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〡 黃佳詩
圖片 〡 英劇《罪惡之家》
這些天,由話劇《驢得水》改變的電影版正在熱映。然而⋯⋯忙於找房子的我,已經很久沒有時間進電影院看自己想看的電影了。雖然有朋友紛紛反應,不夠黃⋯⋯然後作為話劇版的粉,我還是希望能去看一下。
華語片由話劇改電影的片子也越來越多,比如《十二公民》、《華麗上班族》、《南海十三郎》⋯⋯在國外電影史上,由話劇改編成電影的,更是經典不斷,《兔子洞》、《欲望號街車》、《海上鋼琴師》、《費城故事》⋯⋯去年,由英國現代文學家代表之一的約翰·博因頓·普裡斯特利在1946年創作的戲劇《罪惡之家》,又名《偵探到訪》,被我最愛的BBC出品改成了電影《罪惡之家》,導演是艾斯林·沃什。今年大火的《小姐》,就是改編自艾斯林·沃什的那部著名的《指匠情挑》。
亞瑟是一位成功的資本家,並很快會被封爵。他單純的女兒希拉在家宴中接受了男友傑拉德的求婚。亞瑟和妻子對這門親事顯然十分滿意,這意味著本是商業競爭對手的兩家人將成為一家人。但希拉的弟弟只是悶頭喝酒一副不高興的樣子。
在全家人歡聚於這個訂婚宴時,一位自稱古兒德的探長,突然登門,為一起女工當天因自殺被送往醫院的案件調查取證。他手裡,有一本女工的日記和一張照片。他每次只給一個人看這張照片,因為他習慣工作是一對一,他詢問他們相關的事宜。這名叫作伊娃的姑娘曾經在亞瑟的工廠幹過活,兩年前因為領導了一場罷工被亞瑟開除。亞瑟覺得自己對她的死沒有任何責任,同為資本家世家的傑拉德也覺得把這樣煽動罷工的工人開除並沒有錯。但隨著問話的逐漸推進,眾人發現,在這個房間在場的五個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心,都和她的死有關。
約翰·博因頓·普裡斯特利的《罪惡之家》,與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捕鼠器》、蘇姍·希爾的《黑衣女人》並列為倫敦西區三大名劇。如果按原名《An Inspector Calls》直譯,則是《探長來訪》。胡歌的畢業作品,也是選了這部劇,演的是傑拉德。在話劇中,伊娃並沒有在舞臺上現身,關於她一切的故事,都來自探長逼問下亞瑟一家人的坦白。
這一次被艾斯林·沃什執導,也是不負重望。連每一個演員之間站位的調度,都安排得非常科學,一步步推進著劇情。在電影中,關於伊娃的片段,則是每個人的坦白被呈現出的回憶,拼湊出二十世紀初的英國,像伊娃這樣一個家境貧寒的女孩悽苦的一生,也是那個工業時代對於窮人的殘忍。電影也隱喻了之後快要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時候資本家和貴族生活優越,他們骨子裡的傲慢與偽善,但在年輕的一代人身上,已經開始對於自己所謂的上層階級產生了質疑。那些富人家的家庭關係,其實不堪一擊。也有人說,這部《罪惡之家》太有道德上的優越感了,這一家的錯,也不至於成為罪惡⋯⋯但那是1912的倫敦,這個故事有著自己的時代背景,作者約翰·博因頓·普裡斯特利是一個堅定的⋯⋯社會主義者,他對於工人階級有自己的同情。這一點和《雷雨》是有些相似的。
在《罪惡之家》一個半小時的電影裡,就是對於人性七宗罪的拷問: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色慾、暴食,一項也不少。我就是愛這種端著的英國腔,那種永遠在追問人性善與惡的英國腔,那種始終充滿著古典主義美學的英國腔!
除了一貫拍文藝片的導演艾斯林·沃什,演員們也個個文藝腔十足。飾演探長的大衛·休裡斯,就是那種典型的隱忍的臉,如果演壞人則深藏不露,如果演好人,就充滿了悲憫。他曾是《哈裡·波特》第三部中的教授。另一個隱忍臉更帥的例子,是傑瑞米·艾恩斯。而飾演傲慢的夫人的則是米蘭達·理查森,她當年就是在《烈火情人》裡與傑瑞米·艾恩斯搭檔演夫婦的。去年那部《無人生還》裡也有她,英國真是一個出老戲骨的地方。
每一個人物,在《罪惡之家》裡的表演都是層層推進的。劇情也是一重反轉接著另一重反轉,看到最後,你會驚嘆,這是「神的反轉」⋯⋯這也得益於話劇劇本的卓越之處,能夠把那麼強烈的劇情反轉都放入到這個被探長審問的客廳裡。這個故事,要是搬到如今的中國,也會是個好故事,當然得要個好導演。它最精妙之處,就在於情節,而我,不能劇透更多了。