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寫了《王牌特工2》的兩星差評,收到惡意的豆郵,被罵了。其中有一句話說,「你現在早就不是影評人了,你該叫批評人」。
拜託,我的ID就叫褻瀆電影,我從註冊豆瓣的第一天起,就註定是一個自由的黑子。
也可能是我標題黨的緣故吧,招罵。
我想說的是,每個人看電影的段位不一樣,欣賞的角度和內容也不一樣,為什麼別人對一部電影的看法都要像你一樣?為什麼容不下不同的觀點?
普通觀眾的口味不一樣,影評人的口味也不一樣。閱片數量、學識、職業、年齡和性別等等都能決定一個人對一部電影的看法,寫評論這事只有專業和不專業的區別,沒有寫的對或者不對,因為看電影本身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這年頭誰都能寫影評,寫影評的人可以用任何你想要的切入點,有人複述一遍故事,中間抒發幾句情感,也是一篇影評。有人講故事挖細節,有人喜歡引申到社會話題,有人轉到影史,有人借題發揮聊八卦,每個人都會把切入點往自己熟悉的領域寫。
有人喜歡從導演的角度,有人從編劇的角度,有人從記者的角度,有人從考據癖的角度,也有人從腦殘粉的角度,這就像每年三大電影節的評委團成員組成不同,評委會主席不同,最終選出來的獲獎影片可能就不同,拿最高獎的常常也不是影評人喜歡的場刊最高分的片子。
評論電影,你沒法要求公平,寫影評的人只能自律,要有豐富的閱片量和知識儲備,做到不昧著良心去貶褒一部電影,要儘可能的客觀公正,否則那就是人品問題了。
我現在看電影有點麻木,如果不是真的認為片子拍的優秀,就很難打動我,坐在那裡只會讓我越來越挑剔。那種看爛片時的煎熬,你懂的。
我喜歡好萊塢類型片,最早讀過後浪和世圖的很多編劇書,講的都是關於類型片的寫作技巧。我喜歡類型片,真有人能把類型片拍的節奏上沒有一絲多餘的贅肉,不管這個導演有沒有自己的風格,我都會給好評,我常給商業類型片打四顆星,我只是痛恨爛片。
對於文藝片的評價就要麻煩的多,要看片子屬於哪個電影流派,它在這個流派內完成度怎麼樣,跟同類電影相比處在什麼樣的段位,放在導演個人的作品裡比較又是什麼樣的水準等等。如果是作者化的電影,就要分析劇本,看它在類型化和作者化的權衡上有什麼獨特的嘗試,導演的個人化表達完成的怎麼樣。
其實要具體的分析一部電影要麻煩的多,我習慣偏向於劇本層面上的分析,從這個角度帶點技術含量的去看一部電影的優點和缺點。
絕對不是文藝片就比商業片天生尊貴,無論是什麼樣的電影,都可以拍的很棒,都可以拍出新意,要看最終的完成度。沒有爛導演,只有爛觀眾會寵出來爛導演,讓他們不思進取,想著隨便拍拍就能賺大錢,何苦要費力。
昨天剛看了九把刀的《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絕對是今年臺灣地區的熱門電影。我就很喜歡,雖然它也有不足,它在豆瓣的評分還不如《王牌特工2》。
《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
這部電影還是大家熟悉的臺灣校園青春片,講的是校園凌霸,和九把刀之前票房炸裂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算是同類型吧,大家很熟悉的臺灣青春片。但這次,他把校園青春片拍成了恐怖片,而且是那種腦洞清奇的恐怖片,最後你會發現,其實這拍的是個寓言。
編劇把校園凌霸這件事偷換了一下概念,雖然探討的並不夠深入,但也講到了問題少年的成長因素,父母和家庭方面的影響。故事把重心從問題學生欺凌同學,轉向了欺凌怪物女孩,把她當成了實驗對象和報復的工具。
很喜歡這個故事無政府主義的狀態,但有人會覺得這是導演的三觀不正,還有人覺得片中怪物虐殺學生的場景存在邏輯bug,很多細節處理的不夠真實,讓人覺得假。但正是導演的惡趣味,讓這部校園青春片煥發了新機,拍出了不一樣的感覺,借綁架怪物這種誇張的行為來講青少年心理。
把臺灣校園小清新拍成重口味血漿B級片,這就像《天才槍手》裡把泰國校園小清新拍成好萊塢動作間諜片一樣獨特。不過,我就是欣賞九把刀這種能夠玩起來的創作態度,當下玩類型混搭,能把一部類型片拍成另一種類型片的觀感,這是一件很有high的事情。
妹子來客串個彩蛋
《報告老師》的骨子裡其實還是一部臺灣青春片,其中還夾雜了太多導演個人的私貨,它的類型片化程度並不夠徹底,這也是它無法像《天才槍手》一樣優秀的原因,但是太徹底了就成《釜山行》了,我還是更喜歡現在這樣。
其實這個故事原本可以更商業,在學生綁架小怪物之後,把大怪物的營救線充分展開,加點營救的特殊技能,無論是大怪物對無辜路人的屠殺,還是尋找當事學生的復仇,都是可以讓片子變得更緊張,娛樂性更上一層樓的東西。小怪物本身也可以設計她的反抗,她和那個好學生之間的關係,本來也都是戲。
但導演根本就沒想在怪獸恐怖片這個類型上做的更徹底,他想講的還是這個寓言故事背後的個人表達,是校園凌霸這件事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什麼促使這些少年一步步大開殺戒。同時《那些年》的成功,他對臺灣校園青春片的熟悉,還是超過了類型化和個人表達這兩項,也是這部電影觀感有點撕扯的原因,估計是因為投資太大,有票房的顧慮吧。
這場戲的邏輯就不能忍
雖然片中那個怪物身份的設定更像是《紅衣小女孩》裡的女鬼,髒兮兮的+五毛錢特效,但還是通過大量的虐殺和血漿,滿足了導演的惡趣味。我太喜歡這類惡趣味的東西了,我刷過兩遍園子溫的《真實魔鬼遊戲》。
他不想只拍一部能賣錢的商業類型片,他想拍這些問題少年的心理,只是情感上沒能拍的更加深入,被他的三觀不正壞了事。導致這個故事的淚點不在少年身上,而在大怪物和小怪物最後的那一個擁抱。
這裡的怪物可以這麼解讀,她們本來也是漂亮的姐妹花,因為常年生活在恐怖的環境裡,變成了怪物。她們是後天遭受迫害而養成的,她們其實是受害者。片中的問題少年,他的父親坐牢,母親做妓,他也是這種變態環境裡後天養成的怪物。怪物只是一個隱喻,但在觀眾意識到這層解讀之前,施虐和欺凌一直在這群問題少年身上,這種負面的主角身上很難有值得觀眾移情的地方。
想把類型混搭和作者表達這兩項做好是非常難的事情,不過能看到有人在做這方面的嘗試,而且成果還頗有一定的水準,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每年的奇幻影展上,我們都會看到一些這麼玩的導演,比較有名的像英國導演本·維特利,這種類型的電影可能觀感並不好,但在影評人眼裡,它們常常很受青睞。
又回到了那個問題,拍電影這件事,拍的好不好看跟拍的好不好是兩回事。
iPhone用戶打賞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