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不讀卡夫卡,算什麼文藝青年

2020-11-18 樂在琦中樹

高曉松在《魚羊野史》 第三卷寫道:

在我成長的年代裡,如果一個男生連卡夫卡都沒看過,是沒辦法追到女生的。當時文藝青年最佔上風,那時還沒有什麼富二代,也沒有什麼海天盛筵,文藝青年們經常在戶外的草地上聊天、彈琴。聊天一定要聊到卡夫卡、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村上春樹有一部長篇小說就叫《海邊的卡夫卡》。可以說我們是在卡夫卡作品的伴隨下成長的。

我喜歡高曉松,高曉松熱愛卡夫卡。

毛主席說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那偶像的偶像就是超級偶像。

讀卡夫卡那是必須的。

自己以前在學校時讀卡夫卡完全是當作任務來強迫自己完成,因為實在是催眠神器。

但是卡夫卡的《變形記》卻不一樣。

相信你也一定讀過。

01

卡夫卡的《變形記》被公認為是最偉大最著名的短篇小說。

對,首先他是一部短篇小說,相比《城堡》的冗長,《變形記》一口氣讀完,雖是短篇卻無疑是卡夫卡的代表作。

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 Canetti)曾說:「卡夫卡的這個故事是永遠不可能被超越的,不會再有任何別的』變形』或者』蛻變』的故事可以超越《變形記》。」

一天早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變形記》的故事就從這句平直的話開始了。

初讀來你會覺得這是一篇恐怖故事,一個男人變成昆蟲的荒誕恐怖故事。想像自己如果有一天如同格裡高爾一樣,醒來發現自己有六條腿還背上一個殼的時候,你又如何?

通俗而言,比如《西遊記》中的豬八戒。

想當年豬八戒在高老莊化身一名叫朱剛烈的壯漢與高家做了三年上門女婿,和高小姐也是恩愛夫妻,可一不小心現原形後就嚇得高老莊所有人必除之而後快了。

原文中倒有孫悟空說了公道話:

你這老兒不知分限。那怪也曾對我說,他雖是食腸大,吃了你家些茶飯,他與你幹了許多好事。這幾年掙了許多家資,皆是他之力量。他不曾白吃了你東西,問你祛他怎的。據他說,他是一個天神下界,替你巴家做活,又未曾害了你家女兒。想這等一個女婿,葉門當戶對,不怎麼壞了家聲,辱了行止,當真的留他也罷。

還是說豬八戒,再有電影《大話西遊》中一個巨搞笑橋段:

紫霞仙子因為被牛魔王的妹妹香香施展移魂大法和豬八戒互換了靈魂,至尊寶縱然知道,但對著豬八戒仍然無法直視。

而在西方,好萊塢電影《變臉》中的邪惡的恐怖分子尼古拉斯凱奇和正直的警探約翰特拉沃塔神奇變臉,亦是變形的另外一種解讀。

那到底是什麼在決定你是你,我是我,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是肉體還是靈魂?還是情感?

引人深思。

02

我們來看看格裡高爾變成昆蟲後:失去語言能力、行動不便、食慾減少、需要人照顧。像極了一個重病患者。

是的,現實生活中的人不會變成蟲,但與現實結合,把《變形記》中的昆蟲置換成一種惡疾,一種不治之病。

你會發現其存在的合理,細思極恐。

事實是當一個人從家中頂梁柱變成重病人,他的家人最初一定會很關切、很同情。

但隨著病人逐漸喪失各種能力,需要家人看護照顧,還連累家庭經濟負擔越來越重時,家人的厭煩和埋怨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了。

直到有一天他的永遠離去,家人甚至會為他的消失而高興,感覺是一種解脫,少了負擔,豈不是解脫。

《變形記》中從格裡高爾變成昆蟲到死亡,只有幾個月時間,這一家人立即變臉,完全視他為累贅,巴不得他早早遠離。

可是這一家人忘記了在格裡高爾掙錢供養著他們時,他們是那麼尊重並愛戴他,這個家也曾經那麼幸福快樂。

卡夫卡最突出的藝術特徵是整體荒誕而細節真實。

人變成昆蟲固然是荒誕的魔幻,但其家人對待格裡高爾的反應卻是真實的可怕,心靈的扭曲變形比自然形態上的變形更可怕。

我們絕對不會變成昆蟲,但誰能保證不生病?

如果我們最親近的人會如同格裡高爾的家人一樣,那將比病痛更絕望啊。

卡夫卡作品及荒誕派文學的主要思想就是反應人與所處的社會關係的異化,荒誕。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曾說:「當格裡高爾在他的床上努力地掙扎爬行的時候,這種類似於個人尷尬的鬧劇在卡夫卡筆下,瞬間提升到足以震驚世人的災難現場。」

一個世紀過去了,為什麼《變形記》還是能吸引無數的讀者?

因為卡夫卡的《變形記》表面的荒誕不經,實則蘊涵了豐富而深刻的內容。

03

弗朗茨.卡夫卡(德文: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出生於布拉格,20世紀奧匈帝國德語小說家,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卡夫卡是猶太人,這個名字原意為烏鴉,他的整個家族就叫卡夫卡家族。

簡單的說,猶太人原本沒有姓而只有名,因為對猶太人的貶低的意味,覺得他們不配有姓氏,猶太人只能沿用指定姓氏,卡夫卡也是當時給猶太人指定的姓氏之一。

卡夫卡18歲進入布拉格大學,初習化學、文學,後習法律,獲博士學位。

卡夫卡作品的風格,

即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奠定了整個西方現代文學的一大流派。

高曉松說連卡夫卡都沒看過的人,是追不到女生的。

但有趣的是卡夫卡的一生訂了許多次婚,但一次也沒有結果,終身未娶。但其過早離世應是原因之一。

1924年6月3日,41歲的卡夫卡逝世。

6月3日,也就是昨天恰逢是卡夫卡去世96周年。

作為一位特立獨行的作家,卡夫卡以先鋒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觀感。

卡夫卡不僅屬於捷克,不僅屬於奧地利,更屬於全世界,屬於每個時代。

讀卡夫卡,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自己。

最後摘錄自己喜歡的幾句卡夫卡經典語錄:

書必須是用來鑿破人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啊。咄咄逼人的進攻只是一種假象,一種詭計,人們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遮掩弱點。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於忍受中。

心臟是一座有兩間臥室的房子,一間住著痛苦,另一間住著歡樂,人不能笑得太響,否則笑聲會吵醒隔壁房間的痛苦。

相關焦點

  • 高曉松和他的網紅圖書館:全副武裝的文藝青年陣地
    閱讀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刻意去挽救什麼。(高曉松希望讀者能在曉書館找到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圖/受訪者提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文藝青年時常掛在嘴邊的名句來自高曉松,他也將這句話印在了南京曉書館的入口處。
  • 文藝青年不快樂的愛情觀,才子高曉松告訴我們什麼是愛情觀
    高曉松30歲那年在大學的門口見到了放學的沈歡並一見鍾情,第二天經過兩人共同好友的介紹,兩個人相識並相戀又過了三天,高曉松對沈歡說我們結婚吧。這讓沈歡覺得很驚訝,為了讓沈歡感動他的誠心快點答應,高曉松使用菸蒂燙自己以示真愛。沈歡不忍心,便答應了高曉松的求婚,此後兩個人在感情溫度最高的時候選擇了結婚1999年11月23日兩人正式領取了結婚證。
  • 高曉松盛讚的《三塊廣告牌》到底是什麼
    在高曉松的《曉說》當中,高曉松重點提到了《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還有國內眾多的明星,也都無償在公眾場合高度評價《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起初以為是電影宣傳需要,後來說的人越來越多,才知道,原來如果你連這部電影都不知道,而且不知道它有多棒的話,會顯得你本身沒有品味,沒有知識,不關心影視圈的動態。
  • 高曉松為什麼突然「消失」了?
    除此之外,評論區更多的卻是對高曉松的抨擊。「還能拿點什麼忽悠網民呢?公知!」「美國人怎麼不回美國去?」從曾經被追捧的「文化偶像」,到現在人人喊打的「公知」,顯然,高曉松已經跌下了神壇。1969年,高曉松出生於北京一個高知家庭。外公張維是深圳大學的創辦者之一,外婆陸士嘉是北航的籌建者之一,祖父高景徳是清華大學校長,舅舅父母都是清華大學教授。一家子都是文化人,家庭文化氛圍非常濃厚。在這種家庭裡長大的高曉松,身上自然也少不了文藝青年的氣質。但他這股文藝青年的氣質卻過了頭。
  • 《矮大緊指北》憋大招 pk 高曉松
    ,滿身貼滿「詩和遠方」的標籤,而矮大緊出道後,一直若隱若現,功夫莫測,吃瓜群眾常常搞不清他們之間的關係,導致矮大緊一直活在高曉松昔日的的榮光中。近日,矮大緊終於放出大招,從解構中外史上一系列偉大戲劇開始,為文藝青年打造逼格滿滿的進階秘笈手冊。高曉松寫了《同桌的你》、《戀戀風塵》、《青春無悔》, 矮大緊唱過《殺了她餵豬》、《張生記》、《彼得堡遺書》;高曉松從小受到的教育是縱橫四海、改造世界,矮大緊最大的理想就是愉快地生活、逍遙自在;高曉松是心有家國情懷的知識精英,矮大緊是充滿人生智慧的文青教父。
  • 不知道這些人,真的不能算上民謠迷!
    不知道這些人,真的不能算上民謠迷!你真的了解民謠麼?不知道這些人,真的不能算上民謠迷!民謠走過了43年,火了趙雷,李健,但是在他們之前堅持唱民謠的人都有誰呢?今天小子靈就為大家說一說那些我們不熟悉的,但是為了民謠默默付出的那些前輩們。
  • 高曉松沒說的,矮大緊指北裡告訴你
    有些人羨慕他所經歷的文藝歲月,有些人羨慕他在蛻變之後的博學多才,有些人羨慕他在風趣與個性之間的平衡。高曉松這位生於1969年的50歲「大男孩」以自己的花名「矮大緊」將自己的歲月滄桑和美好年華都寫進了他的新作《矮大緊指北》中。作者:劉奈矮大緊這個名字是高曉松對自己的戲稱,高曉松曾說:「矮大緊跟高曉松不一樣。高曉松從小受到的教育是縱橫四海,改造世界。
  • 「文藝青年」到底是個什麼群體?10部電影告訴你
    這個群體跟「文藝青年」這個標籤又有什麼關係?再者,文藝青年跟那些學者、知識分子、藝術家又有什麼不同呢……以下推薦10部電影或許能幫我們解答這些問題。「星期五文藝」上片——1、《甜蜜的生活》(1960)原名:La Dolce Vita國家:義大利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推薦語」一群有文化,有涵養,有身份有地位的青年們,沒日沒夜地在酒吧、貧民窟、中世紀城堡、羅馬大街、別墅裡耍著,那叫一個瀟灑刺激。
  • 高曉松《魚羊野史》的全新歷史觀:歷史有時候是故事,有時候是事故
    此書所講歷史,與嚴格考據的歷史學問不同,高曉松的說法是:「無門無類,凡舉政治、軍事、科技、文藝、體育甚至天文地理古董迷信,雜七雜八,信馬由韁,點到即止。」一個曾被乾隆抱在腿上的英國小孩,對鴉片戰爭起到了什麼作用呢?1837年俄國詩人普希金逝世,為何曉松由"詩人之死"引發"不要為女人打架"的感慨呢?1924年圖坦卡蒙的石棺被打開,高曉松意外地發現石棺上的浮雕竟和阿凡達長得一模一樣!
  • 邵夷貝:大齡文藝女青年此刻明白了什麼?
    不知道從哪一天起,人們開始諷刺「小清新」,「文藝青年」也成了矯情的代名詞,但邵夷貝從不否認自己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個「小清新文藝青年」。相比那些刻板印象,私下的邵夷貝直率、坦然、獨立;曾經令她受到傷害的看法和說辭,對於現在的她來說,都成了過眼雲煙。她同樣也嚮往著恬靜的田園,嚮往著逃離都市生活,甚至開玩笑說「如果我去大理,可能就再也不回來了」。
  • 文藝青年打卡地,南寧一「殭屍火車頭」將變成網紅景點!拍照特美
    文藝青年打卡地,南寧一「殭屍火車頭」將變成網紅景點!拍照特美一提到文藝青年,你想到了什麼?高曉松老師的《同桌的你》?窮遊?人生還需要詩和遠方,留著長頭髮,去西藏......碎格裙、LOMO相機、帆布鞋、復古範兒?每個文藝青年都有一股子小資情結。
  • 高曉松新節目《探世界》難超越《曉說》,過於注重訪談,廣告太多
    然而在時隔一年以後,2020年4月22日高曉松又發布了自己的新訪談作品《探世界》,又開始了自己新的談話節目。高曉松在自己的微博寫道:「好多朋友問我做這檔節目的初衷。其實就是五十歲之後忽然想去看看年輕時去過的地方,遇見過的人。看看「物是人非」是什麼感覺。準備上路了,就有了這檔節目。
  • 世界不以文藝青年的意志為轉移
    文藝青年愛反問一句,非常熱血:「憑什麼藝術片就不能賺錢呢?」。藝術片過於小眾,網上的文藝青年雖然熱鬧,但根本支撐不起來票房。就是塔可夫斯基、伯格曼在中國街邊蹲一溜都不好使。就好比瞿秋白等左派文藝青年嘴上說的熱鬧,理論背的呱呱叫,靠他們支撐中國革命,等著瞎吧。說句更扎心的,那些一驚一乍的鬼片;大奶女亂甩的網絡大電影都比藝術片市場大,且大得多,嘿嘿,殘酷吧。
  • 高曉松《魚羊野史》的全新歷史觀:歷史有時候是故事,有時候是事故
    此書所講歷史,與嚴格考據的歷史學問不同,高曉松的說法是:「無門無類,凡舉政治、軍事、科技、文藝、體育甚至天文地理古董迷信,雜七雜八,信馬由韁,點到即止。」一個曾被乾隆抱在腿上的英國小孩,對鴉片戰爭起到了什麼作用呢?1837年俄國詩人普希金逝世,為何曉松由"詩人之死"引發"不要為女人打架"的感慨呢?1924年圖坦卡蒙的石棺被打開,高曉松意外地發現石棺上的浮雕竟和阿凡達長得一模一樣!
  • 高曉松:地產圈「人設」
    就像找大師算過一樣,上一次是帶,美,這一次是帶,金。不得不說,太有才了!好一個:美金。只是,高曉松在美那次搞的有些狼狽,有些矮大緊附體的味道。這裡先解釋一下矮大緊,以免引發大不敬的誤會。從涉足地產圈的頻率來看,高曉松應該算少的,儘管少,並不影響踩到了一顆大雷,這也使得高曉松的人設同樣受到一定的「威脅」。
  • 重拾「文藝青年」這個字眼
    我接觸的文藝青年,主要就是這些讀書的人。但今天我有一種感覺,應該為「文藝青年」恢復名譽了。這個詞怎麼了?文藝青年招誰惹誰了,他們沒傷害過誰呀。當然,我說出下面這番話,既不可能就此便重拾他們的價值和尊嚴,文藝青年也不屑於為自己辨汙。如果說不喜歡這個字眼、這個群體的話,那麼,想想文藝青年的反義詞是什麼。我們會喜歡與之相反的那些東西嗎?
  • 高曉松自稱年輕時長得像吳亦凡,本以為是開玩笑,看到照片傻眼了
    高曉松一直留著標誌性的長頭髮,卻掩飾不了他的大臉盤子,別人留長髮叫文藝,他留長髮叫「油膩」。那我們就來看看高曉松年輕時候到底長什麼樣子吧!多年前的高曉松就已經蓄起了長發,那時候的他因為還沒有長胖,五官端正,看起來很有文藝青年氣質,雖然說顏值巔峰時期的高曉松和吳亦凡也沒得比
  • 高曉松竟在北京建了一座島?!免費開放,每天限流200人,顏值超高刷爆朋友圈!
    對高曉松來說:這是一個他從小就期盼著的文藝根據地;這是一個被他稱為「武裝到牙齒的文藝青年陣地」;這是一個讓他一進來就感嘆這裡陳列的每一件文藝作品,都非常走心。裡面的14000多本圖書,都是高曉松親自精選的,像是一步步走進他的書房。
  • 高曉松推出《矮大緊指北》 趙忠祥驚喜跨界獻聲
    注意,高曉松決定不靠臉吃飯,改用聲音徵服你了!6月12日,高曉松的唯一音頻節目《矮大緊指北》在蜻蜓FM正式開播,首播發布會在上海舉行。高曉松之前沒說的話,這次矮大緊要全部說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