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海瑞用了八個字評價他

2021-01-15 史不知味

張居正毫無疑問是一個能臣,自王安石變法過去了500年之後,中國再一次發生的最有影響力的改革便是張居正改革。

倘若說王安石是11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的話,那麼張居正便是16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這也誠如梁啓超所言,張居正乃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明朝被嘉靖折騰了幾十年,落到萬曆手裡的時候,說是一個爛攤子也不為過吧?

可是,為什麼萬曆自國本之爭以後卻能夠數十年不上朝?又為什麼能夠打贏所謂的「萬曆三大徵」?

原因其實就在於「積累」二字,萬曆一朝的積累就始於張居正,或者說就是張居正為萬曆留下來的積累。

1572年明穆宗病逝了之後,朱翊鈞即位為帝,也就是萬曆皇帝。

而後張居正趁機和馮保聯手對付首輔高拱,李太后「專政擅權」為由踢走了高拱,張居正因此升為首輔。

1573年即萬曆元年,張居正趁萬曆皇帝年幼之機,又得李太后和馮保支持,於是憑藉內閣首輔之權發起了改革,史稱「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深知明朝當時之病弊已經漸入膏肓,所以給明朝下了一劑「猛藥」。

這劑猛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挽回或者說遏制住了明朝的頹勢,但是後來卻也反噬了張居正。

他知道土地兼併極為嚴重,致使無數百姓不僅無可耕之地,甚至已無可立錐之地,於是下令清丈土地。

此舉雖然未能徹底解決明末土地兼併的問題,但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土地兼併所引起的社會矛盾。

他所推行的一條鞭法,也的確增加了明朝的財政收入,使得明朝已然見底的國庫重新充盈了起來。

而針對當時官員尸位素餐又或欺壓百姓的問題,張居正也制定了「考成法」對官員進行政績考核。

所謂「立限考事」、「以事責人」,對於官員為官行事也的確起到了不小的規範作用。

從1573年到1582年,張居正用了10年的時間在推行改革,努力在為行將就木的明朝延續生命。

張居正在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民政等各方面所推行的改革,不可謂不猛,使得明朝有了中興跡象。

所謂的萬曆中興,實際上幾乎皆賴張居正一人之功,至少和當時年有且還未掌控實權的萬曆沒多大關係。

從1582年張居正病逝,一直到1644年崇禎皇帝自盡而亡,明朝還能夠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撐62年,張居正功不可沒。

倘若沒有張居正改革之功,萬曆折騰了數十年之久的國本之爭,又有從1592年至1600年之「三大徵」,明朝早就被拖垮了。

而且萬曆年間的戰事可遠遠不止「三大徵」,西南方向還有緬甸覬覦,東北方向也有後金不停挑釁。

試想一下,沒有張居正改革之積累,萬曆拿什麼來應付這些麻煩?區區一個國本之爭就把他頭疼得躲起來不上朝了。

萬曆這個人的能力雖然也算可以,但是和嘉靖那種生而知權謀的帝王終究還是差了一點,所以才採取了消極的逃避方式。

嘉靖皇帝14歲便因為「大禮議」之爭和滿朝士大夫鬥得熱火朝天,17歲便已經挫敗了士大夫。

可是,萬曆面對咄咄逼人的士大夫,卻只能選擇逃避。

這樣一個萬曆皇帝,倘若沒有張居正用10年時間為他做了積累,明朝恐怕很難堅持到1644年。

只可惜,張居正對於明朝雖有大功,可是最後的結局卻頗為悽涼,不僅被抄了家,還險些被鞭屍。

這樣的結局其實從張居正掌權之時的一些作為就能夠看得出來了,也可以說是註定了的結局。

萬曆即位之時年未滿10歲,正是主少國疑之時,張居正不僅是宰執天下的首輔,也是一代帝師。

對於萬曆皇帝,張居正出奇的嚴格。

萬曆雖然是皇帝,可如果他犯了錯的話,張居正也不會顧及他皇帝的威嚴,而是出口教訓。

張居正對萬曆皇帝嚴格要求,可卻是「嚴於律帝,寬以待己」,生活講究享受,出行也講究排場。

而且萬曆即位於1572年,到1582年的時候已經將滿20歲了,可張居正卻還沒有讓他掌權的意思。

不僅如此,張居正還曾經說過一句狂妄之言:「吾非相,乃攝也!」

這樣的話落到了萬曆的耳朵裡,萬曆會怎麼想?萬曆一定會痛罵,好一個張居正,欺朕年幼乎!

如果說萬曆沒到親政的年紀,張居正不讓他掌權也就算了。

可萬曆明明已經到了親政的年紀,張居正確還一直把持著朝政,那麼萬曆就不可能不對他心懷怨恨。

到底是你是皇帝,還是我是皇帝?

張居正壓制了萬曆10年,這10年時間,萬曆所積累的怨氣有多深也可想而知。

這也才導致了張居正身後之悲涼,或許也正如海瑞所說,張居正乃是「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又或者是,張居正不屑於謀身。

古來歷代改革變法之人,少有能夠全身而退者,尤其是他這樣沒有選擇激流勇退之人更是如此。

張居正難道真不知道自己失權之後,會是怎樣一種光景?非不善謀身,不屑謀也。

再或者是,張居正並不認為萬曆會在他死後這麼不顧情面。

張居正有功於明,雖有僭越之舉,雖有私德之虧,但是他的功勞理應能夠抵消他的僭越和私德有虧。

張居正是一個能臣,可終究不是一個完人,除了為國效力而施展平生所學之外,他也有自己的私慾。

相關焦點

  • 海瑞一生為官剛直清廉,為何張居正不願意重用他?原因只有八個字
    有讀者留言:張居正和海瑞幾乎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兩人有過交往。可為何身以帝師身份成為內閣首輔的張居正,就是不重用海瑞?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這位讀者的問題可以這樣來問,「為何張居正和海瑞水火不容?」
  • 海瑞名揚天下 為什麼張居正卻不願意用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一下有多少人知道『道同』,這位明初的番禺知縣?《明史》評價他『同執法嚴,非理者一切抗弗從,民賴以少安。』這裡為什麼要提到他,因為他跟海瑞一樣都是清正嚴明,不畏權貴。但為什麼我們只知海瑞而少聽到道同。因為海瑞以舉人身份最終官至朝廷二品要員。
  • 為什麼一心要改革的張居正堅決不用海瑞?
    從這段史料很容易看出,這二位根本不是一路的人。這一段短短的文字,也基本交代了張居正為何終生不用海瑞的箇中緣由,即「憚瑞峭直」。所謂峭直,即嚴峻剛直,不徇私情。而海瑞的峭直,簡直到了不近人情、不知變通的地步。以張居正一貫機變、通脫、只求目的不擇手段的個性,自然和海瑞這樣的「奇葩」人物尿不到一壺,雖然不至於十分反感,但要讓他重用海瑞,卻是難上加難。
  • 海瑞為官清廉至極,為何張居正卻終生不重用海瑞?
    提起歷史上的清官,就不得不提海瑞。海瑞,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諡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海瑞是一個著名的清官,但也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在張居正任首輔時,就堅持一點:堅決不用海瑞。海瑞這麼清廉的一個人,為什麼張居正就是不用海瑞呢?為此當時的吏部尚書找到張居正,說海瑞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書生人言可畏,你就給海瑞個官做,何苦要得罪天下士人呢?
  • 被海瑞評價「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張居正,悲劇是為何故?
    「讀史使人明智」,明朝的歷史一直為世人看重。《明朝那些事兒》《萬曆十五年》都是大火的書籍,海瑞、張居正更是研究明史不可忽略的人物。海瑞的清正廉潔,為世人所傳頌,張居正推行變法,生前榮耀至極,死後差點被開棺戮屍,境遇差別之大,令人唏噓。《易中天中華史》系列中,易先生將《嚴嵩與張居正》單獨書為一本,足見其看重。
  • 張居正棄用海瑞,說明一種用人智慧,叫「好人未必能做好事」
    若像徐階那樣重新起用海瑞,必須給海瑞更高的職位,否則顯示不出自己重用人才。若是真那麼做,依照海瑞的性格必然還會堅持過去的那一套,弄不好又會出現應天府那樣的事情。所以,張居正思來想去決定不再起用海瑞。
  • 海瑞連皇帝都敢罵,被張居正棄置了十餘年,為何卻不敢罵張居正?
    海瑞這個人也是非常有骨氣的,鐵骨錚錚的他直言不諱,連皇帝都敢罵。然而,就這樣一位有想法敢直言的官員,面對即使棄置了他十年的張居正,卻從來沒有罵過他。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故事呢?海瑞與張居正在對待「祖宗之法」上有著分歧。兩個人都希望找出適當的方式,但是兩個人的做法有著很大的差別。張居正偏向於變法,而海瑞是想要恢復洪武帝的制度。意見有分歧,自然無法愉快地共事。
  • 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的改革為何沒有重用道德模範海瑞?
    張居正的官場之路平步青雲,但反觀海瑞就沒那麼幸運了,他雖然官位品級也在升,但為官經歷卻十分坎坷,甚至還曾被打入地牢過。 在萬曆年間,由於皇帝年幼登基,還不能掌握執政大權,這時候張居正升任明朝首輔,開始了他官場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
  • 被稱為「海青天」的海瑞,為何就是得不到上司張居正的重用?
    海瑞一生清貧,可能成為很多人詬病他雖然請正卻死腦筋,不務實。但實際上海瑞是個實幹派,為官多年,海瑞秉公執法,十分廉潔,人民愛戴,官員懼怕。甚至說,海瑞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境界,所到之處,富商抱頭鼠竄,官員戰戰兢兢,而結果就是當地賦稅銳減,經濟發展陷入癱瘓。
  • 海瑞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為什麼?
    海瑞生活在自己的「烏託邦」的槓精海瑞確實古代官場中的標杆人物,但他也是官場中的一朵奇葩。周濂有一句話「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海瑞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海瑞是睜著眼睛睡覺,裝作看不見外面的人,生活在自己的烏託邦中,甚至在自己的烏託邦裡還要當一個「槓精」。
  • 一代名相張居正的領導術,為何重用戚繼光,不用海瑞,其中有深意
    張居正身任庶吉士的兩年期間,也只是獲得了一個閒職,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實權。張居正後來是如何發跡的,或許大家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兒,能夠獲得更深的體會。張居正作為一個非常老練的政治家,其能力是非常強的。張居正擔任次首輔時,當時的首輔是嚴嵩,這也是一個非常狡猾的人物。
  • 海瑞清正廉明、嫉惡如仇,卻不被改革家張居正重用,原因如此
    社會改革,常常通過一些清正剛直的人去參與,才能成功。那麼,以海瑞之嫉惡如仇、廉潔奉公,為什麼得不到明代改革家張居正的重用呢? 《明史》說:「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號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還說:「海瑞秉剛勁之性,戇直自遂,蓋可希風漢汲黯、宋包拯。苦節自厲,誠為人所難能。」
  • 海瑞一生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半生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
    海瑞到任後,大力推行清丈土地,打擊豪強兼併土地。但是海瑞這個人,清廉是清廉,但是有時候也是矯枉過正,在應天巡撫任上,就被奸詐的刁民,抓住他憎恨豪強的特點,到他這裡誣告,當時有不少世家大族被海瑞給冤枉了。這些是海瑞為官任上的一些主要施政舉措,然後我們從他的一些奏疏中來看看海剛峰的政治主張。
  • 海瑞: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其實還是很有智慧,並不是一個政治白痴
    據說,有一天,海瑞看見他5歲的女兒吃一個糕餅,就問糕餅是誰給的,當得知是某僕人給的時海瑞大怒,訓斥女兒說:「女子哪能隨便接受男僕的糕餅?你不是我的女兒!你如果能餓死,才算我的女兒」!小女從此嚇得啼哭不止,不喝也不吃,家裡人怎麼哄她勸她也沒有用,7天之後終於餓死了。
  • 清官海瑞到底有多清?嘉靖臨死前給出怎樣的真實評價?
    嘉靖在海瑞心裡,就是大明的「天」,而海瑞深愛著這片大明的江山,雖然嘉靖的尋仙求道讓做臣子的陷入焦灼,所以他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希望用驚雷般的自殺式諫言能夠喚醒嘉靖,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明江山。為了自己的「天」不會崩塌,他隨時願意赴湯蹈火,萬死不辭。面對自己的死亡海瑞義無反顧,可是當面對嘉靖的死亡,讓海瑞徹底喪失了希望和寄託。海瑞的「天」突然塌了,山崩了,江枯了,讓他所有希望瞬間化為泡影,痛斷肝腸。
  • 遊走在歷史與虛構之間的海瑞
    在導演張黎、編劇劉和平以及陳寶國、黃志忠、倪大紅等演員的共同努力下,《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以其史詩般的品格徵服了眾多的歷史愛好者們。其中尤以嘉靖、海瑞這兩個主角刻畫的「最像那麼回事」。為何一個虛構的海瑞依然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呢?這不得不歸功於創作者們對歷史人物精髓的成功把握。只要掌握了歷史人物的核心精神,不管劇情怎樣安排,人們總會願意相信,這就是他曾經做過的事情。
  • 張居正救不了大明
    最早叫張璁(這個奇怪字念「蔥」),後來張居正主持改革的操作和他差不多,基本沿用了他的思路。這人跟皇帝關係不錯,讀過《明朝那些事》的小夥伴都知道,這人跟皇帝並肩戰鬥過,因為士大夫逼著皇帝認爹,皇帝不同意,張璁站出來從法理角度跟大家辯,成績顯著,非常得皇帝信任。
  • 海瑞-大明之神劍,唯有德者方可致之
    有官員上諫海瑞迂腐滯緩,不通曉施政的要領,應當用南京清閒的職務安置他,明穆宗還是用嘉獎的語言下詔鼓勵海瑞。 而海瑞罷官講述的就是他懲治徐階之子徐瑛和貪官汙吏王明友的故事: 徐階共有三個兒子,三兒子徐瑛不學好,橫行鄉裡,是當地一霸。他不僅霸佔老百姓的田地,還強搶民女趙小蘭。
  • 張居正沒能救得了大明
    最早叫張璁(這個奇怪字念「蔥」),後來張居正主持改革的操作和他差不多,基本沿用了他的思路。這人跟皇帝關係不錯,讀過《明朝那些事》的小夥伴都知道,這人跟皇帝並肩戰鬥過,因為士大夫逼著皇帝認爹,皇帝不同意,張璁站出來從法理角度跟大家辯,成績顯著,非常得皇帝信任。這人能力強,心氣足,長期位高權重,而且當了三任首輔,操盤了一大堆改革,其中就有清查土地,不過推行不徹底。
  •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海瑞的形象真如後人評價的一樣?
    明朝的海瑞,海筆架,就是老百姓比較喜歡的名人,他的清官形象,應該只有宋朝的包拯可以與之匹敵。但是明朝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和一些描述,和我們現在腦海中海瑞的形象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無論在什麼時候隨大溜,總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可是海瑞在所有人的眼中表現得那麼大義凜然,就非常容易襯託出別人的猥瑣。而且海瑞這個人只能說是一個好人,但是你去搜遍整個《明史》,你會發現海瑞根本就沒有做幾件對於平民百姓有利的大事,反而是毀譽參半的張居正為整個大明王朝續了一口氣。好人不一定是一個能做事的人,我們看歷史就需要從這樣的角度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