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前言導語
萬曆十年,潞王朱翊鏐已經十四歲,按皇家的習俗,他該大婚了。作為萬曆皇帝的親弟弟,李太后溺愛的皇子,潞王的婚禮自然讓禮部不敢怠慢,可是他的婚禮預算嚴重超標了,據史料記載,萬曆皇帝不僅挪用了九十多萬的軍費,連京城的珠寶都買空了:
「京師雖百貨所萃,此等珍奇與日用粟帛不同,即召商湊買,難以時刻取盈。
可就是如此還是不夠,於是就有人給李太后出了個主意:抄張居正的家,如此就能湊夠潞王婚禮的錢了。
讓人想不到是李太后竟然同意了,而且立馬督促萬曆皇帝對張居正進行清算,抄沒他的家產流放張居正的家人。
這就有點奇怪了,為了幫助張居正扳倒高拱,在張居正改革遭遇眾臣攻擊時,那個站在背後力挺張居正的李太后,竟然為了給兒子湊婚禮的錢,成了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幫兇」。
這讓人一時間難以捉摸,難道是李太后糊塗了?或者她之前支持張居正都是假的。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她是太后,是萬曆皇帝的生母,還是從宮女一路爬到太后寶座的狠人!
從宮女到太后的艱辛之路
李太后生於公元1546年,十五歲進了裕王府,後來由宮女進封為側妃,到裕王朱載垕繼位後,又進封為貴妃,到萬曆繼位後,她又進位太后。
這一路走來,著實不易,要說僅憑美貌一路「高升」,這很難讓人信服。只能說多年的宮廷生活,讓這個美貌的女人頗具政治手腕。
單從她進位太后來說,這事就不簡單!
公元1573年,年幼的萬曆皇帝剛剛繼位不久,是為明神宗。按照禮制,皇帝繼位,尊嫡母為皇太后,而萬曆的生母李貴妃,則不能有徽號,身份是要低於萬曆的嫡母陳太后的,但是她暗箱操作,授意司禮監太監馮寶與張居正聯手,最後萬曆尊明穆宗皇后陳氏為仁聖皇太后,尊李氏為慈聖皇太后,如此一來,兩宮並制就形成了,李太后的身份也就和陳太后一樣高貴了。
由此看來,雖然隆慶皇帝駕崩時,李太后還不到30歲,但她歷經多年的宮廷生活,已經具備十分成熟的政治手腕了。
身為萬曆生母,她得穩固兒子的皇位
隆慶駕崩時,萬曆還不到十歲。此時的內閣是高拱一手把持著,身為託孤大臣,高拱則是想著如何把手伸到司禮監,高拱曾公然說出「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的悖逆之言,更有甚者,他以太子年幼,先後推薦幾人到司禮監,說白了就是想把司禮監的批紅掌印之權也收歸囊中。
此事如果真讓高拱得逞了,萬曆皇帝無疑就成了橡皮圖章,而身為萬曆的生母,自然不會容忍別人架空自己的皇兒,她需要一個共同對付高拱的政治同盟,身為次輔的張居正自然是不二人選。
於是乎,李太后力挺張居正,成了張居正與高拱博弈的最大靠山。最終,張居正勝出,高拱被勒令回家養老。
為了萬曆的皇權,李太后這一步走對了,而且,她為了皇兒的皇權穩固,她必須繼續支持張居正。
在張居正當政的十年裡,李太后都是他背後的靠山,她不斷拉攏張居正,為的也是讓張居正感恩戴德,不生謀逆之心:為了培養鞭策萬曆皇帝,她甚至動不動搬出張居正來,一邊讓萬曆敬畏張居正,一邊又讓他對張居正懷恨在心,好為日後的清算埋下伏筆。
身為太后,她該退就退
張居正剛去世,萬曆就想對他進行清算,李太后知道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有私怨,而且很多還是她自己讓張居正「背鍋」的,那麼李太后為什麼不阻攔萬曆的「報復」行為呢?是她也治不住龍性初成的皇兒了嗎?
其實小編認為並不是,不光此時,就是在後來的「國本之爭」中,李太后在萬曆面前也很有威信。
為了立朱常洵為太子,萬曆皇帝和大臣們爭了好幾年,最後鬧到李太后那。李太后問萬曆為什麼不能立長子朱常洛,萬曆以朱常洛是宮女所生為理由,氣得李太后當場大怒:「你也是宮女所生」!最後,經過多年的較量,萬曆還是被迫立了朱常洛為太子,而自己喜歡的的皇子朱常洵則正常就藩了。
由此看來,李太后雖然身居後宮,但她在萬曆面前,還是很有話語權的。
那麼在萬曆要清算張居正的時候,為什麼李太后不為自己的盟友說話?這其實也是政治需要。
此時的萬曆已經親政,身為太后,不該過多幹預朝政。而且,張居正雖然有能力有功勞,但他不過是大明王朝皇家手中的一枚棋子。
所以,貴為後宮之主的李太后,自然沒必要為此說情。
結語
在小編看來,李太后早年拉攏張居正是為了皇權,現在清算他也是為了皇家的權威。說到底,此時的張居正,已經是用廢了的棋子。
不同的時間段,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態度轉變,也很好理解。她支持張居正是真,放棄他也是真。說她溺愛潞王更是事實,但斷然不會僅僅為了籌錢,而去抄重臣的家。只能說,就算沒有潞王的婚禮,她也會支持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清算行動。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李太后前後不一的行為呢?
參考文獻:《明史》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