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個地鐵站叫黃大仙。黃大仙站附近有個黃大仙祠。每天黃大仙香火不斷,說起黃大仙,香港不僅無人不知,而且還有著百萬信徒。
香港無線電視還曾於1986年拍攝劇集《黃大仙》,由鄭少秋飾演黃初平,謝賢飾演反派「飛龍太子」。
不過你是否想過,在香港人人都知道的黃大仙,到底什麼來頭?在修煉得道之前,黃大仙究竟是誰?又是哪裡人呢?
香港的黃大仙祠
黃大仙祠,全稱赤松黃大仙祠或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的一座著名廟宇,位於九龍東黃大仙,佔地約18000平方米。
廟宇主要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大仙,另亦有供奉儒、釋兩教的神祇如孔子、觀音等,故三教融合為香港黃大仙祠一大特色。該建築被列作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同時是香港第一家獲香港政府批准舉辦道教儀式婚禮及籤髮結婚證書的道教廟宇。
黃大仙原名叫什麼?是哪裡人?
香港人在黃大仙祠中供奉的黃大仙有什麼來頭?他原名是什麼?又是哪裡人呢?
黃初平像 『列仙酒牌』
黃大仙修煉得道前的原名為黃初平,生於浙江金華。黃大仙以東晉會稽郡金華縣「叱石成羊」的傳說而著名。
這個傳說的故事大意為:黃初平少年時在浙江金華山放羊,於15歲得道士指引,到赤松山金華洞內石室修仙。
其兄黃初起四處尋找初平,都沒結果。40多年後卻在一位善卜的道士指示下,在金華洞內找到黃初平。
初起追問當年羊群下落,初平就叫他往東面的山頭處找。初起四處找不到羊,初平就走到山頭大聲呼喚。眼前的白石竟然應聲昂首而起變成羊群。初起因此也起了修道之心,於是辭別親人,與初平一起修煉去了。
他們食松脂茯苓等,結果煉得「坐在立亡」,「日中無影」,雖500歲,而有「童子之色」。他們後來回鄉,見親戚鄰都死盡了,於是回山修煉,隨即得道成仙。
黃大仙在香港
生於浙江金華的黃初平,是如何在修煉得到後,將黃大仙的信仰傳至香港的呢?
1897年間,一位名叫梁仁庵的師爺聯同友好在廣東番禺扶乩遣興,他偶然得到黃初平降乩教導「普世勸善」,自此就成為了黃大仙的信仰者,奉黃大仙為仙師,入道成為道侶,獲賜道號「傳道」。
根據史料,1898年農曆八月廿三日,即黃大仙的寶誕,菩山道侶就開乩請求擇地建觀,普救百姓,在黃大仙「同意及指引」下,廣東第一間供奉黃大仙的祠觀,在翌年農曆的五、六月間,在廣州花埭(花地,位於芳村)落成。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政府,在破舊立新、徹底破除封建迷信的浪潮下,廣州市內許多廟宇寺觀都遭受破壞,普濟壇的廣州黃大仙祠亦不例外。
1915年,梁仁庵道長父子兩人,攜帶黃大仙畫像至香港繼續弘道,並在1921年於九龍竹園村創立普宜壇(嗇色園)。黃大仙信仰自此在香港有蓬勃的發展,甚至傳播至東南亞及美加等一帶。
1921年黃大仙師降乩啟示,命當時梁仁庵道長 往九龍城一帶相地建殿,道侶到竹園村附近一山,見靈秀獨鍾,便再扶乩請示仙師,得乩示「此乃鳳翼吉地」,適合開壇闡教,遂決定於現址建祠,並於同年7月落成啟用。
至1956年8月21日,黃大仙祠才正式獲政府批准全面開放予善信參拜。
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卻在微信中學習,成長。今天給大家推薦一些優質的微信,願你每天都能成長。
如何關注:長按微信號複製 > 通訊錄 > 添加朋友育兒媽媽和大家一起分享育兒的經驗、寶貝的成長曆程、以及媽媽們育兒的酸甜苦辣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