼罪,也無需再經歷年老體衰。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天很美好,最後的記憶全是音樂……我還可以在電視上看到他的表演,他住在那裡。」
拉斐走後,
她依然堅持
獨居在倫敦市中心
一個小公寓中。
這裡離她的大家庭很近,
每天她最親密的朋友們,
他的孫子和孫媳婦
也都會來看望她。
雖然獨自生活,但她卻有著讓人豔羨的好心境和好脾氣,她始終強調樂觀才是她長壽的關鍵。
儘管已百歲高齡,
她的記性出奇的好。
她自己處理自己的約會、烹飪、購物,
每天散步兩次,
每天堅持彈奏鋼琴,
與在世的朋友們交談。
不論是在忘我彈奏舒貝特、巴赫、貝多芬,與友人下棋、交談,還是當年在琴邊或與丈夫或幼子留影,愛麗絲都掛著天真開懷的笑顏。
2011年馬爾科姆•克拉克用了一周多的時間在愛麗絲的小公寓了拍攝關於她生活和經歷的紀錄片《六號女士:音樂拯救了我的生命》,並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完成製作,該紀錄片全長38分鐘,於2013年夏天公映,2014年3月該片一舉贏得第86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遺憾的是就在紀錄片獲獎的前一周,愛麗絲因病去世。
2014年2月21日,
愛麗絲•赫茨−索默因為身體不適
住進了倫敦的一家醫院。
兩天後平靜的走完了自己美麗的人生,
享年110歲。
「生活很美好,
非常非常美好。」
「當你越老,
你就會越感激生活。」
「邪惡一直都存在並將永遠存在,
但它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們所經歷的一切,
都是一個禮物,
一種饋贈,
我們更應當珍惜那些美好,
並把所有好的東西
傳遞給我們所愛的人。」
——
愛麗絲•赫茨−索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