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妖怪故事》是作者張雲花了差不多十年研究、收集和整理的,關於中國古代所有妖怪故事的集合,共有624頁,1080個不同的妖怪,同時作者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每一則故事都是用白話文的形式敘述,故事最後附上故事的來源。這些足以讓人感受作者考據之細緻和良苦的用心。
總的來說,作者將全部的妖怪分成「妖」、「精」、「鬼」、「怪」,四類。
妖:假造的人,以人形呈現的,比如我們熟悉的狐妖。
精:有性靈的事物是「精」,比如蟒精,石人。
鬼:人死去後,魂魄沒有散的。
怪:各種奇異的事物。
並且,每一個分類下面按照妖怪名字的首字母拼音的順序進行排列,方便檢索。
具體來說,我認為《中國妖怪故事》對我們的作用,除了幫助我們了解以前的鬼故事外,還有一些妙用。
1. 學術和通俗並行不悖
因為作者張雲非常系統、全面地整理了中國古代的妖怪故事,所以對於要進行相關研究,或者是希望系統地了解祖先們關於妖怪故事的人們來說,《中國妖怪故事》是一本非常合適的書。對於想深入探究故事原文、出處的人來說,張雲也在故事後面附上了來源,方便考據党進行學術研究。比如故事中男權社會的體現(沒有幾篇是以女性視角進行書寫的故事,出現的女性角色多為負面形象)等。
同時,作者在前言也把中國妖怪學的發展脈絡進行了系統的、深入淺出的梳理,讓人不至於迷失在故事中不知所以然。結合故事的內容、出處大致可以和中國妖怪故事的脈絡進行匹配,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另外,書中不僅有詳實可考的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是用白話文的形式敘述的,不會讓人望而卻步、難以理解,哪怕是小孩子,只要具備基本的詞彙量和閱讀能力,都能拿起書來「享受」一番。
2.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記得在很久以前,我看過一篇小說,文後有讀者批評作者,說作者的故事是抄襲的,因為她在別的小說中看到過類似的情節。後來作者反駁,自己的故事的確是「抄」的,但是抄的是《山海經》裡的故事。可想而知,兩位作者其實並沒有互相抄襲,而是都借鑑了中國古代志怪書的開山之作《山海經》。另外,包括很多的玄幻小說,或多或少都帶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的烙印。
當前,增強我們文化的軟實力的呼聲逐漸增強,如何才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除了借鑑外國的文化產品,我們其實也可以向內自求,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就連妖怪故事都多得驚人,我們有這麼豐富的資源,何不好好利用?更何況,借鑑外國的故事還可能分分鐘被人指責「抄襲」、「盜版」、「沒有創造力」,而考慮到現在動漫創作中缺乏的中國妖怪元素,目前的創作者對中國妖怪故事的開發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日本大部分妖怪原型的來源都是中國
3. 開發兒童的想像力
就像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對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的劃分一樣,在兒童的前運算階段(大約為2-7歲),兒童會有「泛靈論」的觀念,他們傾向認為外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比如桌子、石頭、器物等等,這就和「精」部的妖怪故事一致。
因為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的落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理解大多只能歸結於超自然力量,這和幼兒對世界的認知是一致的。所以他們不會覺得這些故事太荒謬而難以接受。
而且《中國妖怪故事》裡面這麼多的故事,就算孩子纏著要每天講也能用上好一段時間,寶媽們新技能get到了嗎?
簡而言之,《中國妖怪故事》不僅可以作為學術研究,而且可以用於文學創作、漫畫創作,同時通俗有趣,引人入勝,對中國古代妖怪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千萬不要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