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古往今來,一個「情」字,令人糾纏不休,多少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販夫走卒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情」分親情、愛情、友情……蘇麻喇姑之於康熙的情是一種親情,蘇麻喇姑是康熙的啟蒙老師,她陪伴著康熙一起長大,看著康熙從一個稚嫩的幼童變為一個高深莫測的君王,其過程是漫長的,他們一起經歷坎坷、喜悅,蘇麻喇姑對康熙的愛就像一個母親對孩子的那般愛,其中並沒有愛情成分。
「霞乃雲魄魂,蜂是花精神」,這是伍次友送給蘇麻喇姑對一副對聯,這是對伍次友和蘇麻喇姑愛情最好的解釋,有了「霞」的襯託雲朵看起來才夠鮮豔,更彤紅,更好有色彩,有力量;花兒開了,需要有蜜蜂來採花粉,花兒才能開的更鮮豔,更加有生命力。
蘇麻喇姑和伍次友開始於互相欣賞,一對兒才子佳人,眾人都覺得他們十分般配,是天作地和的一對,但他們終究敗給了現實,敗給了世俗,敗給了權利。伍次友,江南有名的大才子,一篇針砭時弊的《論圈地亂國》讓康熙見識到了他的才華,終成帝師。蘇麻喇姑,孝莊皇太后的貼身仕女,孝莊又讓她照顧康熙,是皇上和太后身邊的紅人,說一不二的人物。
蘇麻喇姑和伍次友,一滿一漢,一個佳人,一個才子,一個是康熙的啟蒙老師,一個是康熙的帝師。初時,兩人因為愛慕對方的才華而產生情愫,進而相互愛慕,一切都向著美好的方向發展。然而,世事難料,剷除鰲拜以後,這種美好發生了變化。伍次友一介白衣,沒有功名在身而他又性格孤傲,不願與那些墨吏同流合汙,說白了他不適合於官場,他也不願做官,但他的才華還是引起了明珠等油滑小人的嫉妒,他們害怕康熙重用伍次友,進而從中破壞伍次友與蘇麻喇姑的姻緣。
最主要的是孝莊皇太后不同意蘇麻喇姑嫁給伍次友,因為二人身份不對等。其次,康熙本人也喜歡蘇麻喇姑,伍次友一旦娶了蘇麻喇姑,很可能有一天會倒黴,畢竟帝王心思很難猜測,再者就是明珠等人的破壞,導致了他們的姻緣分崩離析。最後,蘇麻喇姑枯守青燈,伍次友雲遊四海成了掛單僧人。有情人終不能成為眷屬,他們敗給了現實,敗給了權利鬥爭。雲魄離開了霞而沒有光彩,花兒沒有蜜蜂採摘而沒了精神,最終不疾而終,令人惋惜。
蘇麻喇姑從最開始對康熙的照顧疼愛,到漸漸地越來越琢磨不透這個少年帝王,她對康熙更多的是敬畏之情,到了老年便成了親情,所以才會說出一輩子只愛康熙的話。
接下來,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他們三人的感情糾葛。
一、人生若只如初見,伍次友因為才華被康熙器重,被蘇麻喇姑愛慕
伍次友,揚州人氏,三十歲左右,聞名於大江南北的才子。家境富裕,祖上在前明曾做過幾任大官,他的父親是出名前明大儒,伍次友自幼聰穎好學,參加科舉考試也是連戰連捷,考秀才,中舉人均是頭名。
伍次友此次進京是為了應試,住在原來家裡的僕人開客棧「悅朋店」,這個客棧大都住著應試的舉人,有一天早上,店門口倒下了一個餓倒的乞丐,何桂柱本來以為沒救了,準備送到左家莊化人場,被伍次友給攔住了,並好心救了這個乞丐,這個乞丐就是後來權侵朝野的納蘭明珠,也是拆散他和蘇麻啦蘇的一個原因,東郭先生的事情在伍次友身上重演了。
經過和明珠的交談方得知,明珠家裡的地被鰲拜也給圈走了,京城了到處都有逃荒的,伍次友聽了很憤慨。想著終有一日一定要痛批鰲拜老賊。有一天,伍次友和明珠上街溜達,遇到了魏東亭,這魏東亭是康熙乳母孫嬤嬤的兒子,此刻他正是康熙的伴讀加侍衛,魏東亭和明珠是表兄弟關係,自此,魏東亭便和伍次友相識了,過了幾天,魏東亭帶著小康熙出來玩耍,來到了悅朋店,正趕上伍次友與明珠吃酒聊天,於是伍次友邀請他們二人入席,席間言談伍次友對國家大事的看法,深深地震動了康熙幼小的心靈,康熙有意拜請伍次友為師。只是沒有明說。
後來參加科考的時候,伍次友由於相當憤慨,寫下了那篇著名的《論圈地亂國》:
夫田地乃養生之本,布帛菽粟、膏腴紈絹皆從土出。黔首小民賴以為食,宗廟社稷賴以富強。而圈地換田之令所到之處,沃野化為麋鹿之鄉,阡陌頓生荒榛寒荊。人民流離,百業凋敝,悍而不化者為匪為盜,循法良善者凍餓溝渠。朝廷難徵庫府之糧,綱紀不張;三軍不堪饑饉之苦,何以用命?內憂外患何以平息?民心浮動,國本難固,人怨而神怒,國將不國矣!方今天子聖明在上,自康熙元年至茲,數頒停禁圈換民田之旨。而卒不能止者,蓋以朝有亂國賊臣,野有悍頑痞奴,表裡為奸,狼狽相結……城狐社鼠霸民產業,吮民膏血。自王莽天鳳年以來,千又五百餘載,未嘗有此乖戾之政焉!
康熙暗中讀到此篇文章,內心激動不安,並對貼身侍衛魏東亭說道:句句金石之言!有人說要給朕物色師傅,這不就是最好的師傅?何勞他來費神!朕就要這樣的師傅,你設法留住他。但伍次友此時處境不妙,因為寫這篇文章得罪了權臣鰲拜,所以鰲拜到處搜捕伍次友,於是魏東亭找到伍次友說明了來意,但並沒有說明康熙的真正身份,只是說是索額圖的內弟,並且魏東亭告訴了伍次友的處境。
伍次友本準備回家鄉去,再三推辭,經過魏東亭和明珠一番勸說便留了下來,於是去索額圖府上教康熙讀書,孝莊皇太后便派魏東亭和蘇麻喇姑陪康熙讀書,至此他們三人的感情糾葛拉開了序幕。
麻喇姑從小跟著孝莊,孝莊沒事的時候,便逗著她玩,順便教她識字讀書,講「三國」故事給她聽。漸長之後,還給她講了不少前朝和本朝典章制度。這蘇麻喇姑天分極高,十歲上頭,詩詞歌賦,諸子百家的文章就讀了不少,到十四歲時,就裝了滿腹的學問。太后自是喜歡,便指派她去侍候順治皇帝。順治當了和尚之後,便又去侍候少年康熙了,這蘇麻喇姑也算是康熙的啟蒙老師。
蘇麻喇姑初次見伍次友的時候還著實難為了一番伍次友呢,她奉孝莊之命考教了一番伍次友的學問,她改名婉娘,康熙則喚作龍兒。
婉娘對伍次友說:小女子久聞先生大名,想請教先生幾個對聯,於是張口便來,伍次友則應答如流,最後蘇麻喇姑問伍次友:「先生學富五車,名不虛傳!敢問您最喜愛古聖先賢的哪一句話?」伍次友心想,如不開一個小小玩笑,怕她仍要糾纏,於是笑道:「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一句話惹得哄堂大笑。蘇麻喇姑說了一聲佩服,便紅著臉離開了。二人初次相遇場景、情景十分美好。
二、蘇麻喇姑和伍次友互相傾心於對方,無奈卻敗給了現實和權利鬥爭
伍次友當了康熙的帝師之後,隔幾日便教康熙讀書論史,康熙小小年紀卻悟的很快,有事沒事順便讓伍次友分析一下當朝局勢,伍次友給的建議是先誅鰲拜,然後撤三藩,平東南,然後再定西北的方案。康熙暗暗記在心裡,並經常琢磨。這期間伍次友與蘇麻喇姑經常相處,二人產生情愫。其他人也都看出來二人很般配,康熙自不必說。
伍次友曾給康熙講過君子和小人,以水比喻君子,以油比喻小人,他說:「水味淡,其性潔,其色素,可以洗滌衣物,沸後加油不會濺出,頗似君子有包容之度;而油則味濃,其性滑,其色重,可以汙染衣物,沸後加水必四濺,又頗似小人無包容之心。」
康熙則悟出另一番道理,他對蘇麻喇姑說:「自古賢臣能有幾人?朕以為小人宜遠但不可絕。因為小人當中也有多才多藝的人,才堪大用的還應該重用。就算是油吧,你每日三餐能不用油嗎?因此帝王之道,只是在於能使君子和小人各得其所,各盡其能罷了。」並且拿魏東亭和明珠做比較,魏東亭溫厚是君子,明珠油滑如小人,但君子和小人各有用途,不可或缺。而且康熙還在每位大臣身邊安插了「十三衙門」的人,就連最忠心的魏東亭也沒能倖免。
蘇麻喇姑萬萬不料這個曾嘰嘰嘎嘎繞著自己捉迷藏的皇帝,這個情理通達、爽朗可親的少年天子,猜疑之心竟如此之重,不由得打了個寒噤,之前她敢給康熙說任何話,現在她對康熙只有敬畏,很多話都不敢說了。
終於康熙除掉了鰲拜,,康熙讓人請伍次友去宮裡,伍次友全程都是懵的,到了金鑾殿,差點破口喊出龍兒,但馬上改口為:「龍主萬歲!」他深深叩下頭去。看著平時揮灑自如、倜儻風流的伍次友,如今像個痴人一樣由人擺布,康熙先是一種驕傲的滿足,待伍次友一個「龍兒」改口為「龍主萬歲」時,他又突生一種孤漠悲涼之感:「師友之緣盡矣!」
康熙本想重用伍次友,但一是怕眾人不服,二是他的本性太傲,可能不適合官場。但他特許伍次友以後可以稱呼他為龍兒。伍次友哪裡敢叫只是磕頭,被康熙擺弄的不行。
話說康熙扳倒鰲拜之後,滿朝皆喜,這其中最喜的人便是這明珠,他從一個乞丐搖身一變成了一等侍衛朝中重臣,可這些明珠猶不滿足,他怕康熙重用伍次友自己的升遷之路受到影響,便決定從中破壞,而忘了伍次友的救命之恩。
扳倒鰲拜期間,索額圖的正配之妻亡故,這明珠便躥著索額圖娶了蘇麻喇姑,這索額圖知道,經過這麼久的接觸,伍次友和蘇麻喇姑是一對啊,你這什麼意思,明珠就接著忽悠,他們倆一個滿人一個漢人,是不能夠通婚的,你讓你家老太君去求孝莊皇太后,她必定同意。索額圖聽了,想了想很有道理,便去讓他母親找孝莊提親了,沒想到這孝莊皇太后還真的同意了,這索額圖可激動了,雙喜臨門啊,女兒被選為康熙的皇后,他自己又能娶康熙和孝莊都頗為看重的蘇麻,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豈不知,正好中了明珠的奸計。
三、伍次友和蘇麻喇姑走不到一起原因明珠破壞、孝莊皇不同意、最主要康熙喜歡蘇麻喇姑
索額圖母親提完親之後,孝莊找到了蘇麻喇姑說此事,正好康熙也在,他不同意把蘇麻喇姑嫁給索額圖,他對孝莊太后說:「婉娘的事我也替她想過,須得尋一個文才好的方般配得來。留神這幾年,竟是伍先生就好!」
太皇太后起先還滿面笑容地聽,到後來竟自斂了笑容,緩緩道:「伍先生自也是好,我也不是沒想過。但是他是漢人,咱們滿人裡頭有多少女人,都拿去配了漢人,那還成什麼體統?」蘇麻喇姑聽到這裡,已知無望,橫了心,呆呆地望著太皇太后不語。
「曼姑和別的人不同,下不為例也罷了。」康熙仍不甘心賠笑道,「平西王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還不是做了額駙?」
「那不成,也不能這樣比!」太皇太后道,「時候兒不一樣,分寸也就不一樣。——再說,我已答應了索額圖母親了。皇帝難道還叫我改口嗎?」
康熙深恨自己沒有早些把這件事稟知太皇太后,此時悔之莫及。方欲再說,只聽蘇麻喇姑「咕咚」一聲跪了下去,兩眼直瞪瞪地望著太皇太后道:「奴才自幼兒進宮服侍您老人家,從未違命,今日此事,奴才倒要鬥膽駁回老佛爺了!」說著,兩行熱淚無聲地簌簌而落。
「你起來!」太皇太后見她容顏慘澹,聲音異常悽楚,不禁動了惻隱之心,「有話儘管講麼。——我們這也是為你好!」
「奴才正要這樣說。」蘇麻喇姑泣道,「老佛爺和萬歲爺待奴才實實恩重於山!奴才一個女子又有什麼回報的?什麼伍先生,什麼索大人,奴才通統不!情願回去服侍老佛爺一輩子!」
「你這蹄子要作死了!」太皇太后斷喝一聲。養心殿內外人等見她發怒,嚇得大氣兒也不敢出。半晌,又聽太皇太后嘆道:「傻孩子,女人哪有個不嫁人的!難道做姑子不成?」
一語提醒了蘇麻喇姑,忙道:「就是做姑子也沒什麼不好!老佛爺最信仰我佛,曾發願度剃一個出家人,奴才難道不合適?老佛爺常說一人得道,七祖升天!就是老佛爺百年之後做了菩薩,身邊也得有一個龍女服侍麼!」談過之後,蘇麻喇姑已決定出家,但康熙還想挽回一下就去找蘇麻喇姑談談。
所有的喜事被索額圖和明珠這麼一攪和,大家都沒個好心情,康熙心想:蘇麻喇姑給不了伍次友,更不給索額圖,朕便自要了,又有什麼不好?其實他之前對蘇麻喇姑也表達過愛意,但蘇麻喇姑巧妙的拒絕了,他心裡只有伍次友。等康熙到了蘇麻喇姑住的地方,驚呆了,原來這蘇麻喇姑已經剪去一頭青絲。
她剛剛洗完澡,赤條條一絲不掛地正在換一身衣服!康熙驚道:「你……」,「我……」蘇麻喇姑此時見他進來,並無羞臊之色,一邊徐徐著衣,一邊慘然笑道:「奴才自今已是方外之人,何懼之有!」「蘇麻,婉娘!」康熙痛叫一聲,「你不能這樣,做朕的妃子不好麼?朕也……也是喜歡你的!」
蘇麻喇姑穿好釋裝,眼睛呆望著牆上的條幅:「霞乃雲魂魄,蜂是花精神」——這還是當年在索府蘇麻喇姑以婢女身份出來考較伍次友後,伍次友贈寫的對聯。如今事過境遷,真正只留下魂魄精神而已。想想人生有何意趣?蘇麻喇姑見康熙傷心,背過臉去一字一句地說道:「奴才前生有罪,本世又復造下重孽,願長伴於青燈古佛之前,祈禱主子和一切人平安,了此餘生,以修來世。——求主子得便將這個話傳給那個痴情人吧!」康熙見她如此,知道勸也無益,拭淚道:「婉娘出世之志已堅,朕便成全你。我這就去見老佛爺,你就在宮中修行吧!」
伍次友經過被康熙在朝堂上一番折騰後,便心灰意冷,打算去雲遊講學,而心愛的蘇麻喇姑他只能割捨,因為他知道康熙也喜歡蘇麻喇姑,他對曾對蘇麻喇姑說,皇上也喜歡你,我不敢也不能和他爭啊。後來,伍次友四處雲遊講學,並給康熙培養介紹了不少人才,比如高士奇、周培公、李光地等人。後來伍次友看透世事,經高人指點,成了雲遊四海的掛單僧人,最後坐化於金陵。而蘇麻喇姑伴守青燈,終於宮內。
寫在最後
古代才子、才女終究抵不過皇權的擺弄,蘇麻喇姑在深宮內待久了,她深知這裡面的險惡和殘酷的爭奪,她沒有家族背景,而其他妃子後面都有強大的家族背景支持,她如果嫁給康熙,只會更加痛苦,後宮的妃子們為了自己的兒子將來得到那個位置,鬥爭更加殘酷,因為母憑子貴,誰的兒子上位了,誰就能榮耀後半生。蘇麻喇姑正是知道這一點,所以她不可能做康熙的妃子。
自從和伍次友不可能結合後,她寧願枯守青燈做個方外之人,也不會加入那個漩渦中間去,只是她和伍次友的愛情令人惋惜。
康熙晚年也是很孤獨,之前的老人一個個離他而去,蘇麻、伍次友、魏東亭……等等,兒子們鬧家務的時候,他曾感嘆道:伍先生,你告訴龍兒,我該怎麼辦?他沒有對他說真話的人,有的只是逢迎、爭鬥,他還孤獨寂寞的。
蘇麻喇姑對康熙更多的是親情和敬畏之情,絕沒有愛情。肯定會有朋友們說,歷史上的蘇麻和康熙的關係,這裡只討論電視劇裡的事情,與歷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