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修復,與經典電影補一次相見

2021-12-17 西科青梅

「小到一部電影,大到一段國家時代變遷的影像,都是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留給歲月的印記。作為保存和傳承的必經之路,『修復』的工作一直默默地延續在人們敬畏歷史的道路上。」

10月6日,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4K彩色修復版在全國公映。這部拍攝於1958年的電影一經上映便登上微博熱搜。

豆瓣用戶@落枕表示:「電影中發黃的舊報紙,斑駁的手提箱,還有一看就有些年頭的破家具,都提示著時間漫長和生活痕跡,這些未經雕琢卻自動敞開生活的質感,在十七年的電影裡很常見,如今卻可遇不可求了。」

 

此次《永不消逝的電波》電影修復團隊使用黑白轉彩色4k修復技術對這部影片16.5萬幀的影像逐幀地進行修復與著色,讓這部63歲的老電影得以重獲新生。

這次電影的成功修復也預示著在不久的將來修復技術的發展讓觀眾重新打卡各種各樣的老電影成為可能。

電影修復,指的是通過技術手段將傳統的膠片電影拷貝轉移到新膠片或數字載體上。同時,通過修復、降噪、補光、調色等技術,進一步復原甚至優化原片的影音品質。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誕生,並於前門大觀樓進行首次放映。據當時的報紙報導說:「這一部由中國人自己拍攝的電影,影片觀看盛況空前,真有萬人空巷來觀之勢。」

這部電影宣告了中國電影的誕生,中國電影史也由此正式拉開了序幕。此後,一部部由中國人自主拍攝的電影如雨後春筍般爭先登上熒幕。但與現代電影拍攝手法不同的是,早期的電影只能使用膠片拍攝,拍成之後再做成拷貝發往各個影院。

由於早期技術的限制,最初的電影膠片大多使用硝酸纖維酯製造,而硝酸纖維酯的成分與火藥棉相似,極易燃燒,不易保存。

在電影《天堂影院》裡有這樣一個片段:工作了一天的電影放映機拉動著膠捲高速轉動,在轉動過程中散發的高熱量讓「嬌貴脆弱」的膠捲燃燒起來,最終讓影院不慎著火。

除此之外,電影膠片的物理特性也決定了它們容易發黴、變酸、扭曲。老電影膠片還容易出現風化、脆裂、板結等問題。同時,膠捲電影在使用、保存一段時間後,畫質和音質都會出現很大的折損。

因此如何讓膠捲電影更好的保存下來,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話題。

 

據《美國無聲電影生存狀況:1912-1929》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美國電影史上留名的一萬零九百一十九部無聲電影中,僅有14%仍然能找到35mm的原始拷貝,另外還有11%只能找到海外版或轉制為其他低質量版本的拷貝,剩下75%的美國無聲電影目前已經徹底消失。

一部部經典電影在時光的流逝中被塵土掩蓋,有的甚至消逝在時光的洪流中。為了讓儲存幾代中國人共同記憶的膠片電影能夠重新煥發生機,電影修復工作應運而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開始重視老電影膠片的保存和修復工作,無論是資金還是政策都給予修復工作極大的支持。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電影修復工作啟動相對較晚,直到2006年,中國電影資料館才正式牽頭啟動電影檔案影片數位化修復工程。

膠片電影修復工程一經啟動就面臨著「修舊如舊」還是「修舊如新」的選擇。大多數西方製作公司為了獲得更大的商業價值,作出「修舊如新」的選擇,通過技術讓舊影片的色彩更加飽和,亮度更加銳利,讓老電影的呈現效果更具現代化。

反觀中國,為了讓老電影保留它的經典原味,呈現出它原本的效果,電影修復師們一致選擇「修舊如舊」,既保留當時拍攝時不完美的原貌,也不對原來拍攝期間的現場音進行過多的處理。

 

然而,將老電影拉回到原本的膠片質感需要十分複雜的工藝流程。中國電影資料館技術部副主任左英表示:「老電影修復對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基本上是個『無底洞』。」

修復一部電影大約需要膠片掃描、畫面修復、調色校對、聲音修復、聲畫合成和輸出成片這六個步驟,每一步都需要電影修復師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會對膠片造成無法挽回的二次傷害。

就目前來說,國際上修復一部電影的成本低至幾十萬,高達幾百萬,而在中國修復一部影片的起碼成本是200萬人民幣,越想達到完美的效果,後期投入的資金就也更多。

 

如果說電影是一秒一秒的藝術,那麼電影修復則是一幀一幀的技術。老電影的修復需要人工一幀一幀地去完成。中國電影資料館修復主管王崢這樣描述電影修復工作:「僅僅不到十分鐘的素材,卻整整用了三天三夜才搶救過來」。

長達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超萬次的滑鼠點擊量,數千幀的影像修復量。對於修復工作人員來說,或許只有熱愛才能讓他們在電影修復中堅持下去。

通常情況下,電影修復師每天大概能修復6000至8000幀,而這些在電影裡僅僅只能呈現幾分鐘。如若遇到修復更為困難的電影,修復師每天就只能修復幾百幀,也只佔據電影二三十秒左右。

一部90分鐘左右的影片,大概有12萬到14萬幀的畫面,修復時間一般是幾周到幾個月,甚至半年,但也有像《漁光曲》這樣的電影需要幾年的時間來修復。

 

「2K的影片,我們大概一到兩周就可以修復。修復成4k影片更花時間,修復一部4k影片等於修復4部2k影片,通過優化修複流程管理,大概一個月就可以完成一部4k影片。」電影修復師王崢說。

截止目前為止,2006年到2021年1月期間,中國電影資料館已完成525部電影的2k修復,15部4k修復。其中《葫蘆兄弟》《小蝌蚪找媽媽》等經典動畫全部以4k方式修復,並且在各大院線上映。《地道戰》《橫空出世》《焦裕祿》等一大批經典電影也已經修復完成。除此之外,紅色電影《紅霞》也正在加緊配字幕中。

在電影工業十分發達的今天,數字電影已經成為主流,「膠片」作為一種相對陳舊的影像儲存載體,曾經對電影的保存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們不僅是將影片完整地呈現在觀眾眼前,更是將老一輩電影人的理想與情懷一一收錄。

當下,經典影片修復重映不僅有助於文化傳承,精神延續,也能逐漸在影視行業打開新的市場,釋放商業潛力。

經過修復的《東邪西毒》《鐵達尼號》《新龍門客棧》等電影一經上映就以經典的劇情和全新的面貌吸引了大批觀眾,在網上也引起了熱烈地反響。

一些大製作公司抓住契機,在以商業用途為主要目的的影片修複方面擴大投資,例如在《白雪公主》的修復上就花費了300萬美元,《鐵達尼號》的修復和3D化更是耗資1800萬美元,這些影片重新上映後也都收穫了可觀的票房,不管是用於重映還是作為拍攝素材,都為製作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經典電影除了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外,還標註了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同時也寄寓和守護著人們的夢想和情懷。

「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個瓜……」

「眼睛瞪得像銅鈴,射出閃電般的機靈;耳朵豎得像天線,聽著一切可疑的聲音……」

「說一段神話,話說那麼一家,這家夫妻倆,生了個乖娃娃……」

當這些經典的影片重回熒幕後,不少觀眾都直呼「爺青回」。燈光瀉下,熒幕亮起,熟悉的旋律在耳畔響起,那些舊時光仿佛又出現在觀眾的面前。

除了更加高清、流暢的體驗外,一切都還是曾經「熟悉的味道。」電影修復不僅拉近了回憶與現實的距離,更讓經典永流傳不再成為空談。

從第一部無聲電影《火車進站》上映到如今各種類型的電影出現在大熒幕,電影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無數經典影片在這百年的電影史中熠熠生輝,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熒幕形象在觀眾心中永遠留存下來。

和其他文化遺產一樣,電影文化遺產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珍貴記憶。老電影紀錄著老一輩電影人的芳華,紀錄著社會發展的烙印,更紀錄著時代變遷的足跡。

 

當下,一群電影修復師用雙手對抗著歲月跡象,將歷史影像一一留存,電影熒幕也因為經典的重現而更加流光溢彩。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通過修復而重現登上熒幕的老電影將更加多元。這些經典電影將現代技術與時代內容深度融合,真實還原過去時代面貌,在當下形成獨特的電影文化,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也能重拾電影迷戀,讓經典電影重獲新生。

相關焦點

  • IM·2020前瞻|電影修復:與經典電影補一次相見
    期間代表作諸如《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已成為影響了一代人的經典。百年電影若浩瀚星河,經典之作便是璀璨明亮的星。經典電影的修復,往往能成為一大盛事。這是影迷與某位導演獨有的超時空的浪漫,是與一部電影補上相見的某種儀式。修復一部電影,耗時耗工巨大,要經過物理修復——修復髒點、劃痕、噪波、零斑、壞幀、閃爍等,與數字修復環節——畫面、聲音、顏色數位化調整等。
  • 電影修復,讓經典不褪色
    圖為電影《早春二月》修復後畫面。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電影頻道近期推出紅色經典電影展播活動,先後播出了《敵後武工隊》《平原遊擊隊》《地道戰》《四渡赤水》《八女投江》等一系列紅色題材電影,讓觀眾有更多機會走近經典。老電影膠片由於保存時間過長、存檔環境欠佳或使用不當等因素,會導致膠片受損。
  • 「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上甘嶺》《祝福》等十部經典電影精緻修復煥發新生
    「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是「2020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放映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計劃獲得了國家電影專項資金支持。此前,全國藝聯已經連續兩年舉辦「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從今年起,由中國電影資料館珍藏和修復的經典影片也將加入到主題展映中。
  • 經典重生,談談老電影的修復
    30年前上映的引起轟動的經典影片《開國大典》,經過4K修復後於近期在各大影院正式重映,影片以「經典重生」為宣傳語。 一段時期以來,有關「4K修復」的話題不斷出現,電影《決勝時刻》最後4分鐘彩色修復的「開國大典」畫面打動了無數觀眾;中央檔案館公布的12分鐘《開國大典》彩色視頻也被網友熱議;1998年公映的《海上鋼琴師》確認引進重映,也是打著「4K修復」的旗號。隨著此次《開國大典》的重新上映,有望帶動經典影片修復版的觀影熱潮。
  • 與時間賽跑的電影修復師,如何讓老電影「重生」?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195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黑白故事片《上甘嶺》上映,插曲《我的祖國》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金曲。而最近,觀眾有望在影院再次欣賞到這部經典影片。12月10日至30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在北京、上海、重慶等11個城市舉辦「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由中國電影資料館珍藏和修復的《枯木逢春》《五朵金花》《李雙雙》《錦上添花》《上甘嶺》《英雄兒女》《祝福》《龍鬚溝》《烏鴉與麻雀》《早春二月》10部國產影片重返銀幕。「第一次在大銀幕看修復版的老電影,經典永不過時!」有人評價道。老電影是怎樣修復的?電影修復的標準是什麼?
  • 「修舊如舊」 4K電影修復技術讓經典重生
    時隔22年,4K電影修復技術讓這部被網友贊為「有生之年必看」的電影完整回歸大銀幕,向中國觀眾展現了片中的浪漫愛情和偉大父愛,引發了一波「回憶殺」。隨著《決勝時刻》《海上鋼琴師》《美麗人生》等經典電影的重映,4K修復技術成了讓經典永流傳的「黑科技」。今天,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將以此為契機,向大家簡述4K電影修復技術,分析此項技術對經典電影帶來的意義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 「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啟動 十部經典電影精緻修復煥發新生
    12月10日,由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主辦的「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開幕式在北京舉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李現曾出席開幕式。開幕式後,放映了經過4K精緻修復的國產經典影片《上甘嶺》。
  • 電影是如何被修復的
    過去儲存電影的介質主要是膠片,而早期膠片都採用硝酸片基,這是一種比紙更易燃的物質,(雖然在1960年之後基本被醋酸片基、滌綸片基取代),但不管是哪種片基,都很難在常溫下保存很久。褪色、撕裂、髒點、黴變、劃痕、酸變、收縮、扭曲,一旦這樣,珍貴的影像就容易離人遠去。一般來說,電影修復分為物理修復、數字修復、藝術修復三大步驟。
  • 「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啟動 十部經典電影精緻修復煥發新生
    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李現曾出席開幕式。開幕式後,放映了經過4K精緻修復的國產經典影片《上甘嶺》。影片放映前,本片的修復師王崢向在場觀眾介紹了影片修復過程。「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是「2020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放映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計劃獲得了國家電影專項資金支持。
  • 經典修復電影:對你的思念,是一天又一天
    還沒有修復完成。其實就在那天的前一天,這部電影就已經宣告完成了。有熱心粉絲透露,12月1日,這部電影在投入使用不久的臺灣影視聽中心舉行了驗收放映。也就是說,《少年吔,安啦!》已經順利完成修復。2022年,也就是這部電影誕生30周年的時候,將會和觀眾見面。這天,《少年吔,安啦!》的攝影師張惠恭在女兒的陪同下,到臺灣影視聽中心檢視修復成果。
  • 解密電影修復十三年
    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電影修復也逐漸進入4k時代。從2014年起,上海國際電影節就設立了「4K修復經典單元」。能在大銀幕上重溫4K版本的經典老片,對於影迷而言是幸事,因此這也成為了上影節搶票的熱門單元。 其中,第一部4k修復的國產電影為謝晉於1964年執導的《舞臺姐妹》,由博洛尼亞工作室負責修復。
  • 電影頻道巨資修復高清經典電影 老故事全新看點
    電影頻道巨資修復高清經典電影 老故事全新看點   電影頻道馬年春節賀歲總動員老電影新故事主題海報    天馬行空,中國有夢。電影頻道馬年賀歲總動員陪父母看電影之老電影新看點。
  • 5部臺灣經典電影 修復重返大銀幕
    曾經代表國片輝煌歲月的中影,今年投資拍攝新片重返臺灣電影市場,今天更宣布已經修復《戀戀風塵》等5部臺灣電影新浪潮時期的經典作品,並安排明年元月重返大銀幕上映,要讓臺灣所有影痴們
  • 1956年的老電影《祝福》是這樣被修復的
    回看我們之前的放映節目,幾乎都是新片為主,其實經典老片的修復再上映,也是影迷回望歷史、梳理影史、重寫經典的必不可少的節目。
  • 創新與迭代——2021致敬經典·修復電影論壇在蘇舉行
    10月19日,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江蘇省電影局主辦、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承辦的「創新與迭代——2021致敬經典·修復電影論壇」在江蘇蘇州舉行。近年來,中國電影修復事業蓬勃發展,修復新生力量不斷湧現、修復技術不斷突破、修復成果規模化呈現,經典影片的藝術魅力對當下的觀眾依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義大利博洛尼亞「探佚」電影節成功地將老電影與城市歷史文化相融合,博洛尼亞和蘇州同樣擁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前者被稱為「門廊之城」,後者被稱為「園林之城」,蘇州也可以借鑑博洛尼亞的經驗將國際修復影展發展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 「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啟動,《上甘嶺》《祝福》等十部經典電影精緻修復煥發新生
    由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主辦的「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開幕式今天在北京天幕新彩雲國際影城舉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李現曾出席開幕式。孫向輝館長在致辭中向大家介紹了此次展映的四個單元、十部影片的具體情況,並特別提及了中國電影資料館相關工作人員在疫情期間堅持《祝福》4K修復工作,確保影片及時報送坎城經典單元的過程。
  • 電影修復的秘密
    上影節、北影節於2014年開設「修復經典」單元,每年展映的經過高清修復的老電影都吸引了眾多影迷的目光,電影修復這個行業也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對於深度影迷來說,CC(美國標準收藏公司)修復版肯定不陌生,經過修復並由CC製作藍光碟發行的電影,似乎煥發了第二次生命。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電影修復工作依舊是一個神秘地帶。電影到底是如何被修復的?
  • 【有益思】4K修復讓老電影光彩重生
    這幾年,4K修復電影已經不是新鮮事物,很多經典影片都出了全新的修復版本,既保存了原始的質感,又有了畫面更清晰、顏色更豐富飽滿、音效更優質的版本,備受電影愛好者追捧。  「年代久遠的電影膠片,往往存在著灰塵、汙垢、黴斑、掉色、圖像抖動、劃痕、閃爍、噪聲、變色、模糊等種種問題,因此需要採用電影修復及處理技術對其進行處理,獲得更高的圖像質量。」
  • 2015看見臺灣經典電影影展,六部數字修復電影全臺巡展
    臺灣「國家電影中心」(即原臺灣電影資料館)將首次以六部數字修復經典電影進行全臺巡演。本次「2015看見臺灣經典電影影展」特以武俠經典、臺語經典和文藝經典,三大臺灣1960及1970年代的經典類型電影為主,並自各類型中選出兩部,分別為《龍門客棧》、《三鳳震武林》、《大俠梅花鹿》、《回來安平港》、《彩雲飛》及《春寒》。
  • 電影修復:匠心、傳承、創新
    新華社南京9月27日電 題:電影修復:匠心、傳承、創新新華社記者劉碩、劉巍巍《黨的女兒》《那山那人那狗》《祝福》等這些經典影片受制於膠片等傳統介質的局限,視聽效果如今大打折扣。如何修復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