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一段名為《實拍常熟童工產業:被榨盡的青春》的視頻曝光了令人震驚的「中國服裝之都」江蘇常熟,一些小作坊存在僱傭童工的現象。
日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前往此次事件中部分「童工」的家鄉貴州省安順市進行了實地探訪。本應在課堂讀書的年紀,他們為何選擇背井離鄉,承受高強度的工作?是自願還是被欺騙?
11月21日,一段名為《實拍常熟童工產業:被榨盡的青春》的視頻曝光了「中國服裝之都」江蘇常熟一些小作坊存在僱傭童工的現象。
近日,有媒體曝光,江蘇省常熟市一些服裝加工作坊涉嫌僱用童工。事件撕開了社會的一道傷口。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未滿16周歲、本應在課堂上讀書、無憂無慮地度過青春時光的孩子,來到了機器旁進行高強度的勞動?他們及其家庭是被欺騙還是主動作出的選擇?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前往此次事件中部分「童工」的家鄉貴州省安順市進行探訪。
某位「童工」此前生活的房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田文生/攝
安順市毗鄰貴州省省會貴陽市,是我國最早確定的甲類旅遊開放城市之一。市內有馳名中外的黃果樹、龍宮兩個國家首批5A級旅遊區,擁有「中國瀑鄉」「屯堡文化之鄉」「蠟染之鄉」「西部之秀」等美譽。
安順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區,海拔1300多米的十二茅坡就位於這片風景如畫的土地上。
某位「童工」此前生活的房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田文生/攝
當地人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後,十二茅坡曾是軍馬場的分部之一,為部隊繁殖養育軍馬。上世紀70年代軍馬場被撤,十二茅坡的農業開始興起,出現了一些致力於白芨、石斛等中藥材產業的公司,還有從事禽業的公司,漫山遍野種植了茶樹和菸葉。
這片地廣人稀的前軍馬場上,「原住民」並不多。如同工地附近經常出現打工族聚居區一樣,隨著各種企業的興盛,十二茅坡也開始吸引那些偏遠地區的人前來淘金。
外鄉人在這裡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購買下破敗不堪的房屋,自此駐留。
楊某朋(本版圖文中人物均不顯示全名——記者注)是此次媒體曝光後官方解救出的「童工」之一。此前,他就隨著奶奶王某英一起生活在十二茅坡某間破舊的房屋裡。
記者費盡周折找到王某英時,她正在成片茶山中的茶樹叢間,蜷伏著身體,扒開茶樹枝丫,在茶樹的根部小心而費力地挖掘蟲草。
「只有一兩個月的時間能尋找蟲草。」她拿掉頭頂的茶樹枝說,因為大量的採掘,蟲草已經難以找尋。
「這裡的蟲草沒有西藏的那麼值錢。」她說,為了找尋到收購價為每根1.5元的蟲草,需要運氣,更需要勞作,「彎著腰挖半天,累得腰酸背疼」,每天能挖出三五十根,她就非常滿意了。
此前,老人一家居住在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本寨鄉。寨子曾被火燒了3次,「沒法住了」。於是,2011年,他們遷徙到十二茅坡。
購置「新家」花費了3萬多元,幾年前,老人的丈夫去世,買墓地、安葬也花了不少錢,家裡由此欠下了債務。
迫於經濟壓力,老人的獨子楊某海——「童工」楊某朋的父親——和妻子去福建等地打工,砍毛竹。「很勞累的體力活,下雨天還做不了,收入低,每年給家裡的錢也不多,過年過節或者家裡有大事才回來。」王某英說。
在「童工」楊某朋外出打工前,65歲的王某英帶著他和他的兩個妹妹留守,艱難地一起生活。
老人說,家裡一方面希望孩子多讀書,「長大了成才」,另一方面,又實實在在地承受著經濟上的壓力,楊某朋此前在鄰近的雞場中學念初一,「喜歡玩手機,管不了,孩子自己也不想讀了」。
今年春節,也就是15歲的楊某朋念完初中一年級第一學期後,一個「老闆」來到他們家門口,向大人表示可以帶孩子出門去打工賺錢。
根據老人和當地民眾的描述,眼看著老家和「新家」周圍的年輕人都出遠門去打工,長輩們似乎已經確認了「年輕人就該出去打工」的鐵律,年輕人「不讀書就打工」儼然成為無需討論的固定模式,沒有其他選擇。至於什麼年齡才能外出打工、「童工」是否違法等問題,他們並不太懂,也不在意。
家長和孩子都有這樣的認識,就很容易和前來招工的「老闆」達成共識。
當時,「招工」很快就完成了。大人主要關心兩個問題,一是孩子的起居生活有沒有著落,安全有沒有保障,有沒有誰能管教孩子讓他不要學壞。對此,「老闆」說,有老闆管著,沒事的。
大人關心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工資。雙方口頭約定,過年時,「老闆」將孩子和錢一併送回來。
關於工資的數額,低收入的鄉親們很容易滿足,往往是「老闆」報出一個價格,父母感覺「大體差不多」就成交了。
就這樣,今年農曆正月,在鄰居眼中「有點叛逆」的楊某朋被父母交給「老闆」,「老闆」承諾保證孩子的安全。隨後,楊某朋便和後來出現在新聞裡的「童工」一道坐車去了廠裡。
王某英和他的兒子兒媳並不認識前來招工的「老闆」,之所以能產生信任,是因為有一個當地的成年人曾在「老闆」那裡幹過兩年,認識對方,「知道是做活的,不是做壞事的」。
至於孩子到「老闆」的工廠每天幹什麼活、有沒有任務、工作的時間有沒有上限等問題,「什麼都沒說。」老人搖搖頭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孫子學習成績不算好,自己也不想讀書,「不怎麼服管教,讓他出去吃點苦,懂得生活的辛苦以後,再看他願不願繼續讀書。」
這是楊某朋第一次外出打工,老人說,家裡不指望他掙多少錢。
楊某朋到了工廠後,曾給家裡打過電話,但沒寄過錢。他在電話中告訴老人,「別擔心,吃的穿的都有,住的也不錯」。
老人帶著他的兩個分別念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妹妹,繼續在十二茅坡留守。
楊某朋的離開,並未顯著減輕一家人的生活壓力,老人仍然過得非常拮据,盼望著能在撫養兩個孫女長大的間隙,能有點零工做。
但這個65歲的老奶奶在勞動力市場上並沒有什麼競爭力,除了採茶,其他每天能掙幾十元不等的工作都不要她。
相比未來的規劃,生活的艱辛迫使這位老人和她的家庭更重視當下怎樣能活得更好。就這樣,少年楊某朋離開十二茅坡,成為一名「童工」。
本次被發現的「童工」中,14歲的黎某龍和楊某朋一樣居住在十二茅坡,兩人的房屋前後排挨著。
黎某龍的家裡擺放著一臺「songli」牌電視機,其屏幕大小和15英寸的筆記本電腦差不多,此外,除了電飯煲、已不能脫水的老式洗衣機、電燈,就沒有了任何電器。
房屋的牆壁裂開了口子,石灰大片脫落,露出凹凸不平的火磚。
某位「童工」此前生活的房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田文生/攝
對於記者的造訪,黎某龍的母親楊某妹有些不知所措,「我沒進過學堂,連名字都不會寫。」她風一般地跑出去,叫來自己的親戚、同時也是鄰居的熊女士和記者一起交談。
前些年,黎某龍48歲的父親黎某昌在安順等鄰近地區打工,維繫一家6口人的生活。今年,孩子黎某龍也開始打工後,父親就去了福建,希望能掙得更多。
黎某龍是家裡的第二個孩子,16歲的姐姐黎某健現在念初三,成績比較好,獲得了獎狀,希望能繼續念書;10歲的三妹正在念小學三年級;8歲的四妹念一年級。
熊女士告訴記者,楊某妹一家生活的貧困程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在她看來,這種極度的貧困,是黎某龍小小年紀便不得不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
「就在前幾天,楊某妹身上一分錢都沒有了,碰巧有人過來收廢品,她就把一個廢舊的烤火爐子當廢鐵賣了,3毛一斤,賣了15元。」熊女士說,「她靠這15元支撐了幾天,現在又沒有錢了。」
「孩子上學的時候,楊某妹會一個人吃午飯,中午從來沒有見她吃過肉。」熊女士噙著淚說,楊某妹經常用一點辣椒、加上沒油的野菜,就著一碗飯,衝點水,「泡著就吃了」。
「有一次,她生病卻沒錢了,發燒、頭疼,還暈倒了,我就借給她100元,讓她到醫院去看看。」熊女士說,「沒想到,過了幾天,她把錢還給了我,說自己在床上睡了幾天,多喝開水,沒去醫院,病也好了。」
在搬到十二茅坡之前,這一家子住在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貓營鎮某村,因為那裡的房子已經破舊得無法住人,「實在沒辦法了」,10多年前,一家人搬到了十二茅坡。在這個看上去能找到打工機會的地方,楊某妹希望能分擔丈夫的壓力。
「老闆需要零工的時候,我就去。」讓她沮喪的是,沒文化還得照顧孩子的婦女並不吃香——老闆需要的是可以長時間幹活的人,「我很難打上工,一個月能打三五天就不錯了。那些老闆說,『你是帶娃娃的人』。」
46歲的楊某妹只能退而求其次,依靠傳統農業補貼家用。她收割的稻穀能讓一家人吃上飯,「實在沒錢了也能賣一點錢」。
儘管生活得非常節儉,但這個收入有限的家庭仍然欠下了1萬多元的外債。
債務源於購房,也因為醫治孩子的病:今年上半年,三女兒黎某芊不小心摔傷了手臂,在紫雲縣醫院治療,花了1萬多元;前年,四女兒黎某歡也曾到貴陽做過手術,花了5000多元。
這樣貧困的家庭,為什麼會生育4個孩子?楊某妹稱「大家都這樣」——在偏僻的山鄉,一帶又一代的老人傳遞著「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認為多幾個孩子,孩子們之間也相互有個幫襯。
夫婦倆的收入除去日常不可避免的開支外,都用於供孩子讀書。
念幼兒園時,半年就需3000多元,他們勉力維持。到了義務教育階段,仍需要給孩子一定的生活費,為了安全,兩個女兒每半年還需要分別交納500元和1000元的接送費。
這些開支讓這個家庭一直處於困境。「家裡條件不好,兒子也想出去。」楊某妹說,自己勸過孩子繼續讀書,可兒子說,家境不好,自己成績也不好,「不如出去掙點錢」。
「我們就讓他出去試一試,如果能適應,以後再說。」楊某妹說,「如果適應不了,就回家繼續讀書,長大一些以後,再決定是不是出去打工。」
黎某龍在念完小學六年級後,今年開始外出打工。無論是在紫雲縣的老家,還是在十二茅坡的新家,幾乎所有離校的年輕人都出門打工了。在殘酷的生存壓力面前,沒有太多家庭介意孩子是否屬於「童工」。
黎某龍沒有手機,每次和家裡聯繫都要借別人的電話,如果家裡打來電話,也需要打通別人的手機後,約定一個時間再撥打過去。
電話中,黎某龍告訴家人,「老闆」對他很好,吃的也可以,「有時也會抱怨,說加夜班受不了」。
聽見這樣的話,楊某妹就覺得心裡難受,勸孩子回來,可孩子表示,至少要堅持1年,「過年回來了再看」。
黎某龍離開家庭的過程,和楊某朋幾乎是一樣的。
「童工」楊某朋65歲的老奶奶在茶樹叢間尋找和挖掘蟲草。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田文生/攝
「『老闆』到我家門口來,說帶孩子出去打工。」楊某妹回憶說,對方提出工資為包吃管住2500元/月,家人也沒有討價還價就同意了。
至於具體去幹什麼工作、每天幹多長時間、必須完成多少工作量、如何保證孩子必要的休息等細節,雙方並沒有明確議定。
雙方也沒有籤訂任何書面的合同,僅僅口頭約定,過年時「老闆」把孩子送回家,到時候把錢一併交給大人。
為了讓「老闆」對孩子好一點,心疼孩子的楊某妹還給「老闆」送了花生核桃,這是她當時唯一拿得出手的禮物。
楊某妹和丈夫並不知道將自己孩子帶走的「老闆」姓甚名誰,也不知道這個人是「老闆」還是「中介」。
這些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父母,堅信「老闆」會恪守當初面對面許下的承諾。
在採訪中,對於記者的提問,楊某妹很少清晰回答,記者只能不斷地從不同側面和她交談,盡力拼湊出她的生活方式和內心世界。對於「是否相信過『知識改變命運』」「周圍有沒有人通過讀書考上大學而獲得好的工作和收入」「是否希望複製那些『榜樣』們的人生」等問題,儘管記者用最平易的話進行了「翻譯」,楊某妹仍顯得茫然,沒有正面作出清晰的回答。
記者輾轉找到此次事件中另一名「童工」韋某勝家裡後,聽到的是同樣悲傷的故事。
15歲的韋某勝居住在安順市寧谷鎮某村,家門口就是學校,記者到訪時,學校裡正傳出琅琅讀書聲。
韋某勝79歲訥口少言的爺爺韋某華呆坐在火爐旁,爐裡燃燒著他砍來的樹枝,老人的背部幾十年都長著一個碗大的瘤子。火爐旁還有78歲病重的奶奶——她的身體狀況看上去非常差,鄉鄰說,她「不能動,不能講話,坐著就不能起來」。
韋某華共有5個兒女,目前隨小兒子韋某平——「童工」韋某勝的父親——一起生活。
韋某華說,小兒子從未念過書,「沒什麼文化」,此前曾到浙江、廣東等地打工,「幹體力活」。今年,因為母親病重,韋某平不敢外出打工了,只得留在家裡守護母親,偶爾去打零工。
每一個細節都透出這個家庭的貧困:石頭砌成的房子已經裂口,裂口最寬的地方,足以將手掌放進去,「要不是用棍棒撐著,可能就會垮」。
貧窮深深地改變了這個家庭,「有時甚至連吃鹽都成問題」,幾年前,韋某勝的母親決絕地離開了這個家庭。
「雖然窮,我們還是儘量節約,想讓小孩多識幾個字。」韋某華盯著記者的眼睛說。
在鄉鄰們看來,小學和初中階段儘管交錢並不多,但仍有一些各種名目的費用,「還是得花錢」。而外出打工,雖然未必能賺多少錢,「但過年起碼能買一件衣服」。
部分鄉親已經聽說了韋某勝成為新聞中的「童工」的事,但他們並不認為做「童工」是錯誤的決定,相反,是一個「不得不這麼做」的決定,「沒辦法,要不就要餓肚子」。
「要養活這一大家人,他父親只能出去打工,他70多歲的爺爺還得去幹農活。」鄉親們說,去年的行情是玉米每斤七八毛、穀子每斤一元零幾分,老人種的所有糧食「值不了幾個錢」,「現在種地基本不賺錢,年輕人還能餵牛餵馬,可是他一個快80歲的老人已經不能餵牛餵馬了」。
按照這樣的邏輯,鄉親們認為,在韋某勝的父親因為奶奶的病情而不能外出打工的情況下,韋某勝成為「童工」就是在情理之中的。
鄉親們掰著手指頭介紹說,村裡14~18歲的孩子出去打工的,估計有一二十人。他們並不清楚「童工」的定義,對於其中16歲以下的打工孩子的數量並沒有印象,「但可以肯定,不止韋某勝一個人」。
在交談中,鄉親們固然並不認為「讀書無用」,但對「讀書有用」的觀點也並不堅守。對於是否每個家庭都能承擔高中、大學階段的投入,以及「砸鍋賣鐵」式的投入能否必然帶來體面的工作和高收入,他們並不抱有絕對的信心,「有一些大學生也掙不到錢」。因此,對於那些成績較差、未體現出讀書潛質的孩子,這些農村的父母和甚至孩子自己,都更容易放棄。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個令人擔憂的狀況是,「童工」家庭甚至都不認識前來招工的「老闆」,也未對其身份、工作方式、管理方法等信息,進行必要的了解和核實。
當地有傳言說,曾有「童工」誤入傳銷行業。這樣的悲劇,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探訪中,貧困是顯而易見的,對很多問題的答案,卻藏在每個人的心裡,沒有人說出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生活的貧窮、對教育投入和產出的不同理解,讓孩子們離開了課桌,過早地在成人世界的驚濤駭浪中拉扯起自己並不結實的風帆。
文/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田文生 實習生 喬夢雨
敬請關注2016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
點擊查看精彩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