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百年未遇的新冠型肺炎,在2020庚子年爆發,改變了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許多人的價值觀。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人越來越多,考律師執業證的人也越來越多,月光族開始考慮存錢,穩定生存和抗風險的工作成為他們的首選。
而且曾經有過的搶購糧油的風潮,又讓國人想起了中國幾年前發展起來的農業。民以食為天,無論哪個朝代,都離不開一天三餐,在國際疫情一度難以控制的時期,一些中國人甚至陷入了糧食恐慌,直到官方發布通知,中國的糧食足夠吃,才打消了老百姓搶購糧食的念頭。
農場主,這個曾經淡出人們視線的群體,又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中,可以「水到渠成」,農場主的出路在哪裡?
在剛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那幾年,為吃飽了飯,勤勞的中國農民不放棄任何一塊荒地,大片大片地種糧食作物,星星點點地種瓜果,那時出地長出來的不僅僅是糧食,還有希望。因此,在以前的農村,為了搶田埂而打架的事情屢見不鮮,那時的土地,被農民視為生命。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經濟也在快速發展,市場化的價值取向對傳統農業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他們的家鄉到大城市謀生。大地還是那一塊永恆不變的土地,農民也還是一塊辛勤勞動的農民,為什麼今天的土地不再值錢?
由於「水比糧貴」,糧食不值錢,僅靠耕地無法滿足全家的衣食住行需要。所有生活用品都在飛快地上漲,人們的消費水平在逐漸提高,而食品價格的上漲卻沒有跟上其它商品的上漲。對著黃土背朝天,辛苦一年,吃喝不愁,到最後還是兩手空空。
我婆婆每次從老家回來,總喜歡背上厚厚的黃豆、蔬菜、糧油,看著將近七旬的老人家,便時常勸她不要這樣做,她卻說自己種的不值錢,你們買了也值。這個說法確實無可辯駁,農夫們辛辛苦苦種植的糧食,在他們手中就是沒有價值的。
嶽母有個習慣,不到外面去吃飯,即使非常渴,也不會買水,因為她能很快把一瓶水換成幾斤玉米,幾斤大豆,在外面吃一段飯就夠了,還能換多少地。
她種了一輩子地,太了解農民的艱辛和艱難。而且,聽多了她的換算,筆者也深深地認同了「水比糧貴」這一現實。
「水比糧貴」,農民的出路在哪裡?農場主們世代以種地為生,但今天的現實迫使他們離開家鄉。"38,61,99"部隊,這不是一種軍事稱謂,而是對當前農村人口,即婦女、兒童、老人的形象的概括。鄉村空洞化早已成為現實,隨著青年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土地空洞也隨之出現。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人種地,自然就沒有糧食產量,人口眾多的中國人吃什麼呢?人生在世,鐵飯碗是鋼,一日三餐餓的慌,人人都要吃飯,食物從何而來?農場主沒有顧及這些問題,他們只想「水比糧貴」,自己的出路在哪裡。
因為在農村不能安身立命,那就去城市尋求機會,所以農民工這一群體日益龐大,但是缺乏知識和技能的農民,也只能從事一些體力勞動。
衛生工人、建築工人、服務生、管道工人這類行業,基本上都是民工。它們在城市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但由於它們不屬於城市,所以被城市邊緣化了。
工作真的比耕地容易嗎?也不知道,除了個別頭腦比較靈活的人可以做些稍微輕鬆一點的工作外,大多數農民工都是靠體力吃飯的。不像種植土地,種植土地有一定的自由,種植土地和不種植土地,今天或明天種植土地。打工日傷心,無工日更傷心,這才是打工日真正的悲哀。
民工除了要靠勞力吃飯、乾重活外,還要忍受城裡人異樣的眼光。無論在車站或公共汽車上,任何公共場合,農民工都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網上經常會曝光一些農民工在公共汽車上有座位也不坐的行為,為什麼這種現象會引起關注,因為他們骨子裡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還有一些人並不一定真的把農民工當成普通群體,因為網絡從來沒有曝光過學生、知識分子或其他行業的人有位子不坐的情況,農民工這種行為的曝光,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他們是城市的邊緣人。
"水比糧貴"的現實逼迫著農民另尋出路,可出路在哪裡?農、農原來是支撐國家發展的基礎,現在卻陷入了混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誰知道盤中有飯,粒粒都是苦的。」每個人都會寫憫農,但誰又能真正體會到農民的辛勞呢?當農民的利益被蠶食時,誰又能想到,如此龐大的群體將何去何從呢?
「家有糧食,心不慌」。老頭子常這麼說,因為有了糧食,就可以抵禦一切天災人禍了。在暴發期間,二十多天沒有外出,在我的家中也曾有過缺油少菜的情況,我的愛人便說:「實在不行,我們就回去,回去至少不會餓死。"你們老家的米麵油都是自己種的,是買的。
假如這個國家真有糧食恐慌,那首先餓死的就不是城裡人,而是老鄉。」現在的農村早已不再是一個沒有人挨餓的地方,相反,沒有耕種過土地的農民卻成為抗擊天災人禍能力最弱的群體。「水比糧貴」,農民的出路在哪裡?本文作者來自農村,目前還從事農業行業工作,對農村的問題和癥結沒有人比我更熟悉。這幾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一直講「三農」問題,但是「三農」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甚至還有加重的趨勢。
改變農業和農民的狀況,首先要改變傳統的粗耕方式,實行工業化的深耕,使耕地成為一條產業鏈,使糧食產量最大化,使農民成為具有工人、公務員等同等社會地位的職業。培育一批專業化的農民,將土地從生存轉變為事業,從而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和榮譽感,使人們有返回農村的動力。
要改變以天吃飯、以力吃飯的方式,必須依靠科學技術,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必然是產業化、科技化,以機械化種植和收穫代替人工種植和收穫。那時耕地也由體力勞動轉變為腦力勞動,農夫們的職業身份自然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