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心要改革的張居正堅決不用海瑞?

2021-01-15 簫聲妙彈

明朝中後期,出現了兩位對後世極具影響的人物。一位是開創萬曆新政的幹才張居正。一位是一身傲骨、為民請命與官場格格不入的海瑞。他們屬於同一個時代,都橫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

因二人性格、志趣、個人修養、理想抱負迥乎不同,故二人少有交往。《明史》記載:「萬曆初,張居正當國,亦不樂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視,瑞設雞黍相對食,居舍蕭然,御史嘆息去。居正憚瑞峭直,中外交薦,卒不召。」這大概是兩大名臣之間為數不多的一次交集。從這段史料很容易看出,這二位根本不是一路的人。這一段短短的文字,也基本交代了張居正為何終生不用海瑞的箇中緣由,即「憚瑞峭直」。所謂峭直,即嚴峻剛直,不徇私情。而海瑞的峭直,簡直到了不近人情、不知變通的地步。以張居正一貫機變、通脫、只求目的不擇手段的個性,自然和海瑞這樣的「奇葩」人物尿不到一壺,雖然不至於十分反感,但要讓他重用海瑞,卻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們看到,在張居正把持朝政的那段時期,海瑞這個大名鼎鼎的人物,基本上是被「晾」了起來,無人問津。

為此,後人詬病張居正,說他心胸狹窄,氣量不高,嫉妒海瑞,容不得海瑞。其實,事情並非這麼簡單。張居正作為明代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玩弄權術的手腕也是一等一的,海瑞雖然以嚴峻剛直和不畏強權名滿天下,但在玩弄權謀上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低能兒」,以他的政治智商,他根本不可能是張居正的對手,即便張居正重用海瑞,海瑞也不可能威脅張居正的宰輔地位。

因此,張居正堅決不用海瑞,顯然另有原因。

首先,張居正不用海瑞,完全是因為他不符合張居正的用人標準。張居正的用人標準,概括起來,八個字:重用循吏,慎用清流。所謂「循吏」,就是那種少說話,多做事,且能因勢利導,靈活變通的幹才型官員;而「清流」則是那種說得多、做得少、滿腦子道德教化且不知變通的人。不好意思,在張宰輔的眼裡,海瑞恰恰是那種滿腦子教化且一根筋的「清流」。一旦任用了海瑞這樣的「清流」,張居正就難免有這樣的擔心:這個連皇帝都不怕的倔老頭,一旦進了權力中樞,勢必動輒以道德的標準對政治進行「一根筋」的評判,一旦觸到他海瑞的道德底線,便對我張居正推行的萬曆新政進行道德綁架,大加鞭笞,鬧得朝野震動,不可收拾。加之海瑞這人在輿論中的號召力,堪稱意見領袖,往往站在道德的高度振臂一揮,天下自命清高之士,應者雲集。這樣一來,我張居正的變法革新,就將阻力重重了。

其次,即便海瑞不掣肘張居正的變革,海瑞也難入張居正的法眼。海瑞是個好官不假,但他也僅僅是個有著一個好名聲的清官而已,海瑞不是幹才,海瑞在政治上的能力平庸,根本挑不起推行萬曆新政的重任。縱觀海瑞的一生,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有比較精準的概述:你是個好人,卻並無用處。其實,海瑞從來就沒有被人重用過,高拱,張居正,甚至萬曆,都瞧不上他,他不是幹才,這一點盡人皆知,他很多時候,只適合充當別人玩弄政治的工具和名面。對於萬民景仰的海瑞,這樣的評價有些悲涼,然而,這卻是事實。

最後,張居正不用海瑞,可能還有他個人的一些原因。

張居正的名聲不大好,在個人的私德上,他也做得不怎麼樣。他好色縱慾,因為常服春藥,大冬天都滿腦袋冒熱氣,不能戴帽子。父親死了後,為了權柄不落入他手,和馮保共同策劃,促使皇帝下達了「奪情」的旨意,在父喪期間依然緊握手中大權。明代是非常推崇孝道的,士大夫在父母喪後,必須丁憂三年。張居正的「奪情」,在當時,很不得人心。另外,張居正很貪,他一點都不清廉,屬下的官員賄賂他的財物他幾乎來者不拒。可以想見,如果他任用秉性峭直的海瑞,海瑞勢必對他上述種種劣跡口誅筆伐,大加鞭笞。海瑞連嘉靖都敢罵,還會怕他張居正嗎?海瑞曾經不徇私情地彈劾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徐階,讓徐階幾乎身敗名裂,徐階是前車之鑑,張居正是何等聰明的人,我想,恐怕他打死也不想成為徐階第二吧。

相關焦點

  • 海瑞名揚天下 為什麼張居正卻不願意用
    這裡為什麼要提到他,因為他跟海瑞一樣都是清正嚴明,不畏權貴。但為什麼我們只知海瑞而少聽到道同。因為海瑞以舉人身份最終官至朝廷二品要員。歷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民間稱之為『海青天』並光榮獲得年畫中最後一個『門神』名額。道同卻在番禺知縣任上因得罪永嘉侯朱亮祖而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死。
  • 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的改革為何沒有重用道德模範海瑞?
    這時候的張居正堪比商鞅、王安石,一心專注於明朝的改革,他重用了很多人才,比如我們熟知的民族英雄戚繼光,但奇怪的是,在民間有巨大聲望的海瑞並未得到張居正的重用,這是為什麼呢? 海瑞與張居正並不是一路人
  • 海瑞為官清廉至極,為何張居正卻終生不重用海瑞?
    提起歷史上的清官,就不得不提海瑞。海瑞,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是歷史上著名的清官。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諡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海瑞是一個著名的清官,但也是一個爭議很大的人物。在張居正任首輔時,就堅持一點:堅決不用海瑞。海瑞這麼清廉的一個人,為什麼張居正就是不用海瑞呢?為此當時的吏部尚書找到張居正,說海瑞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書生人言可畏,你就給海瑞個官做,何苦要得罪天下士人呢?
  • 海瑞清正廉明、嫉惡如仇,卻不被改革家張居正重用,原因如此
    社會改革,常常通過一些清正剛直的人去參與,才能成功。那麼,以海瑞之嫉惡如仇、廉潔奉公,為什麼得不到明代改革家張居正的重用呢? 《明史》說:「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號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還說:「海瑞秉剛勁之性,戇直自遂,蓋可希風漢汲黯、宋包拯。苦節自厲,誠為人所難能。」
  • 被稱為「海青天」的海瑞,為何就是得不到上司張居正的重用?
    海瑞一生清貧,可能成為很多人詬病他雖然請正卻死腦筋,不務實。但實際上海瑞是個實幹派,為官多年,海瑞秉公執法,十分廉潔,人民愛戴,官員懼怕。甚至說,海瑞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境界,所到之處,富商抱頭鼠竄,官員戰戰兢兢,而結果就是當地賦稅銳減,經濟發展陷入癱瘓。
  • 海瑞連皇帝都敢罵,被張居正棄置了十餘年,為何卻不敢罵張居正?
    明朝張居正,是明朝中後期優秀的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新政」,就是由張居正輔佐明神宗所達成的。當時,明神宗朱翊鈞還年幼,一切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張居正手中。在張居正執掌大權的十幾年間,有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員海瑞,卻被張居正一直棄置不用。
  • 被海瑞評價「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張居正,悲劇是為何故?
    《明朝那些事兒》《萬曆十五年》都是大火的書籍,海瑞、張居正更是研究明史不可忽略的人物。海瑞的清正廉潔,為世人所傳頌,張居正推行變法,生前榮耀至極,死後差點被開棺戮屍,境遇差別之大,令人唏噓。《易中天中華史》系列中,易先生將《嚴嵩與張居正》單獨書為一本,足見其看重。易先生從嘉靖繼統寫起,嚴嵩、徐階、海瑞、張居正、萬曆、申時行,曾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都在書中得以著墨。
  • 海瑞一生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半生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
    治病救人要對症下藥,扶危救困、中興社稷,更應該是對症下藥。如張居正所說,明朝當時的危機在於:「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張居正認為「核吏治」是改革的關鍵,畢竟改革政令需要人來執行,把人抓住了,政令通達,一切才能順暢。面對明朝當時「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恆藐藐」的拖拉現象,張居正提出「考成法」,明確各個官吏的職責。
  • 一代名相張居正的領導術,為何重用戚繼光,不用海瑞,其中有深意
    張居正首創一條鞭法作為明朝的土地制度,今天我們主要來談一談張居正的用人之道。一個團隊就是一個集體,如果領導有卓越的識人之術,能夠人盡其用,那麼這個集體也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反觀張居正的用人之道,其有的地方是重才,有的地方是注重個人道德。這在他對待海瑞和戚繼光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來。
  • 海瑞清廉沒能挽救大明,張居正貪腐卻主導了萬曆中興,為什麼?
    把這個清廉放在張居正和海瑞之間對比,這與是否主導萬曆中興沒有一毛錢關係。從別的角度來說,倒還能說得通。海瑞生活在自己的「烏託邦」的槓精海瑞確實古代官場中的標杆人物,但他也是官場中的一朵奇葩。周濂有一句話「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海瑞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 張居正棄用海瑞,說明一種用人智慧,叫「好人未必能做好事」
    張居正與海瑞是同時期的歷史名臣,他們為萬曆皇帝撐起一片「萬曆中興」。奇怪的是, 海瑞是萬曆皇帝的能臣幹將,張居正是大明王朝的首輔,二人卻「老死不相往來」,張居正始終拒絕重用海瑞 ,這是為何。不妨先從「酷吏」與「循吏」說起。
  • 海瑞一生為官剛直清廉,為何張居正不願意重用他?原因只有八個字
    有讀者留言:張居正和海瑞幾乎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兩人有過交往。可為何身以帝師身份成為內閣首輔的張居正,就是不重用海瑞?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這位讀者的問題可以這樣來問,「為何張居正和海瑞水火不容?」
  • 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海瑞用了八個字評價他
    張居正毫無疑問是一個能臣,自王安石變法過去了500年之後,中國再一次發生的最有影響力的改革便是張居正改革。倘若說王安石是11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的話,那麼張居正便是16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這也誠如梁啓超所言,張居正乃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明朝被嘉靖折騰了幾十年,落到萬曆手裡的時候,說是一個爛攤子也不為過吧?
  • 海瑞一生清廉愛民,為何得不到朝廷重用?專家:是你也不用
    然而在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著名的清官,他一生為官清廉,百姓也都非常喜愛他,但是他在官場上卻一直不得志,這個人便是海瑞,那麼他為何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呢?專家:是你也不用。海瑞生活在明朝中後期,這是一個什麼年代?
  • 張居正救不了大明
    這種情況下,「丈量土地,簡化稅制」就成了明朝高層的共識,早在1530年就被提了出來,配套體系改革的思路也基本成型,此時明朝已經建國162年,財政問題已經把整個國家逼到了必須做點啥的地步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改革方案是1530年提出來的,距離張居正全國推行,還有半個世紀。
  • 張居正沒能救得了大明
    這種情況下,「丈量土地,簡化稅制」就成了明朝高層的共識,早在1530年就被提了出來,配套體系改革的思路也基本成型,此時明朝已經建國162年,財政問題已經把整個國家逼到了必須做點啥的地步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改革方案是1530年提出來的,距離張居正全國推行,還有半個世紀。
  • 海瑞幾乎把整個官場,包括皇帝都得罪了,為何他還能平安善終
    (海瑞畫像) 他一進官場,在淳安縣當縣令,就把一個縣的富豪們給得罪光了。因為他看到土地兼併嚴重,貧富不均,因此堅決進行土地丈量,堅決要求富豪們多納稅。可是海瑞聽說他耍威風為難驛站的官員,於是把他給抓起來,把他勒索的錢財給沒收了,還派人對胡宗憲說,有個混小子冒充是你老人家的兒子,胡作非為。我怕這混小子敗壞了你老人家的名聲,因此抓捕了他。 海瑞如此羞辱胡宗憲,還能不得罪胡宗憲嗎?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無論是之前的宰相嚴嵩,還是之後的徐階,以及再後面的張居正。
  • 儒家文化中理想官員的典型代表海瑞
    那麼歷史上的海瑞到底是一個怎樣性格的人物,他又做了些什麼讓華夏大地的百姓對他如此愛戴?教書先生海瑞的前半生海瑞的出身並不耀眼,他的祖輩雖然也有做官的,但是到他父親這一代已經沒落了,他家裡只有十幾畝田地,少年的海瑞一家以此勉強度日。後來海瑞的父親去世了,母親不得不獨自帶著海瑞相依為命,生活很是艱難。
  • 張居正害他終身殘疾,他卻為張居正爭回了遲來的公道
    早年鄒元標曾在學堂上學,有一次上課,老師解釋一段古文時出現異議,鄒元標立馬跟老師槓起來,被老師動用戒尺,把手掌都打腫了,還是堅決不認錯,最後老師忍無可忍,將他逐出師門。鄒元標這擰勁也是沒誰了,正如顧憲成對他的評價:「性剛直」。難能可貴的是鄒元標還胸懷大志,以造福蒼生為己任。
  •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人緣不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有的人認為張居正是一個惡棍,因為他的確沒幹很多好事,貪汙受賄自然不用說打擊政敵,那也是下手不留情,更重要的是這個人似乎沒有明顯的道德觀念,連他父親死了,他都不願意回家奔喪;但是,支持張居正的人則認為張居正是明代第一高手,政治經濟文化全靠他支撐,這才有了大明王朝上千萬的收入,與無人敢匹敵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