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海東:《紙牌屋》揭示美國「黑色政治」
最近,美劇《紙牌屋》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熱點話題,它之所以獲得很高的收視率,受粉絲追捧,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它觸動了人們對支撐美國社會與政治兩核心要素遭受侵犯的敏感神經。妥協通常被認為民主政治的最大特色。但《紙牌屋》中總統與國會、民主與共和兩黨在墮胎、同性戀等諸多社會、政治等問題上彼此相互詆毀、高度對立,「極化」了政治鬥爭,顯示美國政黨政治已進入病態。尊重隱私是社會文明與否重要標尺,但隱私在該劇中卻成為政治鬥爭的武器。弗蘭克引誘總統公開隱私,導致總統最終辭職。克萊爾與攝影師之間的隱私成為商人雷蒙德攻擊弗蘭克幾近致命的武器。踐踏隱私成為政客慣用技巧。「斯諾登事件」餘音未了,該劇再一次牽動美民眾對個人隱私是否被政治侵犯的擔憂。
其次,該劇對政治的詮釋還歸「政治」原貌,迎合了公眾了解「內幕」的心理。與熱衷講情、講理、講真相的公眾、分析家、媒體不同,弗蘭克夫婦極具政治頭腦,清楚地了解政治圍繞「權力」轉的真諦,幾乎所有與其聯繫密切的人要麼亡、要麼病、要麼入監、要麼聲譽受損難再入職場,而弗蘭克本人則是一路高歌,邁向權力頂峰。其中,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受弗蘭克反覆愚弄的總統,辭職前表達的是對弗蘭克的真誠感謝。這喚醒和點燃了人們對「權力」要加以約束的緊迫意識和強烈願望。
第三,第二季的劇情充分植入了中國元素,引發其收穫更高的收視率。劇中美國關於中美在中日島嶼紛爭、網絡戰、匯率等議題上的爭論,客觀揭示出中國已成美國國內政治討論重大因素的現實。中美雙方在反洗錢、反賄賂的合作陰差陽錯地體現在官商馮山德最終被驅逐出美國的劇情之中。當然,馮本人暴富並對雷蒙德與弗蘭克進行吊人胃口的欺詐情節可能更能吸引人們的眼球。這種編排對中美兩國公眾認識複雜多元與極富變化的美國外交決策進程、美國政客、媒體、公眾如何看待中國起到了立竿見影的認識效果。
第四,情節編排與現實政治之間的隱晦聯繫引發人們無限的聯想,也提醒人們關注少數族群。政治夫妻弗蘭克和克萊爾與柯林頓和希拉蕊之間、作為副總統的弗蘭克對總統的操縱與切尼對小布希的操控之間、劇中辭職總統與現實中尼克森之間的隱晦聯繫等無不提醒人們劇情就是對現實的映射。而劇中對老年人、黑人、女性、同性戀者的關注,也傳遞出該劇主創的價值取向和有意提醒美國社會正視乃至接受主流之外少數群體現實存在的用意。
當然,劇情接近尾聲也埋下伏筆,被陷害入獄的記者古德溫還有話要說,親手將記者推到急駛地鐵車輪下的弗蘭克不僅毫髮無損,竟然還升任總統。美國是病了,而且病的很厲害,但人們不希望美國病死了。我們期待著《紙牌屋》第三季的上演。▲(作者是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