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信箋故事》,這部電影讓人感覺很沉重,電影的事件是本片導演的親身經歷。雖然沉重,但是我還是希望大家看一下,特別是已經成為父母的。
詹妮弗是一名導演,她的母親發現了她小時候寫的作文,並把這些寄給了她。詹妮弗看到信件,回想起了自己小時候。那個時候,她的家裡有弟弟妹妹,父親每天忙著做生意,總之父母都很忙,於是很多事她無人可傾訴,都記在了自己的筆記本上。
那個時候她遇到了兩個特別的人,一個是馬術教練簡,一個是離異的田徑教練比爾。詹妮弗覺得簡是自己遇到的最漂亮的女人,她漂亮能幹,身材也很好。簡和比爾是一對地下戀人,她選擇了接受和理解,因為自己的父母並不和睦,所以她希望他們是幸福的。當時她的父母每天忙於生意,並沒有太多時間了解自己的女兒,她與比爾和簡走得越來越親近,她開始恨自己的父母,認為遠離父母才會自由。
比爾和簡希望他們三個人組成一個新家庭,對幸福家庭渴望的詹妮弗答應了,此刻的她渴望成為一個大人,渴望成熟,渴望掌握自己的命運。她答應了比爾留在他家裡和他吃飯,在比爾的要求下脫掉了上衣,比爾還把一切說的很光明純潔,那時的詹妮弗根本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她只是很相信她的老師比爾,她愛他們,可是這是一種很單純的愛,孩子的愛。
那個時候的詹妮弗很單純,她還只是一個孩子,根本沒有意識到比爾會引導她做什麼事,她也不知道到底是對還是錯。他告訴詹妮弗婚姻是恐怖的,我們就是要無視所有的規則和承諾。此刻的父母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他們早些知道,或許會好很多。
完美的愛情是兩情相悅,是坦誠相對,是建立在成熟的兩性關係上,可是她的老師比爾卻一直在對一個只有十三歲的孩子洗腦,讓她遠離自己的家庭,憎恨自己的父母,不與自己的父母溝通,甚至侮辱婚姻和愛情。愛情是成年人的世界,一個只有十三歲的女孩她根本什麼都不懂。
她對比爾的感情也根本不是愛情,只是仰慕或是信任。可是已經是成年人的比爾卻利用詹妮弗對他的信任去引誘她。這樣的事受害者肯定不只是詹妮弗一個,肯定有很多的小女孩受到侵害,可是很多事都被塵封,壞人還沒有受到懲罰,甚至他根本沒有悔恨。比爾和簡利用孩子對他們的信任引誘孩子,讓孩子們做那些違背倫理道德的事情。
作為父母,我們該放下手中的事情多關心一下自己的孩子。詹妮弗就是這樣在一個不被關心的環境下長大,其實她的父母是愛她的,只是她年紀還小,再加上比爾的蠱惑,讓她遠離自己的父母。孩子本該和父母袒露心聲,可是那個時候的詹妮弗卻沒有告訴過自己的父母。這也有父母的失職,他們根本沒有真正關心過孩子,沒有走進過孩子的內心,甚至孩子還一度認為自己不是受害者,自己是在享受生活。
在紀錄片中導演往往喜歡大量使用長鏡頭,畢竟在電影的拍攝手法中長鏡頭是最能完整還原事件真相的一種拍攝手法。從二戰之後長鏡頭也大量在敘事電影中使用,現在高難度的長鏡頭也是藝術電影中常見的鏡頭語言。最近在坎城亮相,畢贛導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據說使用了一個一小時的長鏡頭,不能不佩服畢贛的鏡頭掌控能力。電影沒有佔有絕對優勢的鏡頭語言,不能說長鏡頭先鋒,前衛就是最好的拍攝手法,萬事都是有利必有弊,長鏡頭意味導演捨棄了電影語言中另一魅力巨大的技巧蒙太奇。
在這部當中,導演放棄了自己駕輕就熟的長鏡頭,而大量使用蒙太奇,技巧非常嫻熟。表現在迷失的記憶之中,朦朧的臆想,虛幻的碎片和殘酷的現實糾纏不清,彼此交織,沒有比蒙太奇更合適的表現手法了。電影超高的完成度,跟導演大量使用時空濛太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部電影看的心裡挺沉重的,孩子年紀還小,他們根本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此刻在身邊教育她的人是多麼重要,那些潛移默化的說教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如果孩子們的身邊都是良師益友,那我們該替孩子感到高興,可是有時候不是的,我們作為父母的,要多關心自己的孩子,關注他們的心裡健康。
聲明:本文文字是原創作品,部分圖片轉自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