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鍋頭」是茶馬古道上馬幫的首領,一個聽起來響噹噹的名頭,一個想像中縱馬奔馳,快意恩仇,不羈愛自由,浪漫又狂放的角色;但實際上,更多的時候,馬鍋頭面臨的是狹關古道,高山深谷,杳無人煙,乃至於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十死無生的境況。
馬鍋頭的榮光,源於他帶領馬幫翻山越嶺,跨越江河,在崎嶇坎坷的旅途中,把一支隊伍從千裡之外,安全領導到目的地;但馬鍋頭也有馬鍋頭的無奈,他們的無奈源於他們的日常生活,因為他們出走的時間太長,而路途又艱險,娶妻生子這一常人理所當然的生活,於他們而言,卻是困難重重。
也因此,雲南民歌《趕馬調》裡唱道:「砍柴莫砍苦葛藤,有女莫嫁趕馬人。他三十晚上討媳婦,初一初二就出門。」 說的就是馬幫人的日常境遇。因為在過去交通不便利年代,走馬幫是一件苦差和險差,一個走馬幫的人,有時候一走就是2、3個月,而在此期間,趕馬人長期漂泊在外,居無定所,穿越峭壁深澗是家常便飯,餓虎猛獸、毒蛇蠍子以及土匪的騷擾,更是隨時可能遇到的危險。古代的女子嫁了這樣的人,也只有守著無盡的長夜,日復一日的等待。
歌裡還說:「我勸你夷方路上莫去嘍,夷方路上瘴氣大。」說的就是走馬幫的旅途中,趕馬人不僅要在旅途中風餐露宿,而且要冒著瘴癘之氣,甚至被猛獸襲擊的風險。而他們的歸來,每一次都是用生命換來的;倘若有一次失誤,他們就永遠留在了異鄉,而他們的伴侶,不僅要常常為他們的安危提心弔膽,而且還要承擔著每一次外出都有可能失去他們的風險。試想,這般死生無常的日子,哪個女子願意一生都處於這樣六神無主煎熬的境地呢?
多年以前,馬鍋頭還是個商人,沙溪古鎮的遊客騎馬體驗就是他做起來的,隨著對馬幫文化和茶馬古道的了解越來越深入,馬鍋頭的觀念慢慢發生了轉變。他說在沙溪古鎮雖然茶馬古道騎馬體驗活動越來越廣受歡迎,但沙溪現在並沒有完整的古道遺存,那些傳說中的古道早就被拆除或破壞了。而他的家鄉羊岑,至今不僅有完整的古道遺蹟保存,還是古代一條重要的「官道」,在數千年的歷史中,這條路不知道修建了多少年,不知道經過了多少馬蹄踩踏,但至今仍保存完好。
為了保護家鄉的茶馬古道,馬鍋頭放棄了沙溪的馬幫,回到家鄉羊岑守護千年古道。剛開始的時候,家人和村民都不理解他覺得他異想天開,不務正業,為了守護茶馬古道,馬鍋頭不顧親朋好友異樣的眼光,甚至欠下很多外債,依然堅持守護古道。因為他知道,自己做的不僅是一時衝動,而是對馬幫文化的守護。
為了讓我們近距離的體驗茶馬古道,馬鍋頭帶我們重了一段茶馬古道。從馬鍋頭家驅車前往古道遺址的途中,剛開始是溜光的柏油馬路,十幾分鐘過後,就是顛簸的土路,車子行駛期間,好似待篩選的豆子在篩子裡遊蕩,就這樣顛簸了十幾分鐘以後,終於在一處林深草密的地方停下來了,我們隨即下車,步行前往馬鍋頭守護的茶馬古道。
馬鍋頭守候的這條古道是從大理開始的,是連接緬甸與西藏的主要通道。走進林區,我們腳下就出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古道,最寬處有2-3米,最窄的也在1.5米以上,馬鍋頭說以前在茶馬古道上,人們習慣於將趕馬人叫「馬腳子」。馬腳子們大多出生貧寒,大都是為生計所迫,才不得不走上趕馬的路,因為走茶馬古道不僅艱苦異常,而且還十分危險。我們腳下的古道過去就是「官道」,也是一條通向緬甸與西藏的「快速幹道」。
「馬是馬幫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馬就沒有馬幫。馬幫的騾馬,在行進的隊伍中也有自己的領導,頭騾是一支馬幫中最好的騾子,脖項上掛有很響亮的大銅鈴,所謂「頭騾奔,二騾跟」就是頭騾領銜,將整個馬幫帶成一條線,在狹窄崎嶇的山路上依次綿延行進。」
「馬鍋頭是馬幫的靈魂。作為馬幫首領,馬鍋頭必須智勇雙全,熟悉商情和路況。在馬幫中,只有馬鍋頭、趕馬人和騾馬們各司其職,各安其事,保持井然有序地行動,才能平安地行走在高山深谷中。」
千百年來,由於馬幫常年的行走,我們腳下的石板中間部分已經有明顯的凹痕,在一些石板上,馬蹄印清晰可見。如今,因為交通工具的發展,曾經穿山越嶺的馬幫早已消失。但這些遺留下來的馬蹄印,不僅是古道上一道美麗的風景,更是千百年前,行走在古道上的馬幫的記錄。他們不僅是貿易經商的生意人,傳播異域文化的使者,更是開闢茶馬古道,互通有無的探險家。
【我是夏夢,不跟風,不做白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