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比糧貴」的現實,逼迫著農民另尋出路,可出路在哪裡?

2020-12-25 雷劍鋒說歷史

一場百年未遇的新冠型肺炎,在2020庚子年爆發,改變了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許多人的價值觀。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人越來越多,考律師執業證的人也越來越多,月光族開始考慮存錢,穩定生存和抗風險的工作成為他們的首選。

而且曾經有過的搶購糧油的風潮,又讓國人想起了中國幾年前發展起來的農業。民以食為天,無論哪個朝代,都離不開一天三餐,在國際疫情一度難以控制的時期,一些中國人甚至陷入了糧食恐慌,直到官方發布通知,中國的糧食足夠吃,才打消了老百姓搶購糧食的念頭。

農場主,這個曾經淡出人們視線的群體,又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中,可以「水到渠成」,農場主的出路在哪裡?

在剛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那幾年,為吃飽了飯,勤勞的中國農民不放棄任何一塊荒地,大片大片地種糧食作物,星星點點地種瓜果,那時出地長出來的不僅僅是糧食,還有希望。因此,在以前的農村,為了搶田埂而打架的事情屢見不鮮,那時的土地,被農民視為生命。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經濟也在快速發展,市場化的價值取向對傳統農業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他們的家鄉到大城市謀生。大地還是那一塊永恆不變的土地,農民也還是一塊辛勤勞動的農民,為什麼今天的土地不再值錢?

由於「水比糧貴」,糧食不值錢,僅靠耕地無法滿足全家的衣食住行需要。所有生活用品都在飛快地上漲,人們的消費水平在逐漸提高,而食品價格的上漲卻沒有跟上其它商品的上漲。對著黃土背朝天,辛苦一年,吃喝不愁,到最後還是兩手空空。

我婆婆每次從老家回來,總喜歡背上厚厚的黃豆、蔬菜、糧油,看著將近七旬的老人家,便時常勸她不要這樣做,她卻說自己種的不值錢,你們買了也值。這個說法確實無可辯駁,農夫們辛辛苦苦種植的糧食,在他們手中就是沒有價值的。

嶽母有個習慣,不到外面去吃飯,即使非常渴,也不會買水,因為她能很快把一瓶水換成幾斤玉米,幾斤大豆,在外面吃一段飯就夠了,還能換多少地。

她種了一輩子地,太了解農民的艱辛和艱難。而且,聽多了她的換算,筆者也深深地認同了「水比糧貴」這一現實。

「水比糧貴」,農民的出路在哪裡?農場主們世代以種地為生,但今天的現實迫使他們離開家鄉。"38,61,99"部隊,這不是一種軍事稱謂,而是對當前農村人口,即婦女、兒童、老人的形象的概括。鄉村空洞化早已成為現實,隨著青年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土地空洞也隨之出現。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人種地,自然就沒有糧食產量,人口眾多的中國人吃什麼呢?人生在世,鐵飯碗是鋼,一日三餐餓的慌,人人都要吃飯,食物從何而來?農場主沒有顧及這些問題,他們只想「水比糧貴」,自己的出路在哪裡。

因為在農村不能安身立命,那就去城市尋求機會,所以農民工這一群體日益龐大,但是缺乏知識和技能的農民,也只能從事一些體力勞動。

衛生工人、建築工人、服務生、管道工人這類行業,基本上都是民工。它們在城市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但由於它們不屬於城市,所以被城市邊緣化了。

工作真的比耕地容易嗎?也不知道,除了個別頭腦比較靈活的人可以做些稍微輕鬆一點的工作外,大多數農民工都是靠體力吃飯的。不像種植土地,種植土地有一定的自由,種植土地和不種植土地,今天或明天種植土地。打工日傷心,無工日更傷心,這才是打工日真正的悲哀。

民工除了要靠勞力吃飯、乾重活外,還要忍受城裡人異樣的眼光。無論在車站或公共汽車上,任何公共場合,農民工都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網上經常會曝光一些農民工在公共汽車上有座位也不坐的行為,為什麼這種現象會引起關注,因為他們骨子裡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還有一些人並不一定真的把農民工當成普通群體,因為網絡從來沒有曝光過學生、知識分子或其他行業的人有位子不坐的情況,農民工這種行為的曝光,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他們是城市的邊緣人。

"水比糧貴"的現實逼迫著農民另尋出路,可出路在哪裡?農、農原來是支撐國家發展的基礎,現在卻陷入了混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誰知道盤中有飯,粒粒都是苦的。」每個人都會寫憫農,但誰又能真正體會到農民的辛勞呢?當農民的利益被蠶食時,誰又能想到,如此龐大的群體將何去何從呢?

「家有糧食,心不慌」。老頭子常這麼說,因為有了糧食,就可以抵禦一切天災人禍了。在暴發期間,二十多天沒有外出,在我的家中也曾有過缺油少菜的情況,我的愛人便說:「實在不行,我們就回去,回去至少不會餓死。"你們老家的米麵油都是自己種的,是買的。

假如這個國家真有糧食恐慌,那首先餓死的就不是城裡人,而是老鄉。」現在的農村早已不再是一個沒有人挨餓的地方,相反,沒有耕種過土地的農民卻成為抗擊天災人禍能力最弱的群體。「水比糧貴」,農民的出路在哪裡?本文作者來自農村,目前還從事農業行業工作,對農村的問題和癥結沒有人比我更熟悉。這幾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一直講「三農」問題,但是「三農」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甚至還有加重的趨勢。

改變農業和農民的狀況,首先要改變傳統的粗耕方式,實行工業化的深耕,使耕地成為一條產業鏈,使糧食產量最大化,使農民成為具有工人、公務員等同等社會地位的職業。培育一批專業化的農民,將土地從生存轉變為事業,從而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和榮譽感,使人們有返回農村的動力。

要改變以天吃飯、以力吃飯的方式,必須依靠科學技術,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必然是產業化、科技化,以機械化種植和收穫代替人工種植和收穫。那時耕地也由體力勞動轉變為腦力勞動,農夫們的職業身份自然會提高。

相關焦點

  • 一斤礦泉水兩塊,一斤麥子八毛,水比糧貴的當下,農民該何去何從
    所以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土地將來由誰耕種?水比糧貴和土地將會荒蕪這兩個問題,其實都可以歸咎於種地收入太微薄,除了能維持溫飽以外根本不敢想其他的事,那麼農民們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二)、釋放利好,刺激農業糧食在平日裡看起來無足輕重,反正到哪裡都能買到而且也不貴,可如果一旦發生戰事或者國際局勢出現變化,中國再拿不出糧食必將受制於人。因此,為了未雨綢繆就必須重新將農業重視起來,這些年國家也一直在努力但還是不夠。
  • 新京報:老農民黃河邊尋出路
    原標題:老農民黃河邊尋出路   【看電視·《老農民》】   電視劇《老農民》開篇,便是在混沌的黃河邊上,兩個黝黑的老農民,在皸裂的大地上,為了同樣黝黑的子女的命運,角力兩個字,一橫一豎,橫著的死去,豎著的活著。
  • 中年女性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中年女性的出路到底在哪裡?宋丹丹都說在她過了34歲以後,一下就沒有戲可拍了,作為混跡小品界這麼久的人,演技和人品都是很有保障的,觀眾也非常喜歡,可就連她都經歷了「中年危機」。中年女性的出路到底在哪裡?這就是現實,這就是資本。中年女性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 老農感嘆:農村的出路在哪裡?
    老農感嘆:農村的出路在哪裡?農村「386160」部隊的這個腦洞確實令人敬佩,竟然想到這個數字代表含義,看來對如今的農村現狀確實比較了解,這串數字起初我也並不是很明白,之後仔細想了想看了才了解到:這「38」特指的是農村的留守婦女、「61」則象徵六一,指的是村裡的留守兒童們、「60」則就是指年齡超過六十的老人們。
  • 同工不同酬,代課教師的出路在哪裡?
    面對如此差的生存環境,代課教師的出路在哪裡?今天,我們就來一塊探討一下這個話題。很多人都會納悶:既然代課教師工資低,待遇差,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當代課教師呢?俗話說,成功的人大都是相同的,而失敗的人都各有各的不幸。
  • 紀錄片《出路》:透過主人翁的出路,看待我們自己的出路
    4月30日,紀錄片《出路》在某平臺付費播出。其實早在2018年此片就開始點映,直到如今有2萬5千名觀眾,並且反響熱烈,直指人心。本片講述了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孩子的出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在這三個家庭中找到自己所處的環境。
  • 宋昰昀被曝另尋出路 秀智後又一人氣演員離開JYP
    宋昰昀被曝另尋出路離開JYP宋昰昀因《三流之路》爆紅據臺灣媒體報導,韓國女演員宋昰昀出道近16年的時間,以《三流之路
  • 沒有技能的大專生出路在哪裡?回答太現實了
    小編總結首先,沒有技能的大專生出路在哪裡?這個問題本身有沒有問題,不說大專生還是本科生有沒有出路,這個問題直接給出的一個定語是"沒有技能的",反問一下,沒有技能的畢業生,需要你做什麼?現狀不理想,就只能看成長空間。
  • 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中小學男教師的出路在哪?
    眾所周知,教師的待遇並不高,就一普通工薪階層水平,養家餬口尚可,大富大貴就別指望了。如果一個家庭就靠男教師那點工資的話,估計離揭不開鍋也就不遠了。雖然國家現在在大力提高教師待遇,但畢竟教師隊伍龐大,還要考慮到社會平衡,想要讓教師的待遇高出別人一大截,肯定是很不現實的。
  • 農民:鄉村變「荒村」,未來出路在哪?合村並居真的管用嗎?
    農民:鄉村變"荒村",未來出路在哪?合村並居真的管用嗎?對於農民來說,農村不僅僅是自己的家,更是自己的精神依靠。多少老人一輩子都未曾離開過生養自己的那片土地,已經有了深深的感情,所以對於農村的問題也會特別的在意。
  • 射手網關閉,字幕組的出路在哪裡?
    以電影中文字幕為主的主題資訊交換平臺射手網11月22日發布公告稱,「需要射手網的時代已經走開了。因此,今天,射手網正式關閉。」 出於情感,為他們的以後考慮,那麼,字幕組的出路在哪裡呢?我們不妨設想一下,權當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第一,引入戰略投資者,繼續堅守。人人影視貼出關閉網站的微博之後,還貼出了這樣的內容:「美劇和電影字幕翻譯還會繼續,我們將繼續提供字幕文本和公開課的下載。」可是,隨後這一微博很快被刪除。由此可見,想憑藉自己的力量繼續堅守的可能微乎其微,因為版權的威力。
  • 我們想為這部叫《出·路》的紀錄片尋找出路
    2018年4月,她找到大象時說:片子拍完兩年了,一直沒有出路,最近北京有幾家書店邀請她去交流放映,實在不行就這樣放吧,只要能被人看見。交到大象手上時,她說:別有壓力,哪怕只能放二三十場,也行!大象一向作品至上,我們不願辜負這樣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好作品,更不忍辜負這樣一位赤誠的導演。
  • 沒有退路,才是最好的出路
    人生有時需要在逼迫與壓力中前行,就如同種子被禁錮在土地,才會努力紮根破土成苗。當你面對一條死胡同,你應該高興,踢開這道障礙,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正所謂,沒有退路,才是最好的出路。所謂退路,是懈怠的藉口電影《霸王別姬》中說「不瘋魔,不成活」,人都需要逼自己一把。
  • 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出路在哪裡?
    當年,《車水馬龍》《月亮灣的笑聲》《喜盈門》令「八億農民帶笑看」。但近些年,農村題材影視作品卻鮮有叫好又叫座的案例。如何在做好內容的同時贏得市場,農村題材影視劇的出路在哪裡?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小說以貼近老百姓生活為特色,幾部影片對中國當時現實的表現,正是觀眾期待的內容,和他們有情感共鳴,這是它們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    這一波農村劇熱,儘管是借政策東風而起,但何天平認為,在農村題材長期缺席主流電視市場的背景下,這無疑是個好的契機。
  • 那出路在哪裡呢?
    因為壓力、虛空、乾渴、在黑暗中找不著出路。為什麼人追尋了許多,卻仍是虛空乾渴呢?為什麼得到了金錢、成就、地位,卻仍然不滿足,仍然在黑暗中打轉呢?那如何能得知出路在哪裡呢?約翰福音十四章六節上:「耶穌說,我就是道路、實際、生命。」一章四至五節:「生命在祂裡面,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未曾勝過光。
  • 土地摞荒年輕人外出,鄉村變『荒村』,農民養老路在何方?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作為種地為生的農民仍然收入微薄,他們無法支撐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不得不外出尋找出路,一年又一年,農村青壯年越來越少,田地摞荒的越來越多,在農村只能見到佝僂老翁耕種,鄉村變『荒村』,農民養老到底路在何方?
  • 《出路》
    通過讀書走出去的孩子,都會不一而同的感嘆,讀書是農村孩子唯一的出路。今天就不聊我老家了,確實沒啥好說的,不讀書就只能去打工(雖然現在也是打工)。聊下之前看過的一個很短的紀錄片:《出路》。當所有的路都走不通的時候,可能婚姻對她來說真的是一個比較好的出路了。而徐佳身上,則有著中國大部分學生的身影。考大學、找工作、結婚、生小孩,然後小孩繼續考大學.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真相:「讀書騙局」是怎樣拖垮窮人的?
    可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或許,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就能找到答案了。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出路》,豆瓣評分達到了8.8,有一半的網友給出了五星。圍繞著野雞大學老師王振祥,貧苦家庭高考生王盼,大學畢業生萬超三位主角講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中國貧困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整部紀錄片揭露了中國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口號。
  • 《三流之路》宋昰昀被爆尋出路 繼秀智後離開JYP
    JYP繼秀智後,再度失去人氣女星,《三流之路》宋昰昀爆秘尋出路。(圖/翻攝自IG) 宋昰昀2013年5月與JYP籤訂演員合約,2016年二次續約3年,不過,合約即將在4月到期,據業界人士爆料,她正在與其他經紀公司接洽,雙方合作了6年,但幾乎沒有再續約的可能性,繼秀智後,JYP再度失去一名人氣女演員。宋昰昀演《三流之路》爆紅。
  • 從獼猴桃看,國產水果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國產水果的出路究竟出在哪裡?中國果農怎樣才能獲得與他們的付出相匹配的經濟回報? 尤其是獼猴桃,這一土生土長的中國水果,留洋歸來,還取了個「奇異果」的洋名字,紐西蘭獼猴桃產業的巨大成功究竟是由何而來?對於中國獼猴桃產業的發展有何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