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讀書與遊歷

2021-02-23 北大清華講座

請點擊上方藍字 ↑【北大清華講座】加關注,知識改變命運!

你只有不停跌倒,才能學會怎樣用自己的力量站在大地上。——盧思浩


讀書與遊歷

行萬裡路,讀萬卷書,古人每以遊歷與讀書並言,此兩者間,實有其相似處,亦有其相關處。到一新環境,增新知識,添新興趣,讀新書正亦如遊新地。但遊歷必有導遊。遊羅馬、巴黎、倫敦,各地不同。入境問俗,導遊者會領導你到先該去的處所。讀書亦然,亦該有導讀。一美國人去羅馬,總會去看梵蒂岡教廷。去巴黎,總會登拿破崙凱旋門。去倫敦,總會逛西敏寺。但總不該去羅馬巴黎倫敦尋訪白宮與自由神像。遊客興趣不同,盡可或愛羅馬,或愛倫敦巴黎。亦可三處全愛或全不愛。但遊客總是客,遊覽則貴能客觀。

讀書亦然,讀書求客觀,先貴遵傳統,有師法,亦即如遊客之有導遊。如欲通中國文學,最先當讀《詩經》。讀《詩經》,便應知有風雅頌與賦比興。不知此六義,《詩經》即無從讀起。朱子《詩集傳》,是此八百年讀《詩經》一導遊人。但導遊人亦可各不同。領你進了梵蒂岡教廷,先後詳略,導遊人指點解說可以相異。朱子作《詩經》導讀,先教人不要信詩傳,那卻在朱子前後數千年來,引起了種種爭論。朱子解說國風,又說其間許多是男女淫奔之詩,此在朱子前後數千年來,又有莫大異同。讀《詩經》者,可以循著朱子之導讀,自己進入《詩經》園地,觸發許多新境界,引生許多新興趣。亦盡容你提出許多新問題,發揮許多新意見。
近人讀《詩經》卻不然,好憑自己觀點,如神話觀,平民文學觀等,那都是西方文學觀點。如帶一華盛頓導遊人去遊羅馬巴黎倫敦,最多在旅館中及街市上,可有許多相似處。此遊人盡留戀其相似處,不願亦不知遊覽其相異處。卻還要說羅馬巴黎倫敦不如華盛頓。他在華盛頓生長,自可留戀華盛頓,但不妨暫遊異地,領略其風光景色,倦而思返,亦盡可向華盛頓居民未去過羅馬巴黎倫敦者作一番新鮮報導。使聽者亦如身遊,依稀想像,知道華盛頓外尚有羅馬巴黎倫敦諸城市之約略情況。
讀書人在人群中之可愛處正在此。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茶餘酒後,至少可資談助,平添他人一解頤。若要說《詩經》中亦有神話,亦有平民文學,正如說羅馬巴黎倫敦亦有咖啡館,則何貴其為環遊歐邦一遊客。其實咖啡館亦不尋常。餘曾遊羅馬,有一咖啡館,有數百年來各地名詩人作家前往小飲,籤名留念,我亦曾去一坐。臨離時,飛機誤點,從上午直耽擱到下午,一位久居羅馬的朋友送行,陪著我接連到了許多新去處。下午兩時後,飛機繼續誤點,那位朋友問我,曾去過某一咖啡店否。餘答未。那朋友云:此刻尚有餘暇,可一去。待到那咖啡店,才知不虛此行。臨走還買了大包咖啡上飛機。香溢四座,贏得同機人注意。但我因在羅馬住過了一星期,才覺此咖啡店值得一去。若初來羅馬,即專誠去那咖啡店,豈不荒唐之甚。又若無那位久住羅馬的朋友,又何從去訪此咖啡店。
讀一新書,究比遊一新地,複雜更多。識途老馬,遊歷易得,讀書難求。近人讀書,好憑新觀點,有新主張。一涉傳統,便加鄙棄。讀《詩經》,可以先不究風雅頌與賦比興,譬如逛羅馬,不去梵蒂岡。憑其自己觀點,盡在《詩經》中尋神話,尋民間文學,《詩經》中亦非沒有。譬如去羅馬,盡進咖啡館。但若讀了《詩經》還讀《楚辭》,《楚辭》中亦有神話,卻少見民間文學。讀了《楚辭》,更讀漢賦,連神話氣息也少了。這如遊了羅馬再去義大利其他城市,在遊者心中,渺不見各城市除卻馬路汽車咖啡館外,更有何關聯之點,便肆口說義大利無可遊。
其實憑此心情,再去巴黎倫敦,乃及英法其他各城市,亦將感英法無可遊。只因此遊者先憑自己觀點,自己主張,要去異地亦如家鄉,宜其感到無可留戀,只有廢然而返。但今天我們中國讀書人心情,卻又顛倒正轉,只感異地好,家鄉一無是處。我是江南太湖流域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洞庭西湖,名勝古蹟,廟宇園亭,人情風俗,花草樹木,飲膳衣著,自幼浸染,一到外地,亦懂得欣賞新異,但總抹不去我那一番戀舊思鄉之情緒。我讀《詩經》十五國風,不論是鄭風,邶、鄘、衛、魏、秦諸國,每感他們之間,各各有別。讀三千年前人古詩,亦如遊神往佔,抑且遍歷異地,較我讀後人詩,如範石湖,如陸放翁,他們所詠,正多在我家鄉太湖流域一帶,但我縱愛太湖,亦愛其他地區。如讀陶淵明詩,便想像到廬山慄裡。讀鄭子尹詩,便想像到貴州遵義。我幸而也都曾去過,異鄉正如家鄉,往代正如現代。讀書也等如遊歷,而遊歷還等如讀書,使我在內心情緒上,平增無限愉快。
我不幸不能讀外國書。我又不幸而不能漫遊世界各地,只困居在家鄉太湖流域之一帶。常愛孔子一車兩馬,周遊列國。愛司馬遷年二十即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域,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峰,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後人所謂行萬裡路讀萬卷書之想像,即從司馬遷來。我則只能借讀書為臥遊。又幸中國書中異地廣,歷史久。我常愛讀酈道元之《水經注》,不僅多歷異地,亦復多歷異時。古代北方中國,依稀仿佛,如或遇之。
我中年後,去北京教書,那時北大清華燕京諸校,每年有教授休假,出國進修,以一年或半年為期。一則多數教授由海外學成歸來,舊地重遊,亦一快事。二則自然科學方面,日新月異,出國吸收新知,事更重要。亦有初次出國,心胸眼界,得一新展拓。此項制度,備受歡迎。但我認為,我們究是中國人,負中國高等教育之大任。多讀外國書,也不應不讀些中國書。多去國外遊歷,也不應不在國內稍稍走走。我更想中國人文地理,意義無窮。我家鄉三四華裡內,有一鴻山,亦名皇山,實則僅是一小土丘,但相傳西周吳泰伯,逃避來此,即葬此山。東漢梁鴻孟光,亦隱居在此。每逢清明,鄉人來此瞻拜祭奠者麇集。我幼年即常遊此山。稍後讀書愈多,於吳泰伯梁鴻,仰慕備至。遊山如讀書,讀書如遊山。舉此為例,中國各地,名勝古蹟何限。中國幾千年歷史人物,及其文化積累,即散布在全中國各地。我愛讀中國地理書籍,上自《漢書·地理志》,下迄清代嘉慶《一統志》,而吾鄉周圍數十裡內,有《梅裡志》一書,上自吳泰伯,下迄清人如浦二田錢梅溪之流,幾乎三裡五裡,即有人物,即有故事,即有歷史,即有古蹟,時代已過,而影像猶存。由此推想,中國各地,大如一部活書,遊歷即如讀書,而又身歷其境,風景如舊,江山猶昔。黃鶴已去,而又如丁林威重返。讀中國書而不履中國地,豈不大可惋惜。所以我當時曾提倡,北京每年一批休假學人,何不分出一部分,結隊漫遊中國本土,較之只往國外,應有異樣心情,異樣興感。而惜乎我那年雖亦有休假機會,而並未輪到。
但第二年正值抗戰,北方學人,大批去西南,我獲遊歷了廣東湖南廣西雲南四川貴州各省,加之在北方幾年,亦曾遊歷了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察哈爾綏遠各省,更加以東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各省,足跡所到亦不少,然心中想去而沒有能去的太多了。想多留而不能多留的又太多了。中國書讀不完,中國地也走不完。而更所遺憾的,當吾世之中國人,似乎心不愛中國,不愛讀中國書,亦不愛遊中國地。更主要的,是不愛中國古人,因此中國古人所活動的天地,也連帶受輕忽,受厭棄。像是天地景物都變了,總似乎外國的天地景物,都勝過了中國。不讀中國書,則地上一切全平面化了。電燈自來水汽車馬路都比不上外國,但中國古人所想像天人合一的境界,則實是在中國地面上具體化了。即論北京一城,歷史相傳,已經有八百年以上,一遊其地,至少八百年歷史,可以逐一浮上心頭,較之遊羅馬,至少無愧遜。較遊巴黎倫敦,則遠為勝之。外國人遊中國,都稱中國社會人情味濃。若彼輩來遊者,能多讀幾本中國書,則知中國地面上之人情味,乃是包涵古今。三四千年前中國古社會之人情,仍兼融在中國地面上,可使遊者心領神會,如在目前。如遊臺灣嘉義吳鳳廟,瞻謁之餘,兩百多年前吳鳳一番深情蜜意,忠肝義膽,其感天地而泣鬼神者,固猶可躍然重現於遊人之心中乎?中國人稱人傑地靈,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三四千年來全國人物,遍及各地,又一一善為保留其供後人以瞻拜遊眺之資。故就全世界言,地之最靈,宜莫過於中國,而中國書則為其最好之導遊。
餘嘗愛讀王漁洋詩,觀其每歷一地,山陬水澨,一野亭、一古廟、一小市、一荒墟,乃至都邑官廨,道路驛舍,凡所經駐,不論久暫,無不有詩。而其詩又流連古今,就眼前之風光,融會之於以往之人事,上自忠臣義士,下至孤嫠窮儒,高僧老道,娼伎武俠,遺聞軼事,可歌可泣,莫不因地而興感,觸目而成詠。乃知中國各地,不僅皆畫境,亦皆是詩境。詩之與畫,全在地上。畫屬自然,詩屬人文,地靈即見於人傑。中國人又稱,天下名山僧佔盡,其實是中國各地乃無不為歷史人物所佔盡。亦可謂中國人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葬於斯,子子孫孫永念於斯。三四千年來之中國文化,中國人生,中國歷史,乃永與中國土地結不解緣。餘嘗讀中國詩人之歌詠其所遊歷而悟得此一意,而尤於漁洋詩為然。久而又悟得漁洋詩之風情與技巧,固自有其獨至,然漁洋又有一秘訣,為讀其詩者驟所不曉。蓋漁洋每至一地,必隨地瀏覽其方志小說之屬,此乃漁洋之善擇其導遊。否則縱博聞強記,又烏得先自堆藏此許多瑣雜叢碎於胸中。若果先堆藏此許多瑣雜叢碎於胸中,則早已窒塞了其詩情。然其詩情則正由其許多瑣雜叢碎中來。若果漫遊一地,而於其地先無所知,無有導遊,何來遊興。今日國人,已多不喜讀中國書,則又何望其能安居中國之土地,而不生其僑遷異邦之遐想乎?
猶憶十九年前在美國,偶曾參加一集會,兩牧師考察大陸,返國報告,攜有許多攝影放映,多名勝古蹟。南方如杭州之西湖,北方如山東之泰山,更北如萬裡長城等,預會者見所未見,欣賞不置,因嘆美中國之大陸,而連帶嚮往共黨之統治。認為在此統治下而有此美境,此種統治絕不差。兩牧師宣傳宗旨,果獲成績。不悟此種名勝古蹟,乃從中國歷史文化中產出,與現實政權無關。即論西湖,遠自唐代白樂天興白堤,中歷五代吳越國錢武肅王勤疏浚,宋初林和靖高隱,中葉蘇東坡興蘇堤,下逮南渡,建都餘杭,西湖規模,始約略粗定。這已有了三四百年以上不斷創建之歷史。泰山更悠遠。戰國不論,秦皇漢武,登臨封禪,下迄宋真宗。其他儒道人物,種種興建及其遺蹟,遂得為中國五嶽之冠冕。其歷史年代,尤遠在西湖之上。而萬裡長城,更與中國國防歷史古今聯貫。一登其遺址,自起人生無窮之懷思。故知凡屬中國之地理,都已與中國歷史融成一片。不讀書,何能遊。不親身遊歷,徒睹歷史記載,亦終為一憾事。餘在香港,又識一比利時青年,因遊大陸,深慕中國文化。轉來臺灣,娶一中國籍女子為妻。又轉來香港,受讀新亞。其人讀中國書尚淺,而其在中國大陸之遊歷,則影響其心靈者實深。
餘亦因遊倫敦巴黎羅馬,乃始於西歐歷史文化,稍有悟解,較之從讀書中得來者,遠為親切。每恨未能遍遊歐土。然每念如多瑙萊因兩河,在彼土已兼融古今,並包諸邦,若移來中國,殆亦如四川嘉陵江,湖南湘江之類,只屬偏遠省區一河流。若如中國之長江大河,在歐美殆無其匹。而如廣西之灕江,浙江之富春江,其風景之幽美,恐在歐土,亦將遍找不得。即如洞庭彭蠡太湖,以擬美國之五湖,不論人文涵蘊之深厚,即論自然地理方面,其形勢風光之優美多變,殆亦有無限之越出。而天台太華五嶽之勝,人文自然,各擅絕頂。又如雲南一省,天時地理,雲霞花草,論其偉大複雜,應遠在瑞士之上。惟瑞士在歐土之中,雲南居中國之偏,若加修治,必當為世界之瑞士。以瑞士比雲南,將如小巫之比大巫無疑。若如長安洛陽,較之歐土之有維也納,在歷史人文上,更超出不可以道裡計。縱在中國宋後一千年來,不斷荒廢墮落,然稍經整葺,猶可回復其往古盛況之依稀,供人之憑弔想望於無盡。
故中國地理,得天既厚,而中國人四千年來經之營之,人文賡續自然之參贊培植之功,亦在此世獨佔鰲頭。計此後,在中國欲復興文化,勸人讀中國書,莫如先導人遊中國地。身履其地,不啻即是讀了中國一部活歷史,而此一部活歷史,實從天地大自然中孕育醞釀而來。不僅是所謂天人合一之人文大理想,而實具有幾千年來吾中華民族躬修實踐之大智大慧而得此成果,可以有目而共睹。求之歷史,不易驟入,求之地理,則驚心動魄,不啻耳提而面命。
舉其一例言之,中國以農立國,水利工程,夙所注意。四川省灌縣有都江堰,可謂至今尚為世界上最偉大最奇險之一工程。抗戰時,多有歐美農業水利專家來此參觀。吾國人好問如此工程當作何改進。彼輩答,如此工程,作長期研究尚了解不易,何敢遽言改進。此工程遠起秦代李冰,已具有兩千年以上之歷史。只求國人能一遊其地,即可知科學落後,是近代事,在古代固不然。尤值發人深思者,中國科學建設,不僅專著眼在民生實利上,又兼深造於藝術美學上。遊人初履其地,反易忽略其對農田灌溉上之用心,而震駭於其化險為夷、巧奪天工處。而其江山之美,風景之勝,則又如天地之故意呈顯其奇秘於吾人之耳目,而人類之智慧與努力,乃轉隱藏而不彰。
其次再言園亭建設,即如蘇州一地,城鄉散布,何止百數。言其歷史,有綿歷千年之上者。言其藝術價值,莫不精美絕倫,各擅勝場,舉世稀遘。再推而至於太湖流域江浙兩省,其他各縣,或屬公有,或屬私家,或在僧寺道院,或系祠墓廟宇。分言之,則星羅棋布。合言之,則實可謂遍地已園亭化。如遊北京,更可瞭然。再推言之,亦可謂全中國已成園亭化,即讀古今詩人吟詠,一一默識其所在之地,亦可知其非誇言矣。
再次如言橋梁,自唐以下,各種體制,尚保留其原型,爭奇鬥勝,各不相同。遍中國,就其膾炙人口,流傳稱述,而迄今仍可登臨瞻眺者,亦當不止二三十處。其他模擬仿佛者可勿論。又次如雕刻,大同之雲岡,洛陽之龍門,甘肅之敦煌,特其匯聚之尤富者。而其他古雕刻或在廟,或在墓,分散各地,更難縷指。要之,此乃全中國地面園亭化之某種點綴而已。
更次如言農村。多讀中國詩,觀其所歌詠,再作實地觀察,自知中國農村,實亦如大園亭中一點綴。故中國園亭設計,苟佔地稍廣,每喜特為布置農村一角,此非園亭設計家之匠心獨創,實只是其模擬中國地面園亭化之一境而已。又次言市集,亦可納入規模愈大之園亭中成為一景,即如北京頤和園之後山是也。
農村然,市集然,則城鎮又何獨不然。故中國之大城鎮,幾乎皆成為園亭化中之一角。尤可體認者,如古代之長安洛陽金陵開封餘杭,苟成為全國中央政府之所在地,無不經營成園亭化,曾一遊北京城者,便可想知。北京及其四郊,尤其是西郊,展擴益遠,共同合成一大園亭結構。除皇宮外,有名的園亭,可供分別遊覽者,何止數十處。即私家住宅,擁有宅內園亭者,若大若小,又何止百數千數。在此一園亭化之大結構內,又擁有若干農村市集,莫不如在大園亭中一小角落。
我遊歐陸,最好注意其中古時期所遺存下的堡壘。因在中國絕難見到。即在中國古籍,上自《詩經》三百首,下至《春秋》三傳所載二百四十年事,亦絕無見有此等堡壘之存在。同樣是封建時代,在西歐為堡壘化,在中國則為都市農村化。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時代之門第,今國人亦稱之為變相的封建,然其居家,不論本宅乃至別墅或莊園,皆園亭化,不堡壘化。餘又好遊西方之教堂,亦與中國僧寺道院不同。中國僧寺道院皆園亭化,西方教堂則不論哥德式乃至文藝復興後之新式,莫不帶有堡壘化。所謂堡壘化者,乃謂其劃然獨立於四圍自然與人文界之外,其存在之意義與價值,則各自封閉隔絕,外界則僅供其吸收與攫取之資。所謂園亭化者,則內外融凝為一。天地自然,草木鳥獸,人文歷史,皆合為一體。中國人之所謂通天人合內外,則胥可於其居處認取。
即言近代建築,東西雙方,亦可以堡壘化與園亭化作分別。餘在民初,曾屢遊西湖;或步或艇,繞堤環水,眺矚所及,總覺整個西湖,渾成一境。縱有許多建築,又有十景之稱,但氣味調和,風光不別。後來再去,忽有美術學校一座西式大樓出現,平添了極濃重的佔據割裂氣氛,至少那一邊的西湖舊景是破壞了。附近有平湖秋月一景,那只是一小亭,除其背倚堤岸的一面外,三面伸入湖中,湖光月色,沆瀣無際。但一翼新樓,巍峨崛起,把視線全擋了。只剩兩面,風景大為抹殺。固然一窗一欞,到處可以望湖睇月,但平湖秋月舊景之取義,則渺不復睹。而且以一小亭相形於龐然大物之旁,自顧卑穢,登其亭者,將滋局促不安之感。遊者本求心情之寬暢,何耐心情之壓迫。若使此等新建築接踵繼起,各踞片隅,互爭雄長,則整個西湖,亦成一割據分裂之局面。又使西湖而現代化,首先必有大旅社,使都市娛樂,可以儘量納入。湖上必備快速汽艇,使湖水盡成雪花飛濺,而四圍景色,可以轉瞬掠過。靈隱韜光諸寺,當先建宏偉之停車場。靜觀默賞,則以攝影機代之。湖山乃供侵略,風景不為陶冶。西方式之遊樂區,自成一套,亦將不見為不調和,但與中國式之情味則大不相同。
餘又曾屢遊灌縣,漫步街市,在一排中國式房屋之一端,忽矗立西式洋樓,使我驟睹,一如心目被刺,而整條街市,亦顯見為不調和。中國房屋,每在整條圍牆內,分門列居。其內部固各有安頓,其外面則調和渾一。而西式洋樓,則必分離獨立,互相對峙。中國式之房屋,其內部各有一天地,外面則共成一天地。西式房屋,內部無天地,四面開窗,天地盡在外面。餘亦曾遊歐陸都市,一排住宅,同臨一馬路,可通電車汽車,前後開窗,可對外面天地。故住宅區與街市,形式無分。因此,西方都市,比較單式化,而中國都市則較為複式化,此觀於北京與巴黎華盛頓而即可知。亦如西方園亭較為單式化,中國園亭則較為複式化,此觀於倫敦之中央公園與北京之中央公園與北海中南海公園而可知。凡此單式化與複式化之比,任擇一例即可知。此因中國歷史社會文化人生乃在複式中求調和,而西方歷史社會文化人生則在單式中爭雄長。此在遊歷中可獲實地觀察,而單憑讀書,則僅能作抽象之思索。但非讀書,則遊歷亦無從作觀察。
因此我又想起,從前的中國智識分子,所謂士大夫階級,自有大一統的中央政府,遠從西漢以來,因有地方察舉制度,下及隋唐後之考試制度,全國各偏遠地區之智識分子,幾乎無不有長途跋涉、遊歷中央政府所在地之機會。而自入仕以後,又因限制不在本土服務,更多遍歷全國各地之可能。凡屬擔任國家公共事務者,則無不使其有廣大而親切的對國家土地上一切有情感有認識的方便。這也是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一大關鍵。
不幸而近代國人,多讀外國書,多遊外國地。更不幸而三十年來,青少年生長於臺灣一島之上,更無從親履中國地。僅讀中國書,亦無以親切了解中國之實情。不久我們重返大陸,卻宛如驟遊異地,尚不能像赴歐美般,還比較有些影像,這實是我們當前一大堪隱憂警惕之事。匯聚、分享、交流、碰撞。北京高端名家講座、文化活動第一發布和交流平臺!2010年誕生於北大清華校園中,涵蓋人大、北師大等北京各高校、及社會最高品味的開放免費講座和活動。經濟人文、社科管理經典,學術思想前沿。大師身邊宜聆教,未來精英共成長!

在本微信公號中分別輸入【北大】【清華】【人大】【北師】二字可自動提取四校當日講座信息!分別輸入【北大課表】【人大課表】【北師大課表】【中傳課表】【北航課表】【中科院課表】【北外課表】可提取相應課表!

我們的線下服務:每月的博友交流會、創業沙龍、讀書會、深度主題沙龍、文化旅遊、單身派對。 合作、建議、友情聯繫、報名志願者:加博主個人微信號:bdqhjzbz

信息報送渠道1、文案海報私信至新浪微博@北大清華講座-北京活動 (及時處理)。2、文案海報私信至本微信公眾號(晚上處理)。3、文檔海報郵件發送至郵箱778617662@qq.com 歡迎報送和推薦高質量的講座和活動!

相關焦點

  • 【文化思想】錢穆談讀書:問我何所有,山中唯白雲。只堪自怡悅,不堪...
    編者按:錢穆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但錢穆卻只有高中學歷,完全是自學成才,他的人生成就離不開他的勤學苦讀,可以說書籍是錢穆成才的階梯。弘化社特發起「書香中國,為愛贈書」項目,多一份愛心,多一本好書,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錢穆先生和新亞書院
    現在由於得到來自各方的許多好友的合作,我個人肩頭的責任,已遠比以前輕鬆,每天只須到校工作半日,較有時間讀書寫作。自審才性,我是一個只適宜於閉門讀書,上堂教課的人。從民國元年,我十七歲那年開始到小學教書,以及後來到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西南聯大等校任教,一直到現在,先後幾乎有五十年,沒有離開過教書生活。
  • 錢穆創辦的新亞書院,對香港意味著什麼?
    其中,新亞書院與我們熟悉的國學大師——錢穆淵源頗深。1949年6月,錢穆赴港,看到許多從大陸來港的青年失業失學,無依無靠,躑躅街頭,於是萌發了在港創辦學校,為青年提供求學機會的念頭。新亞書院便由其一手創立,新亞精神便代表著以錢穆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憂患時代中建立起來的為中國文化續命的擔當精神。那麼,錢穆在香港是如何做教育的呢?他的新亞書院都教些學生什麼?
  • 一場砸破頭事故,給61歲錢穆帶來第三次婚姻,與27歲太太恩愛美滿
    這一點,年輕時的錢穆,恐怕連想都不敢想。錢穆自幼體弱,祖父和父親都英年早逝,他一直為自己的健康憂心。後來錢穆偶然看了一本養生書,從此每天起居有恆,靜坐散步,結過竟打破了家族的魔咒,活到了96歲。甚至還在61歲的時候,結了第三次婚,跟他年輕的妻子共度了30餘年的好時光。此處可以劃重點:保養身體太重要了!
  • 專訪錢穆弟子辛意雲:先生沒有一天忘記中國的未來
    在談到老師錢穆時,辛意雲先生這樣對我們說。   借著參加「兩漢文化」夏令營的機會,我們有幸見到了錢穆大師的弟子辛意雲先生和錢先生的外甥傅可暢博士。   辛先生雖已年過七十,但精神狀態十分活潑,眼神裡閃耀著生命愉悅的光芒。恰逢今日是錢穆先生的120年誕辰,我們有幸採訪到了辛先生關於自己老師的看法。
  • 錢穆叫錢鍾書父親叔叔,錢鍾書叫錢穆叔叔
    錢穆錢穆的最高文憑僅為高中(尚未畢業),完全靠自學成才。錢穆的長兄是錢摯,即著名科學家錢偉長的父親。錢摯英年早逝,錢偉長由錢穆教養成人。錢穆和錢鍾書有交集。錢穆曾經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介紹到無錫第三師範教書。儘管他們同為錢姓,但並不同宗。錢穆比錢基博小8歲、比錢鍾書大15歲,他們就按年齡來稱呼,錢穆稱錢基博為叔父,錢基博則命錢鍾書稱錢穆為叔父。
  • 一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亂世情緣
    此時,錢穆正在老家蘇州養病。他早先以《先秦諸子系年》《劉向歆父子年譜》《國史大綱》《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文章著作引學人注目,又任教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多年,是中國望重一時的學者。  但,胃病一直是錢穆的宿疾。不論如何名滿天下,錢穆始終是一介書生,私人生活靠的是夫人張一貫打理。
  • 錢穆先生:由「耶誕節」說起
    信息來源: 錢穆與中國文化 最近,大家對自己文化無了解、無信心,因此對此種節日亦覺無趣味、無意義。中國社會上之新年節日不廢而漸廢,生活乾枯,耶誕節日代之而興。中國社會並非一耶教社會,中國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國人則追步西方,來過耶誕節日。
  • 陸陽:錢穆家世考辨四則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但錢穆對其家世的回憶比較簡略,語焉不詳,且寫作時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存在一些誤記之處。現在無錫市圖書館有一套《錢氏宗譜》,扉頁題「光緒辛巳歲重輯」、「錢氏文林公支宗譜」、「義莊藏板」;卷首《目次》又題「錢氏湖頭宗譜」。經對照,此譜正是記載錢穆一族世系的家譜。現依據此譜以及地方志書等資料,對錢穆對家世的回憶作一考辨、補正。
  • 我們為什麼要去臺灣看錢穆故居「素書樓」?
    錢穆的學生葉龍回憶道。   可誰曾想到,而且當時錢穆已經失明。   83歲那年冬天,折磨錢穆一生的胃病劇烈發作。這一次,幾乎要了他的命。隔年春天,能起床時,錢穆「兩眼已不識人,不見字」  雙目失明之後的12年,錢穆以頑強毅力,花了6年時間寫出《晚學盲言》,還出版了自傳《八十憶雙親·師生雜憶》、《新亞遺鐸》、《中國史學發微》、《現代中國學術論衡》、《古史地理論叢》等多部著作。
  • 錢穆:讀這七部書,準可叫你脫胎換骨.
    錢穆(1895.7.30-1990.8.30),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歷任燕京、北京、清華、華西、四川、齊魯、西南聯大等大學教授,也曾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6年,錢穆移居臺灣臺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1990年在臺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 2017書單‖七月讀書推薦清單
    作者:錢穆推薦詞:這是一本無比經典的著作,值得看很多遍。這本書不是很難懂,因為是演講合集,薄薄的一本,是錢穆先生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等種種政治制度做的幾次講座。不過你也不要指望一個小時讀完,畢竟這本小冊子字字珠璣,觀點獨到,值得反覆琢磨,比方說錢穆先生一直強調很多政策都有它歷史的必要性或者必然性,如果不能用歷史的觀點客觀看待,簡單用今天的觀點去否定古人的政策,是淺薄無知的,點明了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
  • 錢穆喪妻,朋友給他介紹大學校花,初見後:可當老師不可當丈夫
    中國近代的歷史學者,有四位是最出色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陳寅恪,最特別的就是錢穆。陳寅恪的地位不容置疑,錢穆最特別的地方,卻在於他的婚姻。錢穆的一生,共有三任妻子,在史學大師裡,數量是很多的,畢竟,史學大師的精力都放在古籍上,甚少放在感情上。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止庵的《沽酌集》就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裡面收錄的五十四篇文章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書中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同時也有相當篇幅的文章是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故居 | 樓乘震:錢穆故居:永遠的課堂——臺北文化名人故居之二
    1986年錢穆生日那天,他在素書樓裡為弟子們上了「最後一課」,並留下最後的贈言:「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當年先生向圍坐身邊的弟子作最後贈言的感人一幕,已經定格為黑白大幅照片,掛在客廳的牆上。兩旁是「臺灣聯聖」張佛千所擬對聯:「大宗師逍遙遊九萬裡以意/素書樓著述計八千歲為春。」
  • 喬治忠:王國維、錢穆、陳寅恪、雷海宗學問中的局限性
    錢穆的實際用意是反對革命,古代王朝既然那麼美好,自然不需要進行任何變革。錢穆在《國史大綱·引論》中明白地道出:「凡於中國而輕言民眾革命,往往發動既難,收拾亦不易,所得不如其所期,而破壞遠過於建設。」不僅如此,他連改革也一併反對,認為「不明國史真相,肆意破壞,輕言改革,仍自有其應食之惡果也」。
  • 臺北訪名人故居 國學大師錢穆為何擇居臺北度餘生?
    ­  早年即名重學林的錢穆,更多流連於自家二樓長廊。據記載,錢穆與夫人時常對坐長廊,「談論當時社會議題及生活所感」,這些夫妻間的閒談內容成為後來他的夫人的《樓廊閒話》。­  觀錢穆的「素書樓」,真可用「一園花樹,滿屋山川;無得無失,只此自然」況之。大師一生留下煌煌大作《錢賓四先生文集》五十四巨冊凡一千七百萬言。
  • 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
    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現在有很多有關通史的著作,都是非常平庸的。這類書籍大多只是對歷史事件做了羅列概括描述,並不能激起人心中了解歷史的願望,更別說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發。比較優秀的著作,有錢穆老師的《國史大綱》。這本書在1939年六月正式完成,在1940年六月由商務印刷館出版。這本書考證非常細緻,它的見解尤其獨特,曾一度成為當時各大學的歷史教科書。
  • 人間遊歷的惆悵客,難得一見的「千古情聖」,筆下情詩驚豔300多年
    人間遊歷的惆悵客納蘭容若,清初第一詞人。自小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生於溫柔富貴,卻滿篇哀感頑豔;身處花柳繁華,心卻游離於喧鬧之處;真正的八旗子弟,卻喜結交落拓文人;行走於仕途,一生卻為情所累;風華正茂之時,卻匆匆離世。他自詡是天上痴情種,不是人間富貴花。
  • ​段永朝:以讀書紀念生活——2020年終讀書盤點
    也為著這種難忘的記憶,我在進入12月年尾之際,就早早動筆,一天寫一點點,把這一年的讀書獲益,粗淺地編束在這裡,聊作紀念。順便說,書單基本是讀書的順序,每讀畢一本便記於紙上。黃顏色的標記,是應一些朋友的要求,說能不能擇要推薦幾本?這些書就是想嘗試推薦給感興趣的各位朋友。下面略做解釋,分享自己的一點粗淺心得。因為疫情的緣故,數月居家,便有更多時間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