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人緣不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020-11-20 靜一說史

文 | 靜一說史

世間無張居正。

這句話出自於黃仁宇老先生的《萬曆十五年》的第三章,對於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評價。作為黃仁宇先生的死忠粉,每每看到這句話都會感覺內心非常的震撼,因為張居正真的是明代的一個象徵,他給一個王朝結束了幾百年的壽命,但是他卻成為了這個王朝的犧牲品。

當一個如此偉大的英雄卻要被獻祭成一個惡,那麼這個人的生平又該如何評價呢?

對於這些問題,現代人對此也是感慨萬千,大家都紛紛表示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張居正是一個惡棍,因為他的確沒幹很多好事,貪汙受賄自然不用說打擊政敵,那也是下手不留情,更重要的是這個人似乎沒有明顯的道德觀念,連他父親死了,他都不願意回家奔喪;但是,支持張居正的人則認為張居正是明代第一高手,政治經濟文化全靠他支撐,這才有了大明王朝上千萬的收入,與無人敢匹敵的戰鬥力。

對於這些糾結,似乎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答覆,但是今天要探討的話題卻不在於此,而是想要聊一下,張居正這個人物,為什麼人緣如此不好?

其實大家仔細想想就能明白,一個做了英雄的事情,卻遭到所有人以惡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人很明顯人緣差到了極致。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萬曆皇帝時期對於張居正的態度

在讀《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會發現,張居正時期的改革是真的不遺餘力,無論是考成法還是一條鞭法,或者是任用戚繼光等人,都真真正正的讓大明王朝在不傷及根基的基礎之上強身健體了一遍。

而且,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也明確表示,張居正的改革讓大明王朝的財富至少增加了兩倍有餘。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萬曆皇帝辦一個婚禮,居然花去了1300多萬兩白銀,如果國家沒錢,怎能支付如此龐大的費用?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萬曆皇帝和後來的皇帝都認為張居正是一個惡人。

從萬曆皇帝的態度來看,張居正貪汙受賄,掌控朝政,他的行為已經罄竹難書,所以張居正的後人被逼迫到死,萬曆皇帝更是下令把他抄家處理。

而滿朝文武包括言官在內,人人都說張居正是一個惡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破壞,當年張居正作出的所有努力,居然都被視為是王朝自身發展動力,與張居正沒有任何關係。

因此在萬曆年間,甚至萬曆年以後,整個明朝對於張居正可以說是一片打罵聲。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歷史學家的說法就是張居正犯了忌諱。

二、張居正踩到的第1個雷區

學者認為:張居正做了好事,而且還得罪了所有人,關鍵在於他踩了很多雷,而他個踩的雷就是以一人敵天下。這種說法說起來非常的霸氣,但其實仔細想想非常可怕。

因為,在中國封建官場裡面有一句古話叫做「和光同塵」,也就是說官場大家相互關照,這樣才能有好日子。

但是,張居正卻站了出來,把所有人的蛋糕全部都從嘴裡拿了出來,然後進行重新分配,每一個官員都吃的東西少了,而老百姓則增加了少許。雖然張居正的做法是保證大家的利益一半以上,而老百姓活的下去,站在他自己的角度來看,他做得有底線,但是全體官員卻早已暴怒。

所以張居正一開始踩的這個雷區,就已經註定了無法全身而退,所有的官員會在不同的角度對張居正進行攻擊,而這些攻擊的人甚至有些已經當了臥底,走到了張居正的陣營之中。張居正的毀滅,其實從這裡就已經開始了。

三、張居正的第2個雷區

一般來說,一個人已經得罪了全天下人,那麼這個人就應該老老實實夾起尾巴做人,或者說死命的依靠皇帝來保證自己的屹立不倒。例如,在明史記載中的張璁,他敢與楊廷和為代表的整個文官集團開戰,但是卻死死地依靠著嘉靖皇帝,這樣才能屹立不倒。

那麼當年的張居正是不是這麼幹的呢?

答案是讓人失望的。張居正已經得罪了滿朝文官,居然又開始得罪皇帝。

具體的表現就是,皇帝只是一個小孩子,但是特別喜歡貪玩,於是張居正就對他進行嚴格管理,不僅約束他貪玩的行為,而且言傳身教,嚴格的教會他帝王之道。

雖然在張居正的眼中,這是拼盡最後一把老命來培養一個萬年聖君,但其實他這麼做已經使得他和皇帝隔離開來。因為封建時代的君主天生就具有自私性,他要的只是奴才,而不是一個老師。

因此張居正走到這一步,已經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了,他註定了會遭所有文官的唾罵,而且皇帝也不會給他一個說法。

四、張居正的反思

因此,總結以上的這些歷史記載,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張居正一開始就犯了中國人的一個忌諱,那就是以一人敵天下,因為一件事情動所有人的奶酪,這使得一個人失去了隊友。

隨後,又因為想要培養一個萬年聖君,因此對皇帝進行嚴格管理,以至於皇帝對他痛恨有加,這又使得他失去了自己的老闆。

在一個中國關係社會中,沒有了朋友的支持,已經非常危險,而沒有了老闆的支持,這樣的CEO早就已經被架空了,他的隕落只是時間問題,他的身敗名裂只是一個定數。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張居正一定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做這些事情呢?

其實,如果大家仔細查閱一下明代的官僚制度,就會發現一個問題,自從內閣制度興起以後,明代官員的鬥爭是此起彼伏,而且已經上升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在《明朝的那些事兒》中,從夏言到張居正,那麼多的頂級高手在進行腥風血雨的大戰,居然沒有一個人留後手。這就是自朱瞻基時代以來培育的內閣的血腥鬥爭的結果,由於任何一個人在跌倒以後隨時有可能爬起,因此要想取得最終的勝利,就要把這個人連著他的家人全部消滅。

所以在這種可怕的鬥爭之下,在整個明代官場形成了一個慣性,那就是任何鬥爭都要鬥爭到底,除非以一人之力掌控天下。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張居正必須要脫穎而出,而他要脫穎而出就必須要掌控一切,這樣的後果就是,張居正開始走上了不歸路。

不過,不同的是有些人得到了權利,得到了一切,就開始在這個位置上自由放飛,然後走向毀滅,而張居正選擇的是讓自己進一步瘋狂,為大明王朝延續幾百年壽命。

所以,張居正的悲劇,其實一開始就註定了那個環境使得他必須這樣,而他最終做出的選擇真的讓人敬佩,因為他選擇了為國家而犧牲。

小結

在這樣一個人聲鼎沸的年代裡,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除了海瑞以外,沒有一個人會成為好人。所以張居正的罪惡其實一開始就不需要懷疑,因為不管張居正有沒有這麼做,他都會聲名狼藉。因為只要他處在風尖浪口,我們也可以指責是朱瞻基時期導致的內閣鬥爭的無限化,我們也可以說大明王朝官場過於黑暗。

但不得不說,如此鬥爭之下還會有張居正這樣的奇葩出現,我們真的應該值得慶幸。他在可怕的鬥爭之中選擇犧牲自己來成全大明王朝,並且掀起了張居正改革的熱潮,這樣的人物在哪個朝代都應該值得敬佩,而他身上的髒水也只不過是那個時代激化的產物。

所以,張居正是一個偉人,即使他在那個時代裡面表現得不像好人,但這就好像是朱溫的評價一樣,好與不好,關鍵看他做了什麼,壞或者不壞,關鍵看他對未來有何影響。

參考資料:《萬曆十五年》《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明朝首輔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
    同時,我也會想到歷史上與他相似得另一個改革家——明朝首輔張居正。這兩位首輔在不同的世界為自己的理想,他們得國家而改革。 明朝自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民窮財竭,可以說張居正的改革在明朝滅亡的路上踩了一腳急剎車,雖然沒能阻止明朝的滅亡,但卻減緩了其滅亡時間。
  •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死後被鞭屍、抄家,到底錯在了哪裡?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1582年7月去世,年僅58歲,他是大明王朝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被後世冠以「明朝第一首輔」之名。 《明史》記載:張居正從小聰明絕倫,眉清目秀,鬍鬚直至腹部,辦事勇敢,城府極深,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1572年,10歲的朱翊鈞登基稱帝,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
  • 明朝的四個內閣首輔,嚴嵩、張居正、高拱、徐階,誰更厲害一點
    在明朝內閣出了四個名人,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四個內閣中的大臣,其中嚴嵩是一直在明朝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坐著,能夠待那麼長時間肯定有他的獨到之處,政治手段讓他可以長期地位穩固。嚴嵩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坐了20多年,在這段時間裡他貪了很多的銀兩。很多人都知道嚴嵩貪,這麼多年肯定會露出些馬腳讓人察覺到,只不過嚴嵩都可以找到理由掩飾過去,可見這個人在政治手段上有一定能力,他的聰明才智不亞於張居正,只不過就是不幹正事。
  • 《萬曆十五年》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死去閉眼那一刻,反對派彈冠相慶,比過年還高興,老傢伙終於死了。然後反對派開始做文章了,牆倒眾人推,於是一封封彈劾奏章到了皇帝手裡。到底有沒有真憑實據不好說,咱們是風聞言事的,聽說有,就上奏。三人成虎,這樣的話說的人多了,恐怕萬曆皇帝內心再堅定也要動搖的。再說萬曆皇帝對張居正,心裡恐怕也是早就憋了一口氣,老傢伙忍你很久了。以前你總是壓著我。現在輪到我收拾你了。
  • 明朝野史 宰相首輔張居正真正死因
    張居正的死因 有關張居正的死,正史的記載相當簡單,《神宗本紀》只用了一個「卒」字。在《張居正傳》裡則說:「亡何,居正病。帝頻頒敕諭問疾,大出金帛為醫藥資。四閱月不愈,百官並齋醮為祈禱。」至於是什麼病,沒有說清楚。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首輔高拱被張居正和馮保合謀趕跑後,另一名閣臣高儀也非常識趣的病故了。於是,張居正笑得可開心可開心了,他終於成了大明王朝正兒八經的內閣首輔,只要擺平了萬曆皇帝和李太后這對孤兒寡母,那整個大明朝就他說了算。終於!張居正可以施展自己多年的抱負,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了。
  • 《萬曆首輔張居正》劇中歷史|為何說萬曆朝是明朝唯一的兩宮並尊
    導語《萬曆首輔張居正》是一部記錄明朝重臣張居正艱難推行改革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劇中提到了一個重要事件,那就是萬曆皇帝登基《萬曆首輔張居正》:兩宮太后和小皇帝所謂的兩宮並尊指的是新帝的嫡母(先帝的皇后)和生母(先帝的妃嬪
  • 他是張居正最寒心的學生,卻救了張居正全家性命,神預言明朝興衰
    在山東省平陰縣洪範池以北二二零國道旁,埋葬著明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于慎行。縱觀于慎行40年的官場生涯,在明朝官場上可謂是異類,被罷官三次,最長的一次在家賦閒17年,今天咱們就為大家聊聊于慎行。
  • 萬曆首輔張居正(中)
    嘉靖33年,此時的朝廷一片腥風血雨,張居正為躲避是非告了長假去旅遊,但是他在旅途中發現原來人生可以如此不同。 比如遼王,含著金鑰匙出生,豐衣足食卻依然不知足,他要瀟灑地去活,百姓就要為他痛苦地去死。王府內錦衣玉食,門外卻是悲慘世界,原來天堂和地獄只有一牆之隔。
  • 張居正:年輕人做領導,要學會擺架子,不然管不好
    他就是曾被梁啓超評為"明代唯一政治家"的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張居正在動亂的明朝歷史上是一股清流,他對國家鞠躬盡瘁,有肩負天下的擔當,即使處於亂世也居於正位,不偏不倚地扶危定傾,是國家和人民可以放心依靠的正直官員。
  • 張居正盟友馮保倒臺的原因之一:他害得萬曆皇帝的親妹妹守活寡
    在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有內相之稱,權力極大,有時甚至可以與明朝內閣首輔相抗衡,在萬曆新政中,他與內閣首輔張居正一唱一和,配合的相當默契。但是,馮保最後的結局卻很悲慘,被抄家,被發配,最後在鬱鬱寡歡中病逝。馮保倒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變相害得萬曆皇帝的親妹妹永寧公主守了十餘年活寡,永寧公主最後在沉悶悽涼中去世。
  • 明朝最風雅的東廠督主馮保,是什麼讓他和張居正互相看對了眼
    自從明宣宗專門開設了「太監大學」——「內書堂」之後,明朝有文化的太監是越來越多。初,太祖制,內臣不許讀書識字。後宣宗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製。——《明史·卷三百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可是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像馮保這樣如此熱愛琴棋書畫,也是與他的個人素質有關。能讓張居正看中,與之深交的,一定也不是什麼猥瑣卑鄙之人。
  • 史專家:大明非亡於崇禎,而亡於張居正!張居正到底做了什麼?
    張居正對大明的貢獻不用多說,說是力挽狂瀾,延續國祚亦不過分。但是,也得看懂張居正的權力欲也非常強,是私心也好,為了維持自己的政策更好執行也罷,不論怎麼說,張居正攬權的行為都形成了相權與皇權的爭端,這也是萬曆在張居正死後要清算的最主要原因。
  • 明朝歷史上結局最完美的一位內閣首輔李春芳
    他是徐階之後大明王朝的第三十四位內閣首輔,也是繼顧鼎臣之後又一位有「宰相」之名的內閣首輔。1511年,李春芳出生於南直隸的揚州。李家雖談不上是多麼顯赫的名門望族,可在當地也是書香門第。他很小時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加之接受了正統的封建教育,這些都為他今後的人生經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張居正:作為領導,年輕人要學會擺架子,否則管不好
    在他一生頗有回天之智,今真成國賢,在皇帝昏庸、宦官專權的明朝歷史上,有這樣一位鞠躬盡瘁的臣子,懷著一顆愛國之心,毅然擔當天下安危,任勞任怨,不疑布衣,在明朝陷入大亂之時挺身而出,扶危以傾,為其一生開闢了一條光明之線。青春是玉帶的材質。張居正生於嘉靖四年。
  • 從張居正的變革,看明朝的興亡
    張居正的改革使得明朝有了所謂的「萬曆中興」,可是大明朝在張居正亡故之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分崩離析了,一個龐然大物說倒就倒了。有人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張居正變法改革的成敗,與大明的興亡息息相關,真的是這樣嗎?筆者今天就帶著大家回顧那段歷史,看看其中有無必然聯繫。
  • 萬曆帝親媽李太后、首輔張居正、太監馮保,「萬曆中興」缺一不可
    萬曆一朝剛開始的十年,一度走下坡路的大明王朝,難得出現了復甦的局面,史稱「萬曆中興」,也被稱為「張居正改革」。這其實不能說都是首輔張居正的功勞,另外兩個人,也在這場改革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那就是萬曆帝的親生母親——孝定李太后,以及太監馮保。可以說,這三人的崛起,都是互相幫助、互相扶持的結果,而且難得的是,十年下來,他們居然都沒有出現過內訌。
  • 張居正:以大學士的職權衡量有越權之處,但特殊的機遇造就了專擅
    明朝在國家統治階級體系中改革了前朝的相權,組建內閣制。內閣制的出現集中了皇權的統治地位,對內閣中的大臣影響也是很大,朋黨之爭,攜帶個人利益的團體紛爭不斷。張居正作為明朝內閣首輔大臣的命運隨著內閣制的不斷發展也在不斷的變化,而張居正人緣不好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觸犯了國家最高憲法。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在張居正身後對其家族抄家殺戮?信仰崩了!
    在這個時代之初,原本日薄西山的大明朝竟是陡然止住了頹勢,隱隱有了中興之兆;也同樣是在這個時代,大明朝在國勢糜爛中,最終不可逆轉的滑向了深淵。而在這時代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莫過於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有最強首輔張居正!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萬曆皇帝與張居正之間複雜的情感!
  • 李太后一直支持張居正,張居正遭萬曆清算,她為什麼沒有阻止?
    明穆宗留下來的內閣首輔是高拱,而高拱此人是一個頗為自負之人,入閣之後極力打壓異己,可謂專橫跋扈。高拱之專橫不僅是對官場之上的對手,也對準了李太后,乃至於萬曆皇帝。李太后雖是宮女出身,可再怎麼說也是萬曆皇帝的生母,自然忍受不了高拱之專橫。而且萬曆雖然年幼,可也是皇帝,高拱之擅權其實已經觸碰到了皇權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