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專家:大明非亡於崇禎,而亡於張居正!張居正到底做了什麼?

2020-12-28 騰訊網

張居正對大明的貢獻不用多說,說是力挽狂瀾,延續國祚亦不過分。但是,也得看懂張居正的權力欲也非常強,是私心也好,為了維持自己的政策更好執行也罷,不論怎麼說,張居正攬權的行為都形成了相權與皇權的爭端,這也是萬曆在張居正死後要清算的最主要原因。

而且,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觸動的利益階層太多,就好像秦朝的商鞅一樣,死後反撲是必然的結果。只不過秦惠文王只是殺了商鞅,商鞅執行的變法依然沿用,而萬曆卻沒有秦惠文王的能力,加之因國本之爭常年怠政,張居正的變法可以算是荒廢了。

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行為,無非就是穩固皇權的做法,如果清算以後能夠像秦惠文王一樣理政,堅持張居正的變法,也不至於被說成昏君。

一條鞭法並未被取消,而且一條鞭法也不是張居正提出的,是桂萼在嘉靖十年就已經提出了,張居正只是在萬曆六年將它推廣到全國。

對士紳階層影響最大的也不是一條鞭法,而是清丈土地,地主豪紳大多都有隱瞞土地畝數的情況,張居正在全國清丈土地,算是捅到他們的命根子了。而且,一條鞭法規定所有田賦,徭役自己各種雜稅都要換算成銀兩結算,而且取消由裡長代收制,改由官府直接收取,這就避免了官員在中間中飽私囊的情況。

但是,這些政策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來支持。可是,張居正在萬曆六年將這些政策推廣至全國,萬曆十年就死了,張居正死後,一條鞭法缺乏來自中央的強力支持,再加上萬曆中後期,明朝的事越來越多,萬曆三大徵,國本之爭,一條鞭法雖然還在沿用,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

到了明朝末期,為了對付北方的女真和國內平亂,各種苛捐雜稅又多了起來,一條鞭法就徹底荒廢了。

掌握權柄的分寸很難拿捏,要做事就要手中有權,想要掌權就不可避免的和皇帝產生衝突,這個時候就要講究方法,既要掌握權柄方便做事,又不能使皇帝產生自己被架空的感覺,其中的分寸就看政治智慧以及當時的形勢了,張居正就屬於沒有掌握好其中分寸的例子。

張居正宮內有太后,馮保為奧援,宮外有朝廷大臣輔佐,權傾一時,就連戚繼光這樣的抗倭名將都要送禮送女人巴結,掌握的權柄可謂極重。

但是,萬曆年幼的時候還好,隨著皇帝年齡漸長,就不可避免的想要掌握一些權力,這就與相權產生了衝突。讓權,恐怕變法產生波折,更何況世間有幾個人能甘心讓出手中的權力?

張居正死後萬曆對他清算,給他冠上一個「貪汙腐敗」的罪名,一來向老百姓傳達了自己懲治貪官汙吏的事情,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明君的形象,二來奪回了屬於自己的皇權,三來維護了皇室、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的利益。

張居正死後萬曆當朝學他爺爺嘉靖三十年不上朝結果只學皮不學裡,掌控不了朝廷官員和邊疆,加上考成法的廢除讓努爾哈赤有充分的時間發展勢力在後期以七大罪起兵伐明,加上萬曆三大徵耗盡國庫銀兩這才導致崇禎哪一朝沒有錢去打仗,萬曆強徵鹽礦稅得罪了權貴結果百姓矛盾沒解決又添新矛盾,徹底喪失民心。

萬曆從小把張居正當老師對待,尊重他敬佩他,張居正從小教他做明君,教他做人的大道理,結果最後自己沒有做到,這對萬曆的震撼太大了,甚至世界觀都崩塌了,原來天天教我聖賢書我最敬佩的人也是一個愛好錢財貪汙,和其他那些貪官沒多大區別的人,卻還像要求聖人一樣要求自己。

可想而知萬曆心中的那個憤恨啊,扒他墳也正常,而且這也徹底刷新了萬曆的三觀,給萬曆怠政埋下了伏筆,既然我師父也做不到廉潔自律,那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人。

我想如果大家是萬曆的話,如果知道張居正的為人和所作所為可能也會整個世界觀都崩塌,張居正對萬曆的影響是最大的,可突然有一天一個天天教你做明君,說大道理的人被你發現也是一個貪汙腐化之人呢,也許這可能也是萬曆對整個官員朝廷失望甚至絕望的原因,也為他他以後不上朝埋下了伏筆。

萬曆就是張居正最器重的接班人,皇帝都是他教的,還能有什麼接班人比這個分量更重?只是沒想到嚴師沒能出高徒,反而養出個曠(指曠工)世奇才來。

整個萬曆朝執政效率越來越低下,到後來連內閣首輔都難見皇帝一面,再加上黨爭頻繁,沒人能夠像張居正一樣權傾朝野,令出必行,雖然有申時行、王錫爵這些還算靠譜的首輔,但都因為爭國本等事件被罵走排擠走了。

萬曆為什麼不上朝,確實是有國本之爭,但這後面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萬曆小時候,長期在張居正的身後被養成巨嬰嗎?他長不大思想不成熟所以和大臣們鬥氣。

確實論明朝內閣所有首輔張居正能排前三,他的改革舉措確實使明朝多存活了十幾年,但這種改革終究只是局限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在不衝擊中央集權的大前提下維護國家的穩定,所以他不敢動鹽礦,而萬曆不懂得道理所以敢動。

所謂的一條鞭法放到現在來看,也只不過是讓民間地主變換理由去搜刮民脂民膏罷了,改革應該是全方位無死角的對就的制度進行衝擊,他不改變經濟基礎是沒有成果可言的。

我們可以看看後來清朝入關後,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正是張居正革新所不敢做的事情,就這方面來看張居正比王安石高明不了多少。張居正割裂了中國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基本利益,進一步拉大了地域之間的貧富差距,有改革的念想但最終沒有擺脫立場帶來的利益。

相關焦點

  • 張居正救不了大明
    事實上只有到了美國才能理解什麼叫自由。「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自由」對應的是「義務」,美國條條框框多的離譜,比如你不能影響別人,我住過一個小區,不讓晾被子,也不解釋為啥不讓。此外稅你得交吧?如果政府只從那些容易徵稅的人那裡徵,容易徵稅的人往往又都是弱勢群體,那社會就會陷入嚴重的不公平。
  •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人緣不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文 | 靜一說史「世間已無張居正。」這句話出自於黃仁宇老先生的《萬曆十五年》的第三章,對於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評價。有的人認為張居正是一個惡棍,因為他的確沒幹很多好事,貪汙受賄自然不用說打擊政敵,那也是下手不留情,更重要的是這個人似乎沒有明顯的道德觀念,連他父親死了,他都不願意回家奔喪;但是,支持張居正的人則認為張居正是明代第一高手,政治經濟文化全靠他支撐,這才有了大明王朝上千萬的收入,與無人敢匹敵的戰鬥力。
  • 張居正沒能救得了大明
    後來張居正就不一樣了。終於到了張居正,老張基本上是皇帝的乾爹,明朝那會兒民間小說泛濫,有人說他跟太后有一腿,跟大太監馮寶關係也非同一般,在外朝又是首輔,戰事頻繁的東北前線和西南前線兩個軍頭,李成梁和戚繼光,也都是張居正的小弟。相當於內廷和外廷都是一把手,誰要是敢反對他,就讓手底下小弟上書侮辱那人,宮裡的大太監再以皇帝口吻下旨申斥。
  • 明朝野史 宰相首輔張居正真正死因
    張居正的死因 有關張居正的死,正史的記載相當簡單,《神宗本紀》只用了一個「卒」字。在《張居正傳》裡則說:「亡何,居正病。帝頻頒敕諭問疾,大出金帛為醫藥資。四閱月不愈,百官並齋醮為祈禱。」至於是什麼病,沒有說清楚。
  • 從張居正的變革,看明朝的興亡
    張居正的改革使得明朝有了所謂的「萬曆中興」,可是大明朝在張居正亡故之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分崩離析了,一個龐然大物說倒就倒了。有人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張居正變法改革的成敗,與大明的興亡息息相關,真的是這樣嗎?筆者今天就帶著大家回顧那段歷史,看看其中有無必然聯繫。
  •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李太后為什麼沒有出面幹預,是她預料到了嗎?
    萬曆初年的政務,雖委任張居正,但綜核名實,國家近於富強,李太后之功居多。張居正的死,李太后和萬曆帝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喜得是一代權臣張居正終於死了,再沒有他的「嘮嘮叨叨」「指手畫腳」。憂的是一代權臣張居正突然死了,偌大的大明江山的治理重擔就落在剛滿二十歲的萬曆皇帝身上。張居正死後被抄家,李太后之所以不幹涉,主要是政治需要。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首輔高拱被張居正和馮保合謀趕跑後,另一名閣臣高儀也非常識趣的病故了。於是,張居正笑得可開心可開心了,他終於成了大明王朝正兒八經的內閣首輔,只要擺平了萬曆皇帝和李太后這對孤兒寡母,那整個大明朝就他說了算。終於!張居正可以施展自己多年的抱負,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了。
  • 李太后一直支持張居正,張居正遭萬曆清算,她為什麼沒有阻止?
    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為什麼不出面阻止?因為李太后沒有任何理由阻止萬曆這麼做。李太后是萬曆一朝,尤其是萬曆十年以前,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倘若沒有李太后的存在,萬曆不僅可能會陷入主少國疑的困境,更甚者徹底被權臣操控也未可知。而萬曆之所以能夠一直安安穩穩地坐在皇位之上,這當中李太后其實就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 張居正,明代的中興時光
    因為在這些皇帝中,有專心修道的,有一門心思做木匠的,有二十幾年不上朝的,林林種種,奇葩甚多,這其中便有萬曆皇帝。按史書記載,萬曆皇帝登基之初,也可以說是位勤勉努力的好皇帝,至少前十年是努力工作的。可在明代「言官」盛行。所謂「言官」就是負責規諫皇帝行為、向帝王提意見和建議的官員,有點像今天的紀檢監察人員。
  • 張居正正堂一副對聯僅22字,卻盡顯權臣得意,專家:它終成其輓聯
    張居正想必大家都知道,明代一位權傾朝野的宰相,當然明代其實是沒有宰相的,自明太祖開始,明代皇帝為了更好的控制權力,集中皇權,於是選擇把宰相這一十分具有中國特色的官職給去除了,這也導致明代的皇帝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 張居正的外交智慧:西洋人來了就把他們引領至經濟領域,互惠互利...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大明王朝25#中國古代史28大航海時代中外之間的交流自兩千多年前便已展開,但當時限於文明發展程度,大多是陸地上的貿易往來。隨著造船與航海技術的興起,到宋代的中外貿易與文化往來發展至新的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逐漸興起。
  •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死後被鞭屍、抄家,到底錯在了哪裡?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1582年7月去世,年僅58歲,他是大明王朝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被後世冠以「明朝第一首輔」之名。 《明史》記載:張居正從小聰明絕倫,眉清目秀,鬍鬚直至腹部,辦事勇敢,城府極深,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1572年,10歲的朱翊鈞登基稱帝,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
  • 張居正害他終身殘疾,他卻為張居正爭回了遲來的公道
    這樣的懲罰不可謂不狠,更要命的是,充軍什麼的還要看官員們能不能熬過這頓讓人屁股開花、血肉橫飛的板子。五年後的萬曆十年,權臣張居正去世了,親政的萬曆此時卻開始清算他曾經無比信任的張居正,不論當年的倒張派還是反張派此時紛紛落井下石,絞盡腦汁揭發張居正的罪狀,張居正家產被抄,家屬或流放或死亡,連諡號都被褫奪,而鄒元標此時又重走回人們的視野。
  • 張居正棄用海瑞,說明一種用人智慧,叫「好人未必能做好事」
    張居正與海瑞是同時期的歷史名臣,他們為萬曆皇帝撐起一片「萬曆中興」。奇怪的是, 海瑞是萬曆皇帝的能臣幹將,張居正是大明王朝的首輔,二人卻「老死不相往來」,張居正始終拒絕重用海瑞 ,這是為何。不妨先從「酷吏」與「循吏」說起。
  • 《萬曆十五年》首輔張居正
    人們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環節:他死後,皇帝翻臉不認人,說 他「專權亂政」、「謀國不忠」,不僅廢除了新政,萬曆還對他的老師進行血腥清算:抄家、餓死10多口人、逼迫張居正後人自殺、充軍。政治嗅覺特別靈敏的官僚隨聲附和,乘機落井下石,誣衊張居正「殘害忠良,荼毒海內」,揚言:「即斬棺斷屍尚有餘罪」。為大明王朝鞠躬盡瘁的一代名臣,從高聳的雲端跌落下來,竟然成了社稷罪人,這是為什麼?背後究竟有什麼玄機?
  • 縱觀大明一朝,朱元璋的後代中,誰才是明亡的第一責任人?
    其實,除了朱元璋以及前期幾個皇帝還算勵精圖治外,大明大部分皇帝只知道享受生活,老朱家的江山也是一步步江河日下,到了不可扭轉的地步。要說責任,恐怕萬曆的責任會大一些。一直以來都有種說法「明亡實亡於萬曆。其實這個說法是很有根據的。
  • 霍光與張居正,將歷史走成了一個圈
    犯忌的張居正對大漢朝有著「護道」之功的霍光,之所以在身死之後沒能庇護族人安穩的原因,我已經在另外一篇文章《神死後只剩下了豬,漢宣帝架鍋燒水後,如此誅滅霍光一族》中做了詳細闡述,歸納起來,霍光家族敗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霍光只知進不知退,以致給漢宣帝造成了霍家會威脅其皇權的錯覺。再加上霍家與漢宣帝之間存在的深仇大恨,從而導致了霍家被滅門。
  • 海瑞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為什麼?
    張居正屬於職場老油條,各方吃得開張居正的馭人之道,放在古代是不亞於天子的存在。一句不知其心,不餘氣人;不知其變,不馭其時也,就夠海瑞學個半輩子。張居正從入仕以來,便一直呆在官場利益的暴風眼中,但卻始終能夠做到左右逢源。
  • 戚繼光、王陽明、孫承宗、張居正,誰能夠拯救明朝不滅亡
    要假設戚繼光、王陽明、張居正、孫承宗四位明朝有名的人物哪個可以拯救明朝,就要明白導致大明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這句話不無道理。李自成準備進攻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沒有錢支付軍費,朝廷首輔才出了五百兩,其餘各官員富戶最多一萬兩,大部分是幾十兩銀子,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之前,感嘆道:「忠賢若在,不止於此」。
  • 明朝首輔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
    同時,我也會想到歷史上與他相似得另一個改革家——明朝首輔張居正。這兩位首輔在不同的世界為自己的理想,他們得國家而改革。 明朝自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民窮財竭,可以說張居正的改革在明朝滅亡的路上踩了一腳急剎車,雖然沒能阻止明朝的滅亡,但卻減緩了其滅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