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已無蘇東坡,世界的庸常,已失落成為庸俗

2020-12-22 騰訊網

學者薈作為公眾傳播平臺,關注時事關注熱點,

傳播學術觀點、時事人文、哲學理論以示讀者。

堅持做負責任的傳播平臺,服務讀者,傳播價值。

文 | 連清川

來源 | 冰川思享號

有天早上醒來,突然想讀蘇東坡。於是找出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生活在新媒體時代裡,於我這樣一個外向尚學的人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外向,所以向外需索許多信息。在媒體行業中浸染久了,對於好消息有著幾乎本能的過濾和懷疑功能,眼見儘是壞消息;因為尚學,所以看到這麼些消息,便要去觸類旁通,去尋根究底,去比對印照。越通透,越沉淪。

因而,活在新媒體時代裡,人心負擔是沉重的。青天白日之下無端生出許多憤怒、憂傷、鬱結、焦躁、貪婪、嫉妒……人性中許多的陰暗面,每時每刻在電腦屏幕上滾動上演,叫人不得安生,幾近瘋狂。

壞事情體察得多了,就需要找一些美好的事物來衝和。於我而言,蘇東坡就是那美好的事物。

01

寫蘇東坡的書很多,最經典的不過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這本書的初版其實是英文,諷刺的是面世時間竟然是國共生死決戰的1948年。

▲《蘇東坡傳》,林語堂 著,張振玉 譯,湖南人民出版社

蘇東坡算得上是中國人耳中最為熟悉的名字之一了,無論是皓首窮經的書生碩儒,還是目不識丁的村婦野老,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不崇敬他,不膜拜他,即便對他的人事文字一無所知。

閱讀蘇東坡的簡歷卻不是一個特別驚心動魄的過程。歷史上如他這般宦海沉浮、流離失所的能人志士不在少數;他所經受的富貴和磨難,也不是絕無僅有。起伏跌宕當然是,殘酷暴烈說不上。

蘇東坡20歲在仁宗朝以科舉第二名高中。其後歷練地方,按序升遷。神宗朝期間1070年,32歲的他在京中史館擔任小官,寫下了振燮古今的《上神宗皇帝萬言書》,直斥皇帝獨夫亂政。

雖然數年之後他才開始謫戍生涯,人生磨難卻由此啟端。

烏臺詩案將他打入深獄險遭誅殺。哲宗即位太后攝政,他達到了政治生涯的最頂端,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相當於副宰相。但是深知為權貴所忌的他多次求去。

▲《蘇軾回翰林院圖》(部分),傳為明朝張路所作

太后過世之後蘇東坡平生至敵章惇任宰相,一路將他南貶直到天涯海角的儋州。其間妻離子散,家貧如洗,困頓無依。

到1101年另外一個眷顧他才華的神宗太后攝政他終於得以與家人相聚時,卻溘然而逝。

他一生之中,貶謫多於器用,流離多於聚合,貧困多於富貴。少時才名已然蓋世,終老卻仍在顛沛。

02

關於蘇東坡的神話久已在中國人心目中紮根,但是詳細考察卻發現中國人對於蘇東坡的評價委實算不上太高。要說他是什麼人,卻要說他不是什麼人。

他不是聖人。

蘇東坡一生從來未曾以完美道德或者倫理高彰而獲得過任何朝廷給予他道德高地的嘉許。雖然在他身後有「文忠公」的諡號,卻並非彪炳他的道德力量。

蘇東坡一生口無遮攔,每每因言獲罪。皇帝和太后們總是因為他的才能而青眼有加,卻從不曾認為他如何為儒家倫理道德錦上添花。

他也不曾獲得過文學方面的最高評價。

歷來文論稱他是文豪,天才的詩人,詞人。但在詩歌的最高評價上,歷史上曾有過的「詩聖」、「詩神」之類,從不曾將其列入其中;就詞人而言,前有李後主,馮延己;同有歐陽修,劉永;後有陸放翁,辛棄疾,也不曾認為他代表詞的最高水準。

而就文賦而言,他的《赤壁賦》等作品的確千古傳誦,但文學史或者政治史上,也不曾標榜他開拓或者登頂了某個高峰。

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為同僚所稱頌,為百姓所愛戴。但代表他那個時代的人卻是王安石和司馬光。

他沒有提出改變了政治歷史的制度變革,也不曾使宋代的政治因他而繁榮或衰變。雖然元佑黨人碑留下了亙古的記載,但是以他為首的整個名單卻是良莠不齊,毀譽參半。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蘇東坡成為如此迷人的一個角色,以至於當中國的歷代文人論及蘇東坡的時候,惟留下會心的微笑,溫暖的襟懷和詩歌的激情?

有一次蘇東坡飽食之後捫腹問家人:我肚中有什麼?

家人朋友各個道來,他一一搖頭。

▲清·餘菱《朝雲頌偈圖》(部分)

最後他鍾愛的侍妾王朝雲笑道:

乃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

他卻大笑稱是。

這恐怕就是蘇東坡的夫子自況了。

03

如果不算唐突的話,我以為蘇東坡乃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人。

文人的概念並不同於文學家、詩人、政治家等等這樣的職業分野,而更多地是混合了倫理責任、個體性情、才學造詣、政治追求、生活藝術等等人生各個層面的一種綜合體。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而言,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人更追求這樣一種綜合的評價。

蘇東坡的個人性情乃是中國文人歷史的珍貴財富。他的個體主義思維,在重重壓力之下的中國知識人倫理結構中,實屬罕見。

他在文字之中固然也從來有忠奸之辯,但是在個人性格的追求之中,他從來不曾為君父倫理所固囿。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這樣的自詡,整個地排除了廟堂和江湖之間格格不入的系統,而個體的性情選擇突兀而出。在中國歷史之中,有如此浩蕩之氣,不肯以家國或者山野作為進退選擇而畫地為牢的,屈指可數。

他自然也是儒家倫理教育出來的人臣,但儒家倫理從來就不能夠統治他內心的自然自由。他一生漂移在儒道佛三家之中,自在無礙。

他少年入仕,貶謫八方,在他力所能及的所有地方,他都要興水利,振民生,布慈善,輕徭稅,履行他作為官員的職責,並且廣受治理地方的愛戴。

▲徐州黃樓,蘇東坡為紀念全城官民抗洪有力而興建。至今在徐州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懷念唯蘇公!」(圖/圖蟲創意)

然而他並沒有耽溺於此中,在生活最艱險的時刻,他卻總是能放下內心中的陰鬱與沉淪,尋找出生活新的樂趣,釀酒造食,種田澆園,樂此不疲。

他前後娶妻,蓄有一妾,終生和樂。與弟弟的友情一生,唱和安慰,可為楷模。融合生活起落之中的內心自由,恐怕才是他終極的倫理責任,而不是孔孟之道對於家國天下的過分用力。

04

蘇東坡少年即名滿天下,可是他卻從來不惜文吝才。

他的書法當世堪稱第一,他卻從來隨寫隨送;他的詩名隆盛,卻願意為了一個素昧平生的歌姬作詩。將他十餘年一再流放至極遠邊境的章惇獲罪流徙,他竟然寫信安慰其子說:

某與丞相訂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

所謂的不合時宜,也就是說,蘇東坡一生不與庸常的現實妥協,不與傳統的倫理同垢,也不與當世的政治合流。他既不是卑俗合作,也不是亢悍爭鬥。換用今天的話語來形容,他只追求個體生命的自由。

▲蘇軾,清代葉衍蘭所作

曾經有人說,他是幸運的,他生活在了宋太祖祖訓不得殺文臣的年代裡。我倒未必同意這樣的論斷。中國許多的開明專制時期,不弒殺文臣都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漢前幾代,唐太宗玄宗,都不曾殺過幾個文臣。

蘇東坡既不生活在最偉大的時代裡,也不生活在最卑劣的歲月中。恰恰是在北宋那樣一個庸常平和的世界中,他個體的、人性的和自由的光芒,照耀到了最廣大的範圍,留存在最深遠的歲月。

我突然想讀蘇東坡,或許就是因為我們今天一樣地生活在了一個庸常平和的世界之中。這樣的時代中沒有什麼蓋世英雄亦或是亂世奇梟。生命的隨波逐流或者是天高難測幾乎相似。中國傳統專制時代的君心難測,和當今時代的民意浮沉,都大抵相同罷了。

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蘇東坡成為中國士子與民間的共同神話。對於中國人來說,他是智識與性情和諧共存的一個典範。他們既景仰於他超越凡俗能力的文化天賦,又殷服於他擺脫自然束縛的精神世界。

在數千年穩定的倫理和政制之中,純良與天真有其繁茂生長的土壤。人們熱衷於傳頌他朗朗上口的詩詞歌賦,編造和書寫他應對世俗的幽默與豁達。

他於是生長成為一個穩定社會中不那麼政治正確的理想偶像。

▲《蘇東坡小像》,元朝趙孟頫所作,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現代社會與蘇東坡的田園牧歌時代固然有著千差萬別,但是所謂的田園牧歌其實也不過是現代人的一種思維幻覺而已。蘇東坡自己同樣為了籌措購買房產的事情苦惱不已,而兒孫成群之時的點滴開銷,他自己和兒子蘇邁,都常常不得不計算度日。

與其說我們誇大了時代之間的生活方式差異,不如說我們因為無法超脫人性弱點而給自我尋找了一個安慰的話語。欲望的翕張與生活的窘迫之間的張力,自古以來未曾稍改,無非社會主張的烈度不同而已。

05

所以當我思念和熱愛蘇東坡的時候,我確切地知道自己為什麼思念和熱愛。

那是因為儘管人類的生活方式並沒有發生什麼本質的變化,但我們的思維世界卻更加深刻地被塵俗的觀念和現實的欲望所冰封。

當這個年代之中的中國人已經無法、不能和不願以蘇東坡作為自己人生的追求的時候,人類,至少是我們中國人,已經失落了自己的世界,失落了童真的時代,失落了純良與天真的性情。

雖然蘇東坡是那麼美好的事物,我再讀完一遍《蘇東坡傳》時,卻並沒有得到安慰。

長歌當哭,林語堂猶帶嗚咽之聲。

也已經謝世了的香港詩歌大師黃霑有句歌詞:

世間種種夢,難望再有詩。

大抵如此。

人世已無蘇東坡。庸常的世界,已經失落成為庸俗的世界。僅此一句,已經令人淚溼沾襟。

喜歡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種美德

相關焦點

  • 矛盾的蘇東坡:食無肉與居無竹,到底該如何選擇?
    追求雅致的生活,才是蘇東坡的選擇,這既是蘇東坡的選擇,也是包括蘇東坡在內的有宋一代文人的普遍追求。比如,蘇東坡的弟子兼兄弟黃庭堅就是一個追求雅的人,他的態度甚至比蘇東坡更為激進,他說:「餘嘗為少年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把俗看成是無藥可救的疾病!——宋代是把一切都雅化的時代。一個社會的審美態度,與時代有關。
  • 被貶後「心似已灰之木」的蘇東坡,曾為海南「帶貨」?!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甚至,連皇帝召他北歸,蘇東坡也顯得心不甘情不願:「餘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若非發自肺腑,蘇東坡又怎麼會對一個千裡之外的他鄉如此心有所屬呢?蘇東坡在海南生活的時間不長,只有短短的三年時間,但是在這三年時間裡,他飽覽了海南的風土民情,於是,蘇東坡揮動他的大筆,將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的所見所聞,所食所飲一一記錄了下來,成為他與這片土地結緣的確證。如果說蘇東坡曾經為湖北「帶過貨」的話,來到海南之後,他也一刻沒有忘記自己的「帶貨」大任。
  • 《愛情公寓》播出已11年 陳赫等演員都名利雙收,而他已不在人世
    《愛情公寓》播出已11年、陳赫等演員都名利雙收,而他已不在人世 在大多數80後和90後的童年時間網際網路還沒有流行起來,當時人們的娛樂只有看書或者是看電視,很多80後和90後小時候都守候在電視機前,一些精彩的電視劇就成為了80後和90後童年時期的回憶,比如說《愛情公寓》這部電視劇,如今《愛情公寓
  • 《愛情公寓》播出已11年 陳赫等演員都名利雙收;而他已不在人世
    《愛情公寓》播出已11年,陳赫等演員都名利雙收;而他已不在人世 在大多數80後和90後的童年時間網際網路還沒有流行起來,當時人們的娛樂只有看書或者是看電視,很多80後和90後小時候都守候在電視機前,一些精彩的電視劇就成為了80後和90後童年時期的回憶,比如說《愛情公寓》這部電視劇,如今《愛情公寓
  • 世間再無蘇東坡
    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為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於此臺歟!」他拿凌虛臺與歷代帝王曾經輝煌、而今頹敗的建築對比,公然道出此臺不會久存的結局。還進一步說:「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這分明是在告誡陳希亮不要太囂張。在當時這可是以下犯上,只有蘇東坡才幹得出來。因為內心確實反感,也就懶得藏著掖著、顧不得上司不上司。
  • 「年少不懂蘇東坡,讀懂已不再少年」,蘇軾的這首詞讓人感慨萬千
    蘇東坡是宋代的著名詩人,他詩詞歌賦出眾,遺留下諸多佳作。他一世灑脫奔放,在我國詩壇史上遺留下了濃濃的1筆,數百年來無人能及。人物背景重溫蘇軾一生,扣人心弦卻緊張刺激。蘇東坡年少一舉成名,備受當時的宰相兼文壇領袖歐陽修的推崇。也曾少年輕狂、豪情壯志。
  • 蘇東坡睡了個懶覺,還特地寫一首詞,卻成為千古名作
    宋詞發展至蘇東坡是一大轉折,南宋有人這樣說:詞至蘇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這句話其實概括了蘇東坡對宋詞的三大改革:「傾宕磊落」、「天地奇觀」是指其首倡豪放詞,多以壯語入詞,開豪放詞先河。
  • 想到蘇東坡,我就呵呵呵
    呵呵,世上誰人不崇拜蘇子蘇東坡!世上誰人不曉得蘇軾蘇子瞻!千百年來,誰能及蘇子蘇東坡,你這文壇巨人呢?呵呵,常言說:詞緣情,詩言志,萬能的蘇子蘇東坡,24歲寫詩,37歲寫詞,無不能寫盡人和事。呵呵,另外蘇子蘇東坡的世俗與方外,造就出一個真性情的天才,如此陽光心態之人,也是不可多得,更不可小覷。他看世界是可愛的,世界看他也可愛!「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小兒」!
  • 蘇東坡詩詞
    蘇東坡第一次為官,到鳳翔赴任,在途中他給蘇轍寫了一首詩。雪泥鴻爪,這四個字宿命般地成為,蘇東坡一生的寫照。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註:這首詞是蘇東坡在黃州五年間,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一個政治宣言,才有後面井噴式的藝術成果。世事的風雨滄桑,草木的萬千變化,都被收納進了蘇東坡的生命裡。公元1082年,中國文學史充滿奇蹟的一年。在黃州,蘇東坡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傑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
  • 所幸就作東坡餘孽―以蘇東坡的生態為狀態
    5、王觀堂言: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四子,老劉已寫了二子,且於東坡甚多,佳文接踵,發微知著,佩服。 6、東坡年譜都沒有兄考證的仔細,老劉妙筆讓人欽佩不已。是以古人交遊,每一來往、每一飲一食,皆為事端,皆能詩情畫意,皆能文章,皆有可法之處。人生如此,不枉也。
  • 星爺達叔 31年經典劇竟已10演員不在人世
    兩人結緣於1989年港劇《蓋世豪俠》,但該劇5位主要主角中已有3位不在人世,如今回顧起來格外令人唏噓。  《蓋世豪俠》是香港(專題)TVB於1989年製播的古裝喜劇,該劇不僅是的奠定周星馳「無釐頭風格」的成名作、與吳孟達結緣之作,也是他與舊愛羅慧娟的定情作,對於周星馳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作品。
  • 莫愁前路無知己,交友就學蘇東坡!
    蘇東坡也十分同意,積極操辦。高質量的友誼總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是由衷的欣賞、尊重彼此。但這時,東坡卻更加想念巢谷了,想啊想,就常常派人去找他,想叫過來敘敘舊,也想利用職務幫襯幫襯,可是卻找不到巢谷在那裡。
  • 《大奧·明治篇》但我愛的人啊 你已不在人世
    不過令人喟嘆的是,這些女人竟都是在她們深愛的男人離開人世之後,才能放下心中的怨恨,自嘲地笑著說當初的爭鬥是那樣無謂。「如果能早一點理解對方的心情,很多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吧」,回首往事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這樣感慨著,可是彼時早就被憤怒和仇恨蒙蔽了雙眼的大奧女人們,恨不能親手將對方拖入地獄,又怎麼可能停下腳步攏起雙手從此滴血不沾呢。
  • 一個人變得庸俗,只需要五步
    再想到這兩天,看公眾號上的女神節文章,做一個靈魂有香氣的女子,拒絕成為油膩的中年婦女,已成為朋友圈裡的主流聲音。庸俗,正在成為這個時代,最沒有營養的詞彙。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兩個字,也不應該有庸俗兩個字。然而,99%的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你是怎樣一步步變得庸俗?
  • 江湖已無李兆基
    後來被林嶺東導演相中,70年代籤入香港無線電視臺,成為一名演員,因為基哥其辨識度極高的長相,滿臉橫肉,兇相畢現,基哥以扮演窮兇極惡的反派為主,上個世紀80、90年代,基哥一直活躍在電影圈,與成奎安、黃光亮、何家駒並稱為香港電影界的四大惡人。
  • 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情感密碼
    ——《江城子·密州出獵》宋熙寧八年(1075年),蘇軾38歲,任密州知州,距他自請外放離開京城已四年有餘。是年冬,蘇軾作新詞《江城子·密州出獵》,頗為自得,就給鮮于子駿寫信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 蘇東坡:我太難了!
    ▲ 東坡酒煮蠔肉當東坡貶到惠州時,身為罪官的他不敢與權貴爭羊肉吃,所以只好偷偷吃沒人要的羊脊骨。愛做飯的人,往往能在貧瘠裡笑出聲來。▲ 《蘇東坡金剛經》(宋)蘇軾書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陽春三月的一天,東坡與朋友路上遇大雨,大家都沒傘,十分狼狽。只有東坡不這麼覺得。只見他穿著草鞋,拄著竹杖,快速地在樹林中穿梭,從容地在路上唱歌,雨停了就把這一切寫進詩裡。在東坡眼中,萬物皆可入詩。
  • 話劇《蘇東坡》是一位怎樣的蘇東坡?導演編劇這麼說
    她說她已經試圖將自己對東坡的理解,都努力融入到這部劇中,「願大家在蘇東坡有喜有悲的人生,有聲有色的詩詞,有情有義的故事中,了解那個說不盡、說不全、道不盡的蘇東坡。」編劇姚遠:蘇東坡把生命中的苦澀消化成了詩意「劇名所以稱作《蘇東坡》,就是寫蘇軾是怎樣成為蘇東坡的。」姚遠,話劇《蘇東坡》編劇。
  • 【文悅】蘇東坡突圍
    這些具有輿論形象的諫官所說的話,別人無法聲辨,也不存在調查機制和仲裁機制,一切都要賴仗於他們的私人品質,但對私人品質的考察機制同樣也不具備,因而所謂輿論云云常常成為一種歪曲事實、顛倒是非的社會災難。他歸納了蘇東坡的許多罪名,但我仔細鑑別後發現,他特別關注的是蘇東坡早年的貧寒出身、現今在文化界的地位和社會名聲。這些都不能列入犯罪的範疇,但他似乎壓抑不住地對這幾點表示出最大的憤慨。說蘇東坡「起於草野垢賤之餘」,「初無學術,濫得時名」,「所為文辭,雖不中理,亦足以鼓動流俗」,等等。
  • 《蘇東坡傳》:一個真性情的蘇東坡
    那麼,蘇東坡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又為何如此喜歡他?蘇東坡又為我們留下了什麼遺產?在此我以我的視角從三方面簡潔的談一談我眼中的蘇東坡。下面先用一張我在三蘇祠參觀時的照片展示一下蘇東坡的生平。包括從儋州獲釋北歸時,在路上遇到曾經打壓他的政敵章惇的兒子,此時章惇已政治失意被貶至蘇軾的流放地儋州,兒子怕蘇軾起來再報復其父親,專程拜訪致歉,然而蘇軾並未就此事記於心,且叮囑其轉告其父年事已高要多注意身體。就是這樣一個真性情、不計個人恩怨、守得初心的人,百姓喜歡愛戴他,朋友後人喜歡敬仰他。在他眼裡,天下沒有一個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