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后抄張居正的家,真是為潞王結婚籌錢嗎?歷史遠沒有如此簡單

2021-01-18 剛子聊歷史

◆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前言導語

萬曆十年,潞王朱翊鏐已經十四歲,按皇家的習俗,他該大婚了。作為萬曆皇帝的親弟弟,李太后溺愛的皇子,潞王的婚禮自然讓禮部不敢怠慢,可是他的婚禮預算嚴重超標了,據史料記載,萬曆皇帝不僅挪用了九十多萬的軍費,連京城的珠寶都買空了:

「京師雖百貨所萃,此等珍奇與日用粟帛不同,即召商湊買,難以時刻取盈。

可就是如此還是不夠,於是就有人給李太后出了個主意:抄張居正的家,如此就能湊夠潞王婚禮的錢了。

讓人想不到是李太后竟然同意了,而且立馬督促萬曆皇帝對張居正進行清算,抄沒他的家產流放張居正的家人。

這就有點奇怪了,為了幫助張居正扳倒高拱,在張居正改革遭遇眾臣攻擊時,那個站在背後力挺張居正的李太后,竟然為了給兒子湊婚禮的錢,成了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幫兇」。

這讓人一時間難以捉摸,難道是李太后糊塗了?或者她之前支持張居正都是假的。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她是太后,是萬曆皇帝的生母,還是從宮女一路爬到太后寶座的狠人!

從宮女到太后的艱辛之路

李太后生於公元1546年,十五歲進了裕王府,後來由宮女進封為側妃,到裕王朱載垕繼位後,又進封為貴妃,到萬曆繼位後,她又進位太后。

這一路走來,著實不易,要說僅憑美貌一路「高升」,這很難讓人信服。只能說多年的宮廷生活,讓這個美貌的女人頗具政治手腕。

單從她進位太后來說,這事就不簡單!

公元1573年,年幼的萬曆皇帝剛剛繼位不久,是為明神宗。按照禮制,皇帝繼位,尊嫡母為皇太后,而萬曆的生母李貴妃,則不能有徽號,身份是要低於萬曆的嫡母陳太后的,但是她暗箱操作,授意司禮監太監馮寶與張居正聯手,最後萬曆尊明穆宗皇后陳氏為仁聖皇太后,尊李氏為慈聖皇太后,如此一來,兩宮並制就形成了,李太后的身份也就和陳太后一樣高貴了。

由此看來,雖然隆慶皇帝駕崩時,李太后還不到30歲,但她歷經多年的宮廷生活,已經具備十分成熟的政治手腕了。

身為萬曆生母,她得穩固兒子的皇位

隆慶駕崩時,萬曆還不到十歲。此時的內閣是高拱一手把持著,身為託孤大臣,高拱則是想著如何把手伸到司禮監,高拱曾公然說出「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的悖逆之言,更有甚者,他以太子年幼,先後推薦幾人到司禮監,說白了就是想把司禮監的批紅掌印之權也收歸囊中。

此事如果真讓高拱得逞了,萬曆皇帝無疑就成了橡皮圖章,而身為萬曆的生母,自然不會容忍別人架空自己的皇兒,她需要一個共同對付高拱的政治同盟,身為次輔的張居正自然是不二人選。

於是乎,李太后力挺張居正,成了張居正與高拱博弈的最大靠山。最終,張居正勝出,高拱被勒令回家養老。

為了萬曆的皇權,李太后這一步走對了,而且,她為了皇兒的皇權穩固,她必須繼續支持張居正。

在張居正當政的十年裡,李太后都是他背後的靠山,她不斷拉攏張居正,為的也是讓張居正感恩戴德,不生謀逆之心:為了培養鞭策萬曆皇帝,她甚至動不動搬出張居正來,一邊讓萬曆敬畏張居正,一邊又讓他對張居正懷恨在心,好為日後的清算埋下伏筆。

身為太后,她該退就退

張居正剛去世,萬曆就想對他進行清算,李太后知道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有私怨,而且很多還是她自己讓張居正「背鍋」的,那麼李太后為什麼不阻攔萬曆的「報復」行為呢?是她也治不住龍性初成的皇兒了嗎?

其實小編認為並不是,不光此時,就是在後來的「國本之爭」中,李太后在萬曆面前也很有威信。

為了立朱常洵為太子,萬曆皇帝和大臣們爭了好幾年,最後鬧到李太后那。李太后問萬曆為什麼不能立長子朱常洛,萬曆以朱常洛是宮女所生為理由,氣得李太后當場大怒:「你也是宮女所生」!最後,經過多年的較量,萬曆還是被迫立了朱常洛為太子,而自己喜歡的的皇子朱常洵則正常就藩了。

由此看來,李太后雖然身居後宮,但她在萬曆面前,還是很有話語權的。

那麼在萬曆要清算張居正的時候,為什麼李太后不為自己的盟友說話?這其實也是政治需要。

此時的萬曆已經親政,身為太后,不該過多幹預朝政。而且,張居正雖然有能力有功勞,但他不過是大明王朝皇家手中的一枚棋子。

所以,貴為後宮之主的李太后,自然沒必要為此說情。

結語

在小編看來,李太后早年拉攏張居正是為了皇權,現在清算他也是為了皇家的權威。說到底,此時的張居正,已經是用廢了的棋子。

不同的時間段,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態度轉變,也很好理解。她支持張居正是真,放棄他也是真。說她溺愛潞王更是事實,但斷然不會僅僅為了籌錢,而去抄重臣的家。只能說,就算沒有潞王的婚禮,她也會支持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清算行動。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李太后前後不一的行為呢?

參考文獻:《明史》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

相關焦點

  • 張居正和李太后有私情?歷史並非如此簡單,李太后幾招搞定張居正
    而且張居正的成功上位確實得到了李太后的大力支持,不光如此,關於張居正和李太后的「私情」,還有一段記載: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書生背虎榜。張居正,居正不正,黑心宰相臥龍床。這是一幅很工整的對聯,可表達的意思就沒那麼文雅了,講的是艾自修在被張居正嘲笑自己位居榜末後,反擊張居正與李太后私情的諷刺。
  •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李太后為什麼沒有出面幹預,是她預料到了嗎?
    後人給予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的評價極高:稱其性情嚴明。萬曆初年的政務,雖委任張居正,但綜核名實,國家近於富強,李太后之功居多。張居正的死,李太后和萬曆帝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喜得是一代權臣張居正終於死了,再沒有他的「嘮嘮叨叨」「指手畫腳」。
  • 在歷史上,張居正和李太后就是那種風月關係
    因小說《金瓶梅》是以《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為藍本寫的,所以在《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裡,李太后和張居正也有「情書」相傳的影子。萬曆大婚後,李太后因不便再和萬曆一起住乾清宮,就要搬回慈寧宮時,李太后寫過一道諭旨,讀起來不能不讓人心生猜疑:慈聖去乾清宮,將返慈寧,敕論居正:「謂我不能視皇帝朝夕,恐不若前者之向學勤政,有累聖德。
  • 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為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當然,李太后也對張居正投桃報李,親自下詔責問高拱專權之事,高拱被迫辭官回家,張居正順利登上了內閣首輔的位置,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同時,李太后還聘請張居正為萬曆皇帝的老師,負責教導萬曆。此後十年,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所以為政舉措全部予以大力支持,為張居正施展自己的抱負提供了政治保障。
  • 萬曆帝親媽李太后、首輔張居正、太監馮保,「萬曆中興」缺一不可
    ——《谷山筆麈(zhǔ)·卷之二·紀述一》可是,後來明穆宗正妻陳皇后被尊為仁聖皇太后,而李貴妃則被尊為慈聖皇太后,等於是沒有嫡庶之分。這在明朝歷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例。《明史》上有特別說明,這個是因為當時的太監馮保,為了取悅李太后,而故意悄悄暗示張居正這麼做的。
  •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是因為跟李太后有染嗎?
    但張居正死後卻被抄家,被後人認為是天使與魔鬼集於一身,飽受非議。有很多關於張居正的負面傳聞,先來說張居正的"風流事"。民間有傳聞說張居正與李太后關係曖昧,「黑心宰相臥龍床」。並且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欣賞、支持從不加掩飾,無論是國事還是對皇帝的教育方面,基本言聽計從。甚至導致了萬曆皇帝害怕被張老師斥責如同怕自己親爹那個程度。
  • 張居正和李太后到底有沒有問題?
    這事來源於一個故事:當年張居正進京趕考,取得了二甲第九名,一起考試的有一個叫艾自修的考了三甲最後一名,當時一甲前三名叫龍虎榜,三甲最後三名叫「背虎榜」。張居正當時有點年輕氣盛,隨口嘲諷了一下,出了句上聯「艾自修,自修不自修,白面書生背虎榜」。
  • 李太后一直支持張居正,張居正遭萬曆清算,她為什麼沒有阻止?
    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為什麼不出面阻止?因為李太后沒有任何理由阻止萬曆這麼做。李太后是萬曆一朝,尤其是萬曆十年以前,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倘若沒有李太后的存在,萬曆不僅可能會陷入主少國疑的困境,更甚者徹底被權臣操控也未可知。而萬曆之所以能夠一直安安穩穩地坐在皇位之上,這當中李太后其實就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 後世最大的爭議,莫過於張居正與李太后、馮保之間的關係
    在馮保的配合下,張居正完成了皇室與外廷財政上的分灶吃飯。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等於實際上限制了皇室的權利,改家天下為國天下。這麼大的改革措施得以落實,相比之下,滿足一下馮保的些小私慾,又算得什麼?張居正的另一個難點,是和李太后關係的處理。李太后其實是一個無意從事政治的政治家,只不過是歷史給她提供給了某種機緣,她順應歷史,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從大量的史料來看,她對張居正的支持是無私的。
  • 您知道明朝那個兩歲封王,至死都敢和皇帝攀比的朱翊鏐嗎?
    據史載,李太后(李氏在兒子萬曆帝即位後上尊號為慈聖皇太后)對萬曆帝的要求非常嚴格。罰跪讀書、下令宦官嚴加管束小萬曆帝是經常之事。甚至有次萬曆帝酒喝得有點高,因故要劍殺內侍。李太后得知後,嚇唬萬曆帝要廢掉他的皇位,將他狠狠罰跪了一頓。 但李太后對幼子朱翊鏐卻出奇地溺愛,萬曆皇帝對這個唯一的弟弟也非常縱容。
  • 霍光與張居正,將歷史走成了一個圈
    犯忌的張居正對大漢朝有著「護道」之功的霍光,之所以在身死之後沒能庇護族人安穩的原因,我已經在另外一篇文章《神死後只剩下了豬,漢宣帝架鍋燒水後,如此誅滅霍光一族》中做了詳細闡述,歸納起來,霍光家族敗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霍光只知進不知退,以致給漢宣帝造成了霍家會威脅其皇權的錯覺。再加上霍家與漢宣帝之間存在的深仇大恨,從而導致了霍家被滅門。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他是明朝中後期最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學家,也是大明王朝的第三十六位內閣首輔,更是明朝最具爭議的首輔。在他的輔佐下,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聞名歷史的「萬曆新政」。不過,張居正死後卻遭到了萬曆皇帝的反攻倒算,甚至還差點兒被挫骨揚灰,令人感慨不已。
  • 明朝最風雅的東廠督主馮保,是什麼讓他和張居正互相看對了眼
    萬曆的這些光輝事跡,都通過馮保,傳到了李太后的耳朵裡。李太后雖然是宮女出身,但是,對萬曆皇帝那是出了名的嚴厲。雖然效果不咋地,沒將萬曆皇帝培養成一代明君,但至少,也沒像英宗和武宗那樣荒唐。李太后聽了馮保的匯報後,立馬火冒三丈。第二天,她甚至換上了青衣布袍、摘除了所有首飾,要帶著大臣去太廟裡向先帝告罪,廢掉萬曆,讓萬曆皇帝的同母弟弟潞王來當皇帝。
  • 張居正盟友馮保倒臺的原因之一:他害得萬曆皇帝的親妹妹守活寡
    馮保為何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呢?明穆宗去世後,繼位的萬曆皇帝只有十歲,此時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在實際上已經是當時大明帝國的「最高掌舵人」了,而馮保雖然不被明穆宗所喜,但是卻深得這位李太后的喜歡。就是說高拱已經讓人彈劾馮保,而馮保則把這些奏疏給藏了起來,並與張居正偷偷密謀「除掉」高拱。明穆宗去世時,高拱在內閣中哭著說道:「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其實高拱說這句話可能並沒有啥特別的意思,更多地應該是對未來大明帝國的一種擔憂,但是,高拱的這句話卻被馮保和張居正抓住了把柄,馮保向李太后和陳太后那裡告狀說:「拱斥太子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
  • 《萬曆首輔張居正》劇中歷史|為何說萬曆朝是明朝唯一的兩宮並尊
    歷史上第一次真實意義的兩宮並尊應是遼興宗時期,嫡母蕭菩薩哥為齊天皇太后,生母蕭耨斤為法天皇太后,但是這是蕭耨斤篡改聖宗皇帝遺詔而來,聖宗本意是將蕭耨斤尊為法天皇太妃,並沒有兩宮並尊之意。惟景帝初登極,尊皇太后孫氏為上聖太后,生母賢妃吳氏為皇太后。—《萬曆野獲編》這一時期,吳氏雖然也是太后,但無論是名號還是政治地位都是比不上孫太后的,更說不上並尊了。在英宗復闢後,更是把吳氏降為宣廟賢妃,絲毫沒有尊崇之意。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張居正家宴張居正家釀製作技藝
    家宴家釀系家國,連氏宗師貢獻多;天下明相居七味,國富民安正六和。這是聖人孔子七十八世孫孔維東為紀念張居正家宴張居正家釀題詞。張居正家宴張居正家釀始創於1564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系明朝萬曆皇帝御醫、連氏飲膳「七味六和」膳食養生理論創始人連成玉先生,為萬曆皇帝首輔張居正開發製作。
  • 《錦衣之下》中陸繹的歷史原型,受父親牽連入獄,幸得張居正救他
    電視劇《錦衣之下》中的陸繹十分威風,屢破奇案,然而歷史上的他,卻沒有電視劇中那般神氣。他雖然也做了錦衣衛的官員,但是在隆慶時期,被朝廷剝奪了官職,削職為民,遣返原籍了。我們上一篇文章講到陸繹的父親陸炳很得嘉靖的重用,但陸繹卻被嘉靖的兒子隆慶皇帝治罪了,直到萬曆時期,他才被張居正所救,這又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來一一分析。
  • 別不好意思,張居正仕途的風光少不了要給這兩個女人加分
    他生前的對頭明代思想家李贄在他死後稱他是「宰相之傑」……沒錯,他就是我們的張首輔,張居正張大人是也!張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張大人是明萬曆年間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
  • 嚴嵩和徐階、張居正同樣都是貪官,為何評價會差得這麼遠?
    明朝著名奸臣嚴嵩,官居首輔十餘年,把持朝政、殘害忠良、大肆斂財,結果抄家後的財產尚不及同時代徐階、張居正的家產,卻被人罵為奸臣;相反,徐階、張居正當政時也貪汙,而他們在民間乃至史書名聲卻極好,為什麼幾百年來他們的評價有如此的天壤之別?
  • 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海瑞用了八個字評價他
    張居正毫無疑問是一個能臣,自王安石變法過去了500年之後,中國再一次發生的最有影響力的改革便是張居正改革。倘若說王安石是11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的話,那麼張居正便是16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這也誠如梁啓超所言,張居正乃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明朝被嘉靖折騰了幾十年,落到萬曆手裡的時候,說是一個爛攤子也不為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