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大家應該都明白,家庭教育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一個人如果能夠得到好的家庭教育,那他就是幸運的,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不健康的家庭教育,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如果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很容易成為一個自私自利、好吃懶做的人。這時,就不得不談談那個因為溺愛,喪失生命的「中國第一懶人」。
在溺愛中長大的楊鎖,雖然家境一般,但由於是家中獨子,父母非常寵愛他。一般來說,普通孩子在一兩歲就可以開始獨自行走,可楊鎖直到8歲還依舊不喜歡走路。
他在家中不僅不幹活,在學校也從來不寫作業。如果老師對他嚴厲一點,楊鎖便會回家告訴父母。第二天,父母就會到學校去找老師麻煩。
據楊鎖的堂哥介紹:「他是我們堂兄弟8個當中,最英俊、最聰明的,但也是最懶的。」
其實,楊鎖一開始並不是這麼懶,他在小時候也曾嘗試著幫父母幹活。但母親怕他累著,不讓他做,所以楊鎖才慢慢變成了「懶人」。
在13歲那年,父親因肝病去世後,母親依舊寵著他,最終,母親也積勞成疾。而喪失生活能力的楊鎖,就將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變賣一空。
天冷的時候,他連上廁所都懶得出門,每次方便後,就在堂屋地下刨個坑,埋上土就完事了。為了取暖,他將家中所有能燒的東西都燒了,連床都被劈了。最後餓死在家中,年僅23歲。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而父母的溺愛對一個孩子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傷害。
何為「溺愛」?
「溺」字,在詞典中的解釋是「淹沒」。如果人被水淹沒致死,叫做「溺斃」,而父母的愛流橫溢泛濫成災,也是會「淹沒」孩子的心靈。
這種溺愛,是一種失去了理智、完全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扭之愛。從小被父母悉心照料的孩子,長大後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導致生活變得一團糟。
在過去的調查中發現,那些家庭條件較好的,父母的認知沒有那麼高的家庭,越容易用溺愛的方式來養育自己的孩子。
想辦法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給他們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但卻忽略了培養品性和獨立能力的重要性,對他們的成長形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被「過度溺愛」的孩子特徵
首先,這樣的孩子獨立性差。一般來說,那些被過度溺愛的孩子,都缺乏自理能力。
他們已經養成了父母包辦一切的習慣,完全沒有自我思考的能力。什麼都不需要擔心,更加不會考慮經濟問題,精神也十分依賴父母。
等到踏入社會後,一旦面對很小的困難就會退縮,只想著逃避,很難成事。
其次,被父母溺愛的孩子還會表現為性格自私自利。
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他們早就習慣了接受,習慣了被愛和成為焦點,逐漸就變得自私自利。
不管遇見任何事情,都會首先考慮自己。這樣的孩子不會懂得感恩,也更不懂得如何回饋自己的父母,將來長大根本談不上孝順。
最後,在父母溺愛下長大的孩子,非常容易變成啃老族。
由於早已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根本不知道如何通過努力自力更生。即使在成年以後,也會自然而然依賴父母,甚至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很多種,有的家長會選擇讓孩子踩在自己的肩上,飛得更遠;有的家長會把孩子含在嘴裡,捧在手心。
父母疼愛孩子是天性,但過度的溺愛並不是愛,而是對孩子的傷害。當你開始意識到孩子出現問題時,一切都已經後悔莫及了。
對孩子真正的愛是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獨立,讓他們在感受愛的同時,也不能缺少磨練。
- The End -作者 | 胖迪兒參考資料:Anthony, E. J. (1987). Risk,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n overview. The invulnerable child,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