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邵夷貝:我就是個文藝青年

2021-03-02 樂童音樂

音樂人邵夷貝,又叫邵小毛。除了音樂,也會做一些文字、繪畫、戲劇創作,偶爾兼職微博上的段子手。近幾年有人開始管她叫毛姐,成立工作室後,又多了「毛總」的稱呼。總之,邵夷貝就這麼一步步走過來,保有跟她新專輯裡面的主人公青年A有一樣的願望:「願我是我」。



《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

2009年,邵夷貝自彈自唱的一首《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把一首「悲傷的歌」唱得真實、詼諧,她也因此被大眾所熟知。

邵夷貝自評「特別摩羯」,悶騷,私底下基本不怎麼說話,跟微博上的段子手形象相差甚遠。但初中那會兒,性格特別開朗,「說了這輩子最多的話」,留著男生一樣的短髮,被低年級的學妹送過情書。

她笑說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星座坑了,在得知自己是摩羯座後,整個高中就變得沉默寡言,酷得要死。主要還是因為迷上了搖滾樂,覺得那一卦的都要酷酷的。

成績一般,「但是關鍵的考試總是發揮得挺好,不知道為啥」。相比讀書考試,更喜歡思考人生。當時同學、老師看她都看得有點懵,老師找不到她人,問她去哪兒了,同學會笑答「思考人生去了」。


邵夷貝的書房。

過了一段自由日子,800字的作文會寫一首《失樂園》體的長詩,把老師弄得崩潰又佩服。還做過一本手寫的詩歌、小說集,在年級裡傳閱。現在她會感慨當時的自由:「那個年齡段對文字沒那麼多要求,覺得有特點、有個性就可以了,現在要求多了,寫起來就會比較擰巴。」文藝青年為了心中夢想,也能生生復讀一年,只因「當時太想來北京讀書」。結果是她成為當年的青海省狀元,考入北大新聞系,後來又在中國傳媒大學讀了研。


▼願你是你,逗比也可以▼

邵夷貝在微博上與網友傾情互動











畢業後沒有立馬投入音樂事業,去了幾個學長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什麼都做,美工、商務談判……身兼多職的感覺又累又好玩兒,但實在是耽誤寫歌,還是決定辭職,「先寫一段時間歌兒」。這些年她的音樂風格挺多元的,沒有執意停留在什麼地方,也從來不覺得自己就是個「民謠歌手」,「音樂人」更準確。有喜歡的、新鮮的風格,就去試一下。

成立工作室後交的第一份作業,做這張專輯,邵夷貝幾乎所有事都親力親為,而這些事對她來說基本都是頭一次。這張專輯從無到有,邵夷貝也成為了「新青年」。之前還出過兩張錄音室專輯:《過家家》(2010年7月),《灰色人種》(2011年11月)。

邵夷貝說摩羯座就是一個不能放鬆的星座,「玩兒會有負罪感」。沒出新作的這幾年,她也沒閒著,一直在跟自己死磕。成立了個人工作室,把自己從一個「大兒童「人格裡拽出來,逼自己把不會的都一樣樣重新學過,包括與人溝通、如何給別人分配工作。以前會覺得與其溝通,「還不如我自己做呢,交流太累了」。

工作室的第一件作品《新青年》,光寫歌就寫了三年,專輯設計做了半年,前後改了三版,因為希望它「不僅僅是一張唱片「,還可以是具有美感,可以被收藏的物件。

沒那麼忙的話,邵夷貝就是一個規律生活愛好者,外加不喜歡社交,基本就是一個「死宅「。宅的時候,會玩兒狗,看片兒,寫點東西。她出過書。寫第一本長篇時,剛開始實在下不去筆,偶然聽到村上春樹「長篇跟長跑是一個原理」的觀點,看起了《當我們跑步時我們談些什麼》。看到後來太喜歡,練起了跑步,最後還去跑了三個半程、一個全程馬拉松。

今年6月,邵夷貝從北京開啟了新專輯首發全國巡演。

朋友說她特別理性,她的確是一個客觀分析者,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去想「文藝青年」在當今社會是怎樣一個大眾印象,覺得自己是就是,並無他法。「看到建設性意見會特別喜歡」,但對網絡上的無端謾罵挺無奈,也不太理解,人心肉身,都會被傷到,保有的願望是「希望聽我歌的人能聽懂,這最重要」。

理想在心中,但也不會過於目的性地去促成發生,因為生活充滿變化。比如中學那會兒的偶像好多都是「27歲俱樂部」的成員,自己也只想活到27歲,永遠年輕。現在有些「進步」,目標是70歲了,但誰知道呢,「到時候再說吧」,只是「願我是我」。


ALL ABOUT 邵夷貝


邵夷貝的手機桌面


『 從未否認是文藝青年 』


gogo 你怎麼理解「文藝青年」這個詞?別人叫你「文藝青年」,你是什麼反應?

邵夷貝 我從未否認自己是個文藝青年。從小喜歡的東西都跟文藝相關,所以這個詞兒是在我所有標籤裡面,最能定義、接近我真實面的一個標籤。我覺得導致「文藝青年」變成貶義詞的原因是文藝青年的內部鬥爭,就是所謂的鄙視鏈,有些人覺得我喜歡的東西需要是小眾的,就會把一部分人踹出去,比如「小清新」什麼的就被剔出去了。但其實我覺得「文藝青年」涵蓋的人群太多,含義太廣了。


gogo 你會做哪些「文青」會做的事?

邵夷貝 文藝青年喜歡的都想嘗試,做飯什麼的都算。現在只會西紅柿炒雞蛋,好憂傷(笑),我很羨慕特別會做飯的人。還有攝影,但是沒時間,我覺得這個得有專門的時間,系統地研究。自己平時拍一些,有段時間還會每天拍一個讓自己開心的小瞬間。我的童年夢想有出書、組樂隊、出唱片,這些都實現了。也想拍電影,但工程太大,估計實現不了。


gogo 現在有想學的「文青技能」嗎?

邵夷貝 我現在喜歡畫畫,想學設計。之前學了一個多月服裝設計,已經可以自己畫、自己裁、自己做了,開始巡演就沒接著學了,想之後有整塊時間完整地接著學。就覺得畫畫是另一種狀態,是圖形的體系,是非邏輯的,和文字創作不一樣,真的很愉悅。能夠把那種畫出來的東西,變成生活裡穿的,房間的布置之類的,我覺得特別神奇,相對於音樂來講,更安全、實在。


家裡貼著Bob Dylan的海報,Dylan是邵夷貝從讀書起喜歡到現在的偶像。

『 讓聽的人聽到唱的人要表達的東西 』


gogo 你說你不是民謠歌手,為什麼?

邵夷貝 我沒有定義,音樂人都不太喜歡定義自己,所以就是一個音樂從業者吧。我風格特別多,特別是這張專輯,什麼風格都有。我管它叫氛圍專輯,每首歌的編曲是符號一個年齡段的,對製作人沒有風格的要求,就只是說想要那個年紀的感覺。


gogo 喜歡聽什麼音樂?聽誰?

邵夷貝 最近喜歡純音樂,交響樂什麼的,莫扎特和各種版本的卡農。也還是很喜歡聽當時對我有創作啟蒙的那些大叔級音樂人,羅大佑、Bob Dylan、Leonard Cohen……還有讀大學那會兒,剛來北京聽的那些,木馬、聲音玩具、張楚、萬能青年旅店。李志也很喜歡,昨天還看了他的演出。


gogo 現在有想合作的音樂人嗎?

邵夷貝 不知道,順其自然。之前的合作也不是我自己主動促成的。


gogo 民謠現在大火,你怎麼看這個現象?

邵夷貝 我覺得還好吧,在商業層面,還是選秀歌手的天下。而且我不覺得哪一個風格要佔據整個市場,畢竟不會再有麥可·傑克遜那種超級偶像了,大家都是在慢慢擴大這個市場而已。現在大家平均學歷都是大學畢業了,需要一點有文化內涵的原創音樂,聽眾更多的是聽這個表達,無論它是民謠還是搖滾,只要輸出一點價值觀,能夠讓聽的人聽到唱的人要表達的東西。


gogo 臺灣女歌手張懸的作品也經常反映社會問題,你聽過她的歌嗎?感覺如何?

邵夷貝 聽過。我就覺得人特別酷,特別範兒。感覺她是個超級敏感的人,也會想很多,但創作者應該都這樣吧。網際網路對音樂人來說是有福了,因為成本低,但就需要你感覺敏感,迅速地去切換、去創作出來。對創作者來講很考驗自己意志,會特別難,特別累。你還需要去做自媒體,現在獨立音樂人也要去經營自己的粉絲,成立工作室。我現在剛剛開始獨立,在練習。

『 跟青年A一樣,在改變 』


gogo 距上次出專輯時隔將近三年半,期間你都在做什麼?

邵夷貝 跟青年A一樣,也在做一些轉變。之前呆的公司約滿後,決定不續了,就想徹底試一下:成立工作室,自己做出品人出唱片,做自己的董事長。總之就是試一下這整個過程,但我當時的狀態完全不能勝任這個事兒,因為我一直都很被動,包括出去巡演,我只要人去就行了,別的都是有人給我安排好的,還不停地丟東西。我就試著獨立做些事兒,比如我一個人出去旅遊,都自己安排行程,後來發現自己也可以很獨立。到這個唱片,每個聯絡都是我自己在對,我覺得是一個成長。中間也有不適應的階段,但就像這唱片裡的青年A,最後還是從依賴家庭變成像「石頭姑娘」這樣的獨立女性。這張專輯寫了這麼長的時間,就是一邊在感受,一邊在改。


gogo 心態有什麼變化?

邵夷貝 就是覺得自由,但沒有那麼有安全感,不過做音樂誰都沒有安全感,在唱片公司也是這樣。所以我現在有合作方的話,會尊重他們,會配合他們做一些演出。比如現在做一個巡演,會有專門做演出和做宣傳的團隊合作。跟他們合作的時候,會對他們負責——用最好的狀態來面對這些買票來看的人。合作結束以後,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兒。


gogo 你覺得你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邵夷貝 更獨立,我以前真的很幼稚。因為一直上學,工作也就一年多,沒有完全進入到社會的狀態,還是一個學生的心態。現在知道,人和人交流的時候,要互相遷就,懂了很多事兒。


「閃電」是邵夷貝撿來的,現在已經四歲了,她特別喜歡給閃電拍照。

『 希望這個青年,有隨時選擇的衝動 』


gogo 為什麼取「新青年」這個名字?

邵夷貝 也是最後才決定的,之前還想了很多類似「XX青年」的名字。以前我會覺得永遠年輕是一個年齡上的概念,現在覺得可以隨時選擇自己方向的也是一種「年輕」的體現,不是說到了一個年齡段,就得沿著既有的生活,一直活到老了。希望這個青年,有隨時選擇的衝動吧。


gogo 你和青年A的關係是?

邵夷貝 在歌的表達上,我沒有用自己的口吻在唱,就是旁觀者,比較理性地、總結式地在記錄。青年A也是那種會常常去自我反思、自我找尋的一類人,跟TA會有相同的感受。


gogo 《現代病啟示錄》裡描述的現代病,你佔了哪些?

邵夷貝 都有吧(笑)。


gogo 那A青年現在是一個比較平和的青年嗎?

邵夷貝 新專輯裡的Intro是TA在兩個極端遊走,Outro是希望TA能找到那個自己,「願我是我」嘛。我自己最大的認識是,中學喜歡搖滾的時候,就覺得世界只能是非黑即白的,但現在覺得所有事物都有你看不到的另一面。所以青年A是在找這個平衡點,所謂的「平和」也是一個「平衡」。

邵夷貝在今年春節期間,畫了一個「粉色而血腥」的水彩版宮本武藏。

『 可能掌握了其他技能,音樂會更自由一些 』


gogo 你對自己的生活現狀滿意嗎?有沒有壓力?

邵夷貝 還挺滿意的,目前運氣還算不錯,還能靠音樂養活自己,就是想更自由一些,因為單靠音樂吃飯,還是會做一些商業化的事情。有合作方,就會想著要對他們負責,對自己就會有很多要求。可能掌握了其他技能,音樂會更自由一些。


gogo 會有不想做音樂的那一天嗎?

邵夷貝 會有不想靠音樂為生的那一天。我喜歡的音樂人,像Bob Dylan,都是70多歲還在出唱片。我當然是希望自己到6、70歲還有創作能力,但這是不是一種謀生手段,我就無所謂,順其自然。現在年輕人都很現實啊,我也是,要養活自己才行。


gogo 也會有理想化的一面吧?

邵夷貝 我還是會相信有些雞湯的東西,比如我一直在講:一是希望每個人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下,還能接受自己,高興地活著,做更好的自己;另外就是我也許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但絕不加入讓它變壞的行動中去。有點像說教吧,但能夠影響一兩個人就是好的,其實我的書和專輯都是在講這個意思。


gogo 未來一年的生活或工作計劃?

邵夷貝 明年會出新唱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採訪 | 安伯

撰文 | 安伯

繪圖 | [K.Design]sumi

編輯 | 安伯

攝影 | 王子昂

部分圖片來源 | 樂童音樂

原文來源 | 行走gogo授權刊登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尊重個體的價值觀,關注報導當下年輕人的文化及其生活方式,致力於為中國年輕人提供優質的內容服務。


邵夷貝《新青年》專輯首發巡演+敘事概念音樂會進行中,點擊 閱讀原文 了解巡演詳情

相關焦點

  • 邵夷貝:大齡文藝女青年此刻明白了什麼?
    不知道從哪一天起,人們開始諷刺「小清新」,「文藝青年」也成了矯情的代名詞,但邵夷貝從不否認自己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個「小清新文藝青年」。相比那些刻板印象,私下的邵夷貝直率、坦然、獨立;曾經令她受到傷害的看法和說辭,對於現在的她來說,都成了過眼雲煙。她同樣也嚮往著恬靜的田園,嚮往著逃離都市生活,甚至開玩笑說「如果我去大理,可能就再也不回來了」。
  • 邵夷貝:從文藝女青年到《新青年》
    《新青年》專輯首發巡演「概念敘事」音樂會關於《新青年》概念音樂會四個角度,一次了解 【音樂故事梗概】從童年到差不多三十歲,青年A經歷著自我的迷失與找尋,不斷地選擇著生活的方式與做人的原則演出的最終,青年A徹底告別了青春期、成為一個名正言順的「青年」。對成人社會的不適以及後輩才俊的無意追趕,使得這個「新青年」尷尬地新鮮著,在叢生的矛盾中平衡著、活著。
  • 《此刻明白》,文藝女青年如邵夷貝,也總有成長的一天
    夏天的時候,在北京探班網易雲音樂的一個節目的錄製,那期的嘉賓之一是邵夷貝。她在棚裡錄影,我和她的團隊在門外聊天,他們說邵小毛最近兩年都在調整狀態,另外也透露新專輯正在臺灣製作,計劃年底發行。當時這些話我聽過也就飄過了耳朵,並沒有太加留意。半年後,邵夷貝的新專輯《此刻明白》如約於12月5日上線,聽過一遍後,倒真是從這十首歌裡嗅到了「調整狀態」這四個字的真正意義。
  • 邵夷貝:姐不是富二代、也沒傍大款
    這是邵夷貝的《新青年》專輯發行時寫下的一段話。為了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這張專輯,邵夷貝準備了很久:創作歷時三年、唱片製作耗時兩年、唱片設計歷經半年、唱片投入20萬元,三年的投入,對邵夷貝而言,是人生經歷和心智上的迅速成長。儘管《新青年》製作中途也遇到了資金問題,但邵夷貝還是帶著骨子裡的韌勁,用她熱愛的音樂堅持了下來。
  • 邵夷貝:我有我選擇,有人懂得,何須全世界認可
    2009年一首《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響徹線上線下,把她送上「豆瓣音樂人」第一的位置。當時的她根本沒法想像有多少眼睛在看著自己。本來就是有點羞澀的性格,去一個飯局之前都要思量好久該說什麼,「努力讓自己能像一個正常人一樣聊天」,想啊想,到了現場一坐下,徹底無力了。
  • 邵夷貝,該愛你還是該罵你?
    回顧下,這兩年經受比較專業系統被黑的不多,除了馬頔就是邵夷貝。大概是一個83年青島女孩,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突然上演的一夜成名真人版讓諸多行業「老朽」及屌絲自認荒誕、鄙夷至極。但她又有什麼錯?還好愛她的人依然愛得死去活來,豆瓣的排行和人氣說明一切。一、邵夷貝代表了誰,還是誰都代表不了?
  • 邵夷貝:罵別人裝逼的都三觀不正!
    這是邵夷貝的《新青年》專輯發行時寫下的一段話。為了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這張專輯,邵夷貝準備了很久:創作歷時三年、唱片製作耗時兩年、唱片設計歷經半年、唱片投入20萬元,三年的投入,對邵夷貝而言,是人生經歷和心智上的迅速成長。儘管《新青年》製作中途也遇到了資金問題,但邵夷貝還是帶著骨子裡的韌勁,用她熱愛的音樂堅持了下來。
  • "邵夷貝· 爵仕" 6月專場開票
    創作的生命力需要保鮮,這回邵夷貝突破界限,聯手爵士上海全明星JZ All Stars,精挑細選了自己的原創曲目進行改編,經過青年爵士吉他演奏家肖駿的編配,和自己的重新演繹,改變了一貫的清新曲風。座位圖——歌手介紹——邵夷貝,又稱邵小毛。獨立音樂人,創作型歌手。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音樂關注現實,被稱為最有人文關懷的女性原創音樂人。2009年3月:《大齡文藝女青年之歌》視頻全網累積播放過億,備受關注。
  • ★╠ 504 ╣ 邵夷貝<新青年>樂童獨家預售!尋找504位聯合出品人!
    這是邵夷貝的第三張個人原創專輯,創作歷時3年,記錄了小毛從「老少女」長成「輕熟女」。這是一次唱片預售,也是唱片的聯合出品人招募,給前504個預購唱片的英雄。既然「做唱片」和「買唱片」都像自我犧牲的行為藝術,那就讓我們把名字刻在唱片上好啦,目前名額正在開放預約中喲!
  • 邵夷貝:世上沒什麼文青生存指南,你開心就好
    她高喊「我就是文藝女青年」,考試作文模仿《失樂園》寫敘事詩,毅然辭掉工作自己寫歌。羽毛一般輕柔划過的故事裡,漸漸裸露出那顆蓬勃熱烈跳躍的心,鮮紅、硬核。她在歌裡自嘲「大齡文藝女青年,該嫁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可是搞藝術的男青年,有一部分只愛他的醫術。還有,極少部分搞藝術的男青年,搞藝術是為了搞姑娘。搞姑娘又不止搞她一個,你嫁給他幹什麼呢?」
  • 《我所謂的愛》 - 邵夷貝丨吉他譜
    閃爍不停閃爍 溫柔的眼睛願做你的愛人 你的朋友你的孩子和你的母親願做一個衛兵 守護著你那麼易碎的璀璨心情願給你時間 給你空間給你不被打擾的寧靜如果你說你冷那麼請問可不可以與我相擁當我想起你的時候 糟糕的情緒都散去面前的陰暗與尖利 都變成明亮與善意那些面目可憎的混蛋 此刻也顯得有些好看
  • 人物 || 為什麼臺灣女明星多出文藝女青年?
    ,你不得不承認她真是硬生生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文藝女青年。而臺灣女星也樂於做文藝女青年,年老的一代如此,年輕的一代也如此。比如前段時間我們談吳慷仁演的《一把青》,和他演對手戲的小朱青的扮演者連俞涵,就是一個極有趣的文藝女青年。 ▲ 這張郭軫(吳慷仁飾)和小朱青(連俞涵飾)的結婚照是無數《一把青》迷妹的心頭愛。
  • 當文藝青年和吃貨青年去旅行,這就是區別
    文藝青年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吃貨青年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嘗嘗。小編想問,你是哪一種呢?文藝青年: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一看。吃貨青年:世界那麼大,我想去嘗一嘗。吃貨青年:這個目的地有哪些必吃美食我早已查好。
  • 【酷豆民謠】《我所謂的愛》:愛的衛兵
    當我第一次聽到邵夷貝和李志合唱的《黃昏》時,難以想像這詞居然是這位清秀的文藝女青年所作。也難以想像她能寫出《麥兜響噹噹》這樣充滿童趣和萌味的歌。我所謂的愛作曲 : 邵夷貝作詞 : 邵夷貝演唱 : 邵夷貝我願穿過冷漠人群  牽起你那落空的手光陰像流螢飛繞你 不願被 模糊的面孔想代替你去疲憊 多麼欣賞你的堅定繁星般 閃爍不停閃爍 溫柔的眼睛願做你的愛人 你的朋友你的孩子和你的母親願做一個衛兵 守護著你那麼易碎的璀璨心情
  • 毛尖:被時光抓走的文藝青年
    從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一路橫掃全美各地影評人協會獎,理察·林克萊特坦言自己也沒想到,在柏林擒了熊,馬上又在英國拿下獨立電影獎、電影學院獎,昨天回到美國又拿下金球獎。這部用十二年時間拍攝的電影,再拿一個奧斯卡,差不多也集齊十二個大獎了。
  • 6年前的電影《心花路放》,一個文藝青年死去,一個文藝青年活著
    換個角度來看,其實這部電影講了兩個文藝青年的故事,一個是黃渤飾演的耿浩,一個是袁泉飾演的康小雨。相同的是,他們都愛好音樂,喜歡大理,有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不同的是,他們在人生旅途中,一個人慢慢離開了自己的文藝世界,活出自己的另一面,一個人還保持著文藝青年的內心,繼續又一段人生旅程。
  • 名偵探柯南中的告白語錄,柯南居然是個文藝青年!
    其實這些都是以後的事情,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名偵探柯南》中那些告白語錄,其中柯南居然是個文藝青年哦,而服部20年來卻一直是個木頭。說到告白,就不得不提起灰原哀和柯南之間的「愛情故事」,首先聲明小妹並不是各類黨派,所以無意挑起各類黨派之間的戰爭,只不過是想讓大家能夠清楚地看到他們之間所發生的故事而已,懇求大家放過哦。
  • 「文藝青年」到底是個什麼群體?10部電影告訴你
    這個群體跟「文藝青年」這個標籤又有什麼關係?再者,文藝青年跟那些學者、知識分子、藝術家又有什麼不同呢……以下推薦10部電影或許能幫我們解答這些問題。3、《三女性》(1977)原名:3 Women國家:美國導演:羅伯特·奧特曼「推薦語」劇中的兩個好閨蜜每天打卡上班,下了班再去酒吧喝一杯,喝完回「白領公寓」搞個派對……在我看來,沒有誰比羅伯特·奧特曼能更精準更深入地將這一社會群體呈現出來的了。
  • My Little Airport:上一代文藝青年的失敗人生路
    聽這張專輯的上一代文藝青年,大約就和阿P的那些同學差不多大,20歲出頭,百無聊賴,把專輯名奉為金句四處溜達,暗戀的心事就像美夢一場:我都曾寫你,在每天的日記,但放棄你卻像再沒可能夢想,像—個沉悶的獨唱。
  • 重拾「文藝青年」這個字眼
    因為我自己的工作是圍繞著書,跟我打交道最多的也是跟書有關的人。請注意,「讀書的人」,不是「讀書人」。讀書人更像是一種自我標榜,一個標籤,它是一個名詞,一個概念,而「讀書」的人,則包含著一個身體上的動作,一種生活中的習慣。我更喜歡後者。我接觸的文藝青年,主要就是這些讀書的人。但今天我有一種感覺,應該為「文藝青年」恢復名譽了。這個詞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