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學以致用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從而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運用。在學習這個過程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只懂理論,不知實踐。我們知道怎樣快速背誦一篇詩,解出一道數學題,但我們卻不知道如何解決這複雜的人際矛盾;我們知道動脈出血近心端止血,靜脈出血遠心端止血,但往往看見受傷流血的人卻還是慌了神。由此可見,「學」的目的從來都不是學,而是在於「用」。
01
從小我們的家長就告訴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一個好大學,這樣才會有一個好工作。秉持著這樣一個思想,在我們中小學的12年間,大多數人都承擔著一個「兩眼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子形象。在這樣的應試教育中,無數學子都努力學習課本知識,以取得優異成績,進入理想的大學。由於太過重視成績而忽視教學真正的出發點,所以導致了現在一些「唯分數論」的學習風氣,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學子。其中,張進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張進生,天資聰穎,屬於那種不怎麼努力也可以取得很好成績的學霸。雖然家境貧寒,但作為家裡最小的兒子,他的求學之路得到了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全力支持。
一開始,張進生也確實很優秀,成為了全家人的驕傲,也曾被寄以厚望。1984年,他憑藉自己的優異成績被湖南醫科大學錄取,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80年代,湖南醫科大是國內數一數二的醫科大學,能考上這樣一所高等學府,可以說是前途無量了。
在學醫的五年裡,他還是老師口中的好學生,家長口中的好孩子,在順利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了天津一所醫院當醫師。在醫院這種地方,憑藉著自己的學歷和豐富的知識水平,他本應該是如魚得水,各種職稱考評都不話下。但出人意料的是,幾年下來,身邊的同事紛紛升遷,甚至還有很多在學歷和科研水平上比他弱很多的。巨大的競爭壓力下,他愈發的孤僻,工作狀態越來越差,他也時常反省自己,但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唯一的可能是自己學得還不夠深,於是他決定繼續深造自己的學業。
02
回到了熟悉的校園以後,他可謂如魚得水,1992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學內科學專業的研究生,他終於又找到了那個意氣風發的自己,好好揚眉吐氣一回。不僅如此,三年後,他還考上了北京大學的博士。在博士畢業的最後一年,他同時也收到了英國皇家學院繼續深造的邀請,這本是一個繼續學習的好契機,但20萬的深造費用讓他望而卻步。
隨著博士畢業期限將至,找工作也提上了日程,但在天津那幾年的工作經歷給他留下了不小的陰影,他太害怕失敗了,由此又陷入巨大的焦慮之中。最終,在畢業的關鍵時期,他患上抑鬱症休學。
雖然沒有讀完博士,但北大內科學碩士的學歷也足以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然而多次面試下來,張進生卻屢戰屢敗,但好面子的他還是對外宣稱好多大型醫院搶著要他。
在生活壓力的壓迫下,他不得不低了頭,最終在蘭州一家名不見傳的小醫院拿著一千塊錢的工資。但遺憾的是剛入職不久,他就丟了工作,從此回到老家,閉門不出,靠著姐姐的救濟混混沌沌地過日子。這一失業,就是十八年,而在失業的第十八年,政府給張進生辦理了農村特困補助。
就這樣,堂堂北大博士生,如今卻靠著低保過日,這事任誰聽了去,也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結語
從張進生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學習成績優異固然重要,但學以致用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的能力。不善於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不善於適應各種生活環境,就無異於一隻無頭蒼蠅四處亂撞,華而不實。這樣的人,一輩子都難成大器。學習不單單是為了一個分數,一張文憑,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它能給你帶來什麼,又能給這個社會帶來什麼。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