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對大明的貢獻不用多說,說是力挽狂瀾,延續國祚亦不過分。但是,也得看懂張居正的權力欲也非常強,是私心也好,為了維持自己的政策更好執行也罷,不論怎麼說,張居正攬權的行為都形成了相權與皇權的爭端,這也是萬曆在張居正死後要清算的最主要原因。
而且,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觸動的利益階層太多,就好像秦朝的商鞅一樣,死後反撲是必然的結果。只不過秦惠文王只是殺了商鞅,商鞅執行的變法依然沿用,而萬曆卻沒有秦惠文王的能力,加之因國本之爭常年怠政,張居正的變法可以算是荒廢了。
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行為,無非就是穩固皇權的做法,如果清算以後能夠像秦惠文王一樣理政,堅持張居正的變法,也不至於被說成昏君。
一條鞭法並未被取消,而且一條鞭法也不是張居正提出的,是桂萼在嘉靖十年就已經提出了,張居正只是在萬曆六年將它推廣到全國。
對士紳階層影響最大的也不是一條鞭法,而是清丈土地,地主豪紳大多都有隱瞞土地畝數的情況,張居正在全國清丈土地,算是捅到他們的命根子了。而且,一條鞭法規定所有田賦,徭役自己各種雜稅都要換算成銀兩結算,而且取消由裡長代收制,改由官府直接收取,這就避免了官員在中間中飽私囊的情況。
但是,這些政策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來支持。可是,張居正在萬曆六年將這些政策推廣至全國,萬曆十年就死了,張居正死後,一條鞭法缺乏來自中央的強力支持,再加上萬曆中後期,明朝的事越來越多,萬曆三大徵,國本之爭,一條鞭法雖然還在沿用,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
到了明朝末期,為了對付北方的女真和國內平亂,各種苛捐雜稅又多了起來,一條鞭法就徹底荒廢了。
掌握權柄的分寸很難拿捏,要做事就要手中有權,想要掌權就不可避免的和皇帝產生衝突,這個時候就要講究方法,既要掌握權柄方便做事,又不能使皇帝產生自己被架空的感覺,其中的分寸就看政治智慧以及當時的形勢了,張居正就屬於沒有掌握好其中分寸的例子。
張居正宮內有太后,馮保為奧援,宮外有朝廷大臣輔佐,權傾一時,就連戚繼光這樣的抗倭名將都要送禮送女人巴結,掌握的權柄可謂極重。
但是,萬曆年幼的時候還好,隨著皇帝年齡漸長,就不可避免的想要掌握一些權力,這就與相權產生了衝突。讓權,恐怕變法產生波折,更何況世間有幾個人能甘心讓出手中的權力?
張居正死後萬曆對他清算,給他冠上一個「貪汙腐敗」的罪名,一來向老百姓傳達了自己懲治貪官汙吏的事情,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明君的形象,二來奪回了屬於自己的皇權,三來維護了皇室、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的利益。
張居正死後萬曆當朝學他爺爺嘉靖三十年不上朝結果只學皮不學裡,掌控不了朝廷官員和邊疆,加上考成法的廢除讓努爾哈赤有充分的時間發展勢力在後期以七大罪起兵伐明,加上萬曆三大徵耗盡國庫銀兩這才導致崇禎哪一朝沒有錢去打仗,萬曆強徵鹽礦稅得罪了權貴結果百姓矛盾沒解決又添新矛盾,徹底喪失民心。
萬曆從小把張居正當老師對待,尊重他敬佩他,張居正從小教他做明君,教他做人的大道理,結果最後自己沒有做到,這對萬曆的震撼太大了,甚至世界觀都崩塌了,原來天天教我聖賢書我最敬佩的人也是一個愛好錢財貪汙,和其他那些貪官沒多大區別的人,卻還像要求聖人一樣要求自己。
可想而知萬曆心中的那個憤恨啊,扒他墳也正常,而且這也徹底刷新了萬曆的三觀,給萬曆怠政埋下了伏筆,既然我師父也做不到廉潔自律,那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人。
我想如果大家是萬曆的話,如果知道張居正的為人和所作所為可能也會整個世界觀都崩塌,張居正對萬曆的影響是最大的,可突然有一天一個天天教你做明君,說大道理的人被你發現也是一個貪汙腐化之人呢,也許這可能也是萬曆對整個官員朝廷失望甚至絕望的原因,也為他他以後不上朝埋下了伏筆。
萬曆就是張居正最器重的接班人,皇帝都是他教的,還能有什麼接班人比這個分量更重?只是沒想到嚴師沒能出高徒,反而養出個曠(指曠工)世奇才來。
整個萬曆朝執政效率越來越低下,到後來連內閣首輔都難見皇帝一面,再加上黨爭頻繁,沒人能夠像張居正一樣權傾朝野,令出必行,雖然有申時行、王錫爵這些還算靠譜的首輔,但都因為爭國本等事件被罵走排擠走了。
萬曆為什麼不上朝,確實是有國本之爭,但這後面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萬曆小時候,長期在張居正的身後被養成巨嬰嗎?他長不大思想不成熟所以和大臣們鬥氣。
確實論明朝內閣所有首輔張居正能排前三,他的改革舉措確實使明朝多存活了十幾年,但這種改革終究只是局限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在不衝擊中央集權的大前提下維護國家的穩定,所以他不敢動鹽礦,而萬曆不懂得道理所以敢動。
所謂的一條鞭法放到現在來看,也只不過是讓民間地主變換理由去搜刮民脂民膏罷了,改革應該是全方位無死角的對就的制度進行衝擊,他不改變經濟基礎是沒有成果可言的。
我們可以看看後來清朝入關後,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正是張居正革新所不敢做的事情,就這方面來看張居正比王安石高明不了多少。張居正割裂了中國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基本利益,進一步拉大了地域之間的貧富差距,有改革的念想但最終沒有擺脫立場帶來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