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想】錢穆談讀書:問我何所有,山中唯白雲。只堪自怡悅,不堪...

2020-12-24 騰訊網

編者按:錢穆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但錢穆卻只有高中學歷,完全是自學成才,他的人生成就離不開他的勤學苦讀,可以說書籍是錢穆成才的階梯。弘化社特發起「書香中國,為愛贈書」項目,多一份愛心,多一本好書,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錢穆(1895—1990)字賓四,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著有《國史大綱》《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研究法》等1700餘萬字的史學和文化學著作。

我在一鄉村小學中教書,而且自以為已讀了不少書。有一天,那是四月初夏之傍晚,獨自拿著一本東漢書,在北廊閒誦,忽然想起曾文正公的家書家訓來,那是十年來時時指導我讀書和做人的一部書。我想,曾文正教人要有恆,他教人讀書須從頭到尾讀,不要隨意翻閱,也不要半途中止。我自問,除卻讀小說,從沒有一部書從頭通體讀的。我一時自慚,想依照曾文正訓誡,痛改我舊習。我那時便立下決心,即從手裡那一本東漢書起,直往下看到完,再補看上幾冊。全部東漢書看完了,再看別一部。以後幾十冊幾百卷的大書,我總耐著心,一字字,一卷卷,從頭看。此後我稍能讀書有智識,至少這一天的決心,在我是有很大影響的。

又憶有一天,我和學校一位同事說:不好了,我快病倒了。那同事卻說:你常讀論語,這時正好用得著。我一時茫然,問道:我病了,論語何用呀?那同事說:論語上不說嗎?子之所慎,齋、戰、疾。你快病,不該大意疏忽,也不該過分害怕,正是用得著那慎字。我一時聽了他話,眼前一亮,才覺得論語那一條下字之精,教人之切。我想,我讀論語,把這一條忽略了,臨有用時不會用,好不愧殺人?於是我才更懂得曾文正公家訓教人切己體察,虛心涵泳那些話。我經那位同事這一番指點,我自覺讀書從此長進了不少。

我常愛把此故事告訴給別人。有一天,和另一位朋友談起了此事。他說:論語真是部好書,你最愛論語中哪一章?這一問,又把我愣住了。我平常讀論語,總是平著散著讀,有好多處是忽略了,卻沒有感到最愛好的是哪一章。我只有說:我沒有感到你這問題上,請你告訴我,你最愛的是哪一章呢?他朗聲地誦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我最愛誦的是這一章,他說。我聽了,又是心中豁然一朗,我從此讀書,自覺又長進了一境界。

凡屬那些有關人生教訓的話,我總感到親切有味,時時盤旋在心中。我二十四五歲以前讀書,大半從此為入門。以後讀書漸多,但總不忘那些事。待到中學大學去教書,許多學生問我讀書法,我總勸他們且看像曾文正公家訓和論語那一類書,卻感到許多青年學生的反應,和我甚不同。有些人,聽到孔子和曾國藩,似乎便掃興了。有些,偶爾去翻家訓和論語,也不見有興趣,好像一些也沒有入頭處。在當時,大家不喜歡聽教訓,卻喜歡談哲學思想。這我也懂得,不僅各人性情有不同,而且時代風氣也不同。對我幼年時有所啟悟的,此刻別人不一定也能同樣有啟悟。換言之,教訓我而使我獲益的,不一定同樣可用來教訓人。

因此,我自己總喜歡在書本中尋找對我有教訓的,但我卻不敢輕易把自己受益的來教訓人。我自己想,我從這一門裡跑進學問的,卻不輕易把這一門隨便來直告人。固然是我才學有不足,而教訓人生,實在也不是件輕鬆容易的事。

問我何所有,山中唯白雲。只堪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山中白雲,如何堪持以相贈呢?但我如此讀書,不僅自己有時覺得受了益,有時也覺得書中所說,似乎在我有一番特別真切的了解。我又想,我若遇見的是一位年輕人,若他先不受些許教訓,又如何便教他運用思想呢?

——錢穆先生《人生十論•自序》

來源:弘化書香

相關焦點

  • 宋詞版「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這個書生有點狂!
    一方面,是為了生活,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陶淵明一樣不為「五鬥米折腰」;另一方面,古代的讀書人大都受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類思想的薰陶,從本心上講都有一顆功名濟世之心。所以對於這些讀書人來說,能夠入仕為官那便是極好的事情。
  • 白雲作伴 好讀書
    回眸·2020推動讀書人物盤點·特刊· 「海上生明月,山中有白雲」。 「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出岫本無心」。 古往今來,多少人詠唱白雲的輕盈縹緲,驚詫於白雲的無窮變幻。
  • 錢穆創辦的新亞書院,對香港意味著什麼?
    錢穆居港時期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錢穆認為,一個完整的人,不僅應該具有多方面的知識,還應該懂得如何做人,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為此他強調新亞的教育理想,「不僅在指導學生如何讀書、求知識,同時也注重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好讓他們懂得如何憑藉他們的知識,來為社會服務。」
  • 錢穆:讀這七部書,準可叫你脫胎換骨.
    錢穆(1895.7.30-1990.8.30),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歷任燕京、北京、清華、華西、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6年,錢穆移居臺灣臺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1990年在臺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 錢穆先生和新亞書院
    我去看他,心裡真感到為他難受。我問他:有什麼事要我幫你做嗎?他說:他想讀王陽明的文集。我便去商務印書館給他買了一部來。我回來的時候,他仍然是一個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亞書院全是空的。」(餘英時《錢穆與中國文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11頁)"——轉引自張新穎,能寫師友回憶錄的人是有福的。
  • 錢穆:讀書與遊歷
    這如遊了羅馬再去義大利其他城市,在遊者心中,渺不見各城市除卻馬路汽車咖啡館外,更有何關聯之點,便肆口說義大利無可遊。其實憑此心情,再去巴黎倫敦,乃及英法其他各城市,亦將感英法無可遊。只因此遊者先憑自己觀點,自己主張,要去異地亦如家鄉,宜其感到無可留戀,只有廢然而返。但今天我們中國讀書人心情,卻又顛倒正轉,只感異地好,家鄉一無是處。
  • 黃臺之瓜 何堪再摘 是什麼意思?
    黃臺之瓜 何堪再摘這兩句話 近期重新被人提起,那麼黃臺之瓜 何堪再摘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有什麼典故呢?
  • 嶺上多白雲 何時到永嘉
    如同山中宰相陶弘景隱居大若巖天下第十二福地陶公洞(紀念陶弘景)之後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齊高帝勸其出山,而詩人則平平淡淡地回答:「嶺上多白雲」。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只有那輕輕淡淡、飄飄渺渺的白雲。但在詩人心目中卻是一種超塵出世的生活境界。
  • 珍貴如你,何問西東
    資料綜合自《清華周刊》1925年10月他們的青春與芳華只問自由,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盛放,只問敢勇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摹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於夢中尋我乎!一慟!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 看見藍天白雲只會喊「天氣好好」?看看古人是怎麼說的
    看見藍天白雲只會喊」天氣好好?看看古人是怎麼說的「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面對藍天白雲,每個人心中都會有美好的感覺,或清爽,或恬淡,或灑脫,或嚮往,或思念。李白說:「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裡,雲亦隨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蘿衣,白雲堪臥君早歸。」道的是離別。白居易說:「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何必奔衝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道的是恬淡。
  • 一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亂世情緣
    錢穆成長於清末民初之際,讀的是舊書,後來遭遇五四運動,時人將傳統文化詆為「國步不前」的根源。他認為,傳統文化維繫千年並能創建廣土眾民的大國局面,自有其與土地、人民精神的深層聯繫。錢穆向來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但此時青年人受到蘇聯革命刺激,對傳統中國文化更心存仇疾,他感到自己身在「俄化」的狂風暴雨之中。
  • ​段永朝:以讀書紀念生活——2020年終讀書盤點
    幾何學與代數學的思想差異是什麼?馬丁·貝爾納所言的「被包裝的古希臘文明」,真相到底如何?西方上千年基督教會思想變遷的軌跡是怎樣的?為何德國哲學會出現尼採這樣狂躁的思想家?等等。常有人問我,說你讀書的「主線」是什麼?老實說,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就因為「主線」並不固定,總之「亂看」是一大特點,一段時間興之所至,就莽撞地衝入一個主題,浮光掠影,飽讀一番,遂盡興而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