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劇《慶餘年》大火,我們追劇之餘,不禁時常追問:
重症肌無力患者範閒,究竟穿越到了哪個朝代,將生命再來一次?
我們一思考,編劇就發笑。
當我們動用法制史加持中國古代史知識儲備,對《慶餘年》進行綜合考古挖掘後,卻發現裡面疑點重重,那水是相當深,坑是相當多。
最早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鑑查院這個機構。
根據劇中設定,我們知道鑑查院不僅是皇帝直接掌握的特務機構,而且還負有監察百官的職責。
這就是中國古代監察機關兼司法機關的御史臺了。
御史臺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和西漢時期的御史府,當時御史大夫被稱為「副丞相」,主要職責是輔佐丞相治國理政。只有其屬官御史中丞專門負責監察工作。
東漢時期不再設御史大夫,御史府被撤銷,專設由御史中丞任長官的御史臺,成為專門的監察機構,但卻隸屬於皇帝的私人機構少府。
到了三國曹魏時期,御史臺脫離少府,成為獨立的監察機構,御史中丞成為專職的監察長官,這在御史臺制度發展史上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兩晉南北朝時期,御史臺制度進行了深度改革,統一掌控中央監察權,機構逐步完善,御史彈劾有了法律保障。
隋朝建立後,御史臺的獨立性得到鞏固。唐朝御史臺內部組織機構和分工進一步明確、細緻,同時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具有起訴、審判等權力,監察大理寺刑部斷案。唐代由此成為御史臺監察制度比較發達完備的時代。
宋朝御史臺職權與唐朝基本相同,運轉良性,成效明顯,在御史臺監察制度的制約平衡下,士大夫與君主共治天下。元朝繼續保留了御史臺的設置。明朝初年仍有御史臺,很快廢棄,改設都察院負責監察工作。清朝入關後,沿襲了明朝的監察體制。
這樣一來,我們就沒法準確判定範閒穿越的朝代了。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不管是叫御史臺還是都察院,各個朝代都有監察機構。
範閒這小子,究竟穿哪去了呢?
別急,我們繼續找線索。
很快,我們發現劇中範閒所在的南慶國,有個敵國名叫北齊。
南北朝時期也有國家國號為齊,因地處北方,故稱北齊。
這段歷史比較混亂複雜,讓人頭大,我們先捋一捋線索。
西晉統一三國後,司馬皇族很快就爆發八王之亂,引來匈奴、鮮卑、羯、狄、羌五胡亂華。
司馬氏跑到江南建立東晉,東晉後面接著是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個南方王朝,被稱為南朝。
北方經過五胡建立的十六國混戰後,被鮮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步統一。
北魏後來分裂成兩個國家,東邊叫東魏,西邊叫西魏。
再後來東魏被北齊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這就是北朝。
北齊存在於公元550到577年,這期間南方相繼是南梁(502-557)和南陳(557-589),西邊相繼是西魏(535-556)和北周(557-581)。
從南慶國這個名字看,可能是南梁或南陳。
從南慶皇帝牢牢掌控大權,頗有一番作為;南慶國國力蒸蒸日上,還有能力去主動砍北齊來看,不會是「侯景之亂」後氣息奄奄的南梁末期,應該是南陳。
《慶餘年》劇中,範閒為給好基友好兄弟滕梓荊報仇,光天化日之下,在鑑查院大門口格殺北齊高手程巨樹,幹擾了鑑查院正在下的一盤大棋,結果被處以謀逆罪。
謀大逆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名列「十惡」之二。
而「十惡」重罪,正是在北齊的時候正式定型,當時被稱為「重罪十條」,隋朝改稱為「十惡」,延續後世。
當時南北文化交流頻繁,南陳也有可能從北齊進行了法律輸入,借鑑北齊立法經驗搞了法律移植。
這就多了一條證據鏈,證明範閒穿越的南慶國就是南陳。
在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謀大逆」的犯罪行為是有確切含義的,具體所指就是圖謀毀壞皇家宗廟、皇帝陵寢和皇城宮闕。
範閒殺一個北齊高手程巨樹,連宗廟、陵寢、皇城的邊兒都沒碰到,頂多砸到鑑查院旁邊的花花草草,算哪門子的「謀大逆」。很顯然,編劇此處出現bug,對範閒用刑不當,所定罪名不成立。
不但如此,在編劇筆下,範閒的官兒還越做越小。
劇中鑑查院院長陳萍萍曾通過三處主辦費介,給範閒一個提司的腰牌,也就是任命他為鑑查院提司。
按照劇中的設定,提司和鑑查院八大主辦平起平坐。而且從陳萍萍一直想把鑑查院交給範閒來看,提司甚至還有院長接班人的意味在裡面。
從提司在鑑查院的地位看,在南陳所處的南朝時期,這一官職至少是六品或五品官銜。
劇中範閒格殺程巨樹之事傳到宮中,慶帝不怒反笑,誇讚範閒殺得好,殺得妙,可以極大地激發百姓必勝的士氣,支持朝廷對北齊開戰。
範閒進宮面聖時,慶帝為表彰他誅殺北齊高手之舉,竟然任命他為太常寺協律郎。
太常寺是主管國家禮樂的機構,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據說寓意是「欲令國家盛太,社稷常存,故稱太常」。
協律郎主要負責調和音律,校正樂器和樂譜的聲調高低是否合適,韻律是否優美,是太常寺機關中級別最低的官員,只有八品。
範閒身帶主角光環,又是慶帝的私生子,加上剛剛為朝廷立下大功,即使不被火箭式提拔,從五品六品竄到四品三品,那也不能不升反降,以致從五六品中高級大員斷崖式下跌到八品微末小吏吧。
很顯然,這也是一個bug,不符合中國古代行政法律中的官制條例。
不過,雖然有上面兩個小bug,卻不影響將南慶約等於南齊,基本鎖定範閒穿越到南陳。
喜大普奔吧,終於知道範閒去哪了。
且慢,且慢,好像哪裡不對勁。
《慶餘年》有個設定,天下文壇泰鬥皆在北齊,讀書人都以到北齊考中科舉為榮。在文化建設上,北齊要甩出南慶好幾條大街。
自從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江南保存了中華文化的血脈,薪火相傳,當時文治上北朝是妥妥的不如南朝,南陳絕對能把北齊摁在地上反覆摩擦幾道。
如果範閒穿越的南慶就是南陳的話,那怎麼會出現北齊力壓南慶一籌的咄咄怪事呢。
而且劇中也說南慶是以武立國,文治方面遠遠不如北齊。而歷史上南陳比不過北齊的,恰恰是武力,而非文治。
難道範閒穿越到南北朝時,方向給搞錯了,沒往南走,而是向西去了。
北齊的西面,是西魏和北周。西魏和北齊並立的時間只有七年,隨後就被北周取代。
如果範閒西行的話,更有可能是來到北周而非西魏,畢竟誰也不想去穿越到一個末代王朝。
在當時的天下三分格局中,武力最為強悍的是北周,後期幾乎是壓著北齊打,最終把北齊給滅了,一統北方。
從南慶「以武立國」這個設定看,範閒穿越的應該是北周,而非南陳。
可如果這樣,南慶就要叫北慶,對北齊的戰爭要叫東徵,而不是北伐。
我們開始風中凌亂。
更亂的還在後面。
劇中無論是北齊還是南慶,都有一個為朝廷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科舉。
要知道,科舉制度可是在隋朝才出現,唐朝才定型的,怎麼可能提前到南北朝就被創造出來。
範閒的弟弟,劇中專門負責搞笑的倒黴孩子範思轍,靠一副牌九賭技大殺四方,在家庭賭局上,把爹爹範建、娘親柳如玉、姐姐範若若,贏了個精光。
根據一些研究,牌九這種賭博方式,要到宋朝才能發明。
劇中的北齊竟然有錦衣衛!
要知道,錦衣衛可是大明王朝的專屬配製,獨門絕技。
錦衣衛本是明朝軍事組織,負有保衛皇帝人身安全的職責,但地位特殊,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非正式司法機構。
錦衣衛會被皇帝臨時指派參與大案要案的審判,從而掌握實際的司法審判權,其司法權力甚至凌駕於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之上。
錦衣衛下轄南北兩鎮撫司,負責巡查治安、緝捕拿人、辦理詔獄。專門負責審理詔獄案件的北鎮撫司,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特別刑事法庭。
明朝皇帝設立錦衣衛,本意是監控制衡包括司法機關在內的整個官僚體系。但在制度運行中出現膨脹和異化,雖然極大地加強了皇權,卻也導致對司法權的侵奪,成為明末冤獄的重要源頭。
既然有錦衣衛這個朝代特色鮮明的機構,難道範閒穿越到了明朝,要親身去經歷明朝那些事兒。
可也不對啊。
劇中祈年殿夜宴之上,範閒與北齊文壇聖手莊墨韓同場競技,爭奪詩詞大賽擂主。
那一刻,範閒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李白杜甫集體附身,靠著前世記憶中的唐詩名篇,鬥得莊墨韓當即吐血三尺,昏死過去。
如果範閒穿越到大明朝,那明朝人雖然還沒看過《紅樓夢》,但對唐詩還是能吟會背的,範閒怎麼敢用李白杜甫詩作去招搖撞騙。
範閒如果敢把唐詩拿來據為己有,紅口白牙地說這就是自己寫的,恐怕早就被人鄙視得抬不起頭來。抄襲,洗稿,無恥之尤!
範閒穿越的到底是哪個朝代?什麼時代?
我們用法制史無法定位,抓狂之極。
突然靈光一現,去翻原著。
還沒等翻完原著,微博熱搜就告訴我們答案了。
原來這《慶餘年》不是穿越劇,更不是權謀劇,而是亮瞎眼的科幻劇。
地球進入了大冰川期,人類文明被封凍後重新復甦。
範閒不是向後穿越到過去,而是向前躍遷到了人類文明重啟後的未來。
都科幻到未來了,我們怎麼用過去的法制史去考古掃描呢!
罷了罷了,歇歇吧。
不過這次法制史的考古實踐也不算瞎費工夫,浪費腦細胞。
畢竟連範閒打開葉輕眉的箱子後都笑得像個二傻子一樣,覺得世界太荒謬,「這需要多少人多少年才能造出來?」還一直以為自己是往前穿越的呢。
更何況咱們。
笑一笑,十年少!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作者:吳鵬 | 圖片來源:@慶餘年的官微 | 編輯:冼小堤
推薦閱讀
更多精彩 敬請關注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