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從張居正的變革,看明朝的興亡

2020-12-28 騰訊網

張居正的改革使得明朝有了所謂的「萬曆中興」,可是大明朝在張居正亡故之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分崩離析了,一個龐然大物說倒就倒了。有人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張居正變法改革的成敗,與大明的興亡息息相關,真的是這樣嗎?筆者今天就帶著大家回顧那段歷史,看看其中有無必然聯繫。

改革背景

張居正初入官場之時,當時朝廷之中的黨爭派系嚴重,體系之中相互傾軋成風。大明朝此時立國已有200餘年了,整個國家到了內部矛盾重重,經濟發展嚴重滯後的地步,這是封建國家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也就是說大明朝已經遇到瓶頸了。此時的大明王朝,沉痾頑疾太多了,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五點。一是宗室的供養使得王朝背負沉重的包袱,二是派系互鬥導致朝廷人才匱乏,三是沉官冗員太多,朝廷政令難以有效實行,四是軍備渙散,邊防不堪,五是朝廷國庫空虛,財政赤字由來已久。

大明似乎已經困難重重了,但他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在冷眼旁觀幾年以後,張居正開始逐步的上位,依靠老師的幫助,終於在手握大權之後,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意圖挽回衰落已久的大明。

改革中

財政

老子有云:「治大國如烹小鮮」,講的是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功夫,水到渠成的辦事。然而大明的財政問題已是當務之急,已經沒有時間給他慢慢修正的機會了。

土地兼併嚴重

首先就是土地兼併的問題;在歷朝歷代的封建社會中,土地流失的情況屢禁不絕。每一個王朝的末期階段表現尤為突出。

前文講到大明立國200餘年,經過了一代又一代的勳親權貴還有土地主的搜刮,土地開始大規模的集中在他們手中。而作為統治階級,他們是有特權的,他們無需納糧和繳稅。大量的貧苦百姓由於手中無地,自然就無法為國家提供足夠的賦稅,財政問題就會凸顯入不敷出的一面了。

人口流失嚴重

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普通百姓沒有足夠抵禦風險的資本。

為了活下去,他們只好選擇出售自己的土地,來換取一時的生存。沒有了土地的他們,或是從此淪為流民,等待政府救濟,或是入府為奴,為富人家去打工。不亂那種情況的發生,最終買單的只有政府,因為政府戶口在籍人數越來越少,徵收對象的減少,也是國庫收入的減少。

徭役不公

古來就有徭役一說,為國家集體出力,個人也不會有任何回報。而權貴們有特權或贖買,或賄賂,或瞞報少報,導致其餘百姓負擔的加重,嚴重影響其務農勞作的積極性。「富者田廣役輕,貧者田狹役重」和「有田無有賦,有賦無有田」這種亂象就是對當時最鮮明的寫照。

於是有了張居正的「清丈土地」,他勢必要把全國土地重新登記。大家都知道,既得利益者是不會輕易讓步的,他們必定會全力以赴保護自己的財產的。在他的強勢推動下,得罪了一大批的權貴,他們不斷地阻撓和破壞,功夫不負有心人,大體還是完成了,然而也埋下了失敗的因子。

吏治

吏治從來都是一個頭疼的問題,似乎中國的百姓從來都是只能祈禱,地方父母官不要貪得無厭。

而明朝不僅是貪汙腐敗的問題,更有隻領工資不幹活的情況。從朝廷到地方,莫不如是。於是張居正提出了「考成法」,對官員的政績有了明文規定,碌碌無為者,就地解職,永不錄用。還通知官員追繳拖欠的稅賦,這也是政績考核的一部分,罷免了很多無用之徒,因而惶恐之下人人自危,不敢再有一絲懈怠,從而使得政令通行,提高了辦事效率。大明的財政壓力逐步減少,國庫開始有了結餘,晚年中的大明開始顯露出新生的希望。

文化

張居正作為大明首輔,又是託孤大臣,其地位是穩固的,長期的一把手決策使得他慢慢的開始了「一言堂」,他嚴重敵視王守仁的「心學」,打壓顧炎武等開明人士的進步思想,繁榮背後滋生的資本主義萌芽也是從他這裡開始枯萎,一直到飄搖的大明滅亡,再也沒有緩過神來。

張居正大力推行朱理學,下令拆除各地的書院,對於私人教學嚴加審查,他在文化方面的改革,是一次錯誤的探索,他個人崇尚新政,卻繼續培養因循守舊的讀書人,這是解放思想大力發展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禁錮,以致於後世無人再能繼承他的理念,為大明王朝重新注入一劑強心針。

人亡政息,變法失敗

終其一生,都在為大明的風雨飄搖做著縫補漏洞的工作,可惜的是積勞成疾,病死在任上,連個告老還鄉的機會都沒有。

更令人心寒的是,短短幾個月之後,張居正的反對派和被他拉下馬的官員們沆瀣一氣,逐漸地篡改了他的所有變法成果,只剩下一個無傷大雅的「一條鞭法」繼續為他們斂財。大明眼看著有了強盛的希望,又被他們自己親手掐滅了。守舊派掌握了權力,他的變法失敗了,在他之後,再無一個有魄力的內閣首輔大臣了,大明朝也就難免走向沒落和破滅了。

總結

張居正成功的地方在於大權在握,上下一心,有力保障了大明的前行,失敗之處在於得罪了太多的守舊派和權貴,以致於病故之後,全盤崩塌。大明的國力早已被寄生的虛弱不堪,積重難返之下,張居正的改革似乎只是迴光返照而已。

所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大明朝的不堪重負由來已久,張居正只是恰逢其會,時勢造英雄嘛。以一人之力挽大廈將傾之勢,其鋒太盛,勢窮必遭反噬。若是他再多活二十年,他可能真的就是關乎大明興亡的關鍵人物了。

可惜,他沒有。

相關焦點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最近幾個月,每當心裡有微風划過,或是有點點沉悶的低落,任何輕微的痕跡,都會在第一時間想起這幾個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越來越發現,對一個詞彙豐富內涵的體會,是件豐富而美好的事情。儘管所有的豐富都不會只有一種滋味,在看似複雜的混合中清晰地知道每一個內質的存在,在近乎白水般的平淡裡,事物本初的味道深入而雋永,絲絲入扣,揮之不去,沒有理由。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速看
    之前是蕭何墓,以下是蕭何系列精彩典故如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成語連小學生都知道,可見蕭何的知名度有多高。
  • 佘華榮: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佘華榮 我手寫我心,我的詩歌我作主,只要情感真摯,比喻貼切,描述物象暗含著吻合世物世情的隱喻,其誇張,其審美,其思想,其張力有穿透人類靈魂的力量當然,這些人能夠來,能夠大加讚賞,甚至說她的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多半是因為她的父親,不看僧面看佛面。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誰會來呢?即便千呼萬喚始出來了,八抬大轎請來了,也會猶抱琵琶半遮面,不會如此熱情,如此給面子地大大誇獎一番,盡心盡力地站臺也是很明顯的。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不幸遇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老公怎麼辦?
    歷史是一面鏡子,照的見過去,看的清現在。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走過最長的路就是蕭何的套路!
    人們常說的「成也風雲,敗也風雲」,其實這句話出自另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蕭何這麼牛,那麼他到底是誰呢?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不仁不義的汙點也許可以算作瑕不掩瑜,但並不能動搖蕭何作為一代名相的歷史地位,但汙點畢竟是汙點,與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完人標準相比較,還是有相當距離的。
  • 川普: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如果讓我說,四年前他贏和今天他輸,原因都是一樣的,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那麼蕭何是誰,我認為就是美國的中下層民眾。四年前,之所有大家對於川普當選都有點兒猝不及防,就是因為完全和民調顯示的結果相反。這個原因就是民調訪談的對象以中上層乃至精英階層為主,這樣的階層大部分是支持民主黨,支持希拉蕊的。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就是他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收聽完整節目-精彩段落-講述人 | 楊照1、「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就是韓信。
  •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死後被鞭屍、抄家,到底錯在了哪裡?
    張居正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梁啓超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1582年7月去世,年僅58歲,他是大明王朝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被後世冠以「明朝第一首輔」之名。 《明史》記載:張居正從小聰明絕倫,眉清目秀,鬍鬚直至腹部,辦事勇敢,城府極深,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1572年,10歲的朱翊鈞登基稱帝,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南山的部長們
    今年疫情期間,看了一部韓國影片《南山的部長們》。這是韓國的一部政治歷史電影,是根據韓國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暗殺總統樸正熙的真實事件改編的。正應了中國那句俗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第二,人們需要正確對待革命。「我們為什麼革命」? 片中南山部長門發出的追問非常值得人們深思。是的,革命的本義就是一個階級採取暴力的方式革除另一個階級的命。然而,革命成功後,時代變了,需要審視一下,革命的初衷是否已經達成?在變化的時空中,暴力革命是否已經偏移甚至背離了人類進步的方向?在新的時空下,革命是否呈現出多種形式?
  • 明朝首輔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
    同時,我也會想到歷史上與他相似得另一個改革家——明朝首輔張居正。這兩位首輔在不同的世界為自己的理想,他們得國家而改革。 明朝自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民窮財竭,可以說張居正的改革在明朝滅亡的路上踩了一腳急剎車,雖然沒能阻止明朝的滅亡,但卻減緩了其滅亡時間。
  • 海瑞名揚天下 為什麼張居正卻不願意用
    本來徐階想著看在以前的情義上退出部分田地給海瑞個臺階下,但剛正的海瑞堅持自己的原則一定要一查到底。最終此事被徐階政敵抓住差點把徐階這個鬥倒嚴嵩的一代名相給搞得家破人亡。這也說明海瑞太在乎心中的公平、正義,太在乎那個清平天下。應該說海瑞也是極聰明的,否則也不會名滿天下,但他也有一個缺點就是看不清朝內的政治形勢。雖然他的本意並非想置徐階於死地,但他的行為卻著實把徐階給推向了深淵。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導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為何蕭何一定要殺韓信呢?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之死真的因為蕭何?人心決定真正的原因
    前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諺語說的是,事情的好壞全都由於同一個人的作為;顯然「蕭何」是事情的關鍵人物;但是歷史上韓信的敗亡的根本原因不在蕭何
  • 明朝的四個內閣首輔,嚴嵩、張居正、高拱、徐階,誰更厲害一點
    明朝時期因為廢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獨攬大權,將之前丞相的權力分為了好幾個部分來做,內閣就是為了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所設立的,他們之間是相互制衡的狀態,皇上管理起來比較省心。在明朝內閣出了四個名人,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四個內閣中的大臣,其中嚴嵩是一直在明朝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坐著,能夠待那麼長時間肯定有他的獨到之處,政治手段讓他可以長期地位穩固。
  • 他是張居正最寒心的學生,卻救了張居正全家性命,神預言明朝興衰
    在山東省平陰縣洪範池以北二二零國道旁,埋葬著明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于慎行。縱觀于慎行40年的官場生涯,在明朝官場上可謂是異類,被罷官三次,最長的一次在家賦閒17年,今天咱們就為大家聊聊于慎行。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字字戳心,但非常的現實!
    演繹了一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歷史悲喜劇。也許很多會問,這到底是為什麼?蕭何為何舉薦韓信,又害死韓信,他們兩個人到底有什麼恩怨情仇呢?我們看韓信與蕭何的關係,不能忽略一個重要人物——漢高祖劉邦,他們兩個人的恩恩怨怨其實是圍繞著劉邦的霸業展開的。韓信在發跡前,跟劉邦素不相識。可蕭何卻不然,他不僅跟劉邦是同鄉,而且還是鐵哥們。當劉邦還在當亭長時,就跟蕭何關係很好,常得到他的照顧。
  • 戚繼光、王陽明、孫承宗、張居正,誰能夠拯救明朝不滅亡
    要假設戚繼光、王陽明、張居正、孫承宗四位明朝有名的人物哪個可以拯救明朝,就要明白導致大明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這句話不無道理。張居正張居正「萬曆新政」,為什麼能夠成功推行,因為他強勢,連明神宗皇帝都怕他,百官更不敢說三道四,陽奉陰違。張居正的改革效果明顯,最明顯的就是財政,萬曆三大徵耗費銀兩過億,如果不是張居正給明朝財政留下了錢,是不可能完成的。
  •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人緣不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文 | 靜一說史「世間已無張居正。」這句話出自於黃仁宇老先生的《萬曆十五年》的第三章,對於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評價。一、萬曆皇帝時期對於張居正的態度在讀《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會發現,張居正時期的改革是真的不遺餘力,無論是考成法還是一條鞭法,或者是任用戚繼光等人,都真真正正的讓大明王朝在不傷及根基的基礎之上強身健體了一遍。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在張居正身後對其家族抄家殺戮?信仰崩了!
    在這個時代之初,原本日薄西山的大明朝竟是陡然止住了頹勢,隱隱有了中興之兆;也同樣是在這個時代,大明朝在國勢糜爛中,最終不可逆轉的滑向了深淵。而在這時代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莫過於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有最強首輔張居正!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萬曆皇帝與張居正之間複雜的情感!
  • 韓國瑜與農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成也蕭何。農民就是韓國瑜的蕭何。民進黨有很多缺點,但是它有一個突出的優點——糾錯能力極強。蔡英文充分認識到農漁民問題是「九合一」大敗的重要因素,於是在2020年選舉中,她格外重視農漁民問題。民進黨不僅重視,還利用執政優勢精準投放資源,多項舉措明顯有「抓住農民選票的味道」。王建民老師梳理了2019-2020年民進黨當局的政策措施,總計有十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