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海瑞評價「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張居正,悲劇是為何故?

2021-01-15 蓯新讀書

「讀史使人明智」,明朝的歷史一直為世人看重。《明朝那些事兒》《萬曆十五年》都是大火的書籍,海瑞、張居正更是研究明史不可忽略的人物。

海瑞的清正廉潔,為世人所傳頌,張居正推行變法,生前榮耀至極,死後差點被開棺戮屍,境遇差別之大,令人唏噓。

《易中天中華史》系列中,易先生將《嚴嵩與張居正》單獨書為一本,足見其看重。易先生從嘉靖繼統寫起,嚴嵩、徐階、海瑞、張居正、萬曆、申時行,曾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都在書中得以著墨。

書中更有易先生的一些觀點,在史實之外幫助我們加深理解,即使積累不夠,亦能從中受益。其中,感觸頗深的便是易先生提出的關於海瑞對張居正的評價,「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張居正生前榮光,死後被抄家,差點被開棺戮屍。這樣的悲劇是為何故?且慢慢看。

01 設置監督機制,提升官場效率,實行一條鞭法,簡化稅制,是為謀國

張居正在官場,高居至首輔。掌握實權,內心還有對社會的良好期盼,張居正自然開啟了改革之路。

他的改革在歷史上頗為著名的是「一條鞭法」,也就是將對土地徵收的稅賦、勞動力的徭役,以及其他的雜役稅賦,全部合併為一項徵收,按照土地田畝繳納。

這「一條鞭法」好不好呢?好。它簡化了官府徵收的雜稅,尤其將百姓的役用貨幣徵收後,農民可以種田,可以打工,可以做點小買賣。解放生產力,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在這項政策下,變成現實。

但這一政策自推出,就決定了沒落的結局,因為它以土地田畝為繳稅標準,就需要重新丈量土地。

古代以農立國,土地是最大的生存資本,絕大多數是掌握在富豪鄉紳、達官顯貴手中。張居正要重新丈量土地,以此繳稅,這無異於搶他們的錢袋子。

雖然有皇帝庇護,完成了這項工作,查出隱藏漏報的147萬餘頃土地,大大增加了財政收入。但這也為張居正死後的悲劇,埋下苦果。

除了經濟上我們熟知的「一條鞭法」,張居正在此之前,推出了官場上「考成法」。這一項改革,類似現在的監督機制,對六部進行交叉監督,並且還定義了「不作為」的處分——所有執行任務,都要明確完成期限,登記在冊。如果不能完成,或者有包庇隱瞞,內閣會下達處分。

要知道明朝的科舉取第,是嚴格的八股文,所以大多數官員都是寫文章的高手,卻不是做官的好手。大部分官員抗議,被錦衣衛強行壓制,這也是日後官員反水的禍根!

02 壓制萬曆的小孩子天性,打壓同僚,拙於謀身引禍端

張居正在官場上做到首輔的位置,在個人發展道路上,做到了「帝師」的高位。人生輝煌,可見一斑!

然而,易先生在書中評價張居正,「作為教育者,他是失敗的。他殫精竭慮,嚴防死守,真心希望皇帝成為堯舜之君,結果卻是適得其反。那個孩子在被扼殺了所有童趣之後,連起碼的同情心也都沒有了。」

歷史記載,萬曆八年,成年的皇帝沒有得到實權。他喝酒夜遊別宮,持刀走馬,也許是洩憤,也許是放縱,原因不得而知。

本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後續的發展卻成了小皇帝的噩夢。太后身著青衣不帶簪環,要宣召閣臣廢了皇帝,直到皇帝痛哭流涕、長跪不起才罷休。

張居正起草的罪己詔,更是讓皇帝下不來臺。原本幾年的求學經歷,萬曆對張居正的崇拜之情,一時間變成了憎恨、仇視。

沒了在皇帝心中的濾鏡加持,張居正在官場上的「敵人」開始對他大加抨擊,以前皇帝看不到或者不願看的點,統統被放大。

張居正父親去世,按慣例當丁憂,但皇帝奪情,不予批准。次年三月,張居正陳詞,回鄉葬父,仍得皇帝挽留。

後來清算,以孝道為名,張居正貴為首輔,戀權不為父丁憂是一罪;回鄉排場大,收受賄賂,是一罪。「忘親欺君,蔽主殃民」,不可不謂之大罪。

為了政治理想而銳意改革的張居正,在官場上我行我素。他痛恨言官,聽不得他們的反對意見,每每遇到便是重拳出擊,不計後果。

對待內閣中的其他人,張居正也不友好,他把其他的內閣成員看做下屬,經常向他們發火,完全不顧同僚之情。受夠了窩囊氣的次輔張思維,在清算張居正時就舉起了最鋒利的刀。

03 先為人,後做事,人對了,世界才會是正常的

張居正為臣的一生,走到了權力的巔峰。政治上,他做到了內閣首輔,推行自己富國強兵的政策;教育上,他是皇帝的老師,得到皇帝足夠的尊重。

然,生前風光,死後悽涼。萬曆十二年八月,長子被逼自盡,萬曆給出「專權亂政,謀國不忠」的批示 ,權臣一生以此定論。可悲!可憐!

易先生在此書中,寫道,「全面評價張居正是一件困難的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作為教育者,張居正是失敗的。」

細數張居正一生,豈止是只有教育的失敗,儘管他的改革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作用有限,為官亦不能算的上「成功」。說來,正如海瑞的評價「拙於謀身」才是悲劇的根源吧。

在皇權社會裡,一人生死繫於帝王。張居正錯誤的擺放了自己和皇帝的位子,即使皇帝只是個孩子。作為教育者,他不應該壓制孩子的天性;作為臣子,他不應該不顧及皇帝的顏面;作為權臣,更不應該守權不放。

對待同僚、下屬,張居正的嚴苛,在他死後變成了鋒利的刀鋒,砍向了自家人。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己身一定是在最前面、最基礎的,只有成為仁義之人,才會有和睦的家庭,才能在治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這一點張居正並非不懂,只是他的人生太過順遂,後宮太后完全放手,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與他一心,皇帝還小,更是他的學生。這種情況下,失了謹慎與平常心,張居正大刀闊斧的對官場進行改革。

當然,邁的步子太大,雷厲風行、急於求成,是張居正的另一失誤。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恰是他認識到自己的緊迫感,在還政之前,讓皇帝看到成效,否則他的政策極有可能被擱置。

將自己作為實權宰相,放錯了自己的位置,悲劇就此產生。人不對了,張居正的世界又怎麼會永遠是陽光的呢?

張居正曾對徐階承諾:大丈夫既以身許國許知己,唯鞠躬盡瘁而已。

他一輩子兢兢業業,教導小皇帝,為富國強兵的政治理想,推行考成法、一條鞭法,也取得了成效。

活著的榮光,並不能保證他死後的安寧。張居正被萬曆批示「謀國不忠」,鞠躬盡瘁仿佛成了一場笑話。

易先生說的對,全面評價張居正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我們至少應該學著去了解他,了解他的故事,了解他的歷史。

他用自己的一輩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謀國,且先謀身。立長志謀國,不可忘自身修行。

【文後有言】

就算你沒讀過易中天先生的書,你也一定聽過「《百家講壇》和易中天」。三國演義、百家爭鳴,都曾是易先生主講的課題。

2013年易中天開始寫作36卷本的《易中天中華史》,獲得極高的評價。第22卷《嚴嵩和張居正》記錄了從嘉靖開始,到萬曆結束,明朝最為精彩且重要的歷史。

如果你讀過《萬曆十五年》,可以用這本書增加理解,學習一下易先生的觀點。如果你沒讀過,這本書也是不錯的讀物。

推薦你來讀一下

相關焦點

  • 海瑞連皇帝都敢罵,被張居正棄置了十餘年,為何卻不敢罵張居正?
    明朝張居正,是明朝中後期優秀的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新政」,就是由張居正輔佐明神宗所達成的。當時,明神宗朱翊鈞還年幼,一切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張居正手中。在張居正執掌大權的十幾年間,有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員海瑞,卻被張居正一直棄置不用。
  • 海瑞為官清廉至極,為何張居正卻終生不重用海瑞?
    提起歷史上的清官,就不得不提海瑞。海瑞,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諡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海瑞是一個著名的清官,但也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在張居正任首輔時,就堅持一點:堅決不用海瑞。海瑞這麼清廉的一個人,為什麼張居正就是不用海瑞呢?為此當時的吏部尚書找到張居正,說海瑞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書生人言可畏,你就給海瑞個官做,何苦要得罪天下士人呢?
  • 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海瑞用了八個字評價他
    張居正毫無疑問是一個能臣,自王安石變法過去了500年之後,中國再一次發生的最有影響力的改革便是張居正改革。倘若說王安石是11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的話,那麼張居正便是16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這也誠如梁啓超所言,張居正乃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明朝被嘉靖折騰了幾十年,落到萬曆手裡的時候,說是一個爛攤子也不為過吧?
  • 被稱為「海青天」的海瑞,為何就是得不到上司張居正的重用?
    於是乎,對於海瑞的呼聲是甚囂塵上,一時間成為和包青天一樣的存在。如此清官,講道理應該到中央去幹個什麼巡視組,監察部長一類的。可為何不受重用呢?雖然海瑞一度官至高位,卻始終沒有進入權力的中心。問題來了,除了他以外,沒有人願意這麼想,這麼做。
  • 為什麼一心要改革的張居正堅決不用海瑞?
    一位是開創萬曆新政的幹才張居正。一位是一身傲骨、為民請命與官場格格不入的海瑞。他們屬於同一個時代,都橫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因二人性格、志趣、個人修養、理想抱負迥乎不同,故二人少有交往。《明史》記載:「萬曆初,張居正當國,亦不樂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視,瑞設雞黍相對食,居舍蕭然,御史嘆息去。居正憚瑞峭直,中外交薦,卒不召。」這大概是兩大名臣之間為數不多的一次交集。
  • 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的改革為何沒有重用道德模範海瑞?
    這時候的張居正堪比商鞅、王安石,一心專注於明朝的改革,他重用了很多人才,比如我們熟知的民族英雄戚繼光,但奇怪的是,在民間有巨大聲望的海瑞並未得到張居正的重用,這是為什麼呢? 海瑞與張居正並不是一路人
  • 海瑞名揚天下 為什麼張居正卻不願意用
    《明史》評價他『同執法嚴,非理者一切抗弗從,民賴以少安。』這裡為什麼要提到他,因為他跟海瑞一樣都是清正嚴明,不畏權貴。但為什麼我們只知海瑞而少聽到道同。因為海瑞以舉人身份最終官至朝廷二品要員。歷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民間稱之為『海青天』並光榮獲得年畫中最後一個『門神』名額。道同卻在番禺知縣任上因得罪永嘉侯朱亮祖而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死。
  • 海瑞一生為官剛直清廉,為何張居正不願意重用他?原因只有八個字
    有讀者留言:張居正和海瑞幾乎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兩人有過交往。可為何身以帝師身份成為內閣首輔的張居正,就是不重用海瑞?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這位讀者的問題可以這樣來問,「為何張居正和海瑞水火不容?」
  • 一代名相張居正的領導術,為何重用戚繼光,不用海瑞,其中有深意
    張居正首創一條鞭法作為明朝的土地制度,今天我們主要來談一談張居正的用人之道。一個團隊就是一個集體,如果領導有卓越的識人之術,能夠人盡其用,那麼這個集體也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反觀張居正的用人之道,其有的地方是重才,有的地方是注重個人道德。這在他對待海瑞和戚繼光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來。
  • 張居正棄用海瑞,說明一種用人智慧,叫「好人未必能做好事」
    張居正與海瑞是同時期的歷史名臣,他們為萬曆皇帝撐起一片「萬曆中興」。奇怪的是, 海瑞是萬曆皇帝的能臣幹將,張居正是大明王朝的首輔,二人卻「老死不相往來」,張居正始終拒絕重用海瑞 ,這是為何。不妨先從「酷吏」與「循吏」說起。
  • 海瑞一生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半生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
    不論是海瑞給嘉靖的《治安疏》,還是張居正病逝後,海瑞給萬曆的上書,列舉朱元璋的法規,懲處貪官汙吏和不稱職的官吏,以及請求恢復屯田、鹽運的實物收稅,都表明了一個主張,那就是「復古」和「祖制」。海瑞清廉愛民而終不受用,張居正爭議頻頻而中興大明,說明了什麼呢?
  • 海瑞清正廉明、嫉惡如仇,卻不被改革家張居正重用,原因如此
    那麼,以海瑞之嫉惡如仇、廉潔奉公,為什麼得不到明代改革家張居正的重用呢? 《明史》說:「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號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還說:「海瑞秉剛勁之性,戇直自遂,蓋可希風漢汲黯、宋包拯。苦節自厲,誠為人所難能。」 此種品性,確實值得人們學習,值得人們讚佩,值得社會大力推崇。
  • 海瑞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為什麼?
    把這個清廉放在張居正和海瑞之間對比,這與是否主導萬曆中興沒有一毛錢關係。從別的角度來說,倒還能說得通。海瑞生活在自己的「烏託邦」的槓精海瑞確實古代官場中的標杆人物,但他也是官場中的一朵奇葩。周濂有一句話「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海瑞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 《大明王朝1566》海瑞的悲劇(自以為是帶來禍國敗家)
    我見過這樣悲劇的人,他們核心的問題就在於:他做什麼,就要求自己的身邊所有的人都這樣的,尤其對家人孩子父母更是如此。江南水患一直是歷史大問題,在海瑞當應天巡撫的時候,明朝窮的連百官薪水都發不起,江南又發大水饑民無立錐之地——但是海瑞想出了羅斯福新政時以工代賑的辦法,不僅把錢要到了,還讓饑民們通過幹活來換取錢糧。
  • 遊走在歷史與虛構之間的海瑞
    歷史上的嘉靖並沒有搞過什麼「改稻為桑」,嚴嵩也沒有那麼高深莫測,嚴世藩不是一個暴躁官二代,徐階、高拱、張居正從未同時在內閣中任職,趙貞吉沒做過江蘇巡撫、戶部尚書,王用汲也不曾與海瑞一同下獄,至於像胡椒蘇木折俸
  • 海瑞一生清廉愛民,為何得不到朝廷重用?專家:是你也不用
    然而在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著名的清官,他一生為官清廉,百姓也都非常喜愛他,但是他在官場上卻一直不得志,這個人便是海瑞,那麼他為何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呢?專家:是你也不用。海瑞生活在明朝中後期,這是一個什麼年代?
  • 嚴嵩和徐階、張居正同樣都是貪官,為何評價會差得這麼遠?
    明朝著名奸臣嚴嵩,官居首輔十餘年,把持朝政、殘害忠良、大肆斂財,結果抄家後的財產尚不及同時代徐階、張居正的家產,卻被人罵為奸臣;相反,徐階、張居正當政時也貪汙,而他們在民間乃至史書名聲卻極好,為什麼幾百年來他們的評價有如此的天壤之別?
  • 嘉靖稱海瑞有比幹的才能,為什麼海瑞還是混得不咋地呢?
    在古代,能打上清官標籤的人並不多,北宋的包拯算一個,明朝的海瑞亦是一位,據說,歌頌包拯的著名小說《七俠五義》裡就有很多有關海瑞辦公斷案的影子。海瑞不僅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位有膽識有能力的能臣,就連明朝的嘉靖都說海瑞有比幹的才能,那麼既然嘉靖這麼評價他,為何沒有重用他呢?
  • 責任和道德成就了海瑞們,卻無法挽救明朝衰亡的悲劇
    申時行看到張居正改革只用制度榨取官員公欲的弊病,因此廢黜了張居正的考成法和一條鞭法等,承認官僚集團的政治和經濟特權。他想通過平衡之術來獲得官員們暫時性的合作,讓官員自主放大公欲,縮小私慾。他一貫被認為是「和事佬」「和稀泥」,而通過他的私人文集,我們看到了在傳統專制帝國下頂級官僚內心的無奈和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