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懷遠生活圈"↑免費訂閱本刊
這張照片,2019年12月12日拍攝於淮北臨渙茶館,也是今天在整理照片時差點兒被我刪除的照片。
該圖片從構圖、光影和圖片本身的故事性來看,的確沒有什麼太多的亮點。我重新把這張照片撿回來的原因,是這張圖片上的「報紙牆」,引起了我的回憶。
看到這「報紙牆」,它讓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在改革開放前的那個年代,身在農村的農民實在是很窮。我清楚的記得,直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家仍住在土牆草屋裡,爺爺、奶奶住在只有十幾平方的草屋,既是臥室又是廚房,既是餐廳又是客廳,一張木床東西擺放,床緊靠房間的北牆和西牆,床的東頭放著一口「壽材」,是為爺爺前些年的一場重病準備的,後來爺爺奇蹟般的生還,這「壽材」裡放著紅薯乾等一些糧食和日常生活用品。爺爺、奶奶為自己準備的將來的房子就是眼下過日子的「倉庫」。
這與「報紙牆」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會有的!
對於土坯茅草房子,牆壁都是泥土、土坯壘起來的,時間久了會往下掉坷垃、灰塵,為了能讓床上乾淨一點,奶奶就從收集來的舊報紙,一張一張的貼在與床靠近的土牆上,這樣不僅衛生了很多,冬天還能遮擋一下從牆縫裡鑽進來的冷風呢!
那為什麼不建樓房呢?
呵呵!那個年代,一個村莊能有幾戶人家有「石頭牆根」的小瓦房(下邊放幾層瓦,上邊散放些草)就是比較富裕的村子了。
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的年代,讓從那個年代經歷過來的人記憶猶新呀!
如今住在進行過裝修的樓房裡的年青一代,也許不知道那牆壁上為什麼貼上報紙的吧!
我是一個50後,品嘗過上小學時餓肚子的滋味,經歷過改革開放前的苦日子,看到了改革開放後新中國的巨大變化,所以,當我見到這張照片時,就有了本文「報紙牆」的故事。
是的,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緊跟新時代的步伐,開心過好每一天!(圖文:懷遠縣科普攝影家學會韋宗義)
懷遠生活圈,努力打造懷遠本土最具影響力公眾號,為大家推送最接地氣的本地資訊。本微信部分內容採編自網絡,由於特殊原因無法追溯到原著者,我們尊重一切原著者的付出,版權歸作者本人。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最短的時間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