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以上示例如果都拍成彩色的話,都可能導致色彩喧賓奪主,破壞畫面主體的呈現。
黑白電影是電影藝術中區別於彩色電影的一種視覺語言,運用好高對比和陰影,可以幫助黑白片以及彩色片導演們更好地處理畫面與人物。無論是那些留名電影史的囿於技術因素的黑白老電影,還是為了達到導演特殊意圖的當代黑白電影,都在許多方面散發著彩色電影所無法比擬的獨特藝術魅力。這也是為何自彩色片成為主流之後依舊有那麼多導演「固執」地使用色彩單調的黑白影像來表達豐富多彩的世界觀,即便是在電影誕生百餘年後的今天。
專注於歷史題材黑白電影的菲律賓導演拉夫·達茲在與深焦的訪談中,談到電影《悲傷秘密的搖籃曲》的畫面細節時曾說「他為了增強畫面的明暗對比,有時會在背景增加大量煙霧,製造一種古典氣息。我覺得這一形式與主題非常貼切,因為電影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末,劇中的人物經歷著悲劇性的時刻」③。
拉夫·達茲這番話揭露了黑白影像在電影中的作用:還原歷史黑白的成色。黑白體現出的是歷史的厚重感,這契合這個時代人們看到的歷史影像的色澤,而斯皮爾伯格也在解釋《辛德勒的名單》選擇黑白影像時曾說:「我看到的二戰時期納粹集中營的照片就都是黑白的。」黑白影像在大眾心中似乎成了懷舊的代名詞,或是人們在回顧電影發展歷程中一個特定時期的標記,而這只是黑白影像的一部分作用而已。
黑白可以是對現實彩色世界的逃避,只因現實太複雜多元,濾去現實的多元與豐富的雜色,專注於黑白所指涉的更單純的二元對立,增強戲劇效果,我想這也許是梅峰導演的《不成問題的問題》選擇黑白的原因之一吧。
黑白有時能幫助新人導演省下影片製作成本,比如節省服化道、燈光的成本,在有限資金框架內更好地完成自我表達。諾蘭的處女作《追隨》就為了成本考量而選擇了使用手持攝影的黑白畫面。另一點要說明的是,黑白只是可以實現製作的相對粗糙,節省開支,但這並不表明黑白片成本就一定都很低,要知道2012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三項大獎併入圍戛納主競賽拿下最佳男演員的黑白片《藝術家》,其成本可是一億五千萬美元,在燈光攝影音樂、服化道等細節上下足功夫,同時還拿下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以及最佳原創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