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麼當「童工」?

2021-02-15 中國青年報

11月21日,一段名為《實拍常熟童工產業:被榨盡的青春》的視頻曝光了令人震驚的「中國服裝之都」江蘇常熟,一些小作坊存在僱傭童工的現象。

日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前往此次事件中部分「童工」的家鄉貴州省安順市進行了實地探訪。本應在課堂讀書的年紀,他們為何選擇背井離鄉,承受高強度的工作?是自願還是被欺騙?

11月21日,一段名為《實拍常熟童工產業:被榨盡的青春》的視頻曝光了「中國服裝之都」江蘇常熟一些小作坊存在僱傭童工的現象。

近日,有媒體曝光,江蘇省常熟市一些服裝加工作坊涉嫌僱用童工。事件撕開了社會的一道傷口。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未滿16周歲、本應在課堂上讀書、無憂無慮地度過青春時光的孩子,來到了機器旁進行高強度的勞動?他們及其家庭是被欺騙還是主動作出的選擇?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前往此次事件中部分「童工」的家鄉貴州省安順市進行探訪。


某位「童工」此前生活的房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田文生/攝

安順市毗鄰貴州省省會貴陽市,是我國最早確定的甲類旅遊開放城市之一。市內有馳名中外的黃果樹、龍宮兩個國家首批5A級旅遊區,擁有「中國瀑鄉」「屯堡文化之鄉」「蠟染之鄉」「西部之秀」等美譽。

安順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區,海拔1300多米的十二茅坡就位於這片風景如畫的土地上。


某位「童工」此前生活的房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田文生/攝

當地人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後,十二茅坡曾是軍馬場的分部之一,為部隊繁殖養育軍馬。上世紀70年代軍馬場被撤,十二茅坡的農業開始興起,出現了一些致力於白芨、石斛等中藥材產業的公司,還有從事禽業的公司,漫山遍野種植了茶樹和菸葉。

這片地廣人稀的前軍馬場上,「原住民」並不多。如同工地附近經常出現打工族聚居區一樣,隨著各種企業的興盛,十二茅坡也開始吸引那些偏遠地區的人前來淘金。

外鄉人在這裡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購買下破敗不堪的房屋,自此駐留。

楊某朋(本版圖文中人物均不顯示全名——記者注)是此次媒體曝光後官方解救出的「童工」之一。此前,他就隨著奶奶王某英一起生活在十二茅坡某間破舊的房屋裡。

記者費盡周折找到王某英時,她正在成片茶山中的茶樹叢間,蜷伏著身體,扒開茶樹枝丫,在茶樹的根部小心而費力地挖掘蟲草。

「只有一兩個月的時間能尋找蟲草。」她拿掉頭頂的茶樹枝說,因為大量的採掘,蟲草已經難以找尋。

「這裡的蟲草沒有西藏的那麼值錢。」她說,為了找尋到收購價為每根1.5元的蟲草,需要運氣,更需要勞作,「彎著腰挖半天,累得腰酸背疼」,每天能挖出三五十根,她就非常滿意了。

此前,老人一家居住在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本寨鄉。寨子曾被火燒了3次,「沒法住了」。於是,2011年,他們遷徙到十二茅坡。

購置「新家」花費了3萬多元,幾年前,老人的丈夫去世,買墓地、安葬也花了不少錢,家裡由此欠下了債務。

迫於經濟壓力,老人的獨子楊某海——「童工」楊某朋的父親——和妻子去福建等地打工,砍毛竹。「很勞累的體力活,下雨天還做不了,收入低,每年給家裡的錢也不多,過年過節或者家裡有大事才回來。」王某英說。

在「童工」楊某朋外出打工前,65歲的王某英帶著他和他的兩個妹妹留守,艱難地一起生活。

老人說,家裡一方面希望孩子多讀書,「長大了成才」,另一方面,又實實在在地承受著經濟上的壓力,楊某朋此前在鄰近的雞場中學念初一,「喜歡玩手機,管不了,孩子自己也不想讀了」。

今年春節,也就是15歲的楊某朋念完初中一年級第一學期後,一個「老闆」來到他們家門口,向大人表示可以帶孩子出門去打工賺錢。

根據老人和當地民眾的描述,眼看著老家和「新家」周圍的年輕人都出遠門去打工,長輩們似乎已經確認了「年輕人就該出去打工」的鐵律,年輕人「不讀書就打工」儼然成為無需討論的固定模式,沒有其他選擇。至於什麼年齡才能外出打工、「童工」是否違法等問題,他們並不太懂,也不在意。

家長和孩子都有這樣的認識,就很容易和前來招工的「老闆」達成共識。

當時,「招工」很快就完成了。大人主要關心兩個問題,一是孩子的起居生活有沒有著落,安全有沒有保障,有沒有誰能管教孩子讓他不要學壞。對此,「老闆」說,有老闆管著,沒事的。

大人關心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工資。雙方口頭約定,過年時,「老闆」將孩子和錢一併送回來。

關於工資的數額,低收入的鄉親們很容易滿足,往往是「老闆」報出一個價格,父母感覺「大體差不多」就成交了。

就這樣,今年農曆正月,在鄰居眼中「有點叛逆」的楊某朋被父母交給「老闆」,「老闆」承諾保證孩子的安全。隨後,楊某朋便和後來出現在新聞裡的「童工」一道坐車去了廠裡。

王某英和他的兒子兒媳並不認識前來招工的「老闆」,之所以能產生信任,是因為有一個當地的成年人曾在「老闆」那裡幹過兩年,認識對方,「知道是做活的,不是做壞事的」。

至於孩子到「老闆」的工廠每天幹什麼活、有沒有任務、工作的時間有沒有上限等問題,「什麼都沒說。」老人搖搖頭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孫子學習成績不算好,自己也不想讀書,「不怎麼服管教,讓他出去吃點苦,懂得生活的辛苦以後,再看他願不願繼續讀書。」

這是楊某朋第一次外出打工,老人說,家裡不指望他掙多少錢。

楊某朋到了工廠後,曾給家裡打過電話,但沒寄過錢。他在電話中告訴老人,「別擔心,吃的穿的都有,住的也不錯」。

老人帶著他的兩個分別念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妹妹,繼續在十二茅坡留守。

楊某朋的離開,並未顯著減輕一家人的生活壓力,老人仍然過得非常拮据,盼望著能在撫養兩個孫女長大的間隙,能有點零工做。

但這個65歲的老奶奶在勞動力市場上並沒有什麼競爭力,除了採茶,其他每天能掙幾十元不等的工作都不要她。

相比未來的規劃,生活的艱辛迫使這位老人和她的家庭更重視當下怎樣能活得更好。就這樣,少年楊某朋離開十二茅坡,成為一名「童工」。

本次被發現的「童工」中,14歲的黎某龍和楊某朋一樣居住在十二茅坡,兩人的房屋前後排挨著。

黎某龍的家裡擺放著一臺「songli」牌電視機,其屏幕大小和15英寸的筆記本電腦差不多,此外,除了電飯煲、已不能脫水的老式洗衣機、電燈,就沒有了任何電器。

房屋的牆壁裂開了口子,石灰大片脫落,露出凹凸不平的火磚。


某位「童工」此前生活的房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田文生/攝

對於記者的造訪,黎某龍的母親楊某妹有些不知所措,「我沒進過學堂,連名字都不會寫。」她風一般地跑出去,叫來自己的親戚、同時也是鄰居的熊女士和記者一起交談。

前些年,黎某龍48歲的父親黎某昌在安順等鄰近地區打工,維繫一家6口人的生活。今年,孩子黎某龍也開始打工後,父親就去了福建,希望能掙得更多。

黎某龍是家裡的第二個孩子,16歲的姐姐黎某健現在念初三,成績比較好,獲得了獎狀,希望能繼續念書;10歲的三妹正在念小學三年級;8歲的四妹念一年級。

熊女士告訴記者,楊某妹一家生活的貧困程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在她看來,這種極度的貧困,是黎某龍小小年紀便不得不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

「就在前幾天,楊某妹身上一分錢都沒有了,碰巧有人過來收廢品,她就把一個廢舊的烤火爐子當廢鐵賣了,3毛一斤,賣了15元。」熊女士說,「她靠這15元支撐了幾天,現在又沒有錢了。」

「孩子上學的時候,楊某妹會一個人吃午飯,中午從來沒有見她吃過肉。」熊女士噙著淚說,楊某妹經常用一點辣椒、加上沒油的野菜,就著一碗飯,衝點水,「泡著就吃了」。

「有一次,她生病卻沒錢了,發燒、頭疼,還暈倒了,我就借給她100元,讓她到醫院去看看。」熊女士說,「沒想到,過了幾天,她把錢還給了我,說自己在床上睡了幾天,多喝開水,沒去醫院,病也好了。」

在搬到十二茅坡之前,這一家子住在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貓營鎮某村,因為那裡的房子已經破舊得無法住人,「實在沒辦法了」,10多年前,一家人搬到了十二茅坡。在這個看上去能找到打工機會的地方,楊某妹希望能分擔丈夫的壓力。

「老闆需要零工的時候,我就去。」讓她沮喪的是,沒文化還得照顧孩子的婦女並不吃香——老闆需要的是可以長時間幹活的人,「我很難打上工,一個月能打三五天就不錯了。那些老闆說,『你是帶娃娃的人』。」

46歲的楊某妹只能退而求其次,依靠傳統農業補貼家用。她收割的稻穀能讓一家人吃上飯,「實在沒錢了也能賣一點錢」。

儘管生活得非常節儉,但這個收入有限的家庭仍然欠下了1萬多元的外債。

債務源於購房,也因為醫治孩子的病:今年上半年,三女兒黎某芊不小心摔傷了手臂,在紫雲縣醫院治療,花了1萬多元;前年,四女兒黎某歡也曾到貴陽做過手術,花了5000多元。

這樣貧困的家庭,為什麼會生育4個孩子?楊某妹稱「大家都這樣」——在偏僻的山鄉,一帶又一代的老人傳遞著「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認為多幾個孩子,孩子們之間也相互有個幫襯。

夫婦倆的收入除去日常不可避免的開支外,都用於供孩子讀書。

念幼兒園時,半年就需3000多元,他們勉力維持。到了義務教育階段,仍需要給孩子一定的生活費,為了安全,兩個女兒每半年還需要分別交納500元和1000元的接送費。

這些開支讓這個家庭一直處於困境。「家裡條件不好,兒子也想出去。」楊某妹說,自己勸過孩子繼續讀書,可兒子說,家境不好,自己成績也不好,「不如出去掙點錢」。

「我們就讓他出去試一試,如果能適應,以後再說。」楊某妹說,「如果適應不了,就回家繼續讀書,長大一些以後,再決定是不是出去打工。」

黎某龍在念完小學六年級後,今年開始外出打工。無論是在紫雲縣的老家,還是在十二茅坡的新家,幾乎所有離校的年輕人都出門打工了。在殘酷的生存壓力面前,沒有太多家庭介意孩子是否屬於「童工」。

黎某龍沒有手機,每次和家裡聯繫都要借別人的電話,如果家裡打來電話,也需要打通別人的手機後,約定一個時間再撥打過去。

電話中,黎某龍告訴家人,「老闆」對他很好,吃的也可以,「有時也會抱怨,說加夜班受不了」。

聽見這樣的話,楊某妹就覺得心裡難受,勸孩子回來,可孩子表示,至少要堅持1年,「過年回來了再看」。

黎某龍離開家庭的過程,和楊某朋幾乎是一樣的。


「童工」楊某朋65歲的老奶奶在茶樹叢間尋找和挖掘蟲草。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田文生/攝

「『老闆』到我家門口來,說帶孩子出去打工。」楊某妹回憶說,對方提出工資為包吃管住2500元/月,家人也沒有討價還價就同意了。

至於具體去幹什麼工作、每天幹多長時間、必須完成多少工作量、如何保證孩子必要的休息等細節,雙方並沒有明確議定。

雙方也沒有籤訂任何書面的合同,僅僅口頭約定,過年時「老闆」把孩子送回家,到時候把錢一併交給大人。

為了讓「老闆」對孩子好一點,心疼孩子的楊某妹還給「老闆」送了花生核桃,這是她當時唯一拿得出手的禮物。

楊某妹和丈夫並不知道將自己孩子帶走的「老闆」姓甚名誰,也不知道這個人是「老闆」還是「中介」。

這些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父母,堅信「老闆」會恪守當初面對面許下的承諾。

在採訪中,對於記者的提問,楊某妹很少清晰回答,記者只能不斷地從不同側面和她交談,盡力拼湊出她的生活方式和內心世界。對於「是否相信過『知識改變命運』」「周圍有沒有人通過讀書考上大學而獲得好的工作和收入」「是否希望複製那些『榜樣』們的人生」等問題,儘管記者用最平易的話進行了「翻譯」,楊某妹仍顯得茫然,沒有正面作出清晰的回答。

記者輾轉找到此次事件中另一名「童工」韋某勝家裡後,聽到的是同樣悲傷的故事。

15歲的韋某勝居住在安順市寧谷鎮某村,家門口就是學校,記者到訪時,學校裡正傳出琅琅讀書聲。

韋某勝79歲訥口少言的爺爺韋某華呆坐在火爐旁,爐裡燃燒著他砍來的樹枝,老人的背部幾十年都長著一個碗大的瘤子。火爐旁還有78歲病重的奶奶——她的身體狀況看上去非常差,鄉鄰說,她「不能動,不能講話,坐著就不能起來」。

韋某華共有5個兒女,目前隨小兒子韋某平——「童工」韋某勝的父親——一起生活。

韋某華說,小兒子從未念過書,「沒什麼文化」,此前曾到浙江、廣東等地打工,「幹體力活」。今年,因為母親病重,韋某平不敢外出打工了,只得留在家裡守護母親,偶爾去打零工。

每一個細節都透出這個家庭的貧困:石頭砌成的房子已經裂口,裂口最寬的地方,足以將手掌放進去,「要不是用棍棒撐著,可能就會垮」。

貧窮深深地改變了這個家庭,「有時甚至連吃鹽都成問題」,幾年前,韋某勝的母親決絕地離開了這個家庭。

「雖然窮,我們還是儘量節約,想讓小孩多識幾個字。」韋某華盯著記者的眼睛說。

在鄉鄰們看來,小學和初中階段儘管交錢並不多,但仍有一些各種名目的費用,「還是得花錢」。而外出打工,雖然未必能賺多少錢,「但過年起碼能買一件衣服」。

部分鄉親已經聽說了韋某勝成為新聞中的「童工」的事,但他們並不認為做「童工」是錯誤的決定,相反,是一個「不得不這麼做」的決定,「沒辦法,要不就要餓肚子」。

「要養活這一大家人,他父親只能出去打工,他70多歲的爺爺還得去幹農活。」鄉親們說,去年的行情是玉米每斤七八毛、穀子每斤一元零幾分,老人種的所有糧食「值不了幾個錢」,「現在種地基本不賺錢,年輕人還能餵牛餵馬,可是他一個快80歲的老人已經不能餵牛餵馬了」。

按照這樣的邏輯,鄉親們認為,在韋某勝的父親因為奶奶的病情而不能外出打工的情況下,韋某勝成為「童工」就是在情理之中的。

鄉親們掰著手指頭介紹說,村裡14~18歲的孩子出去打工的,估計有一二十人。他們並不清楚「童工」的定義,對於其中16歲以下的打工孩子的數量並沒有印象,「但可以肯定,不止韋某勝一個人」。

在交談中,鄉親們固然並不認為「讀書無用」,但對「讀書有用」的觀點也並不堅守。對於是否每個家庭都能承擔高中、大學階段的投入,以及「砸鍋賣鐵」式的投入能否必然帶來體面的工作和高收入,他們並不抱有絕對的信心,「有一些大學生也掙不到錢」。因此,對於那些成績較差、未體現出讀書潛質的孩子,這些農村的父母和甚至孩子自己,都更容易放棄。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個令人擔憂的狀況是,「童工」家庭甚至都不認識前來招工的「老闆」,也未對其身份、工作方式、管理方法等信息,進行必要的了解和核實。

當地有傳言說,曾有「童工」誤入傳銷行業。這樣的悲劇,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探訪中,貧困是顯而易見的,對很多問題的答案,卻藏在每個人的心裡,沒有人說出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生活的貧窮、對教育投入和產出的不同理解,讓孩子們離開了課桌,過早地在成人世界的驚濤駭浪中拉扯起自己並不結實的風帆。

文/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田文生 實習生 喬夢雨

敬請關注2016國際創新創業博覽會:

點擊查看精彩H5

相關焦點

  • 童工之殤,揭露真相的人不該受指責
    虞山鎮勞動保障所所長支惠良表示,對於這四名孩子的安置將採取兩項措施:如果孩子們願意在常熟技校學習技能,相關部門將提供幫助;如果孩子要回家,當地也將根據他們意願安全送他們回家。然而,據這些童工的工友們的說法,認為他們被送回去之後很快就會再出來打工。在老家沒有什麼工作機會,還不如出來打工掙錢。
  • 由於印度家長們失業,他們讓孩子出去打工,致童工數量不斷增加
    隨後,當地的印度警方破獲了一起非法僱傭童工案,他們砸開了該男孩工作的非法鞋廠大門上的掛鎖,在裡面發現了12名年齡在10-17歲的兒童。在印度,由於疫情還在不斷發展,導致許多教室關閉,家長失去工作,成千上萬的家庭讓孩子出去工作謀生,這破壞了印度幾十年來在遏制童工方面取得的進展,並威脅著一代印度兒童的未來。
  • 當童工、住牛棚、賣弟弟…他們的童年比你想的還悽慘
    言承旭與林志玲感情複合傳聞佔據多日娛樂版頭條。談及當年分手原因,言承旭曾透露主要是自己太自卑,而這一切又與他兒時的經歷有關。當時廖媽媽做裁縫,為了分擔母親壓力,言承旭小學五年級便出去給人當童工,做手工活貼補家用。放學後他還要到酒吧幹活,常常躲在吧檯裡偷偷塞著耳機聽英語。即使在進入演藝圈初期,家裡住的情況也很糟糕,天花板可能隨時會掉下來,家裡的冰箱更是25年沒換過,甚至有次漏電電到姐姐。
  • 我做童工被壓榨的那三年
    」好吧,悲慘的童工工作開始了。那就從去年1月開始吧。我爸面帶驚恐的回憶,說我從這個月開始,就進入可怕的Terrible two?我看著我爸,太不可思議了,一隻兔子到底有什麼可怕的?這個兔那個兔的我都忘了,只記得那個月我第一次去了迪士尼,並成了大英雄!
  • 毛遠志:主席的親侄女,做過童工和童養媳,67歲因病去世
    在她小的時候,生活很是艱苦,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毛遠志做過童工,也當過別人的童養媳,還被主席接到延安讀書。在延安的時候,她知道自己的父親已經去世,還遇到了陪伴自己一生的人。在她67歲的時候,毛遠志因病去世。
  • TVB黃金配角韋家雄悽慘經歷曝光,幼時當過童工,做生意欠巨債
    韋家雄演技備受好評,和他生活經歷豐富有關,現如今受眾人擁捧的韋家雄被港媒扒出童年時期竟曾做過童工在茶樓做童工時期認識了一位朋友,經他介紹做了幕後負責燈光和機器的工作人員,彼時這位朋友已經帶他誤打誤撞地走進了娛樂圈的邊緣。
  • 從童工到好萊塢最性感華人女星,她才是真正的「致命女人」
    從童工到好萊塢亞裔第一女星儘管在國內她父親是一位工程師,母親是一位生化學家。但到了美國後他們只能一切從零開始,靠打零工才能養家餬口。為了貼補家計,14歲劉玉玲和哥哥不得不到成衣廠當童工。那個時候對她來說一天最幸福的事就是吃飯。只要放在她面前的食物,不管是什麼她都能吃的狼吞虎咽。
  • TVB主題曲一姐菊梓喬,從當童工養家,到力壓容祖兒拿獎
    年紀小的她並沒有什麼方法賺錢,一開始是找了個美容院做學徒,由於是偷偷做的童工所以當時的收入非常的低,經常挨餓,每天只能吃個半飽,後來又做了售貨員、服務員、倉管員等20幾份相關類似的工作。就在近日她還發文「當你想放棄的時候,記得為什麼你一開始就堅持這麼久
  • 「四大惡人」之一成奎安:童工入行,未成年入獄,30歲爆紅成名
    在觀看一部影視作品的時候,大多數時候觀眾都會和主角產生共情,尤其是在主角被反派欺負的時候,很多觀眾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觀眾對演員和角色難以區分開來。就像前段時間網絡上面被罵的最多的大概就是林有有了,有些網友就因為沒有將演員張月與角色林有有分開,甚至去張月的微博下面責罵她「不要臉」,這樣的現象也就導致有些演員是拒絕出演反派角色的。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如何從小童工變成大文豪
    家人被捕之前,年僅12歲的狄更斯,被迫離開私立學校,在泰晤士河邊的一家鞋油倉庫當童工,借住朋友家。靠給鞋油罐貼標籤,每周掙個6先令。也正因如此,狄更斯逃脫一劫,並未和家人一同入獄。第一份通往寫作的工作1827和1828兩年,15歲的狄更斯在一家律師事務所,謀到一份初級職員的工作。
  • 小童星算童工?演阿寧是什麼來頭?
    他倆是真愛啊,感情很好的,不過張若昀在感情裡稍微弱勢一點Question 2The second question2 爆姐爆姐,我特別想問你一個問題,那些小童星在七八歲的時候就籤了公司,這樣難道不算是童工
  • 從小當童工掙錢給父親治病,如今他成了首席住院醫師
    這是個現實生活版的大衛·科波菲爾*,從在父母的田地上撒野的小孩子,到伊斯坦堡棉花加工廠的童工,最後成為美國新澤西州的放射腫瘤專家。(*譯者註: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狄更斯小說《大衛·科波菲爾》的主人公,全書描寫了童年喪父的主人公成長的故事,是作者帶有半自傳性色彩的小說。)
  • 大涼山為什麼這麼窮 你應該知道的七件事
    大涼山貧困,但為什麼貧困?為什麼這麼多年仍然貧困?問題並不簡單。  中國最後消除奴隸制的地方外出做童工被遣返回鄉的彝族女孩   生產方式上的落後,與勞動力的素質脫不了關係,在涼山,這恰恰是個很嚴峻的問題。
  • 38歲女星自曝悲慘童年,熟睡時被父親摸大腿,強迫當童工還債
    她透露,自己早在14歲爸媽離婚後就開始被爸爸要求出門工作養家,甚至要求未成年的她去四處找工作當非法童工,蘇心寧表示,自己最多時曾同時打三份工,平時不僅要在髮廊工作,節假日還要去假日餐廳看守泡沫紅茶攤,至於父親也總是找藉口不去工作,為了生活,蘇心寧即使雙手洗到潰爛,也不得不去上班,也是因此,一直負擔家裡房租跟妹妹生活費的蘇心寧,直到初三畢業後,才總算是存到了自己的高中學費。
  • 38歲女星自曝悲慘童年,熟睡時被父親摸大腿,強迫當非法童工還債
    她透露,自己早在14歲爸媽離婚後就開始被爸爸要求出門工作養家,甚至要求未成年的她去四處找工作當非法童工,蘇心寧表示,自己最多時曾同時打三份工,平時不僅要在髮廊工作,節假日還要去假日餐廳看守泡沫紅茶攤,至於父親也總是找藉口不去工作,為了生活,蘇心寧即使雙手洗到潰爛,也不得不去上班,也是因此,一直負擔家裡房租跟妹妹生活費的蘇心寧,直到初三畢業後,才總算是存到了自己的高中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