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沒能救得了大明

2021-03-04 九邊
 戳藍字「九邊」關注我們哦!

大概是去年看美劇《億萬》,無意中看到一句話:

 

所有系統都將走向衰亡。

 

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咱們稍微舉幾個例子大家感受下。

 

最明顯的例子,也就是大公司。

 

我早年天天都在納悶,大公司怎麼就把自己變得這麼臃腫不堪,人浮於事,寫一行代碼還要反覆評審,對應幾十倍工作量的文檔工作,而且浪費無處不在。

 

此外大公司裡,還有比項目團隊更大的支持團隊,各種大小領導多的離譜。我以前一直以為「領導泛濫」這個毛病是國企的,後來發現不僅國企,各種私企外企幾乎無一例外呈現出這種症狀。如果你們公司沒出現這種症狀,可能只有一個原因,你們還是小公司,再等等,等到足夠大了,這些毛病一個都不會少。

 

歸根結底,這就是剛才說的那個問題,所有的系統,都有走向「高成本,高損耗」的方向。就跟蓋一棟樓似的,樓層低的時候想怎麼發揮都行,甚至可能整個公司只有一個施工隊。

樓越高,考慮的問題越多,安全性、可靠性和穩定性成了最高優先級。公司裡越來越多的人跟蓋樓沒啥關係,施工單位反而成了次要優先級,隨便一群人都可以對施工單位指手畫腳,直到組織臃腫不堪。

 

組織在死之前,要拼命想辦法給自己弄到更多的資源來對抗成本和消耗,如果資源不足以壓制這種消耗,很快就廢掉了,大公司轟然倒地。

 

既然大公司問題這麼多,為啥還要存在呢?

 

因為它能做得事,小公司根本做不了,但是公司大了,又緊跟著出現了新的問題,比如官僚化,人浮於事,這些問題處理不好,最後把公司給拖垮了。

從這個角度看「三百年王朝周期律」,就非常清楚了。

 

一開始「王朝」這個系統上線的時候,往往剛經歷過戰亂,人口也不多,土地資源也足,內部矛盾小。

 

管理層內部,大家依靠革命期間的友誼就可以對系統進行指揮,像極了那種創業團隊早起的草臺班子。也有點像南方的那種家族店,老公是董事長,老婆是總經理兼財務,幾個小兄弟去當分店店長,老丈人管保安,小舅子是司機,小姨子去做會計。

 

但是系統運行了一段時間,隨著業務擴大,問題一大堆,首先得解決兄弟們想另立門戶的問題,還得解決自己家人在主要位置上抹不開臉的問題,還要選拔幹部,幹部不好好幹活還得給他們打考評,考慮到大家都喜歡好逸惡勞鋪張浪費,還得有部門或者團隊負責節約成本,大家天天開會不好好開展工作,那就再開個會討論下怎麼減少會議。

 

國家層面也差不多,隨著系統運行,人口開始增多,為了解決各種問題,比如災難治理,邊疆安全,治安環境等等,公務員數量飆升,帝國邊疆戰事不斷,成本逐步增加。

現在最像古代大帝國的就是美國了,軍費開支奇高無比,相當於排在它之後八國之和。而且公務員隊伍佔人口比例也是世界之巔,據美國大使館自己說,2017年政府公務員高達2232萬人,佔人口6.78%(中國公務員816萬,加上教師醫生記者等事業人員還有各種臨時工,大概5233萬,佔人口3.74%)。

 

回到明朝,也一樣,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修路搭橋修黃河,而且橋和路修完了不是說沒事了,需要日復一日的維護,還需要在北方和西南維持大兵團防止北元南下,帝國內部又得維持大量官僚和吏胥,比如宋江那種押司,蕭何那種看庫房的,還有六扇門這樣的捕快機構。

而且明朝有個奇怪問題,也就是稅收。

 

我們知道,徵稅一直都是個大事,對這事理解最深的就是美國人,有句話不是說嘛,世界上最危險的四件事,「在美國偷稅漏稅,在中國販毒,在俄羅斯當人質,在韓國當總統」,美國人從一開始就把這事當成個頭等大事來看待,早年日常開著小坦克去徵稅,到現在美國IRS都是最活躍的執法力量。

 

明朝恰好相反,明朝的稅率一直非常非常低,黃仁宇說農業稅大概不到點10%,大家注意下,整個中國歷史上這麼低的稅率都非常少見,商業稅更是不到3%,一年大概300多萬兩的總額,要知道,跑到南方的南宋小朝廷,商業稅竟然高達5000萬。

 

明朝重農抑商,原來就是給農民收重稅,不知道農民知道後驚喜不。

 

整體而言,明朝的農民和美國的黑人差不多,政治上地位是最高的,但是要錢沒錢,要權沒權,實際上地位是最低的。

商人們跟WASP似的,說是「士農工商」地位最低,人人可以嘲笑,但他們一個個富得流油,吃香喝辣,把自己的孩子送入政府,要錢有錢要權有權。

 

更奇葩的是,明朝這個稅後來越來越少。

 

這也是黃仁宇的《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稅收》的核心觀點,農民出生的朱元璋目睹過元朝官僚把老百姓往死裡逼,他擔心明朝官僚們折騰老百姓,要求不準加稅,他的說法叫「定額稅收」。

但是很快就出現了一個新問題,也就是那個繞不開的老問題,地主大量兼併土地,農民跑去地主那裡當佃戶去了,或者乾脆去養蠶燒瓷了,明朝的時候全世界的絲綢和瓷器基本是明朝生產的,工商業空前繁榮,大量的農民被吸收到手工業裡了。

這些農民的土地上報的時候經常說荒廢,其實是兼併到地主家去了。地方官也懶得去管,或者他們本來就是受益者,比如在松江府,最大的地主就是當朝首輔徐階他們家,誰敢管啊。所有系統到了晚期有的特點,就是所有利益都板結成了一塊,基層直接能捅到上層去,就跟《西遊記》裡的劇情似的,幾乎每個妖精背後都有後臺。

這也就出現一個奇怪事,明朝建國一百多年,稅收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了。

財政卻越來越緊張,帝國後期需要錢的地方越來越多,沒錢是萬惡之源,逐步演化出來了一大堆社會病,比如扶貧工作不到位,比如邊疆士兵軍餉虧空,邊軍大量逃亡,戰鬥力急劇退化等等。

 

所以黃仁宇說,「明朝的問題恰恰不是稅太多,而是稅太少,不是控制得太嚴密,而是控制得太無力」。

 

這話是黃仁宇說的,我才敢放在這裡,我自己可不敢說,怕被噴成狗。

不過如果大家有思維能力,而不是簡單條件反射,想想這個問題,結論應該跟黃仁宇差不多。

 

稅收是一個辯證的東西。如果稅太重,大家自然不願意去幹活了,但是稅太低,又沒法搞一些基本的公共產品,比如修路,水利,治安,法院什麼的。所以有個「折返點」,現在一般認為30%比較湊合。

世界銀行計算過,我國在2018年財政除以GDP,大概是28.74%,美國是31.14%。也就是中美都是30%左右的GDP交了稅,大家注意下,這裡的「財政」包括了國企,賣地,稅收等收入。

 

另一個問題,說明朝控制得太松,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黃仁宇食古不化。他當然不是了,其實黃仁宇挺「美式」的一個人,他是密西根大學歷史學博士,大部分時間呆在美國,那些論文都是英文寫的,後來翻譯成了漢語。

事實上只有到了美國才能理解什麼叫自由。「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自由」對應的是「義務」,美國條條框框多的離譜,比如你不能影響別人,我住過一個小區,不讓晾被子,也不解釋為啥不讓。

此外稅你得交吧?如果政府只從那些容易徵稅的人那裡徵,容易徵稅的人往往又都是弱勢群體,那社會就會陷入嚴重的不公平。美國這一點就做得很好,一視同仁,大家都得好好納稅,不納稅就把你修理到生活不能自理。

既然錢不夠花了,怎麼辦?

改革唄。

 

大家如果在大公司當社畜,就知道我國現在高科技大廠的日常就是成天變來變去,道理也不複雜,我們上文說了,所有系統都在走向衰亡。只有一個辦法自救,就是不斷自我革命和自我修正,找到新的出路,降低功耗,擴大輸入,開源節流。

公司領導們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就指望通過不斷的變革來讓公司一直做個「新公司」,而且通過殘酷的「末尾淘汰」防止惰性。

國家也一樣,運行到後來財政錢不夠用了,沒錢就得想辦法搞錢嘛。

如果搞定了錢,政府找到了新稅源,那就是「xx中興」,如果沒找到,那就完蛋了,百八十年的中等朝代。

大家注意下,不止中國,中外都一樣,哪個國家都面臨「財政危機」,英帝國那幾個最偉大的創新,比如中央銀行,國債制度,都是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想出來的。

後來英帝國也亡於財政危機,「二戰」後英鎊不行了,英帝國跟著解體了,現在剩下個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現在連那倆都養活不了了,等將來北愛和蘇格蘭走了,就剩下小不列顛了。

明朝其實有過好幾次改革,思路也差不多,畢竟太祖說了稅率不能變,那就找找看土地跑哪去了。朝中大佬們通過直覺也能感覺到,跟朱元璋時代相比,經過一百多年的開墾,明朝後期的土地應該多一些才對,現在變少了,肯定出了問題。

所以解決稅收難題的核心是重新丈量土地,簡化稅制,減少官僚和地主們的尋租空間,把窩藏不上報的土地查出來 。

多說一句,一般說東林黨不讓收商業稅,其實這個不全對,東林黨真正把持朝政滿打滿算不超過四年,他們沒那麼大能量,應該是整個官僚體系都反對,這種得罪大部分人卻沒有明顯收益階層的操作基本是找死,只能是朱元璋來做,他不做,後續誰也別想做,問題是他正好沒想明白這事。

太監們倒支持商業稅,因為太監都是貧苦出身(不貧苦誰會積極主動要求自宮啊),開徵商業稅跟他們沒利益關係,他們一眼就看出來那玩意才是治本的辦法,不過沒啥用,太監的政策形不成國策,他們往往今天得勢,明天就被拉出去剮了。

這種情況下,「丈量土地,簡化稅制」就成了明朝高層的共識,早在1530年就被提了出來,配套體系改革的思路也基本成型,此時明朝已經建國162年,財政問題已經把整個國家逼到了必須做點啥的地步了。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改革方案是1530年提出來的,距離張居正全國推行,還有半個世紀。

有了改革思路不代表能夠推行,普通官僚沒這個能力,動作太大了,阻力也大,利益階層更是盤根錯節,儒家知識分子們肯定會拿出「擾民」這個觀點來百般阻撓,官僚們討厭所有變革,英劇《是,大臣》裡對這個有非常好的解釋:官僚都是在野黨,專門搗亂的。

普通人搞不定這事,就得猛人來操作,明朝前後有好幾個猛人在推動一條鞭法。

最早叫張璁(這個奇怪字念「蔥」),後來張居正主持改革的操作和他差不多,基本沿用了他的思路。這人跟皇帝關係不錯,讀過《明朝那些事》的小夥伴都知道,這人跟皇帝並肩戰鬥過,因為士大夫逼著皇帝認爹,皇帝不同意,張璁站出來從法理角度跟大家辯,成績顯著,非常得皇帝信任。

這人能力強,心氣足,長期位高權重,而且當了三任首輔,操盤了一大堆改革,其中就有清查土地,不過推行不徹底。

後來海瑞也搞過,大家都知道他和「正國級」領導徐階搞的非常不愉快,就是因為他跑江南富庶之地去搞土地清查,當地最大的惡霸就是徐階一家子,海瑞出了名的「頭鐵」,完全不管不顧當初徐階多次保護了他,公事公辦,把徐階搞得灰頭土臉。

只是海瑞根基太淺,操盤這麼大的事,非常容易結怨,他剛動手改革,大佬們彈劾海瑞的奏摺跟雪片似的到了京城,海瑞只搞了大半年就被趕到一個閒職上去被迫退休了。不過海瑞出了名的兩袖清風,官員們恨死了這個犟老頭,也沒啥辦法。後來張居正就不一樣了。

終於到了張居正,老張基本上是皇帝的乾爹,明朝那會兒民間小說泛濫,有人說他跟太后有一腿,跟大太監馮寶關係也非同一般,在外朝又是首輔,戰事頻繁的東北前線和西南前線兩個軍頭,李成梁和戚繼光,也都是張居正的小弟。

相當於內廷和外廷都是一把手,誰要是敢反對他,就讓手底下小弟上書侮辱那人,宮裡的大太監再以皇帝口吻下旨申斥。張居正再站出來裝好人求情,最後皇帝說看在老張份上,本來是要把你發配非洲的,現在去海南島種芒果吧。反覆這麼幾次,朝中沒人敢惹老張了。

於是張居正在1581年,也就是「一條鞭法」誕生半個世紀後,借著權傾朝野的勢頭,下令全國推行,此時距離明朝滅亡只剩下60來年了。

到這裡該說下這個「一條鞭法」到底是什麼東西了。

這玩意並不複雜,首先是簡化流程,稅收貨幣化,一般其他書裡提到最多的就是這個。

這在大公司裡的社畜們理解起來非常容易,屁大的事要找十來個領導籤字,活也不用幹了。在政府裡這麼複雜的程序還會導致各種腐敗。

明朝沿用的是唐朝的「兩稅法」,這玩意超級複雜,老百姓不僅要交糧食作為稅收,還要每年給政府去做各種勞務。糧食和勞務又分成幾十種,畢竟全國那麼多的縣,每個地方都不一樣,你家種小米,他家種麥子,這就涉及小米和麥子之間的匯率,問題是還有海南的芒果和椰子呢,全國有幾十種作物,複雜極了。

很多人以為古代不需要算數,其實不是,古代也有非常複雜的統計和換算工作,只是不需要官僚們來搞,由宋江和蕭何他們那種「吏」負責,他們不登大雅之堂,史書上不聊他們,所以毛主席才說我國古代史書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家史」。

所以張居正簡化了流程,亂七八糟的稅負大部分全部用銀子了,也就是交錢了。

多說一句,總有人說明清閉關鎖國,真是腦子被驢踢了,明清兩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銀子跑中國來了,如果中國閉關鎖國,這些銀子咋進來的?還是那個老問題,史書裡不寫這玩意,大家就以為沒這麼個事。

「稅收貨幣化」並不是給老百姓降低賦稅的,而是簡化流程防止官僚內耗的,中央政府手裡握著流動性非常高的白銀,行政效率也高了很多,畢竟你手裡有幾萬斤糧食,想去消費也得換成錢嘛。官僚們對這個事不大滿意,不過也沒啥辦法。

張居正的變法第二條就是我們上文說的,要清查土地,其實這個最關鍵,全國到處丈量,一下土地多出來2.8億畝,不少地主隱瞞了土地,這次也被迫要交稅了。

作為配套體系改革,張居正最清楚,如果政策想長期執行下去,關鍵是官僚隊伍得高效,他給官員們重新制定了KPI考核機制,搞了非常複雜的條條框框,把官僚們拿捏的死死的,這玩意叫「考成法」。

明朝已經慣性運行了兩百年,你突然搞這個,就跟去一個早九晚五的大公司突然宣布全公司今後996一樣,大家痛苦不堪。

這三條操作基本是一個「傷害遞增」操作,大家能忍他,唯一的原因就是惹不起他,於是強忍悲痛,等著他死了再說。

沒想到張居正很快死了,張居正改革是在1573年,1582年他就死了。死的時候67歲。

這個年齡按理說倒也不大,不過在古代也不算年輕,到底怎麼死的,眾說紛紜,我們上文說了,明朝小說泛濫,就跟現在的微博似的,天天編段子。

很快傳出來說是張居正老當益壯,服用大量春藥搞多人運動縱慾過度死了。為了擴大打擊範圍,還說春藥是戚繼光送的。後來歷史學家通過整理書信,說是當時在治什麼病,痔瘡還是啥,可能感染後死了,那時候沒有抗生素,很容易感染不治身亡。

官員們也開始蠢蠢欲動,畢竟你丈量土地,吃虧的是地主;你搞簡化賦稅,大家也就忍了,畢竟這事對財政也是立竿見影,而且也斷斷續續持續半個世紀了。

問題是老張你搞官員幹嘛?

搞你大爺的KPI呢?

讓官老爺當社畜?

所以他死後沒多久,在一些人的帶頭下,開始對張居正下手。

萬曆皇帝的態度很重要。他對張居正的感受跟對一個嚴父差不多,張居正也跟一個父親似的經常訓斥小皇帝,讓小皇帝節儉,勤奮,好好學習,做個人,小皇帝不喜歡他,但是也尊敬他,希望自己活成老張那樣堂堂正正的人。

等到張居正死了,大家就開始攻擊大太監。

我們前文說過,明朝官僚相當於自動駕駛系統,太監相當於微操的方向盤,這兩套系統勢同水火,每次皇帝一死,官僚們肯定反撲,把先皇的所有小夥伴全送去見先皇。

張居正就是那個先皇,大太監馮寶首先遭到清算,而且這貨果然有問題,被查出來是個巨貪,官僚們趁機把火燒到了張居正那裡。

接著上文,朝臣們彈劾奏摺一擁而上,奏摺裡說老張平時嘴上一套背後一套,生活奢侈,私生活腐敗,不僅日常熱愛女色,還搞人力房車(據說他的嬌子幾十個人抬著,裡邊一室一廳獨衛)。反正各種不正經,罄竹難書,有辱斯文,要求皇上主持公道。

這問題就大了,我們前文講了,海瑞也被圍攻過,但是大家只能說他工作能力有問題,沒人敢說海瑞生活作風和私德有瑕疵。後來海瑞被趕下臺,也只是掛了個閒置養老去了。畢竟能力不夠就下臺,能力不行又不犯罪,海瑞惹了眾怒,也定不了罪。

老張自己問題一大堆,而且確實是不太檢點,再加上小皇帝對他失望至極,很快就對張居正進行了抄家。

官僚們擔心張居正家屬轉移資產,迅速包圍了宅子,幾天下來餓死好幾口子。後來抄了半天,沒抄出多少錢,於是對張家人嚴刑拷打,竟然把張居正的大兒子給打死了。最有意思的是太后,這女人跟大玉兒似的,老張被搞的時候她啥話都沒說,顯然他倆關係也就那樣,老張在她眼裡也只是個「工具人」。

最終,死了不久的張居正徹底被扳倒了,被批倒批臭踩上了一萬隻腳,改革三大成就,「稅賦貨幣化」留下了,畢竟沒人能說這個政策有啥問題;清查土地退不回去了,也沒有理由退回去;「考核官員KPI」這一項被攻擊的最狠,被廢掉了。

但是我們上文說了,如果沒有考核機制,官員惰政,最後啥事都做不成。果然,萬曆很快就發現張居正死後,官僚系統又變回以前那副模樣去了,多出來的那部分稅收很快也沒了,財政問題繼續如影隨形。沒過多久還多了「黨爭」這個癌症。

張居正死後60年,明帝國也就完蛋了。

明朝亡於黨爭,這是直接原因,黨爭導致明朝沒有一個政策能持之以恆執行下去。明朝後期有幾項政策復盤的時候就能看出來還是很有希望的,不過最後都在內鬥中熄火了。明朝的朝廷就跟個沙雕施工隊似的,蓋的樓都缺個頂,明朝不亡沒天理了。

其次是財政,明朝改革之後財政只好轉了幾年,很快又不行了,財政的崩潰導致邊軍大範圍反水,大家知道「戚家軍」吧?這支部隊哪去了?

慘極了,這支部隊後來因為欠餉問題向朝廷討餉,最後的三千人被加了個罪名全部誅殺了。

明朝後期基本所有的問題都和錢有關,裁撤公務員裡的臨時工導致李自成反了,軍隊發不下去軍餉,導致軍隊變成了亂軍到處打劫,秩序進一步混亂,最後亂到不可收拾。

國家層面的財政問題幾乎是所有問題的根源,你們看美國現在的很多問題,本質也是財政出了大問題,比如美國這兩天突然出來這麼個牌子,奧斯丁市警察經費消減了,讓市民風險自擔,也是有生之年系列:

我們前文也講過,俄羅斯的石油其實在俄羅斯GDP裡比重並不高,但是對俄羅斯財政的重要性卻是壓倒性的,這也是為啥普京豁出去也要修理那些支持過他的寡頭。當然了,寫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最後嘲笑下美俄,而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警惕走到那一步。畢竟明朝的這些問題還會一再出現,這玩意比歷史周期律還猛,我們只要確保別出在我們這裡就可以了。全文完,寫了七八千字,如果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讚或者「在看」吧,多謝閱讀。如果轉載本文,文末務必註明:「轉自微信公眾號:九邊」。

相關焦點

  • 張居正救不了大明
    不過海瑞出了名的兩袖清風,官員們恨死了這個犟老頭,也沒啥辦法。後來張居正就不一樣了。終於到了張居正,老張基本上是皇帝的乾爹,明朝那會兒民間小說泛濫,有人說他跟太后有一腿,跟大太監馮寶關係也非同一般,在外朝又是首輔,戰事頻繁的東北前線和西南前線兩個軍頭,李成梁和戚繼光,也都是張居正的小弟。
  • 海瑞一生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半生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
    張居正主持的「萬曆新政」,將大明王朝從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改革之前,太倉存銀僅有130萬兩,僅夠三個月開支,京倉存糧也僅夠兩年使用。改革之後,國庫結餘達五六百萬兩,國庫存糧達到1300多萬石,足夠朝廷使用十年之久,張居正的改革成效卓著,遠遠超過了文官吹捧的「弘治中興」。
  • 海瑞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為什麼?
    呂不韋位極人臣,從商人到拜相秦國,輔佐莊襄王成為戰國霸主,他沒能力嗎?和珅官至軍機大臣,修《四庫全書》,餵飽了乾隆的小金庫,他沒能力嗎?所以貪不貪和有沒有能力是兩碼事。把這個清廉放在張居正和海瑞之間對比,這與是否主導萬曆中興沒有一毛錢關係。從別的角度來說,倒還能說得通。
  • 史專家:大明非亡於崇禎,而亡於張居正!張居正到底做了什麼?
    張居正對大明的貢獻不用多說,說是力挽狂瀾,延續國祚亦不過分。但是,也得看懂張居正的權力欲也非常強,是私心也好,為了維持自己的政策更好執行也罷,不論怎麼說,張居正攬權的行為都形成了相權與皇權的爭端,這也是萬曆在張居正死後要清算的最主要原因。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客觀的講,張居正在起勢階段,雖然耍過手腕,使過陰招,陽謀陰謀都沒少用。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張居正儘管頗具爭議,但他的確算得上是一位胸懷壯志和忠君愛國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以不計毀譽甚至是奮不顧身的精神去剔除舊弊。
  • 張居正害他終身殘疾,他卻為張居正爭回了遲來的公道
    一個人若是連忠孝大節都不能遵守,又如何能正直守法?更何況是皇帝的老師?朝廷無法作出表率,天下黎民如何心悅誠服?翰林院的官員們立即提出抗議,當下,便有四個人遞交奏章彈劾張居正。奏章中指責張居正貪戀祿位,不肯丁憂有違倫理道德,懇請皇上勒令他回藉,閉門思過,唯有如此才能平復士氣。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在張居正身後對其家族抄家殺戮?信仰崩了!
    大明萬曆年間,這是一個極為重要,也撲朔迷離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之初,原本日薄西山的大明朝竟是陡然止住了頹勢,隱隱有了中興之兆;也同樣是在這個時代,大明朝在國勢糜爛中,最終不可逆轉的滑向了深淵。而內閣重臣張居正卻憑藉著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協助,以及李太后的信任,從而獨掌朝綱、權傾天下!在這同時,張居正卻並非單純做了一個權臣,在他的主持下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萬曆新政」!正是在「一條鞭法」、「考成法」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使得原本日漸衰落的大明王朝開始重新煥發了生機。
  • 明朝首輔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
    同時,我也會想到歷史上與他相似得另一個改革家——明朝首輔張居正。這兩位首輔在不同的世界為自己的理想,他們得國家而改革。 明朝自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民窮財竭,可以說張居正的改革在明朝滅亡的路上踩了一腳急剎車,雖然沒能阻止明朝的滅亡,但卻減緩了其滅亡時間。
  • 從張居正的變革,看明朝的興亡
    張居正的改革使得明朝有了所謂的「萬曆中興」,可是大明朝在張居正亡故之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分崩離析了,一個龐然大物說倒就倒了。有人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張居正變法改革的成敗,與大明的興亡息息相關,真的是這樣嗎?筆者今天就帶著大家回顧那段歷史,看看其中有無必然聯繫。
  • 張居正棄用海瑞,說明一種用人智慧,叫「好人未必能做好事」
    張居正與海瑞是同時期的歷史名臣,他們為萬曆皇帝撐起一片「萬曆中興」。奇怪的是, 海瑞是萬曆皇帝的能臣幹將,張居正是大明王朝的首輔,二人卻「老死不相往來」,張居正始終拒絕重用海瑞 ,這是為何。不妨先從「酷吏」與「循吏」說起。
  • 李太后一直支持張居正,張居正遭萬曆清算,她為什麼沒有阻止?
    總之,張居正表面上是和馮保達成了合作,可實際上卻是和李太后達成了合作。張居正也的確是大明近三百年之間少有的一個人才,他不僅有能力治理大明,還能夠妥善處理和李太后以及馮保之間的關係。李太后為什麼會選擇支持張居正?說到底就是張居正能夠保證她的利益,也能夠保證她不會受到打壓。萬曆前十年,地位最超然之人是誰?
  • 張居正,明代的中興時光
    有人稱之為「千古一相」,有人譽之為「雙肩能擔天下事」,一時成為明代中興之能臣。近代還有人專門編導了一部電視連續劇《張居正》,成為人們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談資。正是懷著對這位名相的好奇,我才走進了位於荊州古城東大門附近的張居正故居。說是故居,其實已不是老房子了。張居正的老宅早已在滄桑歲月中化為烏有。
  • 霍光與張居正,將歷史走成了一個圈
    公元68年,病床上的霍光沒能嗅到那絲鮮血的味道,於是他放心地閉眼離開,他覺得以自己的功勞與威望,足以確保自己的家族能避免那最為殘酷的結局。只是,漢宣帝在兩年之後,就用他的雷霆手段讓整個霍家灰飛煙滅,霍光的功勞終究是沒能敵過權利鬥爭與君臣私仇。
  •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人緣不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有的人認為張居正是一個惡棍,因為他的確沒幹很多好事,貪汙受賄自然不用說打擊政敵,那也是下手不留情,更重要的是這個人似乎沒有明顯的道德觀念,連他父親死了,他都不願意回家奔喪;但是,支持張居正的人則認為張居正是明代第一高手,政治經濟文化全靠他支撐,這才有了大明王朝上千萬的收入,與無人敢匹敵的戰鬥力。
  • 別不好意思,張居正仕途的風光少不了要給這兩個女人加分
    二、女一號:李太后大明太后,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母親,在民間被稱為李彩鳳。公元1572年,10歲的萬曆皇帝登基。當時,張居正48歲,而李太后只有27歲,她出生於公元1546年。李太后比張居正小21歲,正是女的有貌,男的有才的絕佳年齡差(呵呵)。
  • 《萬曆十五年》,不僅僅寫透了大明!
    還有,正是因為申時行非常潔身自好,所以沒誰能抓住他的把柄,否則,張居正倒掉後,作為張居正的得力副手,他不可能登上首輔之位。換句話說,申時行是傳統的好官:有能力,又沒道德瑕疵。但一味地強調從道德上處理問題,也是傳統中國的一大弊病。申時行就是重要的代表人物。
  • 海瑞清正廉明、嫉惡如仇,卻不被改革家張居正重用,原因如此
    那麼,以海瑞之嫉惡如仇、廉潔奉公,為什麼得不到明代改革家張居正的重用呢? 《明史》說:「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號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還說:「海瑞秉剛勁之性,戇直自遂,蓋可希風漢汲黯、宋包拯。苦節自厲,誠為人所難能。」 此種品性,確實值得人們學習,值得人們讚佩,值得社會大力推崇。
  • 他是張居正最寒心的學生,卻救了張居正全家性命,神預言明朝興衰
    于慎行就是這樣被張居正所看重,兩個人最後還是因為「奪情事件」鬧掰了。 萬曆五年(1577年),張居正父親病逝,當時洪武朝有規定:官員有丁憂制度。張居正應該解職守制二十七個月,到時間了以後,才能復職。張居正害怕自己丁憂的話,改革會堅持不下去。張居正更害怕自己的權力,被別的大臣掠奪。
  • 《錦衣之下》中陸繹的歷史原型,受父親牽連入獄,幸得張居正救他
    我們上一篇文章講到陸繹的父親陸炳很得嘉靖的重用,但陸繹卻被嘉靖的兒子隆慶皇帝治罪了,直到萬曆時期,他才被張居正所救,這又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來一一分析。 1、陸繹受父親陸炳牽連我們上一篇講到。因此隆慶下旨,削除了陸炳的官職,抄沒陸家的財產,並奪了陸繹的官職。隆慶還判陸炳貪汙十萬兩白銀,把陸繹給關押了,要陸家賠償陸炳貪汙的銀兩,陸家從此一貧如洗。陸繹正是被父親陸炳牽連,才受到的如此重的處罰。陸炳的罪過殃及到了子孫。
  • 《萬曆十五年》首輔張居正
    人們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環節:他死後,皇帝翻臉不認人,說 他「專權亂政」、「謀國不忠」,不僅廢除了新政,萬曆還對他的老師進行血腥清算:抄家、餓死10多口人、逼迫張居正後人自殺、充軍。政治嗅覺特別靈敏的官僚隨聲附和,乘機落井下石,誣衊張居正「殘害忠良,荼毒海內」,揚言:「即斬棺斷屍尚有餘罪」。為大明王朝鞠躬盡瘁的一代名臣,從高聳的雲端跌落下來,竟然成了社稷罪人,這是為什麼?背後究竟有什麼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