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歷史浩浩蕩蕩,無數的王侯將相,才子佳人。每一個朝代都會有那麼一撥最後被記住的人。而這些人又被分為兩種,一種是記載在史官的筆下,還有一種活在老百姓的口口相傳。那些被史官記住的人,到了最後大多都會被後世所遺忘,因為除了真正的歷史工作者,很少有普通老百姓會花那麼多的時間,去鑽研那一堆枯燥乏味的歷史書。只有在普通老百姓當中口口相傳的那些人,才能真正地成為民族的精神符號。
人的記憶中容易記住那些標籤非常鮮明的人,無論是老百姓非常喜歡的人物,還是老百姓非常痛恨的人物,都容易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儘管,普通人對他的感官並不代表這個人本身的功過如何,但是,在民間的口口相傳中,還是能篩選出是非曲直,一般來說相差並不會非常的大。
明朝的海瑞,海筆架,就是老百姓比較喜歡的名人,他的清官形象,應該只有宋朝的包拯可以與之匹敵。但是明朝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和一些描述,和我們現在腦海中海瑞的形象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海瑞是一個非常純粹的人,可是人太過純粹的話就容易和別人不一樣。無論在什麼時候隨大溜,總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可是海瑞在所有人的眼中表現得那麼大義凜然,就非常容易襯託出別人的猥瑣。而且海瑞這個人只能說是一個好人,但是你去搜遍整個《明史》,你會發現海瑞根本就沒有做幾件對於平民百姓有利的大事,反而是毀譽參半的張居正為整個大明王朝續了一口氣。好人不一定是一個能做事的人,我們看歷史就需要從這樣的角度出發。
海瑞的成名之戰
海瑞被稱為海筆架,這是因為他在福建某一個地方當學官的時候,有一天有省裡的領導過來視察。上官來視察,那是一對於基層幹部來說是了不得的事情,因為上官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決定一個人以後的前途如何,所以縣裡面的所有官員在縣令的帶領下齊刷刷的就跪在門前,迎接領導。
要說在明朝的時候,對上官行這樣的禮節是當時的風俗,並沒有說你對領導恭敬就是沒有節操。可是海瑞和其他的同僚比起來,就是那樣的鶴立雞群,所有人都齊刷刷地跪下了,只有他站得筆直。
《明史》記載:海瑞,字汝賢,瓊山人。舉鄉試。入都,即伏闕上《平黎策》,欲開道置縣以靖鄉土。識者壯之。署南平教諭。御史詣學宮,屬吏鹹伏謁,瑞獨長揖,曰:"臺謁當以屬禮,此堂,師長教士得,不當屈。"
那海瑞就是作清高為了彰顯自己的品德嗎?海瑞也有自己的理由。因為海瑞當時他是屬於教育部門的。他說如果我到了別人的地盤,我肯定要以下屬的身份拜見領導。但是現在是在學校,我作為一個老師。如果我帶頭向領導磕頭的話,豈不是對不起孔子嗎?所以當他的直屬領導摁住海瑞要他拜見令上官的時候,海瑞抵死不從,把這一場會見攪得不歡而散。
這一個事件,就是海瑞第一次出現在人們心目當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當時所有的人都覺得這個人很有骨氣,但是太過迂腐不好打交道。所以送他一個筆桿博士的綽號,用來諷刺他。所以我們在前面稱海瑞為海筆架,也是因為這一個原因。
海瑞的大新聞
後來海瑞到了浙江當官,浙江歲依然是當時非常有錢的地方,但平海瑞的人員他肯定是撈不到什麼好地方的肥差事的,海瑞當官的地方叫淳安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窮困縣。海瑞到了這個地方之後,帶著自己的妻子兒女把衙門中的一些地方就開墾出來,自己種菜自給自足。
《明史》記載:懋卿性奢侈,至以文錦被廁床,白金飾溺器。嵊時遺嚴氏及諸權貴,不可勝紀。其按部,常與妻偕行,制五彩輿,令十二女子舁之,道路傾駭。淳安知縣海瑞、慈谿知縣霍與瑕,以抗忤罷去。
有一天,浙江總督胡宗憲的兒子就路過了這個地方,頂頭大boss的兒子到了這個地方,要是其他的官員一定會好生招待,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吧!但是海瑞還是那個海瑞,他說我們這裡很窮,只能招呼您粗茶淡飯,如果您不滿意,我這個縣令可以親自給您當轎夫以示對您的尊重。
你想想這哪是尊重,擺明了就是嘲諷他勒索地方,所以他回去就向自己的老爸胡宗憲告狀。胡宗憲也不是一個昏官,吳宗憲之所以能當上浙江總督,那時人家一刀一槍在戰場上拼殺回來的。所以胡宗憲認為海瑞這樣的行為就是擺明了針對他,因為他兒子這樣的行為在明朝的時候是非常正常的行為。胡宗憲也是一個非常驕橫的人,所以就打算要治一治這個迂腐透頂的海瑞。
就在這個時候,他聽到了海瑞的一個大新聞。海瑞的母親剛剛大壽,在中國古代講究以孝道治天下,給父母過生日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我們的海瑞海大人恭恭敬敬地給自己老母親祝壽,送上了一份非常豪華的賀禮——兩斤豬肉。這筆賀禮立馬就登上了浙江省的頭版頭條,胡宗憲看到這個頭條新聞之後,就打消了懲治他的念頭,一個這樣倔強的人,你招惹他完全沒有必要,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海瑞的人生巔峰——罵皇帝
在中國古代的官場,雖然他們對於海瑞這種人內心肯定是不喜歡的,但是表面上對於海瑞的這種行為他們要表示贊同。因為儒家的思想就是這樣,要君子和而不同,保持自己的氣節,如果你公開嘲諷海瑞這樣的人,那你就成了一個小人。所以海瑞這樣的奇葩,雖然沒有什麼後臺,也沒有什麼能力,但他還是一路升官到了京城。
《明史》記載: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顧其家者,內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過於苛斷,是陛下之情偏。而謂陛下不顧其家,人情乎?諸臣徇私廢公,得一官多以欺敗,多以不事事敗,實有不足當陛下意者。
到了京城之後,海瑞就做下了他人生當中最輝煌的一件事情,他把批判的矛頭對準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是明朝非常有名的一個皇帝。他幾十年不上朝,但是他對於明朝政局的把控是非常穩妥的。他對於整個朝廷的控制力是非常厲害的,所以嘉靖皇帝認為海瑞這樣的批評完全是無理取鬧。海瑞毫不掩飾的指責嘉靖皇帝種種的不當行為,把嘉靖皇帝氣了個半死,當場就說要把這個人殺了。
後來一個太監跟嘉靖皇帝說,海瑞這個人就是這個德性,聽說他給您寫這個奏摺之前,已經給自己準備好了棺材。您要是殺了他,不但滿足了他名留青史的這個願望,還給天下人樹立了一個您不能聽取意見的壞形象。所以嘉靖皇帝雖然恨得牙根直痒痒,但還是放過了海瑞。
《明史》記載: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聞狀,以瑞且見用,設酒饌款之。瑞自疑當赴西市,恣飲啖,不顧。主事因附耳語:"宮車適晏駕,先生今即出大用矣。"瑞曰:"信然乎?"即大慟,盡嘔出所飲食,隕絕於地,終夜哭不絕聲。
海瑞在牢裡整整做了兩年,嘉靖皇帝沒有死,沒有人願意給他說話,後來嘉靖皇帝駕崩,海瑞聽到消息哭得天昏地暗。其實海瑞對於嘉靖皇帝是又愛又恨的。在海瑞的價值觀裡面,皇帝這個職業不僅僅是權力的象徵,而且還是父母的象徵。為嘉靖皇帝的臣子,在皇帝犯錯之後,海瑞認為自己有這個義務去提醒他。而在嘉靖皇帝去世之後,他認為作為一個子民他應該悲痛。
評價
海瑞是一個很純粹的儒家知識分子,儒家的精神是屬於周朝的封建制度,到了秦朝之後,儒家的思想和現實就開始了不合拍。之後的儒家知識分子要麼是在這種彆扭之間尋找一條中間道路,要麼乾脆把儒家的精神當作一個單純的考試,心裡是根本不認同的。 但是海瑞真正把儒家的精神用在了自己的行為上,所以它顯得那樣的與眾不同,格格不入。
講回到我們今天的工作中,很多時候我們也是像海瑞一樣,覺得就應該追求那個最完美的目標。在做人這個方面,海瑞可以說是一個極端,沒有人可以否認海瑞是一個好人,可是海瑞的做事風格有時確實不妥。
很多時候我們無所作為不是因為不想做事,而是一根筋地追求最好,最後什麼都沒有得到。就像是曾國藩,他的夢想也是當一個聖人,是曾國藩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打擊之後,他想通了。一個好人是做不成事情的,因為他不能協調他身邊的所有力量,你一旦鶴立雞群,你就會遭到所有人的排擠,你就做不成事情。
看到我們每個人身上,那就更應該注意。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海瑞和曾國藩的這個韌勁。連他們都做不成的事情。我們心中所謂的真理就真的是正確的嗎?所以我們應該先踏踏實實地把眼前的目標做好做對,一步步的朝著自己的目標出發,否則你永遠是在空想。
參考文獻:《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