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愛孩子?真正的愛孩子就是授予他獨立生活的意志與技能,在離開父母的庇佑後,也能夠依然過得怡然。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一味地溺愛,不是將孩子小心翼翼地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為他遮蔽世間所有的風吹雨打,而是該讓孩子吃苦時要讓他去吃苦,教會孩子獨闖世界的本領,能夠在屬於自己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前段時間,田亮在微博上曬出女兒森碟受傷的照片。原來,在國內這般酷暑難耐的天氣裡,森碟還堅持在室外練習打網球,除了忍受紫外線的傷害,腳上還磨出了好幾個血泡。
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心疼,甚至有網友留言田亮對孩子過於苛刻,其實,森碟受傷最心疼的莫過于田亮,但他明白:孩子需要學會吃苦才能長大。
網上有這樣一則媽媽寫的小故事:
你上幼兒園時,有天我接你回家。
下雪了,你呼叫著要去堆雪人。
我說要回家穿羽絨服戴手套,你哪裡肯,撒著歡衝進雪地。
瘋玩一場,當晚你發了熱,接下來的幾天咳嗽不止鼻子也一直一抽一抽地。
我很自責,怪自己那天沒狠心拉住你。
我們去看了醫生,打了針,還帶回來了一些藥,每天都要喝。
第一天,我千哄百勸用盡解數才讓你喝完,剛放下杯子放下心,你譁啦啦全吐了。
第二天,我改變策略,嚴肅命令你喝。你淚眼婆娑艱難地喝了,喝完又想吐。
我大吼:「不許吐!」你有點怕,緊抿小嘴端端正正坐著,一動也不敢動,樣子很好笑也很可憐。
晚上你問我明天還要不要喝,我說要。你說藥好苦媽媽好兇,我說我知道,但是不喝就得繼續去醫院抽血打針,更苦。
我還說:「人活著,就是要受一些苦,不受這樣,就得受那樣。」
詩人於戈曾說:
「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經歷不到這些,他就沒有對生活的獲得感。」
爸爸媽媽是我們的領航員和護旗手,路上有許多石子,路面有許多坑窪,但自己那時卻不曾奇怪為什麼自己感受不到一點顛簸?
長大後才知道,是父母走的那麼小心翼翼,將坎坷的道路走成了平地。可孩子沒有感受過顛簸,同時也丟失了跨越坎坷的能力,孩子在長大後再遇到只能繞著走,因為路上依舊有很多的石子,父母卻沒有辦法抱著他們前行。
父母曾以為給予了孩子全部,卻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孩子去經歷、去克服、去吃苦的成長必經之路。
畢竟人活著,就是要受一些苦,以前不受,往後就要還。
曾有一個泰國的勵志視頻紅遍網絡:媽媽沒有上過學,以販售切水果維持生活,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女兒從生活中學習。一天放學後,女兒眼巴巴地望著同學們人手一支吃著冰棍,媽媽無奈看著碗裡僅有的幾個銅板。
夜裡,望著女兒熟睡的臉龐,媽媽突發奇想把菠蘿切成冰棒樣子,塞進冰桶中。第二天女兒開心地吃著媽媽自製的菠蘿冰棒,並提議可以把冰棒賣出去。一開始女兒一支都沒有賣出去,媽媽告訴她,你要去菜市場,看看其他人是怎麼賣東西的。
於是女兒仔細觀察著商販們如何做生意,突然間她似有所獲地笑著離開了,回家後她用蠟筆在冰桶上DIY,畫上了菠蘿冰棒圖案,並在旁邊寫著5塊一根,10塊三根。
掌握方法後,小女孩的菠蘿冰棒越賣越好。看到女兒能從實踐中學習,自己解決問題,媽媽很是開心。
她想,有一天自己不在女兒身邊,她相信女兒也能過得很好。
儘管文化和所處的時空有所差異,但成長卻是不分國界的。每個人都要去成長,小小年紀的女兒,只想吃一支冰棍,這是多麼小的要求啊,但生活的皮鞭早已抽打在了她的身上。
媽媽讓她去吃苦,是為了女兒以後不在自己身邊時也能過得很好,因為媽媽知道,女兒這隻小鳥不可能一輩子棲息在自己身旁。
如《目送》裡所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縱然父母想照顧孩子一生,但成長卻是孩子們自己的事情。人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突破自我、發現自我的歷程,唯有該放手時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孩子才會按照既定的成長軌跡慢慢成長起來。
「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於父母。
在熱播劇《都挺好》裡,被大家戲稱為「媽寶男」的蘇明成,從小就會靠一張巧嘴討老媽歡心。
學習成績不好,沒關係,反正有辦法讓媽媽開心,放學回家摟著老媽脖子親暱一句「媽我想死你啦」,媽媽就寵他,給他做好吃的。
考不上好大學,家裡花錢找;畢業後找工作,家裡託關係找;掙不到生活費,家裡貼補;婚後沒房子,家裡賣老房子給他置辦;婚後工資月月花光,媽媽從每月的養老金裡給他貼補。
日子過得美滋滋的,他肯定覺得自己能一直這樣下去,可是媽媽的突然離世,將這一切改變了。他就像無頭蒼蠅,生活徹底亂了。被父親嫌棄,最後又上當受騙,還丟了工作,他在老宅門前懊惱著,靠著圍牆癱坐在地說:「媽,我什麼都沒有了!」
可以說是母親當年的寵溺害了他,讓他受不得苦,總是耍小聰明,想著發大財,離婚後,他的人生到了最低谷,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幸運的是浪子回頭,他又重新找了工作,也重新認識自己,還準備參加公司的外派工作,到非洲去工作兩年。已經離婚的妻子朱麗心疼他,說那邊好像挺艱苦的。
他說:苦也得去呀,有些苦,必須得吃,躲不掉的。
這句話可以說是一語道破天機,倘若父母當初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很苦。
生活的苦誰都得吃,現實中大家擁有不同等級的財富,有人認為富人是不會讓孩子吃苦的,其實不然。美國總統川普在當上總統之前,是有名的地產大亨,即便這樣有錢,他對孩子們卻要求很嚴格,孩子們的零花錢需要自己打工掙,他只提供基本的生活費和教育費,連電話帳單都要孩子們自己支付。
小時候大女兒伊萬卡和親生母親一同外出時,母親給自己買了商務艙,卻只給女兒只買了經濟艙,女兒想升艙,母親告訴伊萬卡:「想坐商務艙可以,但你必須用你自己的錢買,否則只能坐經濟艙。」
這樣的教育使得孩子從小被培養出獨立的經濟意識。
伊萬卡曾告訴媒體:「我不得不去掙錢,因為除了學費外,其他一切生活開銷都得我自己支付。」伊萬卡從小就開始學習炒股,學會自己理財,上高中時當模特打零工自己掙錢,大學畢業後,她也沒有直接進入家族企業,而是憑藉自己的力量去闖世界。
她先是去了房地產公司學習房產業務,後來又跳槽到另一家鑽石公司推廣珠寶品牌,等到有了經驗後又開設了自創品牌,為她後來進入龐大的家族企業奠定了紮實基礎,在父親的總統大選期間,美貌與智慧集於一身的伊萬卡還成為了父親的堅強後盾,積極幫助父親拉選票。
吃苦,無論是貧窮或是富有,早已成為一節必修課。父母可以幫孩子一時,但是幫不了孩子一世,放手讓孩子去外面闖蕩,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來之不易,不斷試錯並調整自己,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這才是父母者對孩子最深沉的愛。
能吃苦的孩子,未來的路才更寬。吃苦,表面上磨練的是孩子的承受能力,其實更多的是在鍛鍊孩子對未來機遇的把握。比如送孩子去學習不同的特長,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讓孩子有機會去嘗試新的東西。每件事的剛開始一定是不輕鬆的,當孩子熬過了這個階段,克服了身體和心理上的障礙之後,所學的特長便變能夠成為他閃閃發光的資本,或許在未來的人生中亦能夠成為他立足的支點。
讓孩子吃一點苦,就是鼓勵孩子主動走出安逸的怪圈,接受挑戰。孩子在吃苦的過程中,更容易沉得下心,他們通過自己的汗水甚至是淚水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時候,他們會越來越自信,不再害怕。
做起事來有始有終,很輕易地將自己武裝強大。
這樣,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因為不怕吃苦、能吃苦,他們已經悄然比那些只會叫累喊疼的孩子多出許多生活的技能。孩子現在所承受的每一份苦,在未來都能多給他一個選擇,別再怕孩子哭,你現在還能庇佑這個小小的他,等到有一天,他一個人頭破血流的時候,你真的確定還能將他護在身後嗎?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飾演父親的黃磊在劇中曾說:天下有多少父母,就有多少個樣子的父母,沒有重樣的,因為每個家都不一樣,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而不要去做自私的父母,因為常常愛過了頭,就是自私的愛,那種愛比恨還要傷害。
有一些苦,遲早要吃。父母不給你,別人也會給,而別人給的,會比父母給的苦千百倍。有遠見的父母,一定都是狠的下心的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吃苦,因為那是他早晚要走的路。
撰文 - 雪梨媽媽網
主編 - 好媽
設計 - 桃子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Present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