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於100多分鐘的黑暗中,看見經典畫面重現,銀幕光亮照在我們的面龐上,或淚或笑,然後用落幕時的掌聲,致敬這些光與影築就的奇妙之旅。本屆電影節上,值得一看的好片子實在太多,而要從近600部優秀展映影片中「濃縮」出最精華的10部,取與舍更令人糾結。而入選「不容錯過」片單的標準也只有一個:不糾結,就是它。
最不容錯過的十部影片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1、《十誡》
國家/ 地區: 波蘭/ 西德
導演: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為紀念波蘭著名導演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誕辰70周年、逝世15周年,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向大師致敬」單元中,放映這位偉大的「電影詩人」的6部經典作品,其中包括最知名的《紅》、《白》、《藍》三部曲。今年,坎城經典單元公布了基耶斯洛夫斯基1989年的《十誡》修復版本,這部總長572分鐘的系列片,是他最為偉大和重要的作品,在基氏逝世20周年之際,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在第一時間爭取到了最新修復版拷貝,這次放映將是一場國內鮮有、空前絕後的影院馬拉松式的朝聖紀念。
作家史鐵生也是基氏的忠實影迷,他曾經評論:「《十誡》是對現代人崇拜的科學理性、人道主義、享樂拜金主義、自由倫理以及各樣偶像的一次深入且廣泛的質疑。伴隨著徹底的絕望和撕心裂肺的痛苦的,是無比悲憫人的情懷和博大的心胸。」
不同於《雙生花》《紅》《白》《藍》三部曲,《十誡》作為基耶斯洛夫斯基從早期的紀錄片導演轉為後期的劇情片導演的分水嶺,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筆。事實上,這位「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用十部長約一小時的中片,圍繞著「摩西十誡」這一上帝向人世規定的律法,深情而飽含悲憫地講述了十個有關「罪與罰」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社會性,也有黑色幽默的部分,與後期的電影不同,這部系列「更加好看」。基氏當年用11個月高效的工作節奏,拍出了這一系列傑作,近乎人情也能講好故事,在如今「情懷」與「雞湯」泛濫的時代中,有著更深刻的現實意義和讓人反思的力量。
2、《鄉愁》
國家/ 地區:俄國
導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是電影史上無法逾越的一座高峰,塔可夫斯基這個名字已然是藝術電影的代名詞,他被另一位電影大師伯格曼評價為「創造了嶄新的、忠實於電影本性的語言,捕捉生命一如倒影,一如夢境。」執導了《鳥人》《荒野獵人》的奧斯卡最佳導演伊納裡圖就曾說過,塔可夫斯基等電影大師的作品,多年前就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推出的「電影的鄉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逝世30周年回顧展」,展映影片涵蓋了這位電影大師一生的經典之作,包括1983年在義大利拍攝並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國際影評人獎、最負盛名的《鄉愁》。
一個生活在外國的遊子,對自己的祖國究竟心懷什麼樣的情感?在《鄉愁》中,塔氏用他獨特的電影語言,激起了觀眾的思考。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只用了一百五十多個鏡頭,敘述一位俄國詩人來到義大利,追悼一名十八世紀曾到此地旅居的俄國作曲家的過程,平均每個鏡頭都有一分鐘長。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主角手秉蠟燭,在乾枯的泳池中往返來回地行走,長達九分零六秒的鏡頭令人嘆為觀止。
3、《豹》
國家/ 地區:義大利
導演: 盧奇諾·維斯康蒂
義大利電影大師盧奇諾•維斯康蒂的八部作品將登陸「向大師致敬」單元,以此紀念其誕辰110周年,逝世40周年。維斯康蒂在電影美學呈現上非凡的創造力,使其在電影史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一代宗師。其中,《豹》被稱為是「一部上乘的義大利史詩壁畫」,是必須在電影院才能感受其完美魅力的傑作,在內地大銀幕極少亮相,這次上影節的展映對影迷來說是次難得的朝聖時機。影片末了是一段長達一個小時的舞會,這段情節被視作電影史上最壯觀的場景之一。影片曾獲得1963年法國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以1860年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為背景,維斯康蒂通過薩利納親王家族的興衰起伏,也從其自身的經歷出發,感慨了貴族階級的滅亡,對於時間的無奈和宿命感,被國際影評人認為是他用心靈拍攝的大手筆影片。
4、《燕尾蝶》
國家/ 地區:日本
導演:巖井俊二
作為中國一代文藝青年「教父」般的存在,巖井俊二這個名字,以及他的《情書》等經典作品,對中國影迷產生過非常深遠的影響。如果說你還是把巖井俊二定位為日本純愛片大拿,只能拍拍你的肩膀,「你的路還長。」
巖井俊二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導演,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喜歡在一部作品中徹底極端,無論是唯美還是其它」。而這部《燕尾蝶》,則是其早期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傑作之一。你能想像,借書卡背後的少女素描這般純情情節,和由死屍破爛腸子裡的一盤製造偽鈔資料的磁帶引發的奇幻冒險都出自同一個腦迴路?《燕尾蝶》講述的是發生在「元都」的「元盜」們的故事。未來世界,夢想致富而來到日本的外國人,將這裡稱為「元都」,而日本人則將這些非法勞動者叫做「元盜」。影片展現了巖井天馬行空般的恣意想像,以其獨特的世界觀與美學,在詩意浪漫中兼具現實批判,20年後重看一點不過時。
5、《驚情四百年》
國家/ 地區:美國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上海國際電影節從2013年起開始播放4K修復電影,當年展映影片有《阿拉伯的勞倫斯》。從2014年起,設立「4K修復經典單元」。如今該單元已成為影迷享受經典、重溫影夢的最受追捧單元之一。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年繼續設立4K修復單元,包括被奉為「吸血鬼電影史詩」的經典巨作《驚情四百年》。悽美的愛情、恐怖的吸血鬼、著名導演、眾多明星陣容以及當年叫好又叫座的票房口碑,《驚情四百年》無疑是吸血鬼類型電影的裡程碑。這是一部陰森詭異的吸血鬼傳說,同時也是一個悽美感傷的愛情故事。
6、《布達佩斯大飯店》
國家地區:美國 / 德國 / 英國
導演: 韋斯·安德森
在大銀幕上看《布達佩斯大飯店》大概是不少畫面控的心願。導演韋斯·安德森最高度風格化的電影,他最為著名的是對畫面的極致「潔癖」,從《狐狸爸爸》到《布達佩斯大飯店》,任何一幀截取都是一副色彩鮮豔的畫,並且一定是左右對稱。本片不但拿下了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和最佳服裝設計,也提名了最佳攝影和最佳剪輯,「對稱狂魔」那種能讓最苛刻的處女座也無法挑剔的畫面絕對會給觀眾帶來無與倫比的滿足感。電影中隨處透出的幽默和微妙的節奏感也讓故事變得更加有趣。
7、《聚焦》
國家地區:美國/ 加拿大
導演: 託馬斯·麥卡錫
奧斯卡最佳影片,又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聚焦》以《波士頓環球報》「聚焦」報導小組收集證據,調查報告波士頓地區一系列神父性侵兒童案件的過程為故事主線。
這部影片沒有過度美化媒體工作者,人物到故事忠於原型,沒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冷靜而克制的敘事風格,但卻提醒了人們對媒體所擁有的力量以及重要性的重新認識。影評認為比肩《總統班底》,堪稱同類題材電影的教科書,群戲水平讓人矚目。
8、《咖啡公社》
國家地區:美國
導演: 伍迪·艾倫
2016年第69屆坎城電影節開幕,大導演伍迪·艾倫的新片《咖啡公社》作為開幕影片首映。這位法媒眼裡的「美國電影界唯一知識分子」的新作,又一次獲得了他們清一色的「盛讚」。法國第二大全國性報紙《世界報》則認為「本片和從前的伍迪·艾倫一樣棒!」
《咖啡公社》是一部非常「伍迪·艾倫」的作品,再現了30年代美國好萊塢和紐約的社會風情和上流社會。傑西·艾森伯格扮演的猶太小年輕,從紐約到好萊塢投奔頭號經紀人叔叔,並暗戀上小K扮演的美女助理,由此捲入一場叔侄三角戀中。失戀重返紐約後,他成家立業,發展了名流薈萃的「咖啡公社」社交酒吧,卻始終無法忘記初戀情懷,並在偶遇後激情重燃……伍迪·艾倫親自上陣為影片獻上畫外音的解說。
9、《王子復仇記》
國家地區:英國
導演: 勞倫斯·奧利弗
今年是莎士比亞誕辰40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紀念這位文學巨匠。上海電影節上用觀影的方式來紀念大師,聽上去應該很不錯。20世紀最偉大的英國演員勞倫斯·奧利弗於1948年自編自導自演了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悲劇《王子復仇記》,在黑白影像中原汁原味地呈現莎翁筆下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充滿生死抉擇的復仇之旅。當時勞倫斯·奧利弗是英國皇家戲劇學院的院長,也是舞臺劇上詮釋莎翁的最佳人選,此版本的哈姆雷特是電影史上最完整也是最受觀眾喜愛的的銀幕形象。
影片在1948年的奧斯卡上一舉摘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四項大獎,令勞倫斯·奧利弗成為奧斯卡史上唯一一位憑藉莎劇角色獲得最佳男主角的演員,而飾演女主角的簡·西蒙斯也獲封威尼斯電影節影后。
10、 《地下》
國家地區:法國
導演: 埃米爾•庫斯圖裡卡
今年主競賽單元「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就有一個非常驕人的特點:他的幾乎每部影片都獲過獎項,是國際各大影展上金光閃閃的「獎項收割機」。繼1985年憑藉《爸爸出差時》拿下坎城金棕櫚大獎之後,1995年的《地下》(又譯《沒有天空的都市》),使庫斯圖裡卡的電影事業攀上了又一個高峰。這部長達3個小時的宏片巨製,以一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喜劇方式,描繪南斯拉夫從1941年納粹佔領期間至1995年內戰的曲折歷史,大膽揭露了一些投機者所謂英勇事跡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庫斯圖裡卡說:「我在這樣一個國家出生,希望、歡笑和生活之樂,在那裡比在世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強有力,邪惡也是如此,因此你不是行惡就是受害。」
本文圖片由上海國際電影節提供。編輯郵箱:ljnj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