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書 李筱懿:那些沒有被孩子毀掉的文藝女青年

2021-02-11 青島市市南區文化和旅遊局



本文配圖選自電影《心火》,文藝女神蘇菲瑪索主演,講述貧窮女家庭教師為男僱主代孕生女之後的種種悲歡離合,蘇菲瑪索本人,也是做了媽媽的女文青。

據說,要一個文藝女青年還俗成大媽,就讓她生一個孩子吧。

從前,我看瓊瑤劇時特別留心演職人員名單,比如《煙鎖重樓》:出品人瓊瑤、平鑫濤,製作人何琇瓊,策劃陳中維。

這是一個怎樣的班底?平鑫濤是瓊瑤的第二任丈夫,陳中維是她與前夫唯一的兒子,何琇瓊是她的兒媳婦,也是瓊瑤藝人經紀公司總經理,早在1985年就擔任《一剪梅》的副導演。

看似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女青年鼻祖瓊瑤不僅沒有被孩子毀成大媽,41歲帶著19歲的兒子嫁給皇冠出版社創始人平鑫濤——他的髮妻是著名畫家林婉珍,然後,把家庭組織成一支團隊,兒子媳婦齊上陣,在影視圈成為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家庭軍團,可見文藝女青年、言情女作家絕對生得起孩子。

民國男文人的女神林徽因兒女雙全,被她送過醋的冰心是三個孩子的媽,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也多少有點秀娃秀恩愛的痕跡,寫的都是絮絮叨叨的瑣事,可是,依舊動人。

她們都沒有被孩子毀掉。

如果真要舉例,名單挺長。

文藝女青年被誤讀很久,似乎讀過村上春樹,愛聽小野麗莎,看過法國先鋒電影,在古鎮的青石板路上晃蕩過幾回,在氤氳的光線中披著直長發照過幾張朦朧的照片,能寫幾行字或者幾首歌,能醞釀一些莫名的憂鬱,就是文藝女青年。

實際上,那不是,那是矯情女青年,海量矯情女青年硬把「文藝女青年」這個中性詞變成了略帶揶揄的貶義詞。

真正的文藝女青年,會因文藝而更豐富,更聰明,更豁達,更懂事,「文藝」不是她與現實割裂的刀片,而是她在或許有點硬冷倔的世界裡自我取暖的慰藉,她沒有那麼容易被什麼東西毀掉。

而摧毀一個矯情女青年,so easy,那不是孩子,而是永遠溼漉漉的少女心,和註定鬥不過的歲月。

矯情女青年能接受的生活是永遠翹著腳喝咖啡讀小說的閒散,當時光要求她們擔當一名成熟女性應該承擔的責任,比如上孝父母、中慰伴侶、下撫兒女,接受瑣碎平庸的日常,接受憔悴與衰老的必然,她們立刻抓狂了,她們有著特別強的想像力,特別差的執行力,令人髮指的自戀指數,以及弱爆表的吸金能力。

所以,毀掉她們根本不需要孩子,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一個絕塵而去的男人,一份搞不定的工作,一場意外的疾病,都足以把她們從光鮮亮麗的表象甩回清冷無常的現實。

我欣賞這麼一類女人:當生活需要她們付出代價的時候,哪怕是非常高昂的成本,也不皺眉頭,不縮頭不嘆氣不糾結不算計,坦然支付,她們清楚有些事情的成本極其昂貴,就像清楚青春和多情不會永駐,她們有能力維持想要的生活,她們豁達和自如的資本是:

首先,足夠自立;其次,足夠有錢;然後,足夠自知。

不是有一份工作就叫自立,而是心理狀態hold住自己選擇的生活,它保證你在任何狀況下都不會被什麼事情打垮,確保你能把生活發過來的任何一張牌,即便是糟糕的你不想要的牌都能平穩地打出去,一個自立的女人才會有穩定的情緒,不會給自己和周邊帶來騷亂和波動,自己鋪的攤子,即便砸了,也能收拾得起。

有錢不是讓你成富姐,而是你的收入支撐得起你的願望。

一個女人,總是買不起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這樣說吧,她想要的東西總是超過她的購買能力,是件有點可悲的事情,這說明她對自己沒有正確的估值,到了該清醒的時候依舊很迷糊。

假如月入4000也沒有嫁到多金老公的文藝女青年堅持用月薪8000的月嫂,拒絕母乳餵養,頓頓燕窩,那就真是矯情女青年了,男人願意為青春少女的作(zuo)買單,可不願意為孩子媽的不懂事付帳。

假如這時你掏不出自己的錢包創造一個滿意的清靜的舒適的氛圍,也沒什麼資格抱怨生活的殘忍,日子就是這樣,不是你收拾它,就是被它收拾。

真正的熟女,都有自知之明,她們熟的是心智不是臉,表情依舊純粹,內心卻拎得清楚。外表蒼老,內心童真,不能應對生活的改變,確實是件麻煩事。

所以,被熱捧的育兒文章一定不是滿肚子抱怨,而是面對突然被改變的人生,自己的各種感觸與應答。

靠譜的文藝女青年絕不會花三個小時在網上找可以安撫嬰兒的玩具,或者在遙遠的海淘網站訂購某款據說能促進大腦發育的魚肝油,她會把這些精力和時間用來尋求援手,這個援手可能是利落能幹的保姆,也可能是即便偶有口角也知冷知熱的家人。

她知道在新媽媽這個特殊的階段需要放棄什麼,能夠獲得什麼,她沒有那麼多元氣去關注生活的枝椏,她明白人生的主線在哪兒,孩子,一定會牽扯若干年精力,卻也讓她有了再世為人的體悟。

1941年,林徽因在李莊逃著難,生著肺結核,餵著雞,帶著兩個孩子,縫著衣服,雖然縫縫補補對她來說,「比寫一整章關於宋、遼、金的建築變遷,或者描繪宋朝都城還要費勁得多」。

她還在包豬肉和鹹菜的紙上給美國的好友費慰梅寫信,與自己脾氣暴躁的媽媽時時爭吵,她的三弟林恆原本就讀於清華大學工程系,投筆從戎後在空軍航校全級100多個學員中名列第二,卻在抗戰中被擊中頭部墜機犧牲。

她寫了《哭三弟恆》:

「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嚨多啞,

你永遠不會回來了,我知道,

青年的熱血做了科學的代替,

中國的悲愴永沉在我心底。」

這是典型文藝女青年的筆調,與她在稀薄的現實中共生。

既有四月芳菲,也有深秋零落,才是生活的常態。

真正強大的人,不會被什麼東西輕易摧毀,何況孩子。

我喜歡那些沒有被孩子毀掉的、不矯情的文藝女青年。

文章來源:淘漉文化


……往期精選文章……


回復【麵館】| 陰雨天的青島,來一碗燙燙的面吧

回復【高鐵】| 從青島出發,這10座城高鐵直達!

回復【油畫】| 油畫中的青島美景,一次看個夠!

回復【小吃】| 市南市北小吃最攻略,美味還在巷子裡!

回復【郵電】| 深遊記 | 細品咖啡美食漫遊郵電歷史——青島郵電博物館

回復【萬象城】| 青島吃貨們注意了,萬象城美食最全攻略

回復【湖北路】| 老路四季 | 漫步漫品漫賞——湖北路的百年浮生

回復【小館子】| 青島天天排大隊的小館子,藏在這些地方

相關焦點

  • 邵夷貝:大齡文藝女青年此刻明白了什麼?
    如今,真成了「大齡文藝女青年」的邵夷貝,在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後,在長達兩年多的「出走」之後,開啟了她的「老清新」人生。OPEN開腔有幸在新專輯《此刻明白》發布之際對邵夷貝進行了專訪。不知道從哪一天起,人們開始諷刺「小清新」,「文藝青年」也成了矯情的代名詞,但邵夷貝從不否認自己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個「小清新文藝青年」。相比那些刻板印象,私下的邵夷貝直率、坦然、獨立;曾經令她受到傷害的看法和說辭,對於現在的她來說,都成了過眼雲煙。她同樣也嚮往著恬靜的田園,嚮往著逃離都市生活,甚至開玩笑說「如果我去大理,可能就再也不回來了」。
  • 李筱懿《生活課》:不會說話的人,往往是掉進了這幾個「大坑」裡
    但是回歸到現實,他卻因為不會說話親手毀掉了自己用演技積攢起來的好形象。事後,邊程在網上對於自己在直播中的不當言論進行了道歉,然而廣大網友並不買帳。不會說話的人搶著說,會說話的人想著說。一旦表達欲戰勝了大腦,嘴巴遲早會讓你吃虧。
  • 中國作家圖鑑:火星女頻內地版「亦舒」李筱懿
    一邊在媒體開專欄,一邊學習傳播學和市場營銷,一切從零開始的李筱懿,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關係營銷最盛行的那幾年,一路打拼到廣告中心任副主任。當時,很多人對她的行為表示困惑,甚至有人問過她:「你酒量很大吧?不然怎麼做廣告部主任?」李筱懿卻說:「我很少應酬,我覺得應酬是把時間浪費在別人身上,給自己帶來不了多大價值。
  • 徐則臣、李筱懿,2020上海書展「作家餐桌計劃」談美食和寫作
    2020年8月16日,作家、「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創始人李筱懿,獲上海書展「作家餐桌計劃」主辦方邀請,與著名作家,魯迅、矛盾、老舍三大文學獎得主徐則臣,以及青年評論家、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社長李偉長,在上海「綠波廊」餐廳,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美食和寫作對談。
  • 南寧文藝青年聚集地推薦
    小當:南寧這些地方充滿藝術氣息,文藝青年都在這裡扎堆,來這些地方逛逛,體驗南寧獨特的藝術魅力。
  • 為什麼臺灣女明星多出文藝女青年?
    雖然大家對伊能靜的「作」多有嘲諷,但她是一個標準文藝女青年的事大家應該都沒有疑問,畢竟她演過那麼文藝的電影:▲1994年伊能靜主演侯孝賢的電影《好男好女》(上圖)被提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下圖為她主演的侯孝賢電影《南國再見,南國》。
  • 人物 || 為什麼臺灣女明星多出文藝女青年?
    ,你不得不承認她真是硬生生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文藝女青年。▲ 連俞涵劇裡民國扮相佳,戲外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女青年,穿衣風格也走讓人舒服的文藝清新風。雖然在大陸沒有太大知名度,但這個已經34歲的女演員,卻依然快快樂樂地走「文藝女青年」路線,雖然偶爾被同行和媒體稱為「有點怪的女孩」,但她的故事是真文藝,也真有趣。
  • 那些不靠譜的文藝青年,過得怎麼樣?
    2015年,王大叔賣掉瞭望京的房子,七拼八湊搬到了順義某個別墅區,雖然孩子上學遠了些。但終歸是實現了兩口子對文藝生活的追求。他們現在的家也是兩個人的工作室。 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地下那層是開放式廚房、健身工作間和樂器學習角。健身房那側的牆壁上,還做了攀巖效果牆。
  • 十點知識生活節,李筱懿打破知識的精英主義
    國內暢銷女性成長勵志書籍「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系列叢書」的作者李筱懿,不僅是暢銷書作者,另外在知識付費行業是爆款課程的主講人。12月28日首次十點知識影響力論壇,作家李筱懿受邀出席並分享了對知識與生活關聯的見解。
  • 文藝女青年偏愛眼鏡+樂器,江一燕曾軼可萬茜王珞丹同款造型
    黑框眼鏡還有吉他的組合好像成了文藝女青年的常見配置。前段時間江一燕因為硬凹建築師人設結果翻車了,導致大家無法正視她之前演的那些文藝女青年角色。但不可否認的是藍盈瑩很優秀也很好學,可以被稱為文藝女青年,而且她的演技也是得到章子怡等前輩認可的,說明本職工作也做得很棒。
  • 李筱懿受邀十點發布會,分享自己創業故事
    李筱懿說,在35歲以前,她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人生已經被定格的人。那時候她在《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做財經記者,然後做了10年的廣告部主任。然後沒有想到,在2013年整個傳統媒體斷崖式下滑。 但是2013年這個分界線,她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完成任務了。作為一個背著沉重的業績,又沒有辦法漂亮交出答卷的人,她內心極度的壓力和自卑。李筱懿說,那時候她35歲,作為一個35歲的人,你不太可能像二十來歲的人一樣,見到別人就傾吐,你的很多問題只能自己去消化。於是也是在那個階段,她看了很多的女性傳記,開始在網上寫女性傳記的讀後感。很巧,這些女性傳記的讀後感,最後被編輯成了一本書。叫《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 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創始人李筱懿:女人要優雅的狼性
    李筱懿的目標性,來源於她對男性和女性做事差異的了解。女性是傾訴型,男性是目標導向,如果沒有規劃,女性可能造成失焦和目標感較弱。而公司女性佔了大多數,時間感能讓她們把握公司整體的節奏。「沒有優劣,但一定有特點,女性特點是有點散。」   李筱懿每做出一個決定,通常都是先基於一種認知。
  • 文藝青年這種病,得好好治
    會一手抱著孩子一手炒菜,會邋裡邋遢推孩子出門神逛,會大量閱讀各種育兒經典,小兒醫術,故事書,國學。邏輯變得門兒清,我老公從此辯不過我了。遇到討論話題,動不動就上升到人性,社會,家庭,責任感。我突然發現我有了煙火氣。呵呵。我很幸運,我的「偽文藝青年」被一個孩子治癒了。但有好多人,沒這麼幸運。也可能是我中毒不深?我有個朋友,也是大家公認的文藝青年。
  • 重拾「文藝青年」這個字眼
    我這些年還能幹點兒正事,就是因為沒有槓精糾纏,我自己也不再去盡跟那些人「把事情說個清楚」「給個說法」的所謂義務。文藝青年都是跟自己抬槓。文藝青年擅長跟自己過不去,就很少去別人的地盤上破口大罵,要求別人按照他提出的要求來做。在如今的年頭,這實在是一個不得了的美德。智商就是閱讀理解能力。
  • 《此刻明白》,文藝女青年如邵夷貝,也總有成長的一天
    毋庸諱言,前三張專輯對於邵夷貝而言是一種不斷被聽者和外界「固化」的過程——這種「固化」起始於那首《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的一語成讖,隨後循著「北大才女——歌詞犀利——民謠女——一把吉他包天下——清水掛麵」被有意無意地框定了路線。很可能,邵夷貝團隊口中她的「調整狀態」,正是為了「掙脫」這條困了她近十年的路線,如此一來,新專輯《此刻明白》就成了檢驗這種「掙脫」的證據。
  • 《開羅紫玫瑰》能說服文藝青年的,最終還得是老文藝青年
    因為他知道,她只能和他在一起,她也沒有其他別的出路。女主角是一個文藝女青年,喜歡看電影,天真浪漫,經常一個人去電影院一遍遍看,甚至白天工作的時候也總是忍不住想著電影裡的那些浪漫情節而走神。電影,是她枯燥生活的慰藉,仿佛面對著屏幕就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暫時忘卻了身邊的煩惱。
  • 官二代還是叛逆的文藝女青年?
    原本根正苗紅卻成了偏愛搖滾,肆意而為的文藝青年,她曾說過,在她身上發生的事情,沒有一件是用既有的社會價值觀的方式發生或結束。她的歌又極浪漫,你看臺灣另外一個超級浪漫主義者陳昇,他和張懸關係就好得不得了,一起唱《二十歲的眼淚》一起唱《南國的孩子》。
  • 「知性歌后」萬芳:文藝勵志女青年樣板(圖)
    我叫萬芳,  不是宅女,天生是個左撇子  豆瓣至尊文藝勵志女青年樣板,  單身,快樂,有力量。  不漂亮的文藝女青年  萬芳就在眼前,做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小眾歌手,她一直被廣大70後80後文藝女青年掂記著。萬芳的粉絲眾多,最大原因也許不是僅僅因為她的歌多,當然好歌多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我私下揣測最大原因是因為她長得不漂亮。
  • 想開家花店,誰還不是個文藝女青年了
    每個女孩心中大概都會有開花店、開咖啡館之類的文藝夢吧。店面不用很大,就在某個鬧中取靜的街角即可,裝修溫馨明媚,放著或優雅或悠揚的樂曲。在夏日午後的黃昏,暖黃的斜陽下,寧靜的小店外開著熱鬧的粉薔薇,向行人散發出濃濃的香氣。
  • 和孩子一起自製翻翻書,整理歸納孩子所學知識的好幫手
    這種方法類似於有些家長自己喜歡做的手帳,是幫孩子整理歸納所學知識的好幫手。比如下面這張,集合了日曆、月份、今天、昨天、明天和每天的時間安排等知識點。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做,一方面孩子在動手當中對這些英文單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方面一起梳理這些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