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滇藏茶馬古道,讓人想起茶馬古道的普洱、大理、麗江、香格裡拉等重要城市, 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雲南省茶葉、布匹、鹽、日用器具、西藏區騾馬、毛皮、藥材等在馬幫下,在橫跨山區的高山深谷之間向南向北,流動不止, 很久以前,形成了一個有特色的城市, 喜洲古鎮,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近年來,在大理古城、雙廊古鎮、沙溪古鎮、麗江古城、香格裡拉古城的光輝光環下,喜洲古鎮顯得特別安靜。
喜洲古鎮位於大理市北部,總面積161平方公裡,總人口6萬多人,西靠蒼山,東臨洱海,是電影《奧運金花》的故鄉, 喜洲古鎮交通非常方便,214國道、大麗公路(大理-麗江)、新環海西路(環洱海)從喜洲鎮西側、中部、東部貫通南北,距大理古城僅18公裡。
自古以來,喜洲古鎮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經濟、文化集中的重鎮,是茶馬古道的繁華市場, 喜洲古鎮曾經被稱為大釐城,在南詔進入洱海周圍之前,是白族先人的居住地, 喜洲古鎮是南詔政權的眾多城市之一,與太和城、羊苴城、大理古城位於蒼山洱海之間, 南詔、大理的文化繁榮曾經使喜洲一時繁榮。
隨著城市的遷移,其他城市正在衰退, 但是,喜洲位於上關交通要道,也是軍事重鎮等諸多理由,永遠不衰。
在世居喜洲,生意好的白族人,和雲貴川其他地方的馬助一樣,以宗親關係為紐帶,以附近的同鄉為基礎,打響自己的名字,在「河賧賈客」商品名遠洋,大多數經營茶葉生意,兼營茶葉生意離家出走。
到了清代,喜洲人帶著馬走出南方絲綢之路,成為了一時有名的「喜洲商助」,與騰衝助、鶴慶助齊名,以楚西三大商助而聞名。
那時,「跑緬甸,走印度」是「喜洲商助」的口頭禪,他們不僅在上海和香港等大城市設立了自己的商號,商號在國門、緬甸、印度,甚至英、美等國家也有喜洲商助的代理人。
說到喜洲商助,需要嚴家永昌祥、董家錫慶祥、楊家鴻興源、尹家復春,以及這四個當時最大的商號, 那時,小喜洲形成了一群被稱為「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屋」的商人, 據說在鼎盛時期,喜洲商助的400多戶人過著小販的生活。
不僅商人口袋裡有錢,而且有見識,他們在「榮歸裡」建了自己的大房子, 當時,這些大家都是喜洲人的門面, 哪家越漂亮,主人家在外面掙的錢就越多。
現在這些喜洲鎮的老房子,後輩們還住著, 有些人正在修復,有些人可以租給別人客廳,但更多的人是喜洲人自己做旅行生意。
據朋友介紹,喜洲有文化之國的美譽,這裡流傳著「二甲基進士80人,舉人無功爺」的俗語, 明代喜洲四方街建設過題坊,科舉得到的所有人的題名都在上面,到清末的名字已經達到100多個, 喜洲人自古以來就重視文化教育,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很多人在美英日留學,當時的小喜洲竟然同時創建了五所中學、女子小學和蒼逸圖書館。
1941年冬天,客居昆明的老舍在大理北上來到喜洲,老舍贊喜洲古鎮,喜洲古鎮認為他是中國內陸能看到的最體面的城市, 他把這個地方形容為「奇蹟」, 一進了城,就像去了英國劍橋, 街道很整齊,商店很多, 有圖書館, 館前站著大理石牌坊, 字是貼錢的! 有宮殿般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畫柱, 有很多寺廟,金碧輝煌 。
1939年3月,應滇西大族嚴子珍先生的邀請,華中大學著名教育家、哲學家韋卓民校長帶領師生經過幾個輾轉,遷居喜洲, 華中大學是華中師範大學的前身之一, 從1939年到1946年,華中大學在喜洲繼續上學近8年, 其間,華中大學招收雲南籍學生300多人,其中大理、阿爾源、鄧川、劍川等學生最多,僅大理喜洲就有白族學生15人。
喜洲保存最多的是白族民居建築群,都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花板」的結構,在明代、清代、民國及現代各時期各有特色的百院之多, 有名的有楊品相宅、嚴家大院、侯家大院等,既保持了白族傳統民居的特徵,又重疊了中西建築手法、雕梁畫樓、鬥拱,使喜洲民居充滿了藝術魅力。
你來過這個地方嗎?你覺得這個地方怎麼樣,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