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莢蒾Viburnum fordiae Hance
科屬:五福花科 Adoxaceae莢蒾屬 Viburnum
異名:Viburnum hirtulum
別名:火柴樹、莢蒾、滿山紅、蒼伴木、火齋等
南方莢蒾是五福花科莢蒾屬的灌木或小喬木,葉上面側脈明顯,下面被絨毛,側脈較少,葉邊緣除基部外有明顯的小尖齒。花白色,花冠盤狀,生於枝頂或1對葉的側生小枝頂端,小花緊密排列成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簇擁一團。紅色的果實從秋天一直掛到冬天,墜滿枝頭。
南方莢蒾學名的屬加詞Viburnum源於拉丁語viburnum,viburnum是一種植物名稱,種加詞fordiae是人名,為了紀念英國植物學家Charles Ford而命名,Ford曾經於1871年任香港植物園首位園林監督。後來到江西、廣西、廣州、北江等地採集標本,在他採集的標本中,至少有134種新植物。
南方莢蒾藥用部位是根、莖、葉。根全年均可採,洗淨,切段或切曬乾。莖葉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性味苦澀,性涼。入肺、肝.、腎經。主治疏風解表、活血散瘀、清熱解毒。
用於感冒發熱、月經不調、風溼痺痛、跌打損傷、淋巴結炎、瘡癤、溼疹。藥材性狀:葉對生,葉膜狀堅紙質至膜狀,葉片寬卵形或菱狀卵形,先端尖至漸尖,基部鈍或圓形,邊緣基部以上疏生淺波狀小尖齒。現代臨床用於治療感冒發熱,月經不調,風溼病,淋巴結炎,瘡癤,溼疹和跌打損傷骨折等。
植物特徵:生活型: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5米;葉:葉寬卵形或菱狀卵形,長4-7(-9)釐米,先端鈍、短尖或短漸尖,除基部外常有小尖齒,側脈5-7(-9)對,下面被絨毛,疏生淺齒或幾全緣,側脈較少;葉柄長0.5-1.5釐米,有時更短,無託葉;
花:復傘形式聚傘花序頂生或生於具1對葉的側生小枝之頂,直徑3-8釐米,總花梗長1-3.5釐米或極少近於無,第一級輻射枝通常5條,花生於第三至第四級輻射枝上;花冠白色,輻狀,直徑 (3.5-) 4-5毫米,裂片卵形,長約1.5毫米,比筒長;雄蕊與花冠等長或略超出,花葯小,近圓形;花柱高出萼齒,柱頭頭狀;果:果實紅色,卵圓形,長6-7毫米。
藥用方例
1.治感冒、發熱、月經不調:根9-15克,水煎服。
2.治肥大性脊椎炎,風溼痺痛,跌打骨折:用根浸酒外搽。
3.治溼疹:用根、莖30- -60克,水煎外洗。(①-③《全國中草藥彙編》)
4.治跌打腫痛、筋脈拘攣、刀傷出血:鮮葉適量,搗敷。《野外中草藥識別手冊》
5.治外感風熱:南方莢蒾、虎杖根各30g,紫蘇、水燈芯草白牛膽、鐵馬鞭各15g,水煎服。
6.治小兒疳積:南方莢蒾莖葉15-30g,芡實3-5g,水煎服。
7.治牙痛瘡癤腫痛:南方莢蒾莖適量,燃燒後貼近冷刀面,取冷凝油液塗敷痛處。
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有關醫藥的信息請諮詢醫生
切勿擅自使用
參考資料: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3.
[2]《新花鏡 琪林瑤華》黃宏文主編 第93頁
[3]《泉州本草彩色圖譜》周禮達編著 第504頁
[4]《特色中草藥及配方 4》楊衛平,夏同珩主編 第244頁
END
粵凰位於天井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內,依託優良的森林生態環境資源,已建成集森林度假、科學研究、科普研學、林下種養、電子商務等多位一體的現代化生態農/林業科技園。
這裡是研學旅行、同學聚會、公司團建、親子活動、生態攝影、戶外踏青的好地方,還可體驗原生態森林民宿和瑤族傳統藥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