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去年看美劇《億萬》,無意中看到一句話:
所有系統都將走向衰亡。
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咱們稍微舉幾個例子大家感受下。
最明顯的例子,也就是大公司。
我早年天天都在納悶,大公司怎麼就把自己變得這麼臃腫不堪,人浮於事,寫一行代碼還要反覆評審,對應幾十倍工作量的文檔工作,而且浪費無處不在。
此外大公司裡,還有比項目團隊更大的支持團隊,各種大小領導多的離譜。我以前一直以為「領導泛濫」這個毛病是國企的,後來發現不僅國企,各種私企外企幾乎無一例外呈現出這種症狀。如果你們公司沒出現這種症狀,可能只有一個原因,你們還是小公司,再等等,等到足夠大了,這些毛病一個都不會少。
歸根結底,這就是剛才說的那個問題,所有的系統,都有走向「高成本,高損耗」的方向。就跟蓋一棟樓似的,樓層低的時候想怎麼發揮都行,甚至可能整個公司只有一個施工隊。
樓越高,考慮的問題越多,安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成了最高優先級。公司裡越來越多的人跟蓋樓沒啥關係,施工單位反而成了次要優先級,隨便一群人都可以對施工單位指手畫腳,直到組織臃腫不堪。
組織在死之前,要拼命想辦法給自己弄到更多的資源來對抗成本和消耗,如果資源不足以壓制這種消耗,很快就廢掉了,大公司轟然倒地。
既然大公司問題這麼多,為啥還要存在呢?
因為它能做得事,小公司根本做不了,但是公司大了,又緊跟著出現了新的問題,比如官僚化,人浮於事,這些問題處理不好,最後把公司給拖垮了。
從這個角度看「三百年王朝周期律」,就非常清楚了。
一開始「王朝」這個系統上線的時候,往往剛經歷過戰亂,人口也不多,土地資源也足,內部矛盾小。
管理層內部,大家依靠革命期間的友誼就可以對系統進行指揮,像極了那種創業團隊早起的草臺班子。也有點像南方的那種家族店,老公是董事長,老婆是總經理兼財務,幾個小兄弟去當分店店長,老丈人管保安,小舅子是司機,小姨子去做會計。
但是系統運行了一段時間,隨著業務擴大,問題一大堆,首先得解決兄弟們想另立門戶的問題,還得解決自己家人在主要位置上抹不開臉的問題,還要選拔幹部,幹部不好好幹活還得給他們打考評,考慮到大家都喜歡好逸惡勞鋪張浪費,還得有部門或者團隊負責節約成本,大家天天開會不好好開展工作,那就再開個會討論下怎麼減少會議。
國家層面也差不多,隨著系統運行,人口開始增多,為了解決各種問題,比如災難治理,邊疆安全,治安環境等等,公務員數量飆升,帝國邊疆戰事不斷,成本逐步增加。
現在最像古代大帝國的就是美國了,軍費開支奇高無比,相當於排在它之後八國之和。而且公務員隊伍佔人口比例也是世界之巔,據美國大使館自己說,2017年政府公務員高達2232萬人,佔人口6.78%(中國公務員816萬,加上教師醫生記者等事業人員還有各種臨時工,大概5233萬,佔人口3.74%)。
回到明朝,也一樣,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修路搭橋修黃河,而且橋和路修完了不是說沒事了,需要日復一日的維護,還需要在北方和西南維持大兵團防止北元南下,帝國內部又得維持大量官僚和吏胥,比如宋江那種押司,蕭何那種看庫房的,還有六扇門這樣的捕快機構。
而且明朝有個奇怪問題,也就是稅收。
我們知道,徵稅一直都是個大事,對這事理解最深的就是美國人,有句話不是說嘛,世界上最危險的四件事,「在美國偷稅漏稅,在中國販毒,在俄羅斯當人質,在韓國當總統」,美國人從一開始就把這事當成個頭等大事來看待,早年日常開著小坦克去徵稅,到現在美國IRS都是最活躍的執法力量。
明朝恰好相反,明朝的稅率一直非常非常低,黃仁宇說農業稅大概不到點10%,大家注意下,整個中國歷史上這麼低的稅率都非常少見,商業稅更是不到3%,一年大概300多萬兩的總額,要知道,跑到南方的南宋小朝廷,商業稅竟然高達5000萬。
明朝重農抑商,原來就是給農民收重稅,不知道農民知道後驚喜不。
整體而言,明朝的農民和美國的黑人差不多,政治上地位是最高的,但是要錢沒錢,要權沒權,實際上地位是最低的。
商人們跟WASP似的,說是「士農工商」地位最低,人人可以嘲笑,但他們一個個富得流油,吃香喝辣,把自己的孩子送入政府,要錢有錢要權有權。
更奇葩的是,明朝這個稅後來越來越少。
這也是黃仁宇的《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稅收》的核心觀點,農民出生的朱元璋目睹過元朝官僚把老百姓往死裡逼,他擔心明朝官僚們折騰老百姓,要求不準加稅,他的說法叫「定額稅收」。
但是很快就出現了一個新問題,也就是那個繞不開的老問題,地主大量兼併土地,農民跑去地主那裡當佃戶去了,或者乾脆去養蠶燒瓷了,明朝的時候全世界的絲綢和瓷器基本是明朝生產的,工商業空前繁榮,大量的農民被吸收到手工業裡了。
這些農民的土地上報的時候經常說荒廢,其實是兼併到地主家去了。地方官也懶得去管,或者他們本來就是受益者,比如在松江府,最大的地主就是當朝首輔徐階他們家,誰敢管啊。所有系統到了晚期有的特點,就是所有利益都板結成了一塊,基層直接能捅到上層去,就跟《西遊記》裡的劇情似的,幾乎每個妖精背後都有後臺。
這也就出現一個奇怪事,明朝建國一百多年,稅收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了。
財政卻越來越緊張,帝國後期需要錢的地方越來越多,沒錢是萬惡之源,逐步演化出來了一大堆社會病,比如扶貧工作不到位,比如邊疆士兵軍餉虧空,邊軍大量逃亡,戰鬥力急劇退化等等。
所以黃仁宇說,「明朝的問題恰恰不是稅太多,而是稅太少,不是控制得太嚴密,而是控制得太無力」。
這話是黃仁宇說的,我才敢放在這裡,我自己可不敢說,怕被噴成狗。
不過如果大家有思維能力,而不是簡單條件反射,想想這個問題,結論應該跟黃仁宇差不多。
稅收是一個辯證的東西。如果稅太重,大家自然不願意去幹活了,但是稅太低,又沒法搞一些基本的公共產品,比如修路,水利,治安,法院什麼的。所以有個「折返點」,現在一般認為30%比較湊合。
世界銀行計算過,我國在2018年財政除以GDP,大概是28.74%,美國是31.14%。也就是中美都是30%左右的GDP交了稅,大家注意下,這裡的「財政」包括了國企,賣地,稅收等收入。
另一個問題,說明朝控制得太松,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黃仁宇食古不化。他當然不是了,其實黃仁宇挺「美式」的一個人,他是密西根大學歷史學博士,大部分時間呆在美國,那些論文都是英文寫的,後來翻譯成了漢語。
事實上只有到了美國才能理解什麼叫自由。「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自由」對應的是「義務」,美國條條框框多的離譜,比如你不能影響別人,我住過一個小區,不讓晾被子,也不解釋為啥不讓。
此外稅你得交吧?如果政府只從那些容易徵稅的人那裡徵,容易徵稅的人往往又都是弱勢群體,那社會就會陷入嚴重的不公平。美國這一點就做得很好,一視同仁,大家都得好好納稅,不納稅就把你修理到生活不能自理。
既然錢不夠花了,怎麼辦?
改革唄。
大家如果在大公司當社畜,就知道我國現在高科技大廠的日常就是成天變來變去,道理也不複雜,我們上文說了,所有系統都在走向衰亡。只有一個辦法自救,就是不斷自我革命和自我修正,找到新的出路,降低功耗,擴大輸入,開源節流。
公司領導們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就指望通過不斷的變革來讓公司一直做個「新公司」,而且通過殘酷的「末尾淘汰」防止惰性。
國家也一樣,運行到後來財政錢不夠用了,沒錢就得想辦法搞錢嘛。
如果搞定了錢,政府找到了新稅源,那就是「xx中興」,如果沒找到,那就完蛋了,百八十年的中等朝代。
大家注意下,不止中國,中外都一樣,哪個國家都面臨「財政危機」,英帝國那幾個最偉大的創新,比如中央銀行,國債制度,都是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想出來的。
後來英帝國也亡於財政危機,「二戰」後英鎊不行了,英帝國跟著解體了,現在剩下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現在連那倆都養活不了了,等將來北愛和蘇格蘭走了,就剩下小不列顛了。
明朝其實有過好幾次改革,思路也差不多,畢竟太祖說了稅率不能變,那就找找看土地跑哪去了。朝中大佬們通過直覺也能感覺到,跟朱元璋時代相比,經過一百多年的開墾,明朝後期的土地應該多一些才對,現在變少了,肯定出了問題。
所以解決稅收難題的核心是重新丈量土地,簡化稅制,減少官僚和地主們的尋租空間,把窩藏不上報的土地查出來 。
多說一句,一般說東林黨不讓收商業稅,其實這個不全對,東林黨真正把持朝政滿打滿算不超過四年,他們沒那麼大能量,應該是整個官僚體系都反對,這種得罪大部分人卻沒有明顯收益階層的操作基本是找死,只能是朱元璋來做,他不做,後續誰也別想做,問題是他正好沒想明白這事。
太監們倒支持商業稅,因為太監都是貧苦出身(不貧苦誰會積極主動要求自宮啊),開徵商業稅跟他們沒利益關係,他們一眼就看出來那玩意才是治本的辦法,不過沒啥用,太監的政策形不成國策,他們往往今天得勢,明天就被拉出去剮了。
這種情況下,「丈量土地,簡化稅制」就成了明朝高層的共識,早在1530年就被提了出來,配套體系改革的思路也基本成型,此時明朝已經建國162年,財政問題已經把整個國家逼到了必須做點啥的地步了。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改革方案是1530年提出來的,距離張居正全國推行,還有半個世紀。
有了改革思路不代表能夠推行,普通官僚沒這個能力,動作太大了,阻力也大,利益階層更是盤根錯節,儒家知識分子們肯定會拿出「擾民」這個觀點來百般阻撓,官僚們討厭所有變革,英劇《是,大臣》裡對這個有非常好的解釋:官僚都是在野黨,專門搗亂的。
普通人搞不定這事,就得猛人來操作,明朝前後有好幾個猛人在推動一條鞭法。
最早叫張璁(這個奇怪字念「蔥」),後來張居正主持改革的操作和他差不多,基本沿用了他的思路。這人跟皇帝關係不錯,讀過《明朝那些事》的小夥伴都知道,這人跟皇帝並肩戰鬥過,因為士大夫逼著皇帝認爹,皇帝不同意,張璁站出來從法理角度跟大家辯,成績顯著,非常得皇帝信任。
這人能力強,心氣足,長期位高權重,而且當了三任首輔,操盤了一大堆改革,其中就有清查土地,不過推行不徹底。
後來海瑞也搞過,大家都知道他和「正國級」領導徐階搞的非常不愉快,就是因為他跑江南富庶之地去搞土地清查,當地最大的惡霸就是徐階一家子,海瑞出了名的「頭鐵」,完全不管不顧當初徐階多次保護了他,公事公辦,把徐階搞得灰頭土臉。
只是海瑞根基太淺,操盤這麼大的事,非常容易結怨,他剛動手改革,大佬們彈劾海瑞的奏摺跟雪片似的到了京城,海瑞只搞了大半年就被趕到一個閒職上去被迫退休了。不過海瑞出了名的兩袖清風,官員們恨死了這個犟老頭,也沒啥辦法。後來張居正就不一樣了。
終於到了張居正,老張基本上是皇帝的乾爹,明朝那會兒民間小說泛濫,有人說他跟太后有一腿,跟大太監馮寶關係也非同一般,在外朝又是首輔,戰事頻繁的東北前線和西南前線兩個軍頭,李成梁和戚繼光,也都是張居正的小弟。
相當於內廷和外廷都是一把手,誰要是敢反對他,就讓手底下小弟上書侮辱那人,宮裡的大太監再以皇帝口吻下旨申斥。張居正再站出來裝好人求情,最後皇帝說看在老張份上,本來是要把你發配非洲的,現在去海南島種芒果吧。反覆這麼幾次,朝中沒人敢惹老張了。
於是張居正在1581年,也就是「一條鞭法」誕生半個世紀後,借著權傾朝野的勢頭,下令全國推行,此時距離明朝滅亡只剩下60來年了。
到這裡該說下這個「一條鞭法」到底是什麼東西了。
這玩意並不複雜,首先是簡化流程,稅收貨幣化,一般其他書裡提到最多的就是這個。
這在大公司裡的社畜們理解起來非常容易,屁大的事要找十來個領導籤字,活也不用幹了。在政府裡這麼複雜的程序還會導致各種腐敗。
明朝沿用的是唐朝的「兩稅法」,這玩意超級複雜,老百姓不僅要交糧食作為稅收,還要每年給政府去做各種勞務。糧食和勞務又分成幾十種,畢竟全國那麼多的縣,每個地方都不一樣,你家種小米,他家種麥子,這就涉及小米和麥子之間的匯率,問題是還有海南的芒果和椰子呢,全國有幾十種作物,複雜極了。
很多人以為古代不需要算數,其實不是,古代也有非常複雜的統計和換算工作,只是不需要官僚們來搞,由宋江和蕭何他們那種「吏」負責,他們不登大雅之堂,史書上不聊他們,所以毛主席才說我國古代史書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家史」。
所以張居正簡化了流程,亂七八糟的稅負大部分全部用銀子了,也就是交錢了。
多說一句,總有人說明清閉關鎖國,真是腦子被驢踢了,明清兩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銀子跑中國來了,如果中國閉關鎖國,這些銀子咋進來的?還是那個老問題,史書裡不寫這玩意,大家就以為沒這麼個事。
「稅收貨幣化」並不是給老百姓降低賦稅的,而是簡化流程防止官僚內耗的,中央政府手裡握著流動性非常高的白銀,行政效率也高了很多,畢竟你手裡有幾萬斤糧食,想去消費也得換成錢嘛。官僚們對這個事不大滿意,不過也沒啥辦法。
張居正的變法第二條就是我們上文說的,要清查土地,其實這個最關鍵,全國到處丈量,一下土地多出來2.8億畝,不少地主隱瞞了土地,這次也被迫要交稅了。
作為配套體系改革,張居正最清楚,如果政策想長期執行下去,關鍵是官僚隊伍得高效,他給官員們重新制定了KPI考核機制,搞了非常複雜的條條框框,把官僚們拿捏的死死的,這玩意叫「考成法」。
明朝已經慣性運行了兩百年,你突然搞這個,就跟去一個早九晚五的大公司突然宣布全公司今後996一樣,大家痛苦不堪。
這三條操作基本是一個「傷害遞增」操作,大家能忍他,唯一的原因就是惹不起他,於是強忍悲痛,等著他死了再說。
沒想到張居正很快死了,張居正改革是在1573年,1582年他就死了。死的時候67歲。
這個年齡按理說倒也不大,不過在古代也不算年輕,到底怎麼死的,眾說紛紜,我們上文說了,明朝小說泛濫,就跟現在的微博似的,天天編段子。
很快傳出來說是張居正老當益壯,服用大量春藥搞多人運動縱慾過度死了。為了擴大打擊範圍,還說春藥是戚繼光送的。後來歷史學家通過整理書信,說是當時在治什麼病,痔瘡還是啥,可能感染後死了,那時候沒有抗生素,很容易感染不治身亡。
官員們也開始蠢蠢欲動,畢竟你丈量土地,吃虧的是地主;你搞簡化賦稅,大家也就忍了,畢竟這事對財政也是立竿見影,而且也斷斷續續持續半個世紀了。
問題是老張你搞官員幹嘛?
搞你大爺的KPI呢?
讓官老爺當社畜?
所以他死後沒多久,在一些人的帶頭下,開始對張居正下手。
萬曆皇帝的態度很重要。他對張居正的感受跟對一個嚴父差不多,張居正也跟一個父親似的經常訓斥小皇帝,讓小皇帝節儉,勤奮,好好學習,做個人,小皇帝不喜歡他,但是也尊敬他,希望自己活成老張那樣堂堂正正的人。
等到張居正死了,大家就開始攻擊大太監。
我們前文說過,明朝官僚相當於自動駕駛系統,太監相當於微操的方向盤,這兩套系統勢同水火,每次皇帝一死,官僚們肯定反撲,把先皇的所有小夥伴全送去見先皇。
張居正就是那個先皇,大太監馮寶首先遭到清算,而且這貨果然有問題,被查出來是個巨貪,官僚們趁機把火燒到了張居正那裡。
接著上文,朝臣們彈劾奏摺一擁而上,奏摺裡說老張平時嘴上一套背後一套,生活奢侈,私生活腐敗,不僅日常熱愛女色,還搞人力房車(據說他的嬌子幾十個人抬著,裡邊一室一廳獨衛)。反正各種不正經,罄竹難書,有辱斯文,要求皇上主持公道。
這問題就大了,我們前文講了,海瑞也被圍攻過,但是大家只能說他工作能力有問題,沒人敢說海瑞生活作風和私德有瑕疵。後來海瑞被趕下臺,也只是掛了個閒置養老去了。畢竟能力不夠就下臺,能力不行又不犯罪,海瑞惹了眾怒,也定不了罪。
老張自己問題一大堆,而且確實是不太檢點,再加上小皇帝對他失望至極,很快就對張居正進行了抄家。
官僚們擔心張居正家屬轉移資產,迅速包圍了宅子,幾天下來餓死好幾口子。後來抄了半天,沒抄出多少錢,於是對張家人嚴刑拷打,竟然把張居正的大兒子給打死了。最有意思的是太后,這女人跟大玉兒似的,老張被搞的時候她啥話都沒說,顯然他倆關係也就那樣,老張在她眼裡也只是個「工具人」。
最終,死了不久的張居正徹底被扳倒了,被批倒批臭踩上了一萬隻腳,改革三大成就,「稅賦貨幣化」留下了,畢竟沒人能說這個政策有啥問題;清查土地退不回去了,也沒有理由退回去;「考核官員KPI」這一項被攻擊的最狠,被廢掉了。
但是我們上文說了,如果沒有考核機制,官員惰政,最後啥事都做不成。果然,萬曆很快就發現張居正死後,官僚系統又變回以前那副模樣去了,多出來的那部分稅收很快也沒了,財政問題繼續如影隨形。沒過多久還多了「黨爭」這個癌症。
張居正死後60年,明帝國也就完蛋了。
明朝亡於黨爭,這是直接原因,黨爭導致明朝沒有一個政策能持之以恆執行下去。明朝後期有幾項政策復盤的時候就能看出來還是很有希望的,不過最後都在內鬥中熄火了。明朝的朝廷就跟個沙雕施工隊似的,蓋的樓都缺個頂,明朝不亡沒天理了。
其次是財政,明朝改革之後財政只好轉了幾年,很快又不行了,財政的崩潰導致邊軍大範圍反水,大家知道「戚家軍」吧?這支部隊哪去了?
慘極了,這支部隊後來因為欠餉問題向朝廷討餉,最後的三千人被加了個罪名全部誅殺了。
明朝後期基本所有的問題都和錢有關,裁撤公務員裡的臨時工導致李自成反了,軍隊發不下去軍餉,導致軍隊變成了亂軍到處打劫,秩序進一步混亂,最後亂到不可收拾。
國家層面的財政問題幾乎是所有問題的根源,你們看美國現在的很多問題,本質也是財政出了大問題,比如美國這兩天突然出來這麼個牌子,奧斯丁市警察經費消減了,讓市民風險自擔,也是有生之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