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敵人當白痴,把戰爭浪漫化。
2010年,武俠風格的《抗日奇俠》,一拳能將城門擊打得四分五裂,一眼能看清子彈並急速閃避,神功蓋世,刀槍不入。
2011年,張若昀在《黑狐》中飾演的男主角,用一個離飛機場遠達上百米的油桶,瞬間摧毀了整座飛機場。
2020年,張雲龍、高偉光主演的《雷霆戰將》,英雄走起了偶像路線,抹髮蠟、住別墅、設備精良,完全違背史實。
10多年過去了,抗日神劇的劇情仍在突破著「雷人」的底線,除了演員陣容趨於年輕化、偶像化,其他如劇本邏輯、製作水準、歷史價值觀,似乎沒多大長進。
手撕鬼子、包子造雷、竹筒迫機炮等雷人劇情,看膩了?那就換換口味。
要知道,抗日神劇的受眾主要是中老年,院線電影則更多是面向年輕人。今年的主旋律大片《八佰》《金剛川》等就以相對客觀、真實的質感拿下不錯的票房成績。
只是沒想到2020年還出了一大異類,國內上映的首部俄羅斯3D坦克大戰電影《獵殺T34》,作為一部視效精良、劇情離奇的「抗德神劇」,一度話題橫掃四方。
這是俄羅斯電影票房榜第二高的「爆款」,受到了多達8500萬俄羅斯影迷的追捧。具體到數據,就是憑藉5350萬左右人民幣的製作成本,取得了約2.1億元的高票房。
因為經受過多年國內抗日神劇的「洗禮」,再看俄羅斯爽片《獵殺T34》,最直接的感受是「那麼熟悉,又那麼特別」。
劇情誇大但基於逼真、考究的服化道,裝甲鏖戰但依託於真金白銀做特效。
電影《獵殺T34》歷時17個月籌備拍攝,有超過200位特效師根據真實實驗製作,才拍出了這樣一部全新風格的戰爭片。
從服化道方面來說,為了打造不失真的視覺效果,劇組甚至真的找來了經歷過二戰的T34和豹式坦克,修復後當做本片道具進行拍攝。服裝、武器器械、髮型等也儘量做到了遵照歷史還原。
演員方面,導演讓他們提前進行了3個月的坦克駕駛培訓,正式拍攝過程中,演員們也都要親自上陣駕駛,杜絕使用替身演員。
最吸精的莫過於「升格」風格,電影中充滿大量的電腦特技「炮彈時間」慢鏡頭,讓觀眾充分感受戰爭、炮火特效的衝擊力。
為了呈現真實的時間慢化鏡頭,劇組此前還研究了不少「實驗」,甚至用超高速攝影機拍攝坦克炮彈的飛行、爆炸和化學反應,以便在視覺上逼真。
不過在劇情上,抗德爽片《獵殺T34》如同抗日神劇一樣,都沒有讓觀眾擺脫對超乎常理、誇張、歪曲歷史的「刻板印象」。
具體表現在:德國軍方作戰能力極其蠢笨,始終被動挨打;敵軍形象極為扁平、符號化;正派英雄始終籠罩著主角光環,天賦異稟,戰無不勝;價值觀高歌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故事線總結下來也非常簡單粗暴。一支由拖拉機手、畫家、獵人、手風琴手等戰俘組成的T34坦克小隊,只用一輛破坦克就幹掉了敵軍一個連的豹式坦克。
作戰過程中,德國坦克更是很輕易就被炮轟、摧毀,而蘇聯的坦克被炸多次,仍然能堅挺作戰,殺出重圍。
電影「點睛之筆」當屬愛國情感,德國豹式坦克隊肆意破壞蘇聯村莊、殘害村民,而村莊小學的黑板上的「最後一課」寫的卻是「我的祖國,我的故鄉」。
激昂的音樂,轟轟烈烈的戰場,配上濃濃的愛國情、故鄉情,能不感動嗎?
看過俄羅斯爽片,你覺得國內抗日神劇差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