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使人明智」,明朝的歷史一直為世人看重。《明朝那些事兒》《萬曆十五年》都是大火的書籍,海瑞、張居正更是研究明史不可忽略的人物。
海瑞的清正廉潔,為世人所傳頌,張居正推行變法,生前榮耀至極,死後差點被開棺戮屍,境遇差別之大,令人唏噓。
《易中天中華史》系列中,易先生將《嚴嵩與張居正》單獨書為一本,足見其看重。易先生從嘉靖繼統寫起,嚴嵩、徐階、海瑞、張居正、萬曆、申時行,曾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都在書中得以著墨。
書中更有易先生的一些觀點,在史實之外幫助我們加深理解,即使積累不夠,亦能從中受益。其中,感觸頗深的便是易先生提出的關於海瑞對張居正的評價,「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張居正生前榮光,死後被抄家,差點被開棺戮屍。這樣的悲劇是為何故?且慢慢看。
01 設置監督機制,提升官場效率,實行一條鞭法,簡化稅制,是為謀國
張居正在官場,高居至首輔。掌握實權,內心還有對社會的良好期盼,張居正自然開啟了改革之路。
他的改革在歷史上頗為著名的是「一條鞭法」,也就是將對土地徵收的稅賦、勞動力的徭役,以及其他的雜役稅賦,全部合併為一項徵收,按照土地田畝繳納。
這「一條鞭法」好不好呢?好。它簡化了官府徵收的雜稅,尤其將百姓的役用貨幣徵收後,農民可以種田,可以打工,可以做點小買賣。解放生產力,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在這項政策下,變成現實。
但這一政策自推出,就決定了沒落的結局,因為它以土地田畝為繳稅標準,就需要重新丈量土地。
古代以農立國,土地是最大的生存資本,絕大多數是掌握在富豪鄉紳、達官顯貴手中。張居正要重新丈量土地,以此繳稅,這無異於搶他們的錢袋子。
雖然有皇帝庇護,完成了這項工作,查出隱藏漏報的147萬餘頃土地,大大增加了財政收入。但這也為張居正死後的悲劇,埋下苦果。
除了經濟上我們熟知的「一條鞭法」,張居正在此之前,推出了官場上「考成法」。這一項改革,類似現在的監督機制,對六部進行交叉監督,並且還定義了「不作為」的處分——所有執行任務,都要明確完成期限,登記在冊。如果不能完成,或者有包庇隱瞞,內閣會下達處分。
要知道明朝的科舉取第,是嚴格的八股文,所以大多數官員都是寫文章的高手,卻不是做官的好手。大部分官員抗議,被錦衣衛強行壓制,這也是日後官員反水的禍根!
02 壓制萬曆的小孩子天性,打壓同僚,拙於謀身引禍端
張居正在官場上做到首輔的位置,在個人發展道路上,做到了「帝師」的高位。人生輝煌,可見一斑!
然而,易先生在書中評價張居正,「作為教育者,他是失敗的。他殫精竭慮,嚴防死守,真心希望皇帝成為堯舜之君,結果卻是適得其反。那個孩子在被扼殺了所有童趣之後,連起碼的同情心也都沒有了。」
歷史記載,萬曆八年,成年的皇帝沒有得到實權。他喝酒夜遊別宮,持刀走馬,也許是洩憤,也許是放縱,原因不得而知。
本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後續的發展卻成了小皇帝的噩夢。太后身著青衣不帶簪環,要宣召閣臣廢了皇帝,直到皇帝痛哭流涕、長跪不起才罷休。
張居正起草的罪己詔,更是讓皇帝下不來臺。原本幾年的求學經歷,萬曆對張居正的崇拜之情,一時間變成了憎恨、仇視。
沒了在皇帝心中的濾鏡加持,張居正在官場上的「敵人」開始對他大加抨擊,以前皇帝看不到或者不願看的點,統統被放大。
張居正父親去世,按慣例當丁憂,但皇帝奪情,不予批准。次年三月,張居正陳詞,回鄉葬父,仍得皇帝挽留。
後來清算,以孝道為名,張居正貴為首輔,戀權不為父丁憂是一罪;回鄉排場大,收受賄賂,是一罪。「忘親欺君,蔽主殃民」,不可不謂之大罪。
為了政治理想而銳意改革的張居正,在官場上我行我素。他痛恨言官,聽不得他們的反對意見,每每遇到便是重拳出擊,不計後果。
對待內閣中的其他人,張居正也不友好,他把其他的內閣成員看做下屬,經常向他們發火,完全不顧同僚之情。受夠了窩囊氣的次輔張思維,在清算張居正時就舉起了最鋒利的刀。
03 先為人,後做事,人對了,世界才會是正常的
張居正為臣的一生,走到了權力的巔峰。政治上,他做到了內閣首輔,推行自己富國強兵的政策;教育上,他是皇帝的老師,得到皇帝足夠的尊重。
然,生前風光,死後悽涼。萬曆十二年八月,長子被逼自盡,萬曆給出「專權亂政,謀國不忠」的批示 ,權臣一生以此定論。可悲!可憐!
易先生在此書中,寫道,「全面評價張居正是一件困難的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作為教育者,張居正是失敗的。」
細數張居正一生,豈止是只有教育的失敗,儘管他的改革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作用有限,為官亦不能算的上「成功」。說來,正如海瑞的評價「拙於謀身」才是悲劇的根源吧。
在皇權社會裡,一人生死繫於帝王。張居正錯誤的擺放了自己和皇帝的位子,即使皇帝只是個孩子。作為教育者,他不應該壓制孩子的天性;作為臣子,他不應該不顧及皇帝的顏面;作為權臣,更不應該守權不放。
對待同僚、下屬,張居正的嚴苛,在他死後變成了鋒利的刀鋒,砍向了自家人。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己身一定是在最前面、最基礎的,只有成為仁義之人,才會有和睦的家庭,才能在治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這一點張居正並非不懂,只是他的人生太過順遂,後宮太后完全放手,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與他一心,皇帝還小,更是他的學生。這種情況下,失了謹慎與平常心,張居正大刀闊斧的對官場進行改革。
當然,邁的步子太大,雷厲風行、急於求成,是張居正的另一失誤。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恰是他認識到自己的緊迫感,在還政之前,讓皇帝看到成效,否則他的政策極有可能被擱置。
將自己作為實權宰相,放錯了自己的位置,悲劇就此產生。人不對了,張居正的世界又怎麼會永遠是陽光的呢?
張居正曾對徐階承諾:大丈夫既以身許國許知己,唯鞠躬盡瘁而已。
他一輩子兢兢業業,教導小皇帝,為富國強兵的政治理想,推行考成法、一條鞭法,也取得了成效。
活著的榮光,並不能保證他死後的安寧。張居正被萬曆批示「謀國不忠」,鞠躬盡瘁仿佛成了一場笑話。
易先生說的對,全面評價張居正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我們至少應該學著去了解他,了解他的故事,了解他的歷史。
他用自己的一輩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謀國,且先謀身。立長志謀國,不可忘自身修行。
【文後有言】
就算你沒讀過易中天先生的書,你也一定聽過「《百家講壇》和易中天」。三國演義、百家爭鳴,都曾是易先生主講的課題。
2013年易中天開始寫作36卷本的《易中天中華史》,獲得極高的評價。第22卷《嚴嵩和張居正》記錄了從嘉靖開始,到萬曆結束,明朝最為精彩且重要的歷史。
如果你讀過《萬曆十五年》,可以用這本書增加理解,學習一下易先生的觀點。如果你沒讀過,這本書也是不錯的讀物。
推薦你來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