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老闆娘收到粉絲(且稱A小姐)來信,傾訴離婚後無法擺脫過去回憶的痛苦。用她的話說,經歷離婚簡直像被剝了層皮。
「一年了,不管是逛超市、坐地鐵,還是去健身、去旅遊,時不時還是會想起他和過去的回憶。我藏起了對戒,又會偷偷拿出來反覆看……夢見他讓我覺得幸福。醒來,就只剩下痛苦。」
「說好要忘記,偏偏又想起」。痛苦的情緒反覆出現,過往的畫面時不時就出現在腦海,纏繞著A小姐。
老闆娘告訴A小姐,她所面臨的正是一場可能對其今後的人生產生影響深遠的創傷性事件。需要她鼓起勇氣積極面對,如果負面情緒嚴重影響生活的話,可以考慮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5.12地震之後,關於「創傷事件」和「創傷後心理治療」的話題在國內引起了更多關注。其實,「創傷性事件」並不僅僅指「自然災害」事件,近年來的諸多社會調查數據顯示,如親人離世,戀愛失敗,職場失利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件,正快速攀升至排名前列的、足以誘發現代都市人獲得心理創傷的事件。
像A小姐所經歷的這類「創傷」案例更是不在少數。無論年長年幼,貧窮富有,在一生漫長的道路上,很少有人能完全避免「創傷性事件」及其帶來的痛苦體驗——當人們對某件事或情境的知覺超過了成功地應對它所需的資源和能力,便可能帶來創傷性壓力。這種壓力往往會使個體感受到超負荷感和孤單感,帶來負面情緒。正如心理創傷治療大師Vander Kolk所說,創傷使人「不能忍受知道所知,不能看到所見。」。
擅長和你「躲貓貓」的無意識記憶
對於很多具有重大創傷體驗的人來說,壓抑自己的「創傷記憶」成為一種很有效的心理防禦,(回復「防禦機制」閱讀相關文章),壓抑得越深,「創傷記憶」就越容易接近「無意識記憶」的狀態,幫助他們實現暫時性遺忘。
這種「遺忘」往往並不能根除創傷事件帶來的消極體驗——人們依然會不自覺地想起曾經發生的事,被迫再度體驗創傷,比如失戀後的「睹物思人」,連著幾個晚上夢到已故的親人等,說的都是這類不自覺「回憶」的場景:思想、感覺、影像和記憶一股腦侵入自覺意識,引發不愉悅的情緒反應,比如恐懼、悲痛、絕望等。
所以,儘管A小姐在主觀意識層面想要「遺忘」,「創傷記憶」偏偏不配合,和她玩起「躲貓貓」,出現在她的「意料之外」。
「創傷」承載了你所不願告別的回憶——情緒記憶最難忘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心理學家KeithPayne發現,情緒記憶是最難刻意忘掉的,尤其當這種記憶源於視覺線索。實驗證明,即使是輕微而溫和的情感記憶事件,比如在考試分數不理想或者在工作中受到批評等,都是很難被忘記的。
研究人員共調查了218位參與者在看過一些照片後的反應。他們注意到,那些調動了參與者情緒因素的照片內容比起別的內容,更不容易被「刻意忘記」。令人愉快和令人不悅的情緒記憶同樣具有這樣的抵抗力。
Keith Payne認為,人們要刻意忘記一件事情的前提是要從精神上和與事件相關的信息完全隔離開來。然而,記憶中的情感因素會破壞這一過程。他說,「人們的情緒記憶在形成時,與自身生活的許多部分都發生了關聯,因此要隔離它們很難。一旦人們要刻意忘卻這些記憶,情感因素就會使它突顯出來,因而更加難忘。」
「創傷記憶」習慣Repeat又Repeat
A小姐說她總是重複做著一些夢。這讓老闆娘想起一段描寫記憶的話:「當你身處於故事之中,它根本還不是個故事,而只是一團混沌、一聲黑暗中的吼叫、茫然而毫無頭緒……直到事過境遷,當你開始向自己或他人述說時,故事才於焉成形。」(摘自《雙面葛蕾斯》)。對於創傷性記憶來說,事件已經成為過去,真正造成生活困擾的只剩下那些「悲慘」的回憶。
上文提到,創傷記憶與悲傷的情緒聯結,更加不容易被遺忘。當創傷記憶被有意識或被迫「重播」時,這段記憶就會遭到強化。
這個過程與大腦本身的結構有關。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如果鈴聲一響,食物就到,那麼只要鈴聲響,狗就會開始流涎。相反,當有了鈴聲伴隨被電擊的記憶時,狗就會害怕無助地呆愣在那裡,僵等著第二次的創傷。
如何應對這位記憶世界裡的「不速之客」 ?
研究顯示,如果我們刻意壓制負面感覺,反而可能會提升它出現的頻率——這就是所謂的「回跳效應」。
打個比方,「回跳效應」 就像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室友。假設某棟公寓樓裡住著一群租客,他們集體同意將其中一個房客趕出去。有一天,他們趁這個不受歡迎的傢伙出門時換掉了門鎖。「不速之客」回來後發現進不了門,於是只能用力敲門。門裡的人可能會裝作沒聽見。他怕自己的動靜不夠大,就越發用力。最後終於敲累了,其他房客聽見外面安靜下來,會認為他已經離開。但事實是,過了不久,敲門聲又會重新響起,而且比以前更強大。 這個例子形象地說明了壓抑「創傷記憶」後可能引發的「無意識層面的心理矛盾。
但我們都知道,誰都不可能永遠不打開這扇門。我們要做的是直面「創傷記憶」,修復「創傷」,讓它成為「自我」繼續成長的動力。
假如在創傷修復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以下兩種方法或許可以一試:
想像一個讓你感到安全和鎮定的地方——那可能是個真實存在地方,也可能只存在於想像中;可能是室內,可能是戶外;可能有其他人在場,可能只有你自己……你要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於這幅畫面。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到你自己的身體上,讓自己鎮定下來。專注於鎮定的感覺。
最後,想出一個能夠捕捉到這幅畫面全貌的詞,比如「沙灘」「樹木」或「山」。試著用這個詞喚起你對安全環境的想像,從而鎮定心神。只是想像安全環境,當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但是如果你能因此鎮定下來,你就可以從容面對下一個挑戰。你可以通過尋找自己的安全場所,學會鎮定心神,學習控制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一直在不停回想過去發生的事,或者如果你感到自己正逐漸脫離周圍的真實環境,那麼你需要知道如何把自我帶回現實。站起來,把身體重心向前傾,讓腳底嚴密地貼在地上。你會感到自己的體重正把你的身體向下拽。
打起精神,留意你的四周,仔細聽一聽周圍的聲音,然後描述你周遭的環境和身邊正在發生的事——你可以大聲說出來,也可以對自己小聲低語:「我看見在我前面有一個杯子。它是紅色的,上面印著一幅畫,還有幾個字。它放在一張桌子上,桌子上鋪了一塊黑白圖案的桌布。桌子擺放在窗前。窗外有一個花園……」然後告訴自己:「我在這間房子裡。那些都是關於過去的記憶。那些事情曾經發生過,現在都已經過去了。我是在此時此地。」
以上,送給A小姐。
原創內容,部分整理自網絡
轉發需告知平臺
——END——
往期文章:
一起走過天涯海角,畢業以後,我們還是免不了分道揚鑣
誰說「寶寶」裝嫩?大人愛過六一的理由終於找到了!
「奇葩」當道,「表演型人」真的更受寵嗎?
你想了解的都在這裡,掃碼關注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