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Dr. V想來聊聊最近最流行的《乘風破浪的姐姐》。才播兩期,社交媒體已經被全線霸屏。路人眾星捧月要看30+的姐姐如何「不懼年齡」,但沒想到上了熱搜的,卻是「女明星情商翻車」的「浪學」。比如風口浪尖的黃聖依,高高在上,習慣打斷、指使別人,網上議論她是頤指氣使的大小姐,不喜歡,可又拿她沒法兒。
再比如劉芸,因為節目中一些「不太會做人」的舉動,被網友一路罵到老公鄭鈞的微博底下,苦苦哀求大哥把嫂子「整回家吧」。
鄭鈞的回覆被評價「佛系」,卻也是一語雙關有點兒意思——
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網友的指責也好,劉芸自己的舉動也罷。
交談的先後、說話的輕重、聊天的技巧……國內綜藝少有的人間觀察,在姐姐們身上淋漓盡致地展現,像極了人情社會,其實很有意思。
這種「直爽」,大可不必
「直爽」不一定要說出來,真的耿直,行為舉止都是嬌憨。但若妨礙到她人利益,這直爽,恐怕也不夠體面。
而黃聖依在節目裡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挺「直」的,有什麼需求就直接說的那種。
一開場就選了最打眼的禮服,裙子太緊勒得不舒服就要求自己早點兒上,餓了就跟導演組說拿點兒吃的吧,上了臺也大方安排工作人員:你幫我拉拉裙擺。
看著也是挺正常的需求,可偏偏被網友詬病「大小姐作派」,為什麼呢?
黃聖依的「直」,始終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對於別人給的幫助,她一直都沒有反饋,或者說,沒有反饋的習慣。
候場區裡拖著厚重的裙擺,孟佳給她讓位子,她卻跟對方連眼神交匯都沒有。
穿鞋不舒服,金晨給她拿了雙舒適的,嘴上沒有句「謝謝」,喝過水的杯子順手就遞給一邊的孟佳,理所當然的樣子。沒說重話,也沒有咄咄逼人,於是一切都被黃聖依「養尊處優嬌慣了」的生活合理化了。
但旁人看來還是觀感不佳,為什麼呢?
與人相處,她沒有「互動感」,無時不刻都在表達自己,卻不曾給予她人回應,自然就顯得高高在上不討喜——
畢竟,平易近人的姿態,才是你「直爽」的門檻。於是等到真的要交流了,黃聖依又是怎麼做的呢?
第二期進了《艾瑞巴迪》的組,丁當是大家選出來的隊長,理應承擔分配歌詞的任務,本來還在分著前面的部分,卻屢遭黃聖依打斷。
一句話裡兩個「我覺得」,一個「我要」,重點還是在說「後面的詞」,沒有跟著隊長的節奏走,重心也一直只放在表達自己上。
丁當說我們要不先把前面的分完再說後面的?
黃聖依像沒有聽到似的:我覺得這一句比前面的更重要。
加上劉芸一直幫腔,其他姐姐們也沒咋說話,氛圍一度尷尬。黃聖依get不到,自顧自地唱起來了,非常老式的唱腔,顯然不是團隊要的。
這一次劉芸還沒來得及誇讚,虎大姐張雨綺就先說了:你怎麼一直……(形容轉音)。
黃聖依先翻了個白眼。
看來還真是,也就只有自信女人張雨綺,才治得了「太自我」的高貴小姐。
幾個回合下來,最受歡迎的歌《艾瑞巴迪》拿下最差的成績,姐姐們都挺挫敗,隊長丁當尤其自責,畢竟是自己沒有控好場,該說的都沒說。
劉芸卻指向張雨綺,強調三遍「你不說話她就說了」,言辭懇切,看著也挺直的,但這種「直」也叫人難受,甩鍋一流——「我說你錯了你就是錯了」。
其實劉芸和黃聖依心眼兒都不壞,只是一個習慣了捧人,看著沒啥自我,而另一個習慣了被捧,又太以自己為中心,一講話就顯得不過腦子,路人緣兩下就敗光了。網友都叫著讓黃聖依閉嘴。可仔細想想,黃聖依的一些訴求也不是沒有道理,但凡換一個說法,在「我覺得」之後加一句「你認為呢?」,把「我想怎麼樣」置換成「這樣也許對你更好」,話講下來就圓柔多了。
交流的本質其實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表達自己」,也就是「我中有你」。
因為直爽不代表自我,如果你不了解對方,至少也該傳達出「我說的不一定對」的謙遜態度。
張雨綺的「直爽」人設顯然就立得比黃聖依成功,一開播就說了「覺得自己一直都在高光點」,出圈度堪比王菲當年「我的煩惱就是太紅了」……開場舞4個順拐,拿到X卡牌以為自己是最優秀的。
當然,自己做錯了也大方承認。
寧靜的霸氣也是刷過屏的,「姐最大」的氣場一早驚豔眾人,但凹久了也會審美疲勞。
好在她的自我還是分場合的,知道會影響到團隊的時候,就會馬上打住。
她們的「分寸感」
不知道大家看出來了嗎?「直爽」人設不是不能立,而是需要「分寸感」的調和。
出道幾十年的姐姐,要是只盯著個別行為不放,那未免也太狹隘了,我在這個節目裡學到更多的,還是恰到好處的「高情商」。
第一步,「很高興認識你。」
最典型的還是要從寒暄名場面說起,眾人期待的萬茜,在姐姐中名聲其實已經夠響亮,但還是見誰打招呼都先自我介紹:你好我是萬茜。
一方面把自己的姿態放到與對方平等的位置,另一方面暗示對方也自我介紹一下,避免名字跟臉對不上號的尷尬。
和沈夢辰寒暄,沈夢辰對萬茜說我好喜歡你,我媽最近還在看你的劇,話一出口收不回來,叫不出劇的名字。
萬茜立刻接「沒關係」,這就岔開了話題。
鍾麗緹也是極體貼的。雖然鼎鼎大名,但與內娛各位姐姐還是不算在一個社交圈,作為前輩,對方肯定不會直呼自己大名,鍾麗緹就先招呼「你叫我雅雅姐」,不給對方施加壓力。
第二步,「我覺得你很棒。」
點評其他姐姐的初舞臺也是一門學問。萬茜上場的時候有很大失誤,甚至還重新來了一次,姐姐們也沒尬誇驚豔和好聽,反倒是鬱可唯一直強調「她這個挺難的」。站在對方的角度講話真的是一件非常考驗分寸感的事。
錦上添花很容易,難的就是在面對他人的窘境時如何釋放同理心,可以講講對方的難處,表達自己的理解,切忌無腦尬吹,顯得不真誠。
正如姐姐們的舉動,應了萬茜刷爆熱搜的那句話:女人果然是可以幫助女人的。
但女人的社會也是社會,除了禮讓和讚美,矛盾和衝突也是存在的,真正打起交道來,什麼樣的競爭才看著體面呢?
第三步,「但我有個建議。」
要上場了,不想太靠前,也不想放在後面墊底,那誰來做第一個呢?姐姐們吵得不可開交,陳松伶站起來,說我的衣服太緊了,我第一個吧——既關照了其他姐姐,又謙遜地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伊能靜也是高手,分組的時候進了的《Beautiful Love》,而對面《推開世界的門》卻無人問津,於是便臨時換了組。
節目組後期旁採的時候她解釋了原因,因為這首歌沒人選,她去了就可以做隊長。
而在當場,伊能靜的話術卻是「我選錯了,我想唱楊乃文的歌」——
一邊化解了尷尬,一邊藏起沒必要過早暴露的好勝心。
第四步,「你願意跟我一起嗎?」
事實上,伊能靜也確實在團隊合作中表現出了出色的領導能力,她清楚知道自己團隊的弱勢:不會唱歌的王麗坤,排名最後的王智。
同時也知道如何用好自己的優勢輔助團隊,悉心教導隊員發聲技巧,還張羅著讓自己的唱歌老師來指導整個團隊。
同樣具有出色領導力的,還有兩位芒果臺的主持人。
自由協商上場順序,秩序一度混亂,沈夢辰這就發揮了主持人的優勢,自發站起來組織協調。
排著排著突然有了好幾個10號,幾個人爭執不下,也是主持人吳昕提出建議,咱們先排前面的,後面的再說,並且熬到最後一個才上場。吳昕的「禮讓」一度也引起過爭議,有人誇她謙虛大度,也有人覺得競爭的環境裡不該過分謙讓。
我倒覺得,吳昕沒有爭也沒有讓,最後一位也有最後的機會,吳昕的「爭」與「讓」都體現在她作為一個主持人的基本素養,以及一直以來為人處世的分寸感上。
至於要不要爭,其實也都是別人的標準,就像黃曉明所說:別緊張,這只是個加分項。
通看下來其實不難發現,拋開過往成績的光環,路人緣特別好的姐姐一般都有一套成形的社交規範:
謙遜地介紹自己——客觀地褒獎她人——中肯地提出建議——高調地展現才能。
前三步是做人,最後一步才是做事。
對於見過大風大浪的姐姐們來說,要做到最後一步其實不難,因為,她們的成績早就不需要這樣一場選秀來證明。
而爭議出發的點,往往集中在前三步。因此姐姐們來比賽,考的是接人待物的態度,衡量尺標則是真誠和分寸感。
觀眾看真人秀,看的其實是微觀世界的一個縮影,錯綜複雜的人際、人與人不同的訴求、臨時狀況下不同性格的不同應激反應……都可以投射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比如學校裡的小團體,職場上的小心思。正如黃聖依不懂丁當的難處,吃瓜群眾也不明白劉芸為什麼要跟風捧哏。人人處境皆不同,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的世界容得進他人,在他人的侷促裡留下自己的體面和分寸。
說話直不代表有個性,沉默也不代表懦弱。不卑不亢不貼標籤,掌握好分寸感,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這,才是姐姐們教給我們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