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去臺灣看錢穆故居「素書樓」?

2021-03-02 媒介星球

「正是盛夏,新寓所藏於一幢高樓大廈內,空氣很差,人口流動頻繁。那時錢先生完全不曉得錢師母要搬出來,天天吵著問:『什麼時候回素書樓?』他神智極不清楚,錢師母也無法再同他解釋。」錢穆的學生葉龍回憶道。

   

可誰曾想到,而且當時錢穆已經失明。

   

83歲那年冬天,折磨錢穆一生的胃病劇烈發作。這一次,幾乎要了他的命。隔年春天,能起床時,錢穆「兩眼已不識人,不見字」

  

雙目失明之後的12年,錢穆以頑強毅力,花了6年時間寫出《晚學盲言》,還出版了自傳《八十憶雙親·師生雜憶》、《新亞遺鐸》、《中國史學發微》、《現代中國學術論衡》、《古史地理論叢》等多部著作。

    

在給臺灣大學法學院師生的演講中,龍應臺提到什麼才是真正的人文素養:「我們不要忘記,毛澤東會寫迷人的詩詞、納粹頭子很多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這些政治人物難道不是很有人文素養嗎?我認為,他們所擁有的是人文知識,不是人文素養。知識是外在於你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人文素養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後,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後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

 

| 如今的素書樓

    

從「素書樓」風波,我們看到一位19世紀末的讀書人,在另一個世紀末被時代粗暴地對待。「我相信錢穆一定深深記得他所經歷過的各個時代,他看過太多次價值的翻轉了,在價值不斷翻轉中去努力留住一個不變的核心,也正是新亞書院的起源。」龍應臺說道。

 

如今,時代已經完全不像樣了。我們現在活在沒有根的時代裡。

   

「也就是說,一個大浪打來,還沒站穩,下一個更大的浪頭已經壓過來把你打倒在地。從威權到民主的思想梳理工作還沒做完,全球化和網路科技已經把你正在做的課題給『掏空』了。你發現,在這個大浪潮時代裡,錢穆和林語堂——都像外星人了。」

    

真的,的確在這個「變局」裡,很多人已經不讀錢穆、林語堂的書了,不讀「經典作品」了,也許真如龍應臺所說的,「他根本不讀整本『書』了;他不相信理想主義了,不信任宏大敘述了,不接受『嚴肅』或『認真』作為一種人生態度了,不承認這世界上還有『神聖不可侵犯』的符號了,心目中沒有英雄了。對於上一代人的信仰覺得不屑了,『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變成可笑了,『娛樂至上』或者『娛樂至死』可以是一個理直氣壯的生活方式了。」

    

我們無從得知,當時新亞學院的師生們對此有何感想,可是,我們真的會在內心隱約感覺到,「價值在流亡」。

    

這是怎樣的一個時代。

    

回想當年,在素書樓內,在錢先生的學生中,竟然有人堅持18年連續聽課,從學生聽成教授,又帶著學生來聽錢先生講課,直到他在素書樓裡為學生們上了「最後一課」,並留下最後的贈言: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從此才告別杏壇。

相關焦點

  • 臺北訪名人故居 國學大師錢穆為何擇居臺北度餘生?
    記者曾在臺灣歷史博物館三樓「荷風閣」見到早年張大師在此作畫的情景照片,裙裾搖曳,觀者如堵。­  早年即名重學林的錢穆,更多流連於自家二樓長廊。據記載,錢穆與夫人時常對坐長廊,「談論當時社會議題及生活所感」,這些夫妻間的閒談內容成為後來他的夫人的《樓廊閒話》。­  觀錢穆的「素書樓」,真可用「一園花樹,滿屋山川;無得無失,只此自然」況之。
  • 故居 | 樓乘震:錢穆故居:永遠的課堂——臺北文化名人故居之二
    1986年錢穆生日那天,他在素書樓裡為弟子們上了「最後一課」,並留下最後的贈言:「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當年先生向圍坐身邊的弟子作最後贈言的感人一幕,已經定格為黑白大幅照片,掛在客廳的牆上。兩旁是「臺灣聯聖」張佛千所擬對聯:「大宗師逍遙遊九萬裡以意/素書樓著述計八千歲為春。」
  • 臺灣有名的夜市之一,夜晚各色小吃齊聚道路中央,非常熱鬧
    臺北大同區的迪化街,是臺灣知名的南北貨市場,街上的古老建築有閩南、洋樓、現代主義、巴洛克式等風格,迪化街店屋,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門面不寬,屋身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臺灣商街的典型,是一條極具歷史意義的老街。
  • 一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亂世情緣
    香港天氣溼熱,錢穆睡教室地板,犯起胃疾,蜷縮在地上呻吟。  胡家風一家十多口流落香港,個個要吃飯,也是難以為繼。為了餬口,胡家風讓女兒去當紡織女工,夫婦倆自己也找了一份糊火柴盒的手工差事,敗落至此,誰也沒料到。一個宴席場合中,胡家風認識了錢穆,兩人相談甚歡,得知錢穆辦學,沒多久便讓第五個女兒胡美琦寄讀。
  • 錢穆叫錢鍾書父親叔叔,錢鍾書叫錢穆叔叔
    錢穆錢穆和妻子胡美琦錢穆,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1895年7月30日出生於江蘇無錫人,是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liú)之後。錢穆的最高文憑僅為高中(尚未畢業),完全靠自學成才。錢穆的長兄是錢摯,即著名科學家錢偉長的父親。錢摯英年早逝,錢偉長由錢穆教養成人。錢穆和錢鍾書有交集。錢穆曾經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介紹到無錫第三師範教書。儘管他們同為錢姓,但並不同宗。錢穆比錢基博小8歲、比錢鍾書大15歲,他們就按年齡來稱呼,錢穆稱錢基博為叔父,錢基博則命錢鍾書稱錢穆為叔父。
  • 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國學泰鬥錢穆親述印光大師的神通
    宣化上人講述印光大師的來歷現在講一講印光老法師,他是陝西人,受戒之後就到普陀山去閉關,他這個閉關就是一天到晚看藏經。他看藏經是畢恭畢敬。端然正坐。到廁所去,要另外換衣服,另外換鞋子。用過廁所,洗淨之後,回來又把看經所穿的衣服再穿回來。即使廁所很乾淨,他都要這麼換。穿著看經的衣服不到廁所;廁所穿的衣服,不穿到看經的房裡來。一天到晚他都是這個樣子,恭恭敬敬的看經。
  • 臺灣參學記
    、梁實秋故居、臺大9日野柳地質公園法鼓山士林官邸、九份夜景10日故宮博物館、錢穆故居、草山行館、林語堂故居、陽明春天素食11日海灘煮茶慧日講堂、蓮友念佛堂深坑豆腐、夜宿花蓮光潔家。臨來臺灣的時候,與隆宣法師喝茶,聊起這次臺灣參學的計劃,他回憶前幾年來臺灣參學,有一家寺院,印象深刻,是「一家不像寺院的寺院」,叫菩薩寺,推薦我們可以去參觀。在哪個城市已經不記得,只有寺院一位護法居士的微信,於是嘗試加微信聯繫,但一直未見回復,此事便淡忘了。來到臺中,腦海裡忽然蹦出菩薩寺的名字,在地圖上一搜,菩薩寺居然就在臺中,更巧的是,就在我們住的飯店附近。
  • "反滲透法"令臺灣民眾恐慌:看媽祖關帝故居要被審問
    海外網臺北1月7日電(記者陳曉星、孫立極)臺灣農漁民團體、宗教團體、勞工團體、少數民族團體代表今天在中國國民黨召開的「『反滲透法』傷害到我」記者會上,表達反對「反滲透法」心聲。他們表示,我們要和大陸往來,要兩岸和平,為什麼讓我們心生恐懼?
  • 「反滲透法」令臺灣民眾恐慌:看媽祖關帝故居要被審問
    他們表示,我們要和大陸往來,要兩岸和平,為什麼讓我們心生恐懼?「『反滲透法』是將炸彈放在民眾的脖子上,按鈕在民進黨當局手上。」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鄭光明在記者會上說,臺灣勞工界與大陸交流密切,以後如果勞工朋友去大陸可能被約談,如果被認定「觸法」,公營單位的最高可判5年徒刑,併科1000萬元新臺幣罰金。
  • 錢穆先生和新亞書院
    我去看他,心裡真感到為他難受。我問他:有什麼事要我幫你做嗎?他說:他想讀王陽明的文集。我便去商務印書館給他買了一部來。我回來的時候,他仍然是一個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亞書院全是空的。」(餘英時《錢穆與中國文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11頁)"——轉引自張新穎,能寫師友回憶錄的人是有福的。
  • 史學四大家之一錢穆先生及其一門六院士的無錫鴻聲錢氏家族
    這5位院士加上與陳寅恪、陳垣、呂思勉並稱」史學四大家「的國學大師錢穆,六人被稱為」無錫鴻聲錢氏六院士「。錢穆是錢易的父親,是」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的叔叔,他雖然不是兩院院士,但是在定居臺灣後,於1968年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另外兩位院士錢臨照、錢令希是親兄弟。
  • 錢穆:日本佔據臺灣五十年的歷史不能一筆勾銷
    從粗淺的一面看,歷史是人造的,新人換舊人,這一代的人,早不是前一代的人。而且這一刻的我,也早不是前一刻的我。人的生命一去不留,再不復返,歷史哪能重演?秦始皇死了,再不會有一個秦始皇,漢武帝死了,再不會出一個漢武帝。但我們若從深處細處看,歷史是永存不滅的。
  • 踏訪林語堂臺北故居,他在那裡陪太太慢慢變老
    約1966年,林語堂陽明山故居外景1968年,林語堂在陽明山家中彈琴這事被當時的臺灣政府發現了,政府讓林先生在陽明山中選一塊地,又出資幫他蓋了這棟房子,很快在1966年林先生和太太,加上一個司機,一個傭人就在這裡住下了。
  • 去臺灣,請開啟」逛吃逛吃「模式!
    一杯鐵觀音,看臺北的燈火忽明忽滅。【林東芳】地址: 臺北市中山區八德路2段274號(近中國國民黨總部、中央日報旁) 營業時間: 11:00-04:00,周日公休 【嘗正宗珍珠奶茶】上世紀80年代,珍珠奶茶起源於臺灣。但到臺灣一試,你會發現珍奶並不是我們習慣的那個味。
  • 臺灣女藝人:為什麼非要去大陸,我們要去美國好萊塢
    今天刷視頻,突然看到了一段視頻,視頻的內容讓小編直接驚炸掉,為什麼?這段視頻是臺灣的一檔訪談節目,主持人請了幾位臺灣的藝人在聊本土藝人的發展環境。結果有一位女藝人是這樣聊的,大家看截圖:視頻截圖這位臺灣女藝人稱: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我們不去大陸發展,也可以到美國好萊塢去發展。然後又稱自己也會英語,也會越南語,自己到這些地方發展完全OK。
  • 一場砸破頭事故,給61歲錢穆帶來第三次婚姻,與27歲太太恩愛美滿
    這一點,年輕時的錢穆,恐怕連想都不敢想。錢穆自幼體弱,祖父和父親都英年早逝,他一直為自己的健康憂心。後來錢穆偶然看了一本養生書,從此每天起居有恆,靜坐散步,結過竟打破了家族的魔咒,活到了96歲。甚至還在61歲的時候,結了第三次婚,跟他年輕的妻子共度了30餘年的好時光。此處可以劃重點:保養身體太重要了!
  • 老照片:1949年前後去了臺灣的民國名流
    1952年,臺灣省"保安司令部"逮捕三百多人,吳國楨出面幹預,要求迅速釋放,同時吳國楨對於蔣經國的特務統治亦公開表示不滿。1970年,臺灣「七虎少棒隊」遠徵美國衛冕世界冠軍失敗返臺。令民眾失望異常,不過身為「救國團」主任的蔣經國卻冒雨到機場迎小球員,勉勵他們不要氣餒。1960年,美國總統艾森豪來臺灣訪問三天,蔣經國與黃杰身穿馬掛前往松山機場迎接。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故居參觀記
    作為淮軍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劉銘傳,也是洋務派的骨幹,特別是在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教育等事業,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是推動臺灣現代化建設的先驅者,有臺灣洋務運動之父和臺灣近代化之父之譽。劉銘傳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其故居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銘傳鄉(原南分路鄉和井王鄉合併)。
  • 林語堂故居:跨越海峽的「不亦快哉」
    從西式門廊走進故居,往右是書房、臥房、生平掠影走廊。往前過中庭是原來主人家的客廳及餐廳,現在開放為營業餐廳。往左是史料特展室暨閱讀研討室。在書房裡,導覽員顧惠方告訴記者,書房是私密場所,先生一般用來接待特別要好的朋友,如錢穆和張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