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夷貝:大齡文藝女青年此刻明白了什麼?

2021-03-02 OPEN開腔

OPEN開腔 × 邵夷貝

對於邵夷貝來說,早期作品裡俏皮輕鬆的風格,只是她無數人格中的一種。她在改變,在朝前奔跑,但還是被很多人定格在了這裡。即使已經過了九年,還是會有很多人在說起邵夷貝的時候,想到的是《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作為一首音樂作品,它很成功。但作為一個音樂人,為擺脫一首成功作品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卻可能是窮盡一生的。

沒人能界定一個音樂人創作風格的好壞,也沒什麼能阻止一個歌手去表達、去歌唱的自由。有很多人伴著邵夷貝的創作,和她一同成長。她的音樂就像朋友一樣,和他們處在相同的社會,經歷相同的生活,面臨相同的問題,一起懷疑過諷刺過,一起有反抗也有釋懷。沒有強烈的批判,沒有沉痛的哭訴,只有低沉的訴說,柔軟卻充滿力量,用細膩而克制的方式關注著這個社會、關注著各類群體,擁抱著每一個感同身受的人。

是啊,可能邵夷貝還不夠「完美」,但誰也無法忽略她這一路的努力,無法忽略那些聽著她的歌哭過笑過的人們。

如今,真成了「大齡文藝女青年」的邵夷貝,在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後,在長達兩年多的「出走」之後,開啟了她的「老清新」人生。

OPEN開腔有幸在新專輯《此刻明白》發布之際對邵夷貝進行了專訪。

人群緊張而熙攘擁擠著落寞

用語言互相折磨

你迫切擁有的

得到便失去了

明白孤獨是一種捨得

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系的邵夷貝對社會的變遷一直都保持著敏感,從當初戲謔大齡剩女婚姻焦慮的《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到吟誦上班族千篇一律生活的《灰色的孩子》,再到講述當代人成長經歷的《歡迎你來到大工廠》,邵夷貝一直都在用直白而略帶戲謔的音樂,質問著都市眾生的生存狀態。

不知道從哪一天起,人們開始諷刺「小清新」,「文藝青年」也成了矯情的代名詞,但邵夷貝從不否認自己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個「小清新文藝青年」。相比那些刻板印象,私下的邵夷貝直率、坦然、獨立;曾經令她受到傷害的看法和說辭,對於現在的她來說,都成了過眼雲煙。她同樣也嚮往著恬靜的田園,嚮往著逃離都市生活,甚至開玩笑說「如果我去大理,可能就再也不回來了」。但她依舊有一顆入世的心,不希望與世界脫離,依舊渴求著用更現實、更實際的音樂去表達真實的想法。

在她來看,她的音樂不僅是自己記錄時代的媒介,也是與外界溝通的一種表達。走紅後的邵夷貝曾經面對多方責難,陷入情緒低谷;逃避社交的她,雖然可以從封閉自我中尋找到安全感,但缺乏交流也讓她感到不快樂——而歌聲就成了她與外界溝通的渠道。音樂對她而言,並不是逃離,而是一個樹洞: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講出來,讓大家看到自己的生活,跟現實裡真正重要的問題進行交流。

OPEN開腔:你覺得中國內地,像北京上海這種大城市的文藝氣息還不夠濃厚嗎?

邵夷貝:可能是另外一種文藝。我認為我們這一代人,音樂就偏重都市。之前的音樂人比如說像周雲蓬、蘇陽,他們是非常有泥土氣息的文藝;陳昇他也在講麥田、稻穗。那些東西會讓我覺得很美。但像鮑勃·迪倫和羅大佑,他們那些描述城市的東西,給我的觸動更大。所以我一直說,我自己不是很詩意,可能就是因為我是在城市長大的。

OPEN開腔:那是否有考慮到西北或者西南去呢?

邵夷貝:去體驗生活可以,待久了也不行。當時他們去大理的時候,就問我要不要去,我說待久了就不想回來了。這個年齡段,我還是希望有一些實際的表達,不想跟世界或身邊的生活脫節太多。所以我還是待在北京,雖然我很少社交。見一個人也很難。這和在西北或者西南也差不多,反倒把人都隔開了。

OPEN開腔:你現在還認為自己是個小清新嗎?

邵夷貝:老清新,清新到老。

OPEN開腔:因為剛開始以文藝女青年的形象出來的,你覺得自己現在還是文藝青年的形象嗎?因為經歷了很久,到現在這個概念是不是已經有了變化?剛開始文藝青年都是很精英的人,感覺現在文藝青年已經成了罵人的詞彙了。

邵夷貝:早就是了,小清新也是。我認為我是怎樣的就是怎樣的,詞義的變化是附加給它的。小清新是我的審美,就是那種文藝的風格——我就是喜歡天空草地,我就是喜歡45度仰望天空,這就是我喜歡的。就算別人嘲笑他,我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判而否認自己。文藝也是這樣:我喜歡看書、喜歡聽音樂,這是我骨子裡的文藝基因,就像有的人,體育會讓他開心,賺錢會讓他開心。我就是聽歌的時候最開心,我也不會因為「文藝青年」變成了一個貶義詞,我就說我不文藝了。

OPEN開腔:你覺得什麼樣的是文藝青年?你對文藝青年的定義是什麼?

邵夷貝:這主要在於能讓人真正開心的事情是什麼吧。比如一個快遞員,或者一個卡車司機,這個身份不能定義他是不是文藝青年;但如果他喜歡弗洛伊德,那麼他就是文藝青年。這是我個人的定義:不管你喜歡的是哪種類型的文學,藝術,只要它們能讓你感到開心,能與它們發生關聯,那你就是文藝青年。

OPEN開腔:那些你很久之前創作的音樂,是不是像別人說的那樣,成為了你的負擔?

邵夷貝:並沒有。我現在回憶了一下,從唱片的題目來說,第一張《過家家》,第二張專輯主打歌《灰色的孩子》,第三張叫《新青年》,會發現其中的暗線是年齡段增長,從過家家的孩子到新青年。新專輯《此刻明白》差不多是接近中年後對世界的認知。可能十年後我就不是這麼想的了,每個階段裡,我始終很坦誠地把自己的成長表達出來,沒有去包裝那些想法。每個人都有青澀的時期,很有趣,它在如實記錄我自己的成長。

OPEN開腔:但其實聽上去,你還是在努力保持一種不想長大的感覺?

邵夷貝:我有一首歌叫《大兒童》,小孩是很鬆弛的,他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更好的狀態,你可以動來動去,切換各種狀態,主要是讓自己開心,不傷害別人就夠了。這也是我的人生準則,開心就好,別害人。

OPEN開腔:這次發布的新專輯裡,有很多關於愛的感悟,這是來自你自身的體驗嗎?還是經過冷靜觀察後得出的思考?

邵夷貝:綜合來說,都有吧。像我之前所有的歌,包括《大齡女青年之歌》,寫的是王小姐的經歷,但實際上是綜合了我的、閨蜜的、在網上看到的社會新聞等等。我確實一直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在描述,也沒有想要通過音樂逃離什麼,它僅僅是我與世界表達、溝通的方式。它也許會啟發大家看到自己的生活,或者純粹地跟問題本身做交流。我不是那種特別詩意的作者,歌詞也都很寫實,這就是我直接去和生活碰撞後得到的一些想法。

雖世間鼓樂喧天 只想與你解甲歸田

卻說了背棄你我 荒唐的語言

誰又能遊戲人間 若動情千人一面

愛或放手 皆是 知易行難

邵夷貝從小就想要做音樂,以為音樂的成功就是幸福的彼岸,但當她真正來到彼岸成為網紅歌手的時候,又面臨著新的困惑、新的問題。邵夷貝開始質疑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封閉了自我,她也曾嘗試通過閱讀和創作來排解自己的不快,但這些遠遠不夠。

終於,好學的邵夷貝在去年找到了一種解決方法:積極心理學。在她看來,人生就是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階段,而每個階段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但亙古不變的答案就是: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人追求的並不是結果,反而都是過程。積極心理學就像是一項對心理的健身,一種積極心態的踐行,雖然會有消極心態的反覆,但只要堅持,最終一定會獲得更健康的心態,更旺盛的精力、更樂觀的心情——只要堅持。

邵夷貝也在籌備一本新書,將自己踐行積極心理學的經歷分享給大家,她說「我們面對的是同樣的世界,你用樂觀的解讀方式還是悲觀的解讀方式,會直接影響到你的狀態。沒有確切的解答,就只有在此刻自恰的狀態。」

邵夷貝《我站在螞蟻這一邊》

OPEN開腔:積極心理學對你的創作有什麼幫助嗎?

邵夷貝:在學習積極心理學之前我也做了好多年創作,但我需要保持輸入狀態。如果不是積極心理學幫助我輸入的話,我其實並沒什麼好輸出的。我一直在閱讀、學習,是希望自己能夠在認知上一直在進步,再把它輸出到創作裡。

 

OPEN開腔:在心情的低谷期,創作中還會有開心的感覺嗎?

邵夷貝:會有的。低谷時所謂的黑暗氣,是跟外面的世界沒法相處了,也因為別人的負面評價。然後我躲起來了,藏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我不去跟外界交流,但是快樂的時間還是在閱讀、文藝,這些能讓我開心的事情上面。

OPEN開腔:有一些人開始創作,就會把自己關在一個地方,不問世事,專心地做自己。你覺得那樣對你來說足夠嗎?

邵夷貝:對我來說並不夠,因為我一直把創作當做一種溝通方式,就是一種表達。如果我只是自己悶頭去做,我就不需要把作品掛在網上,我就不需要讓別人來聽現場了。有段時間,自己待著的時候確實非常有安全感,但是我也真實體會到那種不開心了——我在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我還能生存,但我還是不開心。這到底是為什麼?

所以我才想要藉助於科學,去了解這個不開心的原理是什麼,所以才會去學心理學。

OPEN開腔:你現在已經達到自己設想的目的了嗎?

邵夷貝:達到了。我的那本書寫了那麼久,是因為我在驗證它是不是對我真的有效,確定有效了我才能把它告訴別人。

OPEN開腔:你說自己不擅長社交,那你怎麼會去參加《超級演說家》這樣一個面向公眾進行演說的節目?

邵夷貝:我雖然不擅長聊天型的社交,但以前也做過一些比如TED這樣偏知識分享類的演講。演說的節目確是頭一次參加。它和演講的區別就是,演說需要更激揚一些,講話更有口號性,更有煽動性一些,這是我不擅長的。這也是《超級演說家》錄製過程中最困擾我的部分,也是我一直去練習的部分。

 

OPEN開腔:你在演說中提到,做自己需要經濟獨立和思想獨立,也需要情緒獨立。作為新聞系出身的文藝女青年,你是怎麼保持這種情緒中立的?

邵夷貝:這就是我最近在學的東西——努力找到這個平衡點,以及如何把它用有效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不是把情緒寄托在別人的評價和別人的看法上。

OPEN開腔:這次的新書和之前的《我站在螞蟻這一邊》,內容和風格上會有什麼不同?

邵夷貝:《我站在螞蟻這一邊》好像有點寫的有點倉促,沒有非常系統,還收錄了一些雜文。這次可能更系統一點,主題也更明確,一本有用的心理學手冊,結合了我學到的積極心理學知識和我自己的生活。

黑夜中 遠空有星辰為你閃爍

命運有不速之客 你神色自若

隨他吧其奈你何

每一秒 都是變換的千金一刻

前方有萬種灑脫 歡慶生活

不停滯於無謂曲折

邵夷貝改變的不僅是她的心態,在音樂上,從《新青年》開始,邵夷貝就擺脫了民謠音樂的局限,雖然歌詞還是依舊的深入都市人的心靈,但音樂風格更加多樣了。

即將發布的新專輯《此刻明白》也將是邵夷貝的一次新蛻變,這張新專輯裝載了邵夷貝對人生,對愛情,對社會的新感悟,與臺灣眾多音樂人的合作豐富了邵夷貝的表達,多樣的音樂更能襯託出情緒的細膩。

邵夷貝將自己當做一個案例,剖析了自己的困惑與領悟,將自己的經歷分享給聽眾,分享心理成熟過程中的反思與找尋,作為一種用於應對焦慮時代的現代人內心矛盾的「心理處方」。她認為,這些她所經歷的,也是每一個現代人在心智成熟的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

OPEN開腔:有很多音樂都是和現實生活、和社會相關,是否也受到新聞專業的影響?

邵夷貝:對,我從新聞學專業出身,可能總是有一個使命感,覺得我的創作是有使命的,它能夠對別人有用,或者說能夠記錄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

 

OPEN開腔:現在和當初寫《大齡女青年之歌》時候的想法是不是已經有了變化?比如對於愛情的觀念等等。

邵夷貝:寫那首歌的時候我有很嚴重的年齡焦慮。但那時候的我還沒有非常非常大齡,剛剛從學校畢業,我的家庭又很傳統。但過了那個階段之後反倒發現,一切沒有那麼可怕,選擇讓你舒服的狀態是最重要的,愛情或者任何關係本質上都是同樣的模式,選擇一個人還是一家人?最終還是取決於你自己對「舒服」狀態的選擇。 

 

OPEN開腔:新專輯有一部分是在臺灣錄的,有什麼值得分享的經歷?

邵夷貝:最有趣的就是這次可以和臺灣當地很優秀的音樂人合作,包括製作人和編曲,他們都是我以前在聽臺灣獨立音樂的時候非常非常喜歡的音樂人。黃小楨,《愛悟》的編曲,她是一個很厲害的獨立音樂人,是很多臺灣音樂人的啟蒙教主。還有幾首歌的製作人是自然卷樂團的奇哥(蔡坤奇),我本人這麼多年一直是自然卷的粉絲。能和他們合作的感覺真的太棒了。

還有就是那一段在臺北的日子。臺北是亞洲是最繁華的都市之一,但生活節奏比北京慢得非常多。大家慢慢地吃飯,慢慢地聊天,人也是很慢很細膩,溝通的時候會從情緒上關注你。所以這張唱片跟以前相比,我在情緒上的表達也會比以前細膩很多。

OPEN開腔:那你現在是否還會在意聽眾對你歌的看法?

邵夷貝:現在不會了。這可能是我在做《此刻明白》這張唱片這段時間最大的變化吧。因為我不再去試圖控制我控制不了的事情,包括我的作品。也許我原本想要表達的是這個想法,但是這個作品發布出去了以後,它就是別人的東西了;每個人聽一首歌,他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去理解,這件事情我就不想再提了。

OPEN開腔:新專輯名為《此刻明白》,你到底明白了什麼?

邵夷貝:其實就是歌曲《世相》裡面表達的。這張專輯不算大徹大悟,但有一種「悟」的感覺,也就是「此刻明白」。對於所有困擾你的問題,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心理學也是這樣,不會給你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答案。心理諮詢師是一對一指導,人們每隔一周要去諮詢一下,心理諮詢師會根據每個人每個時間段的變化,重新給你一個當下的解答。

 

OPEN開腔:你覺得觀眾能理解你這種變化嗎?或者你希望聽眾能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邵夷貝:會對他們抱有期待吧。有時候聽到歌迷跟我說,看了你的書聽了你的歌,會對自己有觸動,有啟發。但是到底是怎樣的觸動和啟發,我沒辦法去決定,這是他們的事情。

OPEN開腔:之後有進一步從獨立音樂走向主流音樂的打算麼?

邵夷貝:這張新專輯從創作到製作都非常不討好主流市場,而且我比以前更尊重自我表達了。我上學的時候喜歡一些氛圍音樂,在做民謠的那段時期,可能是因為我對音樂的掌控能力不夠,沒有辦法去做這樣的氛圍音樂,所以才做了偏民謠的唱片。新專輯有我自己的製作和編曲,非常不主流。所以我並沒辦法去確定地說自己想要更主流的,還是想要更非主流的,我只是還在尊重一些自己的表達。


邵夷貝的新專輯《此刻明白》

12月5日全網上線

此刻明白的心理處方籤 

遇見全新的邵夷貝

點擊原文連結

從音樂與文字中

找到此刻明白的心靈之旅

相關焦點

  • 《此刻明白》,文藝女青年如邵夷貝,也總有成長的一天
    (《此刻明白》專輯封面)《此刻明白》是邵夷貝的第四張全長專輯。毋庸諱言,前三張專輯對於邵夷貝而言是一種不斷被聽者和外界「固化」的過程——這種「固化」起始於那首《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的一語成讖,隨後循著「北大才女——歌詞犀利——民謠女——一把吉他包天下——清水掛麵」被有意無意地框定了路線。
  • 封面人物|邵夷貝:我就是個文藝青年
    ▼《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2009年,邵夷貝自彈自唱的一首《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把一首「悲傷的歌」唱得真實、詼諧,她也因此被大眾所熟知。今年6月,邵夷貝從北京開啟了新專輯首發全國巡演。朋友說她特別理性,她的確是一個客觀分析者,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去想「文藝青年」在當今社會是怎樣一個大眾印象,覺得自己是就是,並無他法。
  • 邵夷貝:從文藝女青年到《新青年》
    《新青年》專輯首發巡演「概念敘事」音樂會關於《新青年》概念音樂會四個角度,一次了解 【音樂故事梗概】從童年到差不多三十歲,青年A經歷著自我的迷失與找尋,不斷地選擇著生活的方式與做人的原則演出的最終,青年A徹底告別了青春期、成為一個名正言順的「青年」。對成人社會的不適以及後輩才俊的無意追趕,使得這個「新青年」尷尬地新鮮著,在叢生的矛盾中平衡著、活著。
  • 邵夷貝,該愛你還是該罵你?
    回顧下,這兩年經受比較專業系統被黑的不多,除了馬頔就是邵夷貝。大概是一個83年青島女孩,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突然上演的一夜成名真人版讓諸多行業「老朽」及屌絲自認荒誕、鄙夷至極。但她又有什麼錯?還好愛她的人依然愛得死去活來,豆瓣的排行和人氣說明一切。一、邵夷貝代表了誰,還是誰都代表不了?
  • 邵夷貝:姐不是富二代、也沒傍大款
    這是邵夷貝的《新青年》專輯發行時寫下的一段話。為了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這張專輯,邵夷貝準備了很久:創作歷時三年、唱片製作耗時兩年、唱片設計歷經半年、唱片投入20萬元,三年的投入,對邵夷貝而言,是人生經歷和心智上的迅速成長。儘管《新青年》製作中途也遇到了資金問題,但邵夷貝還是帶著骨子裡的韌勁,用她熱愛的音樂堅持了下來。
  • 邵夷貝:我有我選擇,有人懂得,何須全世界認可
    2009年一首《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響徹線上線下,把她送上「豆瓣音樂人」第一的位置。當時的她根本沒法想像有多少眼睛在看著自己。本來就是有點羞澀的性格,去一個飯局之前都要思量好久該說什麼,「努力讓自己能像一個正常人一樣聊天」,想啊想,到了現場一坐下,徹底無力了。
  • "邵夷貝· 爵仕" 6月專場開票
    「有態度的民謠,遇上有靈魂的爵士」邵夷貝與青年爵士吉他演奏家肖駿攜手呈現Shao Yibei&JZ All Stars>購票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新聞學與音樂創作有什麼關係?創作的生命力需要保鮮,這回邵夷貝突破界限,聯手爵士上海全明星JZ All Stars,精挑細選了自己的原創曲目進行改編,經過青年爵士吉他演奏家肖駿的編配,和自己的重新演繹,改變了一貫的清新曲風。
  • 邵夷貝:罵別人裝逼的都三觀不正!
    這是邵夷貝的《新青年》專輯發行時寫下的一段話。為了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這張專輯,邵夷貝準備了很久:創作歷時三年、唱片製作耗時兩年、唱片設計歷經半年、唱片投入20萬元,三年的投入,對邵夷貝而言,是人生經歷和心智上的迅速成長。儘管《新青年》製作中途也遇到了資金問題,但邵夷貝還是帶著骨子裡的韌勁,用她熱愛的音樂堅持了下來。
  • 大齡文藝女青年田馥甄: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和去年一樣,她依然特立獨行、直率又真性情,仍然未婚單身,當然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大齡文藝女青年。保留著對生活紈絝和執著的態度,又堅持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音樂修養。這一點,讓喜歡的人喜歡得不行,而不喜歡的人卻怎麼也愛不起來。引用餘秋雨的話就是:你不懂我,我不怪你。34歲的田馥甄,活得越來越如她所願。
  • 邵夷貝:世上沒什麼文青生存指南,你開心就好
    她高喊「我就是文藝女青年」,考試作文模仿《失樂園》寫敘事詩,毅然辭掉工作自己寫歌。羽毛一般輕柔划過的故事裡,漸漸裸露出那顆蓬勃熱烈跳躍的心,鮮紅、硬核。她在歌裡自嘲「大齡文藝女青年,該嫁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可是搞藝術的男青年,有一部分只愛他的醫術。還有,極少部分搞藝術的男青年,搞藝術是為了搞姑娘。搞姑娘又不止搞她一個,你嫁給他幹什麼呢?」
  • 《俗女養成記》大齡單身女青年重啟困頓人生新篇章
    《俗女養成記》豆瓣評分9.1高分好劇。它不勵志、不偶像、不浪漫,但真的很真實、很溫暖、很治癒。陳嘉玲,無房無車無存款,未婚未育39+,既真實又做作,既勇敢又膽怯,既可愛又討厭,就是你生活裡能遇到的那種普通人,或許還算是比較倒黴,運氣不太好的那種普通大齡未婚女青年
  • 聖凱薩琳,大齡單身學術女青年的保護神
    各類人群都有保護神,那麼大齡單身學術女青年也不例外。聖凱薩琳(St. Catherine),也叫壓力山大的聖凱薩琳(St.
  • 《發現女巫 第一季》大齡女青年的瑪麗蘇故事
    原著還是暢銷書 ,大齡女青年的瑪麗蘇故事也很有市場的。 和看韓劇一樣有激動的感覺,但比韓劇好看,韓劇一個戀愛談16集沒時間欣賞。 終於看到一個瑪麗蘇女主沒有化妝,不精緻,但談戀愛也順理成章的了。 這個就很接近現實了,我一直不明白喜歡的人不就應該喜歡自己麼,相處還能一直帶妝的? (雖然美劇和日劇已經有說都等老公睡覺後卸妝,然後早起再上妝,但應該不是一般平時女性會做的事情吧?)
  • ★╠ 504 ╣ 邵夷貝<新青年>樂童獨家預售!尋找504位聯合出品人!
    今天,獨立民謠創作歌手邵夷貝在樂童音樂獨家發起全新專輯《新青年》的眾籌項目。
  • 大齡女青年是怎麼想的?自己的年齡不小了,為什麼還在挑?
    大齡女現在很多了吧?基本上每個村裡都有幾個大齡女青年,光棍當然一直有,以前有,現在也有,村村都有。只要國家不給發媳婦,光棍就不會絕種。但是女的年齡大的很少了,以前基本上沒有,到年齡了,不管長得怎麼樣,不管你智商好不好,不管你有沒有問題,只要是女的,總會嫁出去。
  • 崔秀英用《盡頭的回憶》告訴大齡女青年什麼才是成熟的愛情觀
    如果一名大齡女青年憧憬著早日和未婚夫步入婚姻殿堂,卻在某一天突然遭遇無情的背叛,她該怎麼辦?《盡頭的回憶》是一部小清新文藝片,爛漫的櫻花、輕柔的配樂、名古屋小鎮居民不緊不慢的生活都讓我懷疑這是一部名古屋的城市宣傳片
  • 翻書 李筱懿:那些沒有被孩子毀掉的文藝女青年
    本文配圖選自電影《心火》,文藝女神蘇菲瑪索主演,講述貧窮女家庭教師為男僱主代孕生女之後的種種悲歡離合,蘇菲瑪索本人,也是做了媽媽的女文青。據說,要一個文藝女青年還俗成大媽,就讓她生一個孩子吧。看似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女青年鼻祖瓊瑤不僅沒有被孩子毀成大媽,41歲帶著19歲的兒子嫁給皇冠出版社創始人平鑫濤——他的髮妻是著名畫家林婉珍,然後,把家庭組織成一支團隊,兒子媳婦齊上陣,在影視圈成為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家庭軍團,可見文藝女青年、言情女作家絕對生得起孩子。
  • 越來越早發育的大齡女青年和老女人綜合症
    到國產劇裡,女主的年齡被順勢下調五歲,變成34歲。一開始,就被年輕女下屬來了個下馬威:34歲的女人,不想結婚她還想幹嘛?後來碰到男主,開口即來:你已經三十四歲了。  雖然提起日本,你反射性會覺得那裡的女人地位不高,但以兩部電視劇來看,明顯日本人對大齡女性更為寬容一些。 在另一部日劇裡,我實實在在體會到了大齡真正的意義。《產科醫鴻鳥》,有一集專門講高領產婦,43歲懷孕31周的孕婦,因為出血被緊急送來醫院,緊急剖腹產手術中發現子宮破裂,最後胎兒和子宮都沒能保住,幸好產婦性命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