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端午節,是屬於網劇《隱秘的角落》的節日。
豆瓣8.9分,微博熱搜、知乎熱榜輪番上陣,人們都被這一懸疑犯罪劇抓住了眼球。
這部劇到底好在哪裡?
有人說它展現了人性的黑暗,也有人說它的高智商犯罪劇情驚豔四座。
但縱觀評論,人們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關於愛的控訴。
看過的都知道,劇中的男一號是學習優秀、智商高超的朱朝陽,他看似溫和冷淡的外表下,潛藏著來自原生家庭的劇痛。
他的父親是一個水產老闆,有著生意人的精明與豪放,但也曾墮入成功人士的誘惑無法自拔。
在朱朝陽小的時候,父親就因為出軌被發現,母親逼著和他離婚了。之後,父親和小三又結了婚,生了一個女兒叫朱晶晶。
於是,首先擺在觀眾眼前的,就是朱朝陽和朱晶晶對父愛的爭奪。
劇中的父親其實一開始並不怎麼關心朱朝陽,他叫兒子一起購物,看到兒子帶來的第一名的成績單,只說「得了太多第一名,都忘記了。」
他把大部分的愛都給到了女兒朱晶晶身上,這個被嬌慣的「公主」,從一開始就展現了自己的蠻橫、無理。
她故意踩了朱朝陽剛買的白鞋,卻也沒道歉的意思。因為她知道,父親是站在她這一邊的,朱朝陽被欺負只能吃啞巴虧。
事實也是如此,朱朝陽盯著自己白鞋上的腳印,愣了好久的神。他心裡耿耿於懷,卻也無從發作,直到兩個小夥伴發現了這件事,並打算為此報復。
在少年宮的五樓,朱晶晶被逼到了角落,並威脅著站到了窗戶旁,一邊惡狠狠地看著朱朝陽說:「爸爸只喜歡我,根本不喜歡你」,接著失足掉了下去。
看似這一死亡與朱朝陽無關,但在最後一集的片尾,我們看到了事件的真相。
朱晶晶墜樓後並沒有直接掉下去,而是掛在了窗外的樹枝上,此時朱朝陽已經在理性與仇恨之間反覆掙扎,他可以選擇救,但不救對他更有利。
最後,他選擇了不救。
因為他想要父愛,一個外來的女人奪走了父親的陪伴,現在這個女人的孩子又要奪走父親的愛,這是他所不能忍受的。
父親的相機中都是和女兒朱晶晶的合照
伴隨著一聲「她要摔下去了」的呼喊,朱朝陽回過頭來,神情恍惚,他知道,從這一刻起,自己已經是一個壞小孩了。
正如原著《壞小孩》中所說:
「成年人眼裡,孩子永遠是簡單的,他們根本想像不到孩子的詭計多端,哪怕他們自己也曾當過小孩。」
朱朝陽與朱晶晶的父愛之爭,就是一場赤裸裸的仇殺。
與厚此薄彼的父愛相對應的,是一份沉重到無法喘息的母愛。
朱朝陽的母親是一個執拗的」女強人「,她本來是一個小女人,安心照顧家庭,為丈夫孩子做飯洗衣,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婚變,讓她不得不堅強起來。她內心始終攥著一股勁,要證明自己一個人教育朱朝陽,也可以教育的很好。
為此,她每天叮囑朱朝陽喝牛奶,吃健康飲食,告訴他要聽媽媽的話,甚至自己有了新感情也不敢對兒子公開。
總之,她的生活希望都系在了兒子朱朝陽身上,對於朱朝陽的成績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第一名的成績單就是她的精神良藥,連朱朝陽去父親那裡,都要叮囑他帶上成績單,以表明自己的教育成功。
然而,她的教育真的成功嗎?
朱朝陽性格孤僻,在學校裡沒有朋友,打籃球被人欺負,喝水被放橡皮屑,這些老師都是看在眼裡的。
在一次家長會過後,老師專門找朱朝陽的媽媽談話,和她反映了朱朝陽的性格缺陷。
朱朝陽的媽媽卻對此不以為然,她覺得孩子成績好就可以了,交朋友這種事進了社會再做也可以。
正是這種「掩耳盜鈴」式的不服輸,讓兒子朱朝陽一步步走向了「隱秘的角落」,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人畜無害的好學生,但內心裡早已千瘡百孔。
作為對比,劇中故意引入了第二名的女生。
那名女生同樣也是單親家庭,由父親葉警官獨自照料,卻有著與朱朝陽截然相反的性格。
她十分熱衷於學習,對自己第二名的地位毫不滿足,只能拼命地做題、找輔導老師,卻也始終沒能超過朱朝陽。
但當她為自己學習而發愁時,父親葉警官卻對她說:「相比你得第一名,我更希望你快樂」。
到了最後一集,女孩已經順利放下了執念,擺脫了對朱朝陽的嫉妒。當同學對朱朝陽冷嘲熱諷時,她已經學會保護這個孤獨的男孩了。
我想,導演也正是通過這一點,來警醒廣大的父母們,不要把孩子當成學習工具,有時間多陪陪孩子,問問他們的真實想法。
成績好固然重要,但一個人格都不健全的孩子,學習再好又有什麼價值呢?
關於故事的結局,網上有很多種解讀,但我更傾向於朱朝陽的墮落和嚴良的死,因為結尾的那片光太像是美好的希冀,而非真實中的大圓滿。
正如片頭動畫所展現的,只剩朱朝陽一人蜷縮在角落,他的善良、陽光已經被無盡的愛恨糾葛所奪走。
在他的想像中,嚴良和父親和解,普普治好了弟弟的病,自己也坦白了對朱晶晶犯下的罪行,但這一切也都只是幻想罷了。
朱朝陽發現父親在錄音後,故意說了一段煽情的話
也許到了最後,朱朝陽的母親都不會知道,她費勁心思培養出來的乖孩子,竟然是下一個張東升。
可這又能怪誰呢?
這一切,都是失敗的教育下,早已決定的命運。
縱觀全劇,展現的都是孩子在複雜環境下的一步步成長,主角張朝陽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向了黑暗、孤獨。
我們不禁想問:孩子到底本善還是本惡?
實際上,孩子本質上只是單純,善或惡要看具體的表現行為。
等到他們真正具有善惡意識,往往都是大人在逼迫著成長。
有些孩子長成了善良、正直的大人,而有些孩子就像朱朝陽一樣墮入了深淵。
究竟該如何引導,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我是小伊,關注我,帶你看更多有態度的教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