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國內詩歌類圖書呈現出相當繁榮的出版態勢。無論國內詩人的原創作品,還是國外詩歌的譯介,單從數量上看,都比以往有了大幅度增加,這自然會給喜愛文學特別是詩歌的讀者,帶來更多的選擇。不過,對於大眾讀者而言,選擇一多,未免眼花繚亂,下面就從個人視角,盤點一下2019年值得推薦的詩集。需要說明的是,一些經典詩人的再版作品不在本次盤點的範圍之內,下面介紹的都是最新的譯作和原創作品。
國外譯作[敘利亞]阿多尼斯《桂花:阿多尼斯中國題材長詩》, 薛慶國譯,譯林出版社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可以說是中國詩人們的「老朋友」了,印象中他近十年裡幾乎每年都要來中國參加各種詩歌活動。自從2009年譯林出版社推出詩集《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之後,阿多尼斯便在中國詩歌圈內開始「走紅」,也和許多中國當代詩人成為朋友。繼去年《我的焦慮是一束火花:阿多尼斯詩歌短章選》之後,譯林出版社今年又出版了《桂花:阿多尼斯中國題材長詩》,盡顯阿多尼斯對中國的深厚感情。詩集之所以起名叫《桂花》,是因為中國在阿多尼斯心目中就像桂花帶給他的感覺一樣:「請告訴我,樹根:這芳香物質是否也含有我的血脈?桂花樹,我要向你表白:你崇高而珍貴,普通又特殊,但又混雜於眾樹之間:這恰恰是你的可貴!」
[美]李立揚《眼睛後面》,葉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華裔美國詩人李立揚(Li-Young Lee)對於許多中國讀者來說,甚至還比不上阿多尼斯有名,但其實他在中國被已譯介了兩本詩集《帶翼的種子• 懷念》《在我愛你的這座城》,《眼睛後面》是國內譯介李立揚的第三本詩集,收錄於「99讀書人」策劃的「巴別塔詩典」系列。某種程度上,李立揚是一位被低估的詩人,且不說他出身望門(母親為袁世凱的孫女,父親曾做過毛澤東的私人醫生),單就詩歌品質而言,他也應該躋身一線詩人的行列。譬如這首詩:「我最喜歡的門通向兩方:/接受和接受。我的心/在其間擺動,從感恩/到感恩,每日千次,/我心的赤足/也每日千次/擦過死亡凸凹的頭。」是不是有些裡爾克的感覺?
[阿根廷]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 《夜的命名術》,汪天艾譯, 作家出版社外國現代詩人的中譯作品一直是中國當代詩歌寫作的重要資源。最近,擁有俄羅斯和斯拉夫血統的猶太裔阿根廷女詩人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的作品第一次被被譯介到國內,譯者是近年來成果頗多的西班牙語專業譯者汪天艾。此前,汪天艾還翻譯過路易斯·塞爾努達、加西亞·洛爾迦等西班牙語經典詩人的作品。「皮扎尼克的人生是一個熱切的、被詩歌點燃的故事。」除了詩歌本身之外,皮扎尼克自殺的結局似乎還能讓人們重新思考精神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張關係。所有自殺的詩人都值得人們嚴肅地閱讀。
[葡]費爾南多·佩索阿 ,《想像一朵未來的玫瑰》,楊鐵軍譯,雅眾文化/中信出版集團《想像一朵未來的玫瑰》是葡萄牙大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最新中譯詩集。費爾南多·佩索阿對中國讀者來說算不上陌生,早些年,由韓少功翻譯的佩索阿隨筆作品《惶然錄》曾在文藝青年中風靡一時。至於佩索阿的詩歌作品,後來閔雪飛、程一身、韋白等人也都陸續翻譯過,此次新出版的譯本譯者是楊鐵軍,他本人也是一位低調、優秀的詩人。在現代詩翻譯領域,圈內人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譯者最好也是詩人,如此方能更好地把握原詩的語感、音調和節奏。楊鐵軍不僅自己從事詩歌創作,而且對弗羅斯特、希尼等大師級的詩人有著精深的翻譯和研究,這些經驗都保證了他對佩索阿詩歌的翻譯質量。眾所周知,佩索阿一生的作品由眾多「異名者」組成,除了用本名創作外,他還署過卡埃羅、岡波斯 、雷耶斯等「異名」,而這本詩集裡就包括了「岡波斯」的第一個漢語譯本。
[俄]赫列勃尼科夫《遲來的旅行者》,凌越、梁嘉瑩譯,人民文學出版社論及俄國「白銀時代」的代表性詩人,我們可以數出一大串光輝燦爛的名字,比如帕斯捷爾納克、吉皮烏斯、勃洛克、古米廖夫、阿赫瑪託娃、茨維塔耶娃、曼德爾施塔姆、馬雅可夫斯基等等,相比之下,赫列勃尼科夫的名氣就弱很多。但假如了解一下同時代的偉大詩人對他的評價,便會知道這是一位不該被遺忘的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稱他為「發現詩歌新大陸的哥倫布」,曼德爾施塔姆說,「他的每一行詩都是一部新的長詩的開頭。每隔十行就會出現格言警句,簡直可以刻在石頭或銅板上。赫列勃尼科夫寫的甚至不是詩,不是長詩,而是一部龐大的全俄羅斯聖像冊,千百年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赫列勃尼科夫這本詩集的譯者是一對居住在廣州的伉儷,這幾年他們合作出版了多部詩集。
[美]羅伯特·洛威爾《生活研究:羅伯特·洛威爾詩選》,胡桑譯,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洛威爾在國內詩歌寫作者中可謂大名鼎鼎,但一直以來都沒有中譯本,今年由詩人胡桑翻譯出版的羅伯特·洛威爾詩選《生活研究》總算彌補了這一缺憾。
國內原創餘怒《蝸牛》,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生於1966年的餘怒長期保持著持續且穩定的創造力,《蝸牛》是他最新的一部詩集。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寫詩以來,餘怒的詩歌語言一直表現為短促、直接、有力,由此更新了許多讀者的審美。如今餘怒已經具備了一名成熟詩人的特質,在經驗與詩藝的平衡術上反覆錘鍊。「常常,一首詩要花去我好幾天乃至數周時間,磨了又磨,改了又改(有的發表之後又多次修改),我尋求每個字、每個語句都要在它們應有的、難以替代的位置上,像古人一樣鍊字鍊句。杜甫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我算是體味到了其中的滋味。」這是餘怒在詩集序言裡的自述,讀者有理由對這樣的作品充滿敬意。
周瑟瑟《犀牛:周瑟瑟詩選1985-2017》,北嶽文藝出版社1980年代是中國當代詩歌的黃金年代,當時幾乎是「全民讀詩」,全國各大高校裡的詩社、詩會不計其數,讀文科的大學生如果不會寫詩,追女生時簡直都抬不起頭來。周瑟瑟就是在八十年代寫詩的大學生中的一員,畢業後在北京中關村IT業擔任高管多年,一度遠離詩歌寫作,不過和許多迫於生計的文藝青年一樣,等到腰包鼓起來之後,周瑟瑟近些年再度重新回歸詩歌寫作,從中也可以見到歲月在一位寫作者身上留下的痕跡。周瑟瑟將詩集名取為「犀牛」,寓意一種自由野性的寫作方式:「如果長久關在屋子裡,我會發瘋,寫作就是在新鮮空氣裡自由呼息。生命的意義體現在你是否充分行使你自由寫作的權利,我希望自己像那隻犀牛,噴著濃重的鼻息,我是粗野的,我踩扁了野花,濺起了唏裡譁啦的泥水,遇到大河我直接衝下去,我讓自己更加直接、粗野,也不要小心翼翼,我打破常規,也不要規規矩矩,我當然拒絕任何的規勸,哪怕是善意的規勸。」
崖麗娟《未竟之旅》,上海文藝出版社《未竟之旅》 是歷史學者崖麗娟的詩集,共收入她近一年來所寫的詩歌130首,分為三輯,首輯為愛情詩,次輯為哲思類,末輯為組詩,題材有鄉愁、詠物、辭舊迎新、都市變奏等。作者經歷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璀璨詩壇,但最終沒有以此為志業,她做過大學教師、傳媒記者、文化部門的管理者、雜誌編輯,兜兜轉轉許多年,如今終於捧出這一本詩集。作家王小鷹評論說:「研究歷史的人轉而寫詩,更別有一種縱深、哲理的思考,使她的詩作在情感飛揚之外,留下更多供人咀嚼的意境。」
「六詩叢」,臺灣秀威資訊這套詩叢包含六冊詩集,分別是蔌弦的《入戲》、穎川的《幻聽》、秦三澍的《四分之一浪》、砂丁的《超越的事情》、李海鵬的《勵精圖治》、蘇畫天的《降落的時刻》。這六位青年詩人全部出生於1990年代,成長並生活於中國大陸,分別畢業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等知名學府,是活躍在當下國內詩歌場域的一批新生力量。該詩叢的主編之一、蘇州大學青年教師茱萸在序言中如此評價:「憑藉各自的寫作,他們六人已在同輩詩人中佔據了較為重要的位置,經常受到來自各方刊物與學院的認可,並擁有了一定的讀者規模。」這套詩叢選擇在臺灣出版,繁體字印刷,如有需要的讀者,可以在網上查詢購買連結。
林東林《三餐四季》,文化藝術出版社林東林,詩人、作家,《漢詩》雜誌主編助理,生於1983年。這是他的第一部詩集,力圖呈現「微小生活之中的史詩」。餘秀華說他「活得誠懇,他是把自己的肉身摁在日常的日子裡,然後再舉重若輕地過自己如同在窄巷子般的生活,這讓他的詩歌也有了舉重若輕的味道」。詩人張執浩評價他:「廣泛的遊歷和更為廣泛的閱讀造就了他的早慧,但這種早慧並不以機巧為代價,而是以一種拙樸的書寫逐漸確立了自己的寫作面貌。」希望沒有詩歌經驗的讀者也能夠從他的三餐四季中讀到詩歌的精微所在。
阿卓務林《飛越群山的翅膀》,作家出版社相較於漢族的母語詩人,用漢語寫作的少數民族詩人較少進入大眾視野。彝族詩人阿卓務林的詩集就為我們走進彝人的詩歌世界提供了文本。來自雲南小涼山的阿卓務林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經擁有多年的寫作經歷,善於把想像的觸角伸進歷史深處,用愛激活神話傳說,從脆弱而頑強的生命個體身上尋找原始的美。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清華在序言中談及他對阿卓務林詩歌的閱讀感受:「兩個具有不同族群文化背景的人,用同一種語言來抵達理解,中間既留有大片的空白,同時又有著兄弟般的親和與神會,閱讀變得神奇而美妙,語義也變得豐富而多解,真是一種珍貴的經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