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學區房故事和女性面對的生活壓力,這樣的中國電影在海外會贏得什麼樣的評價?
2020年都柏林國際電影節日前在愛爾蘭閉幕,由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直通車」推送的兩部中國影片在影評人獎單元成績不俗:《送我上青雲》獲得影評人獎最佳編劇獎,《學區房72小時》獲得影評人獎評委會大獎。
兩部影片都於去年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並獲得觀眾好評,時隔半年跨越海洋又在都柏林折桂,這其中既有中國電影人探索銀幕故事呈現的功勞,也得益於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推送機制提高影片的能見度。
《送我上青雲》,一部處女作提問:現實和理想有了落差怎麼辦
都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2003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愛爾蘭一年一度的電影盛事,每年能吸引超過2000部世界優秀影片匯聚都柏林。兩部獲獎的中國影片之所以脫穎而出,影評人認為與它們所表現的電影故事緊緊圍繞普通人的生活展開不無關係,面對生活中時常會遭遇的兩難問題,中國影片給出了自己的解答,也引發更多「看故事」的觀眾展開自己的思索。
比如,首映於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單元的《送我上青雲》,是年輕導演滕叢叢的處女作,她同時也是影片的編劇。影片首映後,從圈裡熱到圈外,成為「女性導演、女性題材和女性視角」的一次成功探索。在螢屏上成功塑造了「蘇明玉」「羅鸝」等多個女強人角色的姚晨,在銀幕中扮演女主角盛男,一次意外讓她發現自己患上了卵巢癌,需要進行手術,但家庭給不了她可能的支持,她不得不接受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去籌手術費……成年人的世界裡,哪有「容易」二字?這是每個成年人必須面對的一課,同樣也是這部電影希望能給出思考的命題。
相比於影片中主人公的命運,《送我上青雲》可謂一路伯樂相隨,從通過北京電影學院「研究生長片成材計劃」評選發現劇本,到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再到搭乘電影節「國際直通車」走向海外國際電影節斬獲重要獎項,作為一部新人新作,用導演滕叢叢的話說,她感到了對青年電影人的善意和友好。
《學區房72小時》,超過80個長鏡頭,用生活的原始質感打動觀眾
同樣在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的《學區房72小時》,是青年導演陳曉鳴的作品,從影片名稱便不難看出這部影片有多接地氣。上影節的場場爆滿,以及之後影評網站上很多說從電影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從一個側面讓人看到對生活話題的優質呈現,哪怕是新作也能形成良好的口碑效應。
影片中男主角傅重是一名大學老師,有個上幼兒園的女兒,為女兒進入市重點小學,不得不買學區房。他唯有在72小時內出售現有住房,才能於湊足錢款,由於時間緊迫,不得不以200萬價格降價出售。鐘點工牛阿姨聲稱兒子小寶正急於購買婚房,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雙方準備籤約的時候,學區房的賣方坐地起價40萬,傅重正覺得為難的時候,中介來電說有客戶願以市場價250萬一次性付款購買傅重的住宅,這樣,所有問題便可解決,而這位客戶,正是有求於傅重的另一位學生家長……是堅守誠信與牛阿姨履行合約,還是為孩子的未來,毀約將住宅高價轉售他人,傅重面臨兩難抉擇。
一套房子的72小時成為管窺社會萬象的途徑,而影片用超過80個長鏡頭白描出的生活圖景,就連電影配樂也沒有,整部影片雖然顯得冷靜,卻以準紀錄片的真實感取勝,而這種真實更來自影片故事帶給每個觀眾的設問。
「國際直通車」,四年推送50餘部影片,提高中國電影國際能見度
依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定的非專門類競賽型國際電影節的平臺優勢,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直通車」已經成為優秀中國電影提高國際能見度的重要渠道。
除了獲獎的兩部中國影片,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直通車」今年還向都柏林國際電影節送去了《春潮》《大理的聲音》和4K修復版《海上花》,這些中國電影的展映同樣引起了當地觀眾和電影界人士的極大興趣和廣泛關注。雖然由於疫情的影響,劇組人員無法遠赴都柏林出席見面活動,但部分影片的導演、演員仍然錄製了視頻問候觀眾,並借視頻講述電影創作和拍攝的感悟。
「國際直通車」開通四年多來,把「立足亞洲」的交流互鑑從電影節內延伸到節外,已駛向了日本、義大利、印尼、英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將50餘部中國的優秀影片或項目推送至海外。這些電影中以現實主義題材居多,引發了各國人民的喜愛;各國電影節機構也紛紛通過「直通車」項目向中國觀眾推送優秀新片。此外,上海國際電影節每年精選入圍競賽及展映單元的優秀作品,向更多國際電影節和地區輸送,推動其海外發行;同時,大力支持入圍「創投項目」的潛力作品進入國際電影市場,進一步促進其合拍洽談及海外預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